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土族傳統(tǒng)村落的空間模式研究

2020-12-26 06:23:22
關鍵詞:合院土族村落

田 虎 張 偉 高 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西安710055;濰坊學院,山東濰坊261061)

土族通常自稱為 “蒙古爾”“察罕—蒙古”;漢族稱土族為“土人”;蒙古族稱土族為“達勒達”“多勒多”;藏族稱土族為“嘉霍爾”。[1]20 世紀 50 年代初,人民政府經過民族識別工作,將其定名為“土族”。

土族形成于元末明初,[2]在其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融合了蒙古族、藏族、漢族等民族成分,最終形成以藏傳佛教格魯派為主體信仰的多元宗教和多神崇拜體系的文化圈,聚族而居,是我國人口數量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 是青海河湟谷地世居的民族,人們喜歡用彩虹來比喻這個多彩的民族。 元代以前,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嗣后逐漸轉向半農半牧;明時即以農耕為主,其經濟基本上屬于自給自足的封閉型或半封閉型。[3]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決定了土族最終以村落的方式尋求生存發(fā)展, 土族集中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區(qū)、同仁縣等地區(qū),以農業(yè)生產為主要生活方式。 土族傳統(tǒng)村落的人居空間環(huán)境是土族綜合當地崎嶇復雜的地形地貌、嚴寒惡劣的氣候條件、錯綜復雜的人文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 在一個相對封閉并且保持較穩(wěn)定態(tài)勢的環(huán)境中, 創(chuàng)造出特定空間的組合方式世代傳襲,逐漸形成土族固定的村落空間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等標識。

一、 土族傳統(tǒng)村落的空間結構

(一)三重同心圓空間結構

以農耕生活方式為主的土族傳統(tǒng)村落呈現出三重同心圓空間結構: 第一層——滿足土族居住生活需求的定居點的區(qū)域; 第二層——圍繞定居點而形成的土族賴以生存的耕作區(qū); 第三層——土族用于生產和生活資材的外圍林區(qū)(見圖1)。

1. 土族居住的定居點作為傳統(tǒng)群落空間結構的第一層,為土族提供了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生活空間。 承載著土族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由與土族傳統(tǒng)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空間” 組成,是土族應對自然條件、展現本民族人文特色的物化表現,是土族傳統(tǒng)群落空間結構的核心層。 每戶人家都有自己獨門獨院的莊廓,隨地形變化而隨高就低,若干個莊廓圍墻因相互共用或毗鄰而形成莊廓群,若干個莊廓群通過戶前主次巷道與打麥場、寺廟相連成片,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布局緊湊,形成定居點。

除了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外,土族的宗教活動、民俗活動等豐富了土族群落的生活氣息。 這些活動或在各自的莊廓進行,或在寺廟、打麥場等場所進行,是土族群眾文化形態(tài)的物化表現。

莊廓作為土族群眾的起居中心, 承載著以家庭為單元的土族日常生活起居,如閑話桑麻、日常祈福、舉辦婚禮等;土族群眾絕大部分集體性民間信仰活動都以本群落寺廟為主要場所,歲時節(jié)日,土族前往寺廟燒香、磕頭、許愿、布施,或請喇嘛念經,向神佛祈禱,如於菟、梆梆會等都是以寺廟為中心而展開的宗教活動; 打麥場作為土族群落的世俗中心,一般設置在群落交通便利的地方,甚至設置在群落的中心,其不僅是生產設施,更是土族進行集體民俗活動、公共聚會的主要場所,逢年過節(jié)、宗族節(jié)慶、農閑時節(jié),土族都會集聚于此,開展集體文娛、表演活動,如納頓民俗活動、安昭舞、輪子秋等。

2. 耕作區(qū)作為土族傳統(tǒng)群落空間結構的第二層,為土族提供了生存發(fā)展所需要的糧食來源。 其圍繞定居點占據外圍,與莊廓保持一定的距離,主要種植小麥、土豆、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油菜籽等油料。 耕作區(qū)除道路、水渠等公共用地屬村民共有,其他土地分屬不同的家庭單元, 歸屬界限十分清晰、明確。

3. 耕作區(qū)之外, 是土族傳統(tǒng)群落空間結構的第三層, 其中有各種各樣的用于生產和生活的資材。 這部分區(qū)域距離莊廓最遠, 處于群落的最外層,除了墳地有明確歸屬外,山林、牧場基本上都是全群落公用的,牛羊可以自由進入。

