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打造“幸福示范標桿城市”,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幸?!薄?/p>
首先,幸福是個體的、主觀的、內在的。這是最為重要的前提,因為它代表著主觀的感受。幸福感是主觀的一種體驗,是逐漸遞進的一個感覺體系,這種感覺體系從愉悅、快樂、欣慰出發(fā),我們把它叫作輕度的幸福感,而當下很多人為此使用的詞語,便是“小確幸”。夏天的第一個冰淇淋、第一塊冰西瓜,它們都代表著小確幸。從輕度的幸福感到相對比較強度的幸福感,是人生一個小目標的實現(xiàn)、中等目標的跨越,而后就是深度的幸福感,一個終極目標的實現(xiàn)和宿愿的完成,這個層次完全不同于前者。它是從一種舒適的感覺開始,到最后實現(xiàn)了人生理想。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的“我無愧于我的一生”,或維特根斯坦說的“我度過了無比美好的一生”,那便是一種深度的幸福感。
其次,幸福感不是完全封閉的,它必須跟外部世界相關聯(lián),它是受到外部世界的激發(fā)、誘發(fā)和刺激而形成的。絕大多數(shù)人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幸福感都是和外部條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由此,經(jīng)濟學家也開始討論幸福感這件事。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著名學者阿瑪?shù)賮啞ど诮o聯(lián)合國編制的一份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的指標體系中,闡述了一個國家如何才算作發(fā)展(他當然不是僅針對幸福這件事)。他給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定義,即發(fā)展在本質上是人的能力的提升。在此我借用他這個定義——幸福雖然首先是一種感覺,但是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能力。然而有些人卻沒有體驗幸福的能力,他們對幸福無感,存在著“生在福中不知?!钡那闆r。這可以說是個大問題。而幸福作為一種能力有多少個維度呢?阿瑪?shù)賮啞ど谘芯咳祟惏l(fā)展指數(shù)時舉出了五種類別,即什么才能叫作人的能力:延長壽命的能力、享受健康身體的能力、獲得更多知識的能力、擁有充分的收入來購買各種商品和服務的能力、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如果按照阿瑪?shù)賮啞ど挠^點,那么幸福作為一種能力,也包含著一些相互的維度。在這些維度上,它和客觀世界結合在一起了。
首先,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感性是幸福的首要前提,沒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感性作為基礎,是不可能真正擁有幸福感受的。身體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例如觸覺給了我們很真實的外部世界的體驗。故此擁抱會給我們帶來幸福,而不是關于擁抱的口號能夠帶來幸福。例如在患了老年癡呆癥后喪失了健全的感性,任何親人所給予的擁抱都是無助無感的。因此,健全的感性,是幸福極為重要的條件。
第二個方面,是豐富而開放的心靈。心靈的豐富才有足夠的內在素養(yǎng),與外面的世界交相呼應。而心靈的貧瘠則會導致與外面世界交流無感。之所以我們可以和別人談情說愛,是因為自身持有一種愛的欲念和一種愛的可能的思考,才能夠和旁人真正產(chǎn)生共鳴。
第三個方面,是良好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人作為一種社群動物,有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特征,這便是亞里士多德所講的,人是政治的動物所帶來的必然本性。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有一篇《論彼此同情的愉快》,他說我能因為對別人產(chǎn)生同情而感到非常開心。所以,社會的交往離不開良好的人際關系。
第四個方面,是能夠高度和深度參與公共生活的可能性。人際關系不屬于公共生活。例如跟朋友一起打牌不能算作公共生活。真正的公共生活是帶有一定的治理和政治意義的,是關乎大家生活幸福的共同問題的探討與決議。在公共平臺上面形成的各種決定和決議,包括參與人大、政協(xié),各種協(xié)商、各樣社區(qū)合理化的建議等等都屬于公共生活。
最后一個方面,是堅定的深刻的精神信念。這是幸福感很重要的來源。因為它給予了你在不具備任何外部條件時一個兜底的、保障性的東西。沒有精神信念的人是不幸的。因此,我們如果完全依賴外部世界,是不可能真正稱之為幸福的人的。幸福是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奮斗才能實現(xiàn)的。
我們還需要思考,這樣能夠給人帶來幸福感的五個方面的要求,對于城市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對我們城市的物質、制度和文化方面意味著什么?
最后,幸福是一種品性。這個品性帶有反思性和理性的特點。正如對一個事情性質的判斷,一個有品性的人和一個沒有品性的人看到的方面是不一樣的。例如給政府提意見建議時,一個有品性的學者和一個沒有品性的學者所采取的態(tài)度會完全不同,后者會帶偏節(jié)奏、以偏概全,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不能將心比心,不能從建設性和責任感的全局去提出建議。
杭州提出高水平打造“幸福示范標桿城市”。我的理解這些努力的最終落腳點是培育有品性的公民。如果我們的城市能成為一座全球標桿性的城市,那么我們的教育、文化、精神和道德生活都是要足以成為標桿的。我們城市提供的物質生活的豐富程度、可選擇性、人民的安居樂業(yè),司法和行政過程中的公平正義,以及各種各樣的精神信念,都成為了城市發(fā)展和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可以提升幸福感的量化指標,是容易達到的。例如人均多少平米的綠地,水干凈到什么程度,每10萬人有多少張病床等,這些都是容易達到的,是相對而言的形而下。而幸福主體的再造是難以真正達到的,就是城市的個體既能夠擁有真正的感受力,又能保持很好的發(fā)展性與成長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品性。所以,幸福主體的培育是城市應當做的事,我們的城市應該成為一所大學校。
我們的城市能夠讓人學到什么呢?能夠讓進來的新一代主體,尤其是年輕人,獲得什么樣的教育呢?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講城邦生活如何造就公民精神,在如今就成為了現(xiàn)實的問題。我們應該傳播什么東西?我們應該展示什么東西?我們應該教化什么東西?城市各種各樣的藝術品應該怎么擺?各種各樣的文化小景點應該怎么設計?廣告牌上又應該出現(xiàn)什么樣的形象?其中就存在著非常多的細節(jié),有些甚至不是細節(jié),而是一些很重要的問題。
放眼我們的社會生活,杭州實際上是一座社會構建很好的城市,這源于它的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工商業(yè)與契約精神帶來的社會平等交往、去政治化在杭州展現(xiàn)得較好。然而杭州社會生活還存在著需要改善的問題,例如情感紐帶不夠牢固、市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均衡等。
如何提升這個城市公民的個體感,讓他們能夠活得很自在、很開心,能夠在此尋到信仰與心靈的歸屬,愿意對這座城市報之力所能及的行動。如果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有這種動力,我相信這座城市肯定是一座最具幸福感的“示范標桿城市”。
本文根據(jù)浙大城市學院校長、杭州發(fā)展研究會會長羅衛(wèi)東在2020生活與發(fā)展研討會上的發(fā)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