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麗水發(fā)布全國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 1.6億元!這個村的綠水青山“有價”》,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出處:《浙江日報》,2019年5月31日一版
主持人:王學文(大眾日報政教新聞采編中心主任)
討論者:趙君、魏然、張春曉(大眾日報政教新聞采編中心記者)
王學文:這篇作品的最大亮點,是反映了浙江以創(chuàng)新性做法,對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進行了價值闡釋,以具體價格將“綠水青山”換算成“金山銀山”。
當我們以為總書記的這句話只是一句比喻的時候,只是為了突出“綠水青山”的重要性,“兩山理論”發(fā)源地浙江卻以自己的實踐,將之進行明碼標價的價值轉換。這是一件從未有的新事兒,作品抓住了“新”。
趙君:這就是GEP,生態(tài)系統生產總值。浙江日報記者敏銳抓住這一新鮮事在村一級的首次實踐,通過深入、扎實采訪,形成消息稿件,具有很強的新聞性、可讀性。抓“新”,新聞永遠的圭臬。作品圍繞這一立于時代前沿的新鮮事物,進行了頗具新意的表達。
趙君:麗水市多年踐行綠色發(fā)展,啟動村級自然資源與生態(tài)產品價值評估。得知遂昌縣大柘鎮(zhèn)大田村正在進行GEP核算,探索村級生態(tài)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新聞線索后,記者隨即特邀來自浙江大學的GEP核算團隊負責人一起實地走訪大田村,進行了全面了解,并在報告正式通過專家評審當天發(fā)出稿件。敏銳抓住線索,立即投入采訪,選取最佳發(fā)布時機,從報道向前推進的每一步,都能看出記者和編輯部的用心,用心判斷、用心采寫、用心發(fā)布,這是這篇稿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魏然:這篇作品從選題立意到內容行文,都能看得出作者在用心打磨精品,打磨具有“沖獎氣質”的作品。
本文是浙江日報繼《浙江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獲得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后,連續(xù)二年以文字消息獲獎??v觀中國新聞獎這兩年的獲獎篇目,一等獎中的文字消息僅有兩件,二等獎也僅幾件,能夠上榜實屬不易。
這兩篇獲獎消息,從確定選題到抓住不放持續(xù)跟蹤采寫,再到編輯、版面呈現,可謂層層相應、環(huán)環(huán)相扣,均能明顯看出背后的精心策劃、用心打磨,最終呈現出“叫好又叫座”的效果。正如作者所言:這充分印證了全媒體時代紙媒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核心競爭力就在于秉持內容為王理念,做有思想“含金量”、題材“新鮮度”、受眾“代入感”的精品報道。
張春曉:透視兩篇獲獎作品,雖然題材涉及領域不同,但是從發(fā)現線索、確定主題再到扎實采訪、具體寫作,二者有不少規(guī)律性共通之處。作為省級媒體或者說地方媒體,遇到“可遇不可求”的新聞題材,充分挖掘并放大其價值,按照“沖獎標準”來運作與打磨,做精品報道,兩篇作品給我們諸多啟示。
王學文:確實,一篇能夠沖擊大獎的作品,是從發(fā)現、策劃、采訪、寫作、修改、編輯、刊發(fā)整鏈條按精品打造的。記者偶得線索、記者編輯精準策劃、扎實采訪、用心寫作、精心編輯、突出處理、細心檢校,每一步都不能出錯,最后一步檢校是否能堵住錯別字,也關系到作品獲獎的等次,甚至關系到是否出局。獲大獎需要記者用功,需要動員整個編輯部的力量。
魏然:作為消息作品,新聞內核是第一位的,也是立身之本。這篇報道最大的新聞價值,一言以蔽之:綠水青山有了“價格標簽”。
從2019年3月起,麗水市全面實施生態(tài)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國家試點建設,GEP核算是探索“兩山”轉化路徑、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創(chuàng)新之舉。
作者抓住了這個新聞內核,留心尋找合適的載體事件。2019年5月中旬,得知新聞線索后,作者隨即廣泛采訪了核算團隊、農民、鎮(zhèn)村干部及市縣兩級發(fā)改委負責人,全方位了解村級GEP核算的背景、原理、方法、作用以及未來前景,并在全國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正式通過專家評審當天發(fā)稿。刊發(fā)時機的選擇,也體現了作者的策劃和精品意識。
趙君:一篇稿件的關注度、傳播力、影響力,受很多因素影響,新聞事實的顯著性,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難就難在‘就是’兩字?!盙EP核算是對“就是”的破題。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的今天,稿件的核心事實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谶@一“硬核”事實開展報道,必然能夠引起廣泛關注。放眼全國,這一探索嘗試也極具啟發(fā)和借鑒作用。媒體也有責任報道好、傳播好這樣的創(chuàng)新實踐。
張春曉:這篇作品給我們諸多啟示。首要一點,就是跳出本地,把地域性強的新聞事件放到全國大視野、大格局中找坐標。“全國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出爐”是整篇報道的核心要素,這一事實的確認,讓新聞事件的重要性和新聞性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和水平,視野更宏闊、站位更高遠,“全國首份”“從無價到有價”等有分量的新聞點,也更加凸顯。