(二)基于信仰的不可見的空間結構

土族的宗教信仰是以藏傳佛教格魯派為主體的多元宗教和多神崇拜體系。 濃厚的宗教色彩是土族傳統(tǒng)村落文化的一大特點: 村內的寺廟、“崩康”,①村口的“雷臺”(外形為一小土臺),村落四周山頭的峨博②及嘛呢石堆,以及有些村界山嶺上的蘇克斗③等宗教標志在村落中隨處可見,其主要作用是保佑地方平安、風調雨順,抵擋冰雹災害。 村落內常常舉行講經傳法、誦經祈禱等宗教活動,有著莊嚴、肅穆、神秘、濃郁的宗教氣息,土族傳統(tǒng)村落形成以宗教文化為核心的村落精神和以宗教寺廟為村落結構核心的聚居模式。

宗教信仰活動的物質實體空間構成了土族傳統(tǒng)村落基于信仰的不可見的空間結構: 第一層——土族日常誦經時的個人宗教活動的莊廓;第二層——土族在歲時節(jié)日集體誦經時的村落公用的寺廟; 第三層——土族在重大宗教節(jié)慶聚集在一起誦經多個村落共同公用的寺院。

1. 莊廓作為土族傳統(tǒng)村落, 承載著土族群眾日常宗教信仰活動的最小單元。 通過設置于正房堂屋的佛室,二層獨立的佛堂,庭院內的嘛呢臺、小煨桑爐、 嘛呢旗桿以及大門門頂上方一根較低的嘛呢旗桿, 共同構成土族家庭內部宗教信仰及其對美好生活祈盼的物質實體標志, 高聳的嘛呢旗桿打破了莊廓平整的天際輪廓線, 伴隨地形高低起伏分布,與村落中眾多的宗教標志相呼應,使得土族人民生產、生活環(huán)境中充滿了濃厚、神秘、鮮明的宗教色彩。

2. 土族傳統(tǒng)村落所屬的寺廟, 是一個村落及其土族擁有的相對獨立的信仰空間。 具有相對明確的、村落邊界的、獨立“統(tǒng)治” 的區(qū)域,是土族與神靈聯(lián)結的地方,是神靈的外在物化形式,常常作為村落的“祭祀圈” 或“信仰圈” 中心。 一年中隨歲時展開的各種民間信仰活動,在寺廟中進行,是村中排頭等組織民眾進行地方神祭祀、 祈求神靈保佑村落平安、風調雨順的活動,同樣也是排頭們商議村落公共事務,做出有關決議的地方。

3. 土族群眾除日常在自家莊廓進行誦經祈禱的個人宗教活動以及在歲時節(jié)日進行集體宗教活動外,每逢重大宗教節(jié)慶活動,土族都會聚集于其所屬區(qū)域的寺院,以一種無形的形式(諸如信仰組織體系、信仰觀念、信仰范圍等)實現土族特定范圍的整合。 例如,位于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的佑寧寺被譽為“湟水北岸諸寺之母”,每逢正月祈愿大法會、辯經會、六月觀經法會、夏合多勒經會等重大宗教法會活動,不同地方的土族群眾都會長途跋涉聚集于此,舉行盛大的集宗教、物資交流為一體的民間盛會。

二、土族傳統(tǒng)村落的空間形態(tài)

土族傳統(tǒng)村落大多分布于青海河湟地區(qū)的川水、淺山、腦山地區(qū),地處我國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鑲嵌地帶,此地群山起伏,河流廣布,地形復雜多樣。 土族傳統(tǒng)村落的選址與布局依托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借助山水之勢和地形地貌條件,以利于生活、方便生產、抵御嚴寒和風沙、節(jié)約土地為主要原則,大多依山傍水,建于山腳向陽緩坡或階地過渡地帶。 背山有利于阻擋冬季的寒風,前方開闊地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有利于通風,便于地面排水; 靠近水源以保障生活用水來源及發(fā)展農牧業(yè)生產需求,整個村落隨地形變化隨形就勢,呈現出團狀村落、 階梯狀村落和帶狀村落等空間形態(tài),布局自由而靈活,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見圖2)。

(一)川水地區(qū)村落的空間形態(tài)

