王悅
《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作,原載《收獲》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年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以改革開放時期陜北高原為背景,描寫高中畢業(yè)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次回到土地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和農(nóng)村姑娘劉巧珍、城市高干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愛情糾葛。于2018年9月,入選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每一次讀《人生》都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因為內(nèi)容太過真實,真實得讓你感覺到這才是生活這才是人生。路遙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于是他絞盡腦汁地想對時代巨變給出思想性和永恒性的思考,這便體現(xiàn)在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當中?!度松愤@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作者路遙在字里行間中流露出對這一時期的歷史思考,而讀者更多感受到的卻是命運的捉弄和主人公們的不甘沉淪、勇于進取。
現(xiàn)實中的夢碎。生活是現(xiàn)實而殘酷的,時而帶給我們驚喜,時而給我們當頭一棒,讓我們猝不及防、苦不堪言。生活是平淡的,晨起暮落,柴米油鹽,會在看似不起眼的某一天,帶給我們努力奮斗的理由,平凡但是不平庸,也許才是每一人追求的人生。正如《人生》當中的主人公們,主人公高加林在丟掉教師工作后被迫接受巧珍,被走后門到縣城擔任記者,選擇和巧珍分手接受黃亞萍,最后被舉報丟掉工作回到農(nóng)村;劉巧珍從等待高加林到向他告白,最后被分手選擇和馬栓結(jié)婚;黃亞萍拋棄張克南,和高加林談戀愛,最后知道高加林被退回農(nóng)村又選擇和張克南和好……每一個主人公們似乎生活都回到了原點,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但都在拼命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中的情節(jié)帶給讀者更多的是真實感,這是因為其中很多是作者自己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高加林失去教師工作在地里干農(nóng)活讓人聯(lián)想到路遙在半崖上挖土;對高加林在炕上抽煙的動作和心理描寫讓讀者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作品中出現(xiàn)的陜北民歌和民俗描寫讓我們感覺到作者在講述自己在土地上生活的故事,苦難的生活塑造了苦難的路遙,苦難的路遙開啟了苦難的文學創(chuàng)作?!度松纷屄愤b廣受關注,正如他自己所說:
小說《人生》發(fā)表之后,我的生活完全亂了套,除過談論閱讀小說后的感想和種種生活問題外,許多人把我當成掌握人生秘訣的導師。
《人生》使路遙走入大眾視野,也更刺激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
清醒中的執(zhí)著?!度松分谐錆M著苦難,主人公高加林極力想擺脫做農(nóng)民的命運。年輕人想要改變命運有兩條路,一條路是當兵,另一條路便是讀書。當時,第一條路被堵死,剩下的唯一的一條路既是捷徑,也是通往城市最快捷的方式。高加林便是在“不好好讀書就要當農(nóng)民”的心理下成長起來的,十幾年的拼命讀書是因為不想像他父親一樣做土地的奴隸,對愛情的選擇也是為了滿足他心中想要擺脫土地、做城里人的美好愿景。兩種愛情恰恰代表著的是兩種不同生活。巧珍是善良的,也是美的,是農(nóng)村媳婦的最優(yōu)選擇,但在高加林心中,對農(nóng)民身份有著抵觸心理,總是將農(nóng)民和美好品質(zhì)割裂開來,和巧珍的愛情只能算作是艱難時期的一劑良藥,是藥總會過期,心中愿景和對前途的追求總是無時無刻提醒著高加林,拋棄巧珍選擇黃亞萍并不出人意料,在他看來,黃亞萍代表著他對城市生活的追求,最后丟掉工作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回到農(nóng)村,也失去了巧珍的愛情,但心中仍然堅守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女主人公劉巧珍對非普通村姑命運的追求。巧珍作為村里“二能人”的女兒,憑借著殷實的家底和“蓋滿川”的美貌,可以很輕松找到一戶好人家,但是在巧珍的心里,她既不喜歡打官腔的機關干部,也不喜歡目不識丁的農(nóng)村青年,她向往的是文化人,想要擺脫做普通村姑稀里糊涂嫁人過一輩的命運,她愛上了有知識有學問的高加林,然而高加林的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一個有著覺醒意識和抗爭意識的青年和一個只知道家長里短的農(nóng)村婦女的愛情注定是失敗的,巧珍的夢想也隨之破滅,無奈回到了同她姐姐相同的人生軌跡。
艱難中的孤勇?!度松肥橇钊藷嵫序v的,究其根本在于每一位主人公都擺脫不了階級固化的命運,但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心中對理想的堅守,努力尋找著新的出路。高加林被退回農(nóng)村依然選擇面對現(xiàn)實,巧珍失去愛情嫁給馬栓,依舊保持善良,他們在考驗面前都不會極盡悲觀,不滿足匱乏的現(xiàn)實,努力沖破現(xiàn)實的枷鎖,敢于沖破艱難的環(huán)境,讀者認為這是這部文學作品的價值所在。“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睍姓Z言樸實但耐人尋味,人生,是華麗的,青春,是寶貴的,但更值得讓人珍視的是敢于沖破艱難環(huán)境的勇氣。既然胸懷大志,就要有面對艱難的孤勇。這是每一個處于時代浪潮中的青年人都應有的精神,“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惫湃酥元q在耳畔,正如作者路遙所說,書中高加林的故事并沒有結(jié)束,他只不過是人生長途中艱難跋涉的探索者,而不是絕對的失敗者或成功者……只有擁有孤注一擲的勇氣,才會擁有對美好生活的追逐與向往,這是這部文學經(jīng)典著作的魅力所在,也是每一個青年人應該追求的精神力量。每次讀路遙的作品,都被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精神所折服,每一部文學作品都值得讀者深刻思考,斯人已逝,從文本出發(fā),解讀其作品,才能更好地彰顯這位精神開拓者文學創(chuàng)作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系北華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該文從“現(xiàn)實中的夢碎”“清醒中的執(zhí)著”“艱難中的孤勇”三個視角表達了對文學經(jīng)典《人生》的閱讀感受,其間不乏作者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如“既然胸懷大志,就要有面對艱難的孤勇”,這既是對《人生》中主人公的性格概括,也是閱讀經(jīng)典后對自己的一種激勵,展現(xiàn)了學子的閱讀效力。????????????
?——肖瀟(北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