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璇
【摘要】《竇娥冤》選編在高中語文必修四中國古代戲曲和中外話劇單元。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把握戲劇矛盾沖突,體會戲劇的獨特魅力。本課是單元首篇精讀課文,應通過本課的學習,打開戲劇鑒賞的大門。《竇娥冤》既是關漢卿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戲曲悲劇的典范。教學中應重點探討竇娥的冤情和社會根源,并體會竇娥的反抗精神。同時要通過具體的誦讀指導來引導學生品鑒曲詞的獨特魅力,理解悲劇帶給人的壯美與啟示。
【關鍵詞】竇娥冤 賞析曲詞 悲劇美
一、導入
竇娥冤是一出元雜劇,夾雜了很多戲曲曲詞和民間俗語,我們閱讀起來是會有一些障礙的,所我們先通過一個熱身活動,來熟悉一下文本。
1.竇娥:“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p>
生:“怕不待”指難道不。師:引導“和”讀四聲,并請學生描摹竇娥語氣誦讀出這句話。
2.竇娥:“你雖然是得他、得他營救,須不是筍條、筍條年幼”。
生:“是”指認為他好。“筍條”譏諷婆婆年齡大。學生讀出譏諷和俏皮的語氣。
3.竇娥:“這一個似卓氏般當壚滌器,這一個似孟光般舉案齊眉,說的來藏頭蓋腳多伶俐!”
生:“藏頭蓋腳”指只挑好的說,“伶俐”是指說得巧妙。師:引導學生讀出只報喜不報憂的挖苦語氣。
4.張驢兒:“你把我老子藥死了,更待干罷!”
師:學生齊讀這句話,感受戲曲語言魅力。
總結:戲劇不同于小說,它是要演繹出來給大家看的。所以在讀劇本的時候,一定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還原人物的動作、表情、語氣,大膽誦讀,才能體會到劇作的精妙。
二、初步賞析曲詞,明確竇娥之“冤,”探討竇娥悲劇的深刻原因
接下來我們就從竇娥冤的“冤”字入手,借助誦讀來深入賞析文本。那么竇娥到底冤在了哪些地方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互相誦讀最能打動你的情節(jié),展現(xiàn)、還原竇娥的冤屈。
1.身世之冤
生1:竇娥因為父親欠了蔡婆婆錢,又迫于趕考,所以被迫賣給了蔡婆婆。
總結:放高利貸,并由此引發(fā)的人口買賣在當時社會成為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這就有了非常深刻的社會原因。
師追問:進入蔡婆婆家的竇娥又冤在哪里了呢?竇娥名字的變化,蘊含了哪些深刻的寓意呢?
總結:竇娥是父親為了還高利貸而賣給蔡婆婆家的,從端云到竇娥,被剝奪的不僅是名字,更是一種掌握命運的自主性,三歲喪母,七歲離父,年少喪夫,可見竇娥從一開始就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而這背后,則是一個允許高利貸橫行、人口買賣的黑暗社會。
2.錯案之冤
生1:官府造成了冤假錯案。師引導:這里面大家能看到一個怎樣的官員形象呢?
生2:梼杌逼供,并以婆婆來要挾竇娥。
師引導:“招也不招”,有威脅,還有一種思索對策的狡猾在里面,能給大家誦讀一下描摹一下嗎?
生3:拖長“是”的讀音,進行了比較恰當?shù)倪€原。
生4:誦讀“人是賤蟲,不打不招,左右,與我選拿大棍子打著”,指出官員草菅人命。
師引導:讀出一種對生命的漠視和一種囂張,但是沒有讀出輕蔑和囂張。
集體誦讀:“打著”兩個字讀音不應下沉,而應往上走。學生集體誦讀。
生5:找出官員的開場詩,指出官員的貪婪昏庸,并讀出一種樂在其中,逍遙自在的感覺。
生6:誦讀非常到位,甚至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動作,情境感很強。
3.倫理之冤
師:戲劇是通過矛盾沖突來推動情節(jié)和展現(xiàn)人物形象的,那么竇娥還跟誰有矛盾呢?
生集體:婆婆。
生1:與婆婆的矛盾中心是改嫁。竇娥是堅決反對的,她相信“從一而終”的封建節(jié)烈觀。
師追問:既然不同意改嫁,為什么承認“藥殺公公”呢?
生集體:承認“公公”,說明竇娥承認自己改嫁張驢兒,是想化解與婆婆之間的矛盾。
師總結:竇娥的冤,不僅是法律之冤,也是無法言說的倫理之冤。我們現(xiàn)在并不提倡這種節(jié)烈觀,卻也無須苛責竇娥的做法,畢竟人物是無法脫離具體時代的。
三、深度賞析,探索《竇娥冤》的悲劇美
司馬遷說“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弱小的竇娥被生活,被倫理,被社會死死地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能怎么辦呢?
生1: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三年抗旱,以超現(xiàn)實的事件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師引導:可是竇娥對天的信任,有沒有動搖過呢?
生集體:找出【滾繡球】,教師重點指導誦讀。
師總結:竇娥是一開始是信天的,但是在走投無路之際,憤怒的竇娥終于向天地發(fā)出了最嚴厲的質問:“清濁不辨”“順水推舟”,這樣的天地,“何為地”,又“枉做天”!這是多么驚心動魄,痛快淋漓的質問。壓抑在心中的怒火,最終會像火山一樣迸發(fā),燒毀一切不平。
師引導:情感是要一步步推高的,前兩個天地,應讀出質疑,而最后一個天地要讀出憤懣。
師生共同誦讀,把握語氣輕重與節(jié)奏快慢。
學生再次集體誦讀:調整細節(jié),最后“哎,只落得兩淚漣漣”讀兩遍,第一遍輕讀;第二遍加重“哎”的嘆息,拉長“兩淚漣漣”,體現(xiàn)濃郁的悲憤。讀完以后注意停頓2秒,積淀情感。
四、總結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然而若只有毀滅,那么“美”又去哪里了呢?這段曲詞正昭示了悲劇的一種獨特美感——一種動人心魄的壯美。
然而,在指天斥地之后,孤立無援的竇娥只得再次依賴于天。這種矛盾實際上真實反映了當時百姓的悲慘處境:面對強權與暴力,他們只能聽天由命;面對飄忽不定的老天,他們既怨恨其不公平,又不得不寄予希望。
正如王國維所說:“悲劇的美學特性是壯美與崇高,它的審美價值是教化與解脫”。關漢卿,一個生活在金、元社會轉型之際的底層文人,他目睹了善良百姓的悲慘遭遇,他同情他們,為他們鳴不平,可是作為一個小小文人,他能做的,唯有在作品中讓天來鳴冤,讓鬼魂來翻案,依靠非人的力量來給人們留存一絲慰藉和斗爭的希望。王國維評價竇娥冤“即列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我想這不僅僅是因為《竇娥冤》卓越的藝術成就,更因為它留給后人不衰的鼓舞和啟示。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