川水地區(qū)是依附于水系、 呈樹枝狀分布于低山丘陵之間的河谷階地,地形坡度較為平緩,平整場地資源相對充足。 分布于川水地區(qū)的土族傳統(tǒng)村落一般坐落于近水之處, 采取水平方向伸展的布局方式, 村落規(guī)模較大, 上百戶組成一個自然村,人口數量較多,整個村落布局緊湊,整體感強。莊廓選址自由靈活,戶戶毗鄰、夾道布置,村落由內向外延伸出幾條骨干巷道,內部道路縱橫交錯,復雜多變,連接每戶莊廓,成片而居,整個村落表現為團狀村落空間形態(tài)。

(二)淺山地區(qū)村落的空間形態(tài)

淺山地區(qū)屬黃土高原低山梁峁丘陵區(qū), 千溝萬壑,梁峁起伏,谷坡坡陡(30°—60°),沖溝橫斷面多呈“V” 字形,平整場地資源緊缺。 分布于淺山地區(qū)的土族傳統(tǒng)村落, 大多靠山修筑于山腳鄰水的向陽的緩坡上, 以順應地形等高線階梯狀橫向展開的方式為主,村落規(guī)模較小,幾十戶組成一個自然村,整個村落布局分散,高低錯落,與周圍山形地勢結合。 莊廓選址受地形因素限制,依托不同高程的稀缺平整場地資源分散布局,村落主、次巷道蜿蜒曲折,連接每戶莊廓,整個村落表現為階梯狀村落空間形態(tài)。

(三)腦山地區(qū)村落的空間形態(tài)

腦山地區(qū)是谷寬溝淺的低山丘陵區(qū), 谷坡平緩(10°—20°),溝谷橫斷面積呈“U” 字形和半弧形,溝底較平坦。 分布于腦山地區(qū)的土族傳統(tǒng)村落大多分布于溝底河流兩側的緩坡上, 以順應河流方向、順勢延伸的布局方式為主,村落規(guī)模較小,十幾戶、幾十戶組成一個自然村,人口數量稀少,整個村落布局松散, 呈隨河流方向順勢延伸布局的帶狀空間。 莊廓選址受地形因素制約,大多利用溝底河流兩側的平坦場地,戶戶毗鄰而居,通過沿河流方向主要村道的魚骨式道路系統(tǒng)連接每戶莊廓,為線式擴張發(fā)展模式,整個村落表現為帶狀村落空間形態(tài)。

三、土族傳統(tǒng)莊廓的空間型制

(一)土族傳統(tǒng)莊廓的空間組織要素

土族以家庭為單元,擁有屬于自家的莊廓,每戶莊廓用院墻作為所屬宅基地的邊界, 入口處院墻四周沒有任何門窗洞口,沿方形、封閉圍合的夯土院墻內部的四面建房屋, 以形成外封內敞的合院,院墻強調了私有空間的范圍,周圍的房屋襯托出“空” 的院落,因此,可以將土族傳統(tǒng)莊廓分為以下三個基本要素:合院、房屋、檐廊。

1.合院

青海河湟地區(qū)氣候干燥寒冷, 充分滿足冬季保溫要求是河湟地區(qū)民居需要解決的最重要問題。 土族傳統(tǒng)莊廓在建造時,充分考慮各個房屋在冬季能否獲取充分的采光和能否抵御外部風沙的生存需求,即形成了封閉的、合院式的布局方式。合院在平面空間中起著重要的地位, 無論莊廓面積大小、無論房屋排布方式如何,都會盡量建成合院,有“無院不成戶” 之感。

(1)土族傳統(tǒng)莊廓合院有效地應對外界嚴酷的氣候條件。 莊廓以合院為中心,圍合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屋, 合院開間和進深的比例近似于1∶1,能夠避免各獨立的房屋處于相鄰房屋形成的陰影中的情況, 每個房屋都可以完全暴露在陽光下,能夠獲得充足的采光和日照,獲取光熱,從而抵御冬季的嚴寒。 外圍院墻厚重封閉,將莊廓內部與外部分隔開來, 有效地阻隔風沙對莊廓內部的侵擾,合院內可以種植花草樹木,將自然生態(tài)要素引入莊廓內部, 改善并調節(jié)莊廓內部的微環(huán)境,有利于營造莊廓內部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

