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聲廣
憨山,1546年出生于安徽全椒縣一個叫蔡淺村的農家,俗姓蔡,乳名大美,字澄印。在明萬歷以后的數(shù)百年間,憨山一直是華夏大地從北到南婦孺皆知的一位禪宗大師,與云棲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被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作為全椒人,我對憨山大師知之甚少,僅限于他那最為人所知的《醒世歌》,而并非是佛教界聲名顯赫的憨山大師。
這次疫情期間,我因岳母突發(fā)腦溢血,舉家回到故鄉(xiāng),宅在家中一月有余。一天,我在整理岳父舊時的書櫥時,發(fā)現(xiàn)早年與他一起共事的余建洲先生著的《高山景行》。書中收錄了先生研究憨山大師的成果文章及大師的詩文。書的封面顏色如翡翠,雖不是正規(guī)出版社出版,卻非常厚重,是一本值得凝視和深品的珍貴讀物。于我而言,更是如獲至寶。
憨山大師是全椒人的驕傲,全椒的山水也滋養(yǎng)了那個叫澄印的少年。全椒是一個擁有佛教文化深厚底蘊的大縣,境內有神山寺、龍山寺、三塔寺三座千年古剎,殿宇亭榭,清磬悠鐘,梵音繚繞。唐建中年間,滁州刺史韋應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詩就寫于神山寺。這里群山環(huán)抱,林深水秀,九座山圍繞神山主峰,人稱“九龍盤珠”。龍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間。相傳蕭衍年少時,曾在這里與一村姑產生戀情。著名的《梁王懺》也創(chuàng)作于該寺。三塔寺則創(chuàng)建于隋大業(yè)年間,清全椒人薛時雨《白衣道人行》行世,三塔寺遂更知名。
說實話,我走過不少名山大川。凡是馳名的山脈都建有寺廟,那真是青山藏古寺,綠水蘊佛光。人們游山玩水,更多的是去燒香拜佛。每次登山,我也進入寺廟朝拜諸佛菩薩,不為信奉,只是出于一種敬畏。佛陀的了悟與覺醒,應當是無上的智慧;而佛教倡導的普度眾生、慈悲為懷,更是以大眾的美好愿景為指歸;不然,何以引得那么多的善男信女心想往之?置身禪院叢林,仿佛能感知天地間有一股神秘力量的存在。尤其是那些衣袂飄飄的僧侶,個個神態(tài)安詳,目不斜視,走路的姿勢,輕妙自然,令人羨慕這些能夠決然舍卻俗世紅塵而專心向佛的人。
憨山大師就是這樣一位專心向佛之人。我按照《高山景行》中介紹的一些線索,尋找著憨山學佛修禪的歷程:他12歲辭別父母到南京報恩寺學佛,19歲剃度為僧,法名德清,自號澄印;26歲開始云游各地,30歲入五臺山修禪,38歲隱居嶗山,易法號為憨山,建海印寺;50歲蒙難,發(fā)配廣東雷州,56歲重修南華寺,中興曹溪,71歲移蹤匡廬,建法云寺,78歲在南華寺圓寂。其真可謂足跡踏遍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海岱嶺左,經歷曲折坎坷,而初心不改。
我盡量舒展我的想象力,穿越時空去揣度憨山大師。他在1573年也就是萬歷元年,來到五臺山修行,至1583年離開,差不多10年時間。他在五臺山修為日精,聲名日顯,為何還要離開五臺山遠赴東海隱居?又為什么易法號為憨山?憨山是五臺山北臺的一座山,奇峻秀美,《名山志》云:“五臺龍門有山,秦始皇鞭石成橋渡海求神仙時,鞭此山不動,因呼曰憨山”。他易法號為憨山,心里定是充滿著對憨山的仰慕。是的,佛法何不也是如此,任何外力都不易撼動。作為一個立志禪宗之人,憨山所要追求的就是佛學稱為“常樂我凈”的目標,一如這憨山般高大。只有堅韌不拔的努力,方能登上頂峰。
憨山崇拜高山,熱愛大海。他初到嶗山,展望這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的地方,整個身心都融入于山水之中。他到這里原本想精研禪宗。沒曾想,萬歷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經》十五部送天下名山寺廟。明神宗生母李太后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嶗山的憨山,朝廷在嶗山建立海印寺??墒钱敃r山東嶗山、即墨縣一帶正在鬧旱災,餓殍遍野。憨山憐惜蒼生,將李太后派人送來的3000兩黃金作為賑災之用。李太后聽說后很受感動,于次年又派人送來600兩黃金給憨山充補建寺之資。后因宮廷內斗,憨山因“私修”廟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盡管如此,他在廣東繼續(xù)弘揚禪宗,并到六祖慧能祖庭的曹溪寶林寺傳法,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贊同,終成功德巍巍如山岳、禪修深厚似汪洋的一代大德高僧。
掩卷而思,佛教文化的不朽魅力,源于人類對文明和自身價值的不懈追求。憨山大師同樣是不朽的。憨山的不朽并非因其詩文、學問、事功,而是源于他的真摯與赤誠,在紅塵與凈土之間,始終不渝踐行無我和施予的精神,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的淬煉與升華,成就了一代僧眾領袖的傳奇人生。
作者: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