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人們常常講述“破繭成蝶”的故事,或是用這個詞給困頓者以希望,讓他們相信,當(dāng)前的束縛只是暫時的,在長久忍耐之后必有翅膀,必有飛翔之自由。這困頓者有時是別人,有時也是自己。
相較之下,這首小詩顯得殘酷——破繭而出時,迎來的一定是自由的喜悅和幸福?不,也可能是對自由的恐懼。
自由,是個復(fù)雜的詞。人們想擺脫某些桎梏,渴望按照自身的欲望和意志去行動,這是自由最令人渴望的一面;而在這一面背后,其實是一片空無——你擺脫了一切,那你究竟想做什么呢?所以,自由又意味著一個人要對自身擔(dān)負(fù)起完全的責(zé)任,要在一片虛無中建構(gòu)自身的意義。而這樣的責(zé)任非常沉重,使人孤獨,令人害怕。
待在繭中,似乎也值得懷念了。那里溫暖,那里的生活是明確的:一個人的身份、位置和方向是相對清楚的,不需要費力思考,按部就班就不難生活下去。
詩中的蛾子就面對這樣的困境。
它破繭而出,繭外卻如此破敗,它要在這里做什么?即便有了翅膀,在這黑暗和蕭條中又能擁有什么?這個看似可供飛翔的空間,似乎只是在威嚇?biāo)?,讓它相信自己的無能,因而蛾子顫抖不已。更殘忍的是,即便蛾子如此顫抖下去,它的一生也只有20來個小時。
或許詩人并不只是在告訴我們一個殘忍的真相。黑暗是“當(dāng)前的”“時下的”,并非永遠(yuǎn)的。可能這個房間外面恰恰是燦爛的陽光;也可能當(dāng)前只是在夜里,白晝來臨時,便會有一縷光從房間的窗戶照進來。
而無論想擺脫,還是想直面空無,都要相信自己能飛。
@毛清蕓
少時喜歡去遠(yuǎn)方,后來發(fā)現(xiàn),每一個遠(yuǎn)方都是逃避的理由。
@韋建誠
想到了黑塞筆下的那只鳥,在見到新世界之前,它必須敲碎舊世界。
@Zoro
一直都在追求自由,如今卻被束縛住了手腳。一直覺得曾經(jīng)的自己是自由的,但此刻這個被束縛住手腳的我卻覺得以前的自由很幼稚。追求自由的心不變,變的是對自由的認(rèn)知。
@劉扶金
自由是相對的,正如曼德拉說的,如果我不放下心中的仇恨,我走出去跟監(jiān)獄里有什么區(qū)別呢?心沒有枷鎖,思想就能飛翔,那就是自由的人!
@小李
剛在日記本里寫下了“自由”,很迷茫,但是不怕苦難了,怕的是永遠(yuǎn)弱小,永遠(yuǎn)躲在庇護下。能長大,真好!
@北京老陳
機器人一旦失去了人的控制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
@Susan Du 杜俊
逃離痛苦的境地獲得的自由,可能會比待在這個痛苦里更痛苦。那我們還會選擇這種自由嗎?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