(2)土族傳統(tǒng)莊廓合院能夠滿足土族日常生活起居的生活需求。 土族傳統(tǒng)莊廓合院規(guī)整方正,寬敞開闊, 是莊廓內部空間與莊廓外部自然空間的過渡空間,相對于內部空間,它是外部空間,而相對于莊廓外部的自然空間,它又成了內部空間,是莊廓內部與外部的中介空間, 是莊廓內部的露天空間。 合院作為土族家庭中的公共活動中心,其不僅是各個房屋、 各個空間進行交流和聯(lián)系的聯(lián)結空間,同時,也為土族提供了相對獨立、不受外界干擾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活動的空間場所。

(3) 濃厚的宗教信仰活動在土族日常的生產、生活當中無處不在,合院正中的嘛呢臺是土族傳統(tǒng)莊廓合院最具特色的宗教信仰標志: 庭院正中有一個拴牲口用的轉槽,亦稱之為嘛呢臺,是家庭生活和宗教兩用的設施, 直徑近2 米, 高近1米,黃土筑成;圓臺正中豎有高達數米的“達日加克”(嘛呢旗桿),上掛嘛呢旗(經幡);臺上還設有小煨桑爐(百香爐),終日香煙繚繞,它與設于正房的佛室一起構成土族家庭內部的宗教信仰標志,[4]以避邪除災,保佑全家四季平安(見圖3)。

2.房屋

土族傳統(tǒng)莊廓房屋多由三間相互連接的居室成組配置,門窗均朝向合院,每組房屋構成土族傳統(tǒng)莊廓的居住生活單元。 土族結合房屋開間、進深的大小,依據使用需求的不同,自由靈活地分隔房屋的內部空間, 形成以下三種平面類型:“一” 字形、“┌┐” 字形(虎抱頭)、“┌─” 字形(鑰匙頭),然而,無論采用何種分隔類型,房屋的功能分區(qū)總是明確的:中間堂屋,兩側臥室(見圖4)。

(1) 位于正房的堂屋作為土族自家的佛室,沿莊墻布置通長的供案,供案上置佛像、神箭等宗教信仰器物,供家人日常祭祀祈福之用;位于廂房的堂屋,沿莊墻擺條幾,條幾上置古瓶、鏡架和銅質供器等, 墻面掛古訓字畫, 條幾前對稱布置桌椅,簡單樸素,顯得古色古香。

(2)臥室作為土族日常起居活動最為頻繁的空間,與堂屋用木制隔斷隔開,火炕根據臥室空間大小順窗或順山墻布置,炕中間擺炕桌,炕頭置火盆,冬季火炕煨熱,火盆燒起木炭火,圍其而坐,溫酒燉茶,閑話桑麻,十分暖和,是家人聚會、款待來客、婦女活動、幼童玩耍的重要場所:在“一” 字形的房屋布局中,臥室內多順山墻做滿間炕,炕側靠后墻置炕柜和門箱放置衣物被褥;在“┌┐” 字形(虎抱頭)方式的房屋布局中,臥室突出堂屋一部分的空間變大, 火炕多占滿臥室的開間, 順窗布置,靠山墻置炕柜和門箱來放置衣物被褥,火炕對面沿莊墻常常布置桌椅、柜子等家具;在“┌─” 字形(鑰匙頭)的房屋布局中,突出堂屋部分的臥室,采用虎抱頭方式來布置火炕的位置及家具, 未突出堂屋部分的臥室,采用“一” 字形方式來布置火炕的位置及家具。

3.檐廊

青海河湟地區(qū)夏季日照強烈,紫外線強,遮陽的處理必不可少, 土族傳統(tǒng)莊廓正房向陽的一面多建有進深為1 米-2 米的陰影空間的檐廊來作為房屋的遮陽構件,形成我們常說的“灰空間”。

檐廊是土族傳統(tǒng)莊廓房屋室內空間的外部延伸,是室內與合院之間的一種過渡空間,是一個半開敞的、遮陽避雨、充滿日照的家庭活動空間:夏季太陽高度角大, 檐廊下有陰影覆蓋, 土族待客時,在檐廊下置一個大板床,上擺小炕桌,請客上座,這是歇涼閑談的場所;冬季陽光斜照,檐廊下受到很好的太陽光照,給土族提供了曬陽、手工勞作、兒童玩耍的場所。 同時,檐廊增加了土族傳統(tǒng)莊廓合院的空間層次感,形成豐富的光影變化,能夠緩解從室外進入室內時眼睛的不適感。