王學文:稿子的價值大家講得很透。下一個問題是,這樣的新聞線索怎樣尋找?有一句話叫“可遇不可求”,能不能“遇”上,我們控制不了,但往往是“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只要發(fā)揮腳力多跑,總會“功夫不負有心人”。退一步說,多跑了即使沒尋到也不會留下遺憾。
在這里可控的是,“遇”到了能“識貨”,沒有讓好新聞溜走。這要求掌握黨報好新聞的判斷標準。這就是中央的大政方針、國家領導人治國理政的思想,以此為指導去搜尋“上下結合”的好線索,觀照基層萬千生動的實踐。像這篇,作者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有透徹理解,當大田村這個例子猛然出現時,兩相對照,一把抓住。
魏然:是的,作為一件消息作品,本文的新聞內核不是突發(fā)的、單純的事件,而是在宏大背景下長期留心關注、選取合適時機抓取的事件。不僅體現了作者對新聞事件本身的把握相當精準,更體現了對新聞事件相關領域的認知有相當水準。
張春曉:問題導向發(fā)力,是發(fā)現這種線索的另一個路子。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工作的導向。及時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每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自信和自覺。如何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是時代賦予、必須答好的新命題。正是這條問題主線從頭到尾催生了這篇好稿。
張春曉:本文另一個特點是,“專業(yè)看問題,直白講道理”,做到信息量大、知識性強與可讀性強的融合統一。
把生態(tài)產品與服務的功能量轉化為真金白銀的價值量,是GEP核算最關鍵的地方,也是受眾最好奇的地方??梢韵胍?,GEP核算也是個專業(yè)性極強的工作。作者在扎實采訪基礎上,巧妙轉換話語體系:一方面,把專業(yè)術語轉化為新聞語言,在準確和通俗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讓大家理解“GEP核算是什么”;另一方面,突出重點,做好取舍,把受眾最關心的GEP核算內容包括哪些方面、結果如何計算出來、大田村GEP結構特點等,簡潔而凝練地交代清楚。在行文中,作者將說明與舉例相結合,拓深讀者理解。如果記者不先吃透、消化GEP核算,難以做到這樣精準、簡練的概括。
魏然:這篇作品的謀篇布局和行文體現精品意識。全文946字,每一句話都有信息含量?!八春B(yǎng),5152.19萬元;氣候調節(jié),5449.46萬元;負氧離子,8.44萬元……在麗水市遂昌縣大柘鎮(zhèn)大田村生活了大半輩子,85歲的村民程萬能頭一回聽說村里的山、田、林、水甚至空氣都有價?!遍_頭第一段,作者就用具體數字、具體地點、具體人,把“GEP核算報告”這個專業(yè)概念一下子拉進老百姓的生活里,也讓讀者眼前一亮,有了閱讀興趣。隨后,從中科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負責人到巡山人,都作為例子對新聞事件進行了完整性體現。
趙君:對于多數讀者來說,GEP核算是個陌生概念,如何吸引讀者閱讀?怎樣讓讀者看得明白?稿件的寫作呈現上頗有講究。首先,標題中,“1.6億元!這個村的綠水青山‘有價’”,非常直接、生動,是對“麗水發(fā)布全國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的進一步闡述,很抓人眼球。其次,稿件導語,沒有采用傳統5W消息寫作手法,通過故事化表達,巧妙地引出全國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的發(fā)布,引出GEP核算這一新事兒,也引導著讀者繼續(xù)向下閱讀。再者,依次把GEP核算的背景、包括的物質產品、操作方法等進行介紹,非常清晰、易懂。
張春曉:對于稿件導語,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委、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支庭榮評價:報道從85歲村民的“震驚”起筆,給人一種天外飛來的感覺,增強了報道的故事色彩。
全文主題突出、結構嚴謹、穿插有序、詳略得當。全文有五個采訪對象,多角度的采訪跌宕有致、內容充沛。如談意義:“保護越得力,GEP越增值,大田村人守護綠水青山的自覺性更高了。最近,村老年巡山護林隊隊長曾仲堯就和隊員把巡查次數從一天一次增加到兩次?!彪m然這個例子只有一句話,但是很實在、很具體,也很生動,很有代入感。在人們印象中,深度報道往往動輒數千字。但實際上,千字之內的消息報道也可以成為深度報道。這種深度報道,要求記者具備兩方面能力:一是對新聞事件本身的把握要相當精準;二是對新聞事件相關領域的認知有相當水準。這篇報道,堪稱二者結合的“樣板”之作。
王學文:以各種表達方式、以相當的文字功底,對專業(yè)問題進行通俗生動的表達,對記者來說這是一個基本要求。大家要重視。在這里我想重點說說短篇幅問題。
寫短和深度報道并不矛盾,二者可以畫等號。早在延安時代,胡喬木就倡導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當前快節(jié)奏社會更需要這樣。但越短越難寫。寫短是一個提取精華的過程,是一個在完全掌握新聞事實基礎上,進行正確取舍的過程。這既需要對問題有相當的認知,對問題有見識,更需要有相當的概括提煉能力。這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逐漸提高的技巧。我們要有意識地加強鍛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