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石娟
【摘要】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文學源遠流長。它以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傳唱千年。更重要的是在傳承民族精神意義上,它是歷史上其他典籍無法取代的。我們通過詩歌的學習,可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高人文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就一定要加強學生對詩歌的學習。然而詩歌在初中教學中卻處于邊緣化的尷尬處境,教師缺乏有效的教學手段,學生對詩歌的學習流于形式。為了讓學生真正走進詩歌,熱愛詩歌,我們施行“以教促讀”的教學方針,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通過對詩歌的趣味性的學習,促進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做一個富有情趣、熱愛生活的人。
【關鍵詞】教與學? 趣味學詩? 文化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6-0085-02
統(tǒng)編教材選入了相當比例的詩歌,這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認識詩歌的特點形式,也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開闊他們的胸懷。但是目前的語文教學中詩歌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地位,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學習興趣不濃,在這個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時代,學生面對的“誘惑”也越來越多,他們很難認真深入地讀一本書,詩歌篇幅短小,易于傳授。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詩,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針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詩的建議。
一、教師教學中問題的解決措施
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下,教師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我來講,你來聽”的教學習慣,但是這樣的教學行為往往忽視了一點,即學生的主體性。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讓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成為教師的教學目標?!耙越檀賹W”的教學方法既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又要發(fā)揮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要作用,我們針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從而提高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
(一)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與能力
教師在教給學生詩歌的時候,往往將詩歌設計成和平常的語文課一樣,從標題入手,介紹作者,講解內(nèi)容,歸結(jié)詩人抒發(fā)的情感等。靈動的語言變成了干癟的文字,這種為了教學任務而囫圇吞棗式的講授方式,顯然很難提升學生詩歌學習的興趣,而造成這樣的困局正是由于教師在詩歌方面掌握得不到位。一直在教學主導位置的教師,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決定了詩歌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很多老師由于詩歌方面掌握不夠,在上課講解時僅停留在詩歌鑒賞的表層,既做不到知人論世,又無法展開想象的翅膀,讀出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老師尚且如此,學生肯定理解得也不全面。因此教師的詩歌素養(yǎng)必須是深厚的,只有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課堂上講起詩歌的內(nèi)容、典故才能出口成章,靈動非常,穿越時空之界,呈現(xiàn)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詩歌的韻味,體會詩歌學習的真正樂趣。
(二)教學形式多元化,提高學生對詩歌興趣
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未免單一。在這個多樣化的時代,這樣的教學模式也必將淘汰。因為教師處于主導位置時,學生的主體性慢慢地喪失,課堂的氣氛活躍不起來,學生被動地聽,自主學習、展示的機會少之又少,長期以來,學生的興趣無法提高,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漸漸消失,在這種情況下,難免出現(xiàn)“逃避詩歌學習”、“上課不認真聽講”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甚至會出現(xiàn)厭煩心理,所以說,教師的教學模式一定要多樣化,我們通過查閱資料以及教師的親身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以下三種教學課型:
1.以法習詩
初中學生要真正地讀懂一些詩歌,沒有一定的方法是不行的。殊不見,我們學生在考試中經(jīng)常因為沒有真正領悟詩歌的內(nèi)涵,誤寫錯別字,情感把握不當,理解性默寫張冠李戴……究其原因,其實是對詩歌的理解不深不透。所以中學語文的教學,尤其是初中教學,以方法先行,讀出樂趣,這是教師首先要做的。那么怎樣的方法才適合當下學生呢?大家先看這樣一個例子“香稻啄余鸚鵡?!?,對學生來講,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時候老師進行適當?shù)囊龑?,將詩歌的平仄、格律引入課堂,學生就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表達的是“鸚鵡啄香稻余?!?。學生學會了這種讀詩歌的亂序法,就會用他們的眼睛發(fā)現(xiàn)更多的現(xiàn)象:古人為了格律的需要,并不講求語言順序。有了這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以后,他們在閱讀其他的詩歌,就有不小的收獲。“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云”,其順序自然就變成了“湖外知碧草,海東見紅云”,學習詩歌的樂趣就上來了。第二種學習詩歌的方法就是符號法。詩歌非常講究意象和意境,這也是詩歌教學中的難點,那么我們不妨引進符號法,教學生讀懂詩歌。如“欄桿”是詩歌中常見的意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欄桿”就是這些眾多詩句中的核心意象,代表的是悲傷、抑郁的情感,在教學時可以這個為抓手,聯(lián)系生活,就能較好地理解詩歌中蘊含的情感。
2.以畫習詩
詩歌之所以難以理解、背誦,源于詩歌中高度凝練的語言。學生沒有大量語感積累,確實理解起來費勁不少。教師在講解某一類詩歌的時候,完全讓學生拿起畫筆,詩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風花雪月等等均可在自己的畫紙上呈現(xiàn)出來。設想,學生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枯藤”“老樹”“昏鴉”“古道”“瘦馬”等景物一一在他們面前呈現(xiàn)時,詩歌的主旨情感也就不言自明了。通過畫畫的形式,學生們在閱讀課外有一定難度的詩歌時,也同樣適用。“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初看這首詩,你的第一個反應:這也太難了吧。但如果讓孩子們拿起畫筆,水波、(菰)米、黑云、冷露、墜蓮等在筆下展開時,孩子們一定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再難的詩歌,通過畫面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讀懂它也就不再是很難的事了。當老師把學生上了色彩的一幅幅畫展示在屏幕上時,可以想象當時學生是多么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有多強!再取一例:“瀚海闌干百丈冰”中的“闌干”即“欄桿”,讓學生畫出欄桿的形狀,就不難理解其“縱橫交錯”之意。枯燥的文字變成了一張張可視可感的畫面,試想當學生的興趣被極大地激發(fā)出來時,學生還會厭棄學詩嗎?