(二)土族傳統(tǒng)莊廓的平面類型

土族傳統(tǒng)莊廓占地一般為0.5 畝-0.8 畝,平面呈正方形,布局嚴整方正,沿中軸對稱,房屋以一層為主,土族建造傳統(tǒng)莊廓的過程,實則就是利用平面類型中的合院、房屋、檐廊三個基本要素,按照一定規(guī)律組合的過程, 根據平面基本要素的組合, 房屋與房屋所形成的平面形狀可劃分為:“L” 字形、“U” 字形、“回” 字形。其中,合院、房屋、檐廊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土族傳統(tǒng)莊廓的基本單元,土族在基本單元的基礎上,根據自家的經濟條件、人口結構、使用需求的變化,通過增添房屋、檐廊兩個基本要素形成“L” 字形、“U” 字形、“回” 字形,從而形成土族傳統(tǒng)莊廓平面類型的演化規(guī)律(見圖 5)。 從“L” 字形到“回” 字形的演變過程中,莊廓滿足家庭人口增長的空間需求能力逐步提升,內部空間的圍合感、私密性逐漸加強,以合院作為整個家庭起居中心的功能性表現得更加強烈, 平面的演化規(guī)律體現了土族傳統(tǒng)莊廓是一種對人口的多少和增長有靈活的適應性的民居。

(三)土族傳統(tǒng)莊廓的合院類型

土族結合自家人口結構、 生活方式的適用需求,根據不同的平面形狀,結合傳統(tǒng)“風水” 理學的概念,遵循傳統(tǒng)“禮制等級” 的思想,建造出的傳統(tǒng)莊廓呈現出以下三種基本的合院類型:二合院(見圖 6)、三合院(見圖 7)、四合院(見圖 8)。 土族最典型的平屋四合院莊廓,適于人口較多的大家庭,它除了可以一次建成之外, 亦可先建兩三面的房屋,而后根據需要再擴建。

1.體功能適用性

“莊廓的大門開于莊廓的一角。 進門后穿過一處角房進入內院,大門不正對內院,且通過一處角房作為過渡, 較好地避免了風沙和視線對內院中家庭活動的直接干擾,并針對外土內木、外粗內精的建筑形式起到了欲揚先抑的作用, 達到了放—收—放的空間效果。 ”[5]正房作為莊廓的核心部分——主體建筑,布置在合院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臺基高于其他三側的房屋,南側設有檐廊,有良好的日照采光, 是家中長輩居住及接待客人的場所;正房東側二層一般設置一間佛堂,供家人在重要時刻祭祀祈福;東、西兩側的廂房沿軸線分列兩側,是晚輩們生活居住的場所,廚房一般在東廂房設置;南房終日不見日照,房間陰涼,常作為儲存較為重要物品的倉廩用房,如糧食、農具等,有時也兼作臥室; 四角上的角房是莊廓四邊房屋的連接體,其功能用途一般為西南方為廁所,東南方為門房,西北方為牲畜棚,東北方為柴草房,其作為附屬用房,不僅增強了各個房屋之間的連接性,而且由于其所處位置偏僻, 大大地減少了其對內庭院及各主要功能房屋的干擾(見圖9、10、11)。有一部分經濟條件好的土族,將正房建成兩層,中間作為佛堂,其他房間用作糧倉儲藏糧食,一方面能夠方便在一層屋面晾曬糧食, 另一方面有利于防鼠和防潮。 一般上二樓沒有固定的樓梯,只要備一木梯子即能方便地使用屋頂(見圖12、13、14)。

2.傳統(tǒng)“風水” 理學的空間落位

土族傳統(tǒng)莊廓各功能用房的分布符合傳統(tǒng)“風水” 理學概念中吉兇方位的說法,從而看出土族深受漢族道教文化的影響(圖15、見表格1)。

3.傳統(tǒng)“禮制等級” 的思想體現

“北屋為尊、兩廂次之、雜屋為附” 的住房安排,反映了土族傳統(tǒng)莊廓的平面布局遵循傳統(tǒng)“禮制等級” 思想中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等級倫理秩序,以空間的等級區(qū)分了長幼的等級,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倫理的秩序。 不同房屋根據其所處的不同位置和地位采取不同的形制和做法, 表現出不同房屋的主次關系,是土族家庭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又一反映:正房作為整個莊廓等級最高的房屋,在形制、裝修方面格外講究,木雕精美,門窗樣式考究;其他房屋簡潔樸實,不做裝飾,僅體現合理的結構邏輯關系及滿足房間功能用途即可(見圖 16)。

