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杰
(四川省成都高新一針堂中醫(yī)診所,四川 成都 611730)
神經性耳鳴是指在沒有外界聲音刺激下,耳內出現(xiàn)異常聲響的一種主觀的感覺[1]。異常聲響有蟬鳴聲、吹風樣聲、溪流聲、電流聲等,可間斷或持續(xù)發(fā)生。筆者用針灸、穴位敷貼以及中藥內服治療神經性耳鳴取得較好效果,總結如下。
共39例,均為2008年以來門診患者。男20例、女19例,年齡7~80歲,病程7天~2年,單側耳鳴25例、雙側耳鳴14例。
針刺取患側聽會、聽宮、翳風[2]、百會、風池為主穴[3],實證取雙側太沖透涌泉、合谷透內勞宮,虛證取雙側足三里透上巨虛、三陰交透太溪。按照經絡循行補瀉進針,透刺穴延經絡走向有放射感,其他穴位針刺后皆以得氣為度。留針30min,隔日1次,治療10次后間隔3天進行下一療程。治療6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4]。
溫和灸取聽宮、百會、迎香、印堂、足三里、氣海、關元、腎俞、脾俞、胃俞,有鼻淵首選印堂、迎香、足三里,有中風眩暈病史首選百會、聽宮、風池,有長期脾胃病史首選氣海、關元、足三里,各種慢性病癥遷延日久、年老體衰首選腎俞、脾俞、胃俞。每穴灸5~10min,以皮膚紅暈為度。隔日1次。
穴位敷貼取神闕、涌泉,實證為主用磁石、冰片、王不留行各5g,麝香0.2g,虛證為主用艾絨、肉桂、阿膠、花椒各5g[5]。研末,加甘油調成膏狀,制成直徑約1.5cm、厚度約0.5cm的藥餅,敷貼穴位上。隔日1次,每次6~8h,10次后間隔3天進行下一療程。
中藥治療分為肝膽火盛、脾胃虛弱、腎精虧虛證為主[6],分別用龍膽瀉肝湯、益氣聰明湯、左歸丸,加減[7]。
痊愈:耳鳴消失。顯效:耳鳴偶有發(fā)作,但發(fā)作程度降低1個級別以上。有效:耳鳴由持續(xù)性轉為間歇性,發(fā)作程度降低1個級別。無效:耳鳴無改善。
治愈20例(51%),顯效11例(28%),有效7例(18%),無效1例(3%),總有效率97%。
馮某,女,7歲,2017年3月首診。右耳反復感染中耳炎3次后,間斷出現(xiàn)右耳耳鳴如輕微電流聲,時斷時續(xù),未予以重視。2個月前學習用腦后右耳耳鳴加重,發(fā)作次數增加,耳鳴程度加重,伴隨頭暈頭痛,嚴重影響日常學習生活。就診于某三甲醫(yī)院,經系統(tǒng)檢查未見異常,未做進一步處理?,F(xiàn)耳鳴如溪水和電流交替,用腦尤甚,伴隨睡眠質量差,頭暈頭痛,喜食肥甘厚膩,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厚,脈細弱。中醫(yī)診斷為耳鳴(脾胃虛弱、腎精不足),西醫(yī)診斷為神經性耳鳴。取聽宮(右)、聽會(右)、翳風(右)、足三里(雙)、百會、太溪(雙),常規(guī)針刺,耳周腧穴針感向內耳傳導。另用益氣聰明湯合保和丸加減口服。穴位敷貼取神闕穴,用艾絨、肉桂、花椒、阿膠各1g制成膏狀敷貼穴位上。溫和灸取氣海、關元、脾俞、腎俞、百會、印堂交替灸。10次為一療程,共治療6個療程,每個療程期間休息3天。第1個療程中耳鳴癥狀有所減輕,頭暈消失,日常活動無不適,繼續(xù)治療5個療程后耳鳴明顯好轉,兩次耳鳴之間間隔3~5天以上,其余無不適。繼續(xù)鞏固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消失。避免掏耳朵,遠離噪音,避免拍打頭部,合理飲食,減少感冒。隨訪2年未復發(fā)。
《諸病源候論》曰:“腎為足少陰之經而藏精氣通于耳?!薄毒霸廊珪氛f:“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若多勞傷血氣,精脫腎憊,必致聾聵。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者,是皆陰衰腎虧而然[1]。”《靈樞·口問》謂:“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贬樉目筛纳茪庋?,中藥敷貼配合口服中藥可補益脾胃、清瀉肝膽、填精補髓,溫灸可激活機體機能,止損害、供營養(yǎng)、重建平衡。因此,神經性耳鳴的早期診治和辨證求本是治療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