3.自創(chuàng)學詩
《語文課程標準(新)》中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詩歌創(chuàng)作就是組織運用語言,激發(fā)形象思維,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是思維的創(chuàng)新體操,在這實踐過程中包含了一個人的閱讀經(jīng)驗、思維能力、語言水平等,可以綜合性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當學生在學了一定數(shù)量的詩歌之后,讓他們試著寫詩,這也是一個大膽的嘗試。當然這樣寫詩是有一定的前提,教師可以拿兩首主題相近的詩歌讓學生閱讀。比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前兩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顯然,這是巧妙地化用了李白詩歌中的兩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先讓學生找出共同的意象:青天、明月、杯、酒等。按平仄押韻的規(guī)律等,當學生在進行一番深思之后,精彩的創(chuàng)作紛至沓來:幾時月下把酒,停杯一問青天;把酒有幾時,青天一明月;幾時青天有,月下把酒問。學生甚至給詩歌加上核心意象:憑欄幾時把酒,青天一輪明月;青天幾時有,月下憑欄問。教師還可以通過確立主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者詢問等方法,自己去創(chuàng)作詩歌,觀察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對學生的作品做出相應的指導,這樣學詩無形中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課堂必然也是充滿了盎然生機。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
在這個創(chuàng)新時代,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詩歌文化對于初中生來說不是太通俗易懂,學生的學習勁頭自然就不會太大,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可以開展趣味活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教學內(nèi)容更加有趣活潑,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上提到的亂序法、畫圖法、創(chuàng)作法,都有助于增加學生學詩的興趣,讓他們在一個輕松有趣的教學活動中學習。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練中,再輔之以競賽、PK、朗誦,入選優(yōu)秀詩文集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二、課堂上學生問題的解決措施
在教學改革的趨勢下,初中詩歌教學活動應始終著眼于學生的自主發(fā)展,以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高詩詞教學質(zhì)量為終極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更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體,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就學生怎樣在詩歌學習中體現(xiàn)主體性問題來講,我們對學生的詩歌學習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學生在課堂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應試教育下,教師不但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模式,學生也形成他們的學習模式,他們自身對知識的探索能力就很低,很多學生學習詩歌的時候,就算不理解詩歌的格式和韻律,他們也不會主動去查閱資料或者詢問老師,抱著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tài)學習,這是他們不理解詩歌的根本原因。有的學生在學完一學期之后甚至都分不清什么是詩,什么是詞,這往往是他們本身不注重,加上理解不全面造成的。詩歌其實并沒有學生想象的那么難,教師先引導學生慢慢地理解詩歌的基本情感,以及所表達的內(nèi)容,可以讓學生抓住詩歌中的情感詞、如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獨愴然而涕下”,以“愴然”為切入點理解全詩。然后教師補充相關的背景,這是保證詩歌學習的根本。
(二)積累知識,學會應用
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越豐富,那么他們對詩詞的領悟能力就越強,豐富的詩歌知識則需要學生有一定的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鑒賞方法、背景知識以及了解一些詩人或者流派的詩歌特點。這就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課內(nèi)外作品,積累一定的知識量,在背誦中增加知識的積累量,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進行一定的課外閱讀?,F(xiàn)在,我常常讓學生大量閱讀有關作品,如初中階段,蘇軾、李白、杜甫等都是中學階段非常重要的作家,那么,教師可引導他們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介紹學生觀看康震老師開講的“唐宋八大家”系列書籍,參與“中國詩詞大會”等節(jié)目開設的互動平臺,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走進經(jīng)典,走進名家大師,感悟他們的學識、睿智與開闊的胸襟。在知識積累完之后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引用到語文作文中,提高作文的整體水平;讓學生將從詩歌中悟出的人生哲理運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新課程標準提出:“加強中學生的人文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yǎng),用良好的人文素材來完善學生的人格。”完成這一目標的必要條件就是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理解、運用詩歌的文化,體會其中的思想和意境,進而促進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從而達到學生在考試中也能應對自如。當然這些知識文化的培養(yǎng)離不開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與教導,教師在課堂上的趣味性教學也成為學生學習詩歌的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黃碧琦.淺論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47-48.
[2]沈國光.關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14):49-50.
[3]甄書青.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看法[J].學周刊.2017(18):216-217.
[4]黎英強.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A].十三五規(guī)劃科研成果匯編(第六卷)[C].2018:5.
[5]譚德晶.現(xiàn)代詩歌理論與技巧[M].北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6]黃麗琴.中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