表1 “風水” 理學的空間分布

(1)正房在建造時臺基略高于其他三面的房基,以突出其重要地位。 正立面是在檐下做成檐廊的形式,前檐木結構的構造形式復雜,層次豐富:檐柱頂承接平板枋, 枋表面有的雕帶紋、 壽字圖案;平板枋上為扎梁,扎梁頭做雕飾,其上承接檐檁,檐檁下做扎口板(檐墊板),每間有插卯頭將扎口板分為三段,表面上雕刻透龍花紋;平板枋下做扎牽,做圓弧狀,雕各種葉紋圖案;扎牽下做荷葉墩;荷葉墩下為懸牽;最下面是花牙子雀替。 前檐構造自上而下依次為:檐檁、扎口板、平板枋、扎牽、荷葉墩、懸牽、花牙子雀替,木雕雕工精細、生動美觀,結合檐廊內正房精致的木制門窗樣式,正房的立面層次豐富多樣、絢麗而樸素。

廂房及南房大都不做檐廊,沒有木雕裝飾,木結構的構造形式簡潔,自上而下依次為:檐檁、檐墊板、檐枋,大梁隨梁頭伸出檐外,立面除開設必要的門窗外,以土黃色的實體墻面為主,處理較正房簡潔、樸實。

(2)各個房屋的門窗規(guī)格根據其主次關系而選取不同的樣式。 正房一般會選取圖案樣式精美、采光面積大的支摘窗和花格窗,如步步錦、八卦套等,一方面保障房間內得到充分的陽光,另一方面使房間外部顯得精巧、華麗;兩側廂房、南房選取的花格窗多為“一碼三箭”,圖案樣式簡潔,樸素大方,規(guī)格及做工均遜于正房;四個角房除用作門房者外,主要通過門來達到采光和通風的要求,沒有窗戶。

土族傳統(tǒng)村落的空間結構、 空間形態(tài)和土族傳統(tǒng)莊廓的空間形制, 它們從大的空間范圍到小的歸屬領地決定了土族傳統(tǒng)村落特定空間的組織關系,反映了土族在不同空間層級下,應對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生活、生產方式,展現了土族獨特的宗教信仰、民俗活動等民族人文風貌。 研究土族傳統(tǒng)村落的空間模式, 有利于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土族的人居空間環(huán)境的內在文化內涵, 有助于指導土族村落在更新發(fā)展的過程中,展現土族的民族性、地域性、歷史性和文化性。

注釋:

①供奉“十萬佛” 泥塑佛像的四方形土亭。

②“峨博” 多用木樁圍成正方形,欄內置石塊;上插木制“神劍”、樹枝等物,再飾以紅布或印有經文的白布。 它具有“神” 的法力,猶如拱衛(wèi)山門的韋馱,是鎮(zhèn)守和護佑一發(fā)村寨的標志。

③高約數丈、成方塔形、外觀像古代烽火臺,據稱它可為村寨抵御冰雹或其他邪疫災害,保佑人丁興旺。

④圖2:底圖源自參考文獻[4],作者改繪

⑤圖 3:百度圖片

⑥圖4:底圖源自參考文獻[5],作者改繪

猜你喜歡
合院土族村落
林中村落
靜謐村落
技能的改進與資源的獲取——以土族《格薩爾》中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為例
淺談地產行業(yè)的中式院落住宅
中式合院成本控制策略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當代陜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40
淺談土族刺繡的藝術審美及發(fā)展
西部皮革(2018年6期)2018-02-14 21:43:49
土族聚集區(qū)傳統(tǒng)常用野生植物及相關傳統(tǒng)知識的研究
傳統(tǒng)民居中“合而不同”的兩種構成形式
人間(2016年33期)2017-03-04 13:09:47
潞西市| 桑日县| 诸暨市| 安吉县| 通河县| 育儿| 安阳县| 海宁市| 金山区| 顺义区| 乐至县| 阜新市| 图木舒克市| 大化| 翼城县| 思茅市| 万全县| 顺昌县| 松溪县| 榆树市| 邢台县| 高清| 江油市| 金湖县| 彩票| 金川县| 利辛县| 西乌| 郯城县| 昌吉市| 荣昌县| 吉安县| 临潭县| 新宁县| 通州区| 遂宁市| 鲜城| 双城市| 平舆县| 上思县| 陆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