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史記》中多次出現(xiàn)有關(guān)“蜂”的文字。形容秦始皇相貌,有“蜂準(zhǔn)”之說。說商臣,則言“蠭目”,“蠭”就是“蜂”。對規(guī)模宏大、形勢混亂的群體性社會運(yùn)動現(xiàn)象的形容,如現(xiàn)今語言中所謂“蜂聚”“蜂擁”等,《史記》中使用了“蠭起”“蠭出”“蠭午”的說法??芍?dāng)時人對于“蜂”的形貌和習(xí)性有細(xì)致的觀察。而具備與“蜂”有關(guān)的知識,應(yīng)當(dāng)不會不關(guān)心“蜜”的取得,不會不嘗試“蜜”的滋味,不會不體驗(yàn)“蜜”的食用。
秦漢社會飲食生活中“蜜”的消費(fèi),《史記》中只有間接的信息。但是參考其他相關(guān)歷史文化現(xiàn)象,能夠得知秦漢人飲食中對甜蜜的追求,是當(dāng)時社會物質(zhì)生活方面值得重視的現(xiàn)象。
一、秦始皇“蜂準(zhǔn)”
大梁人尉繚來到秦國,向秦王建議以財(cái)物賄賂六國“豪臣”,以擊滅諸侯?!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寫道:“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強(qiáng),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滑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愛財(cái)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贊同這樣的策略,對尉繚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其衣食待遇享受與自己同樣的等級:“秦王從其計(jì),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不過,尉繚以為難以與秦王長期融洽相處,親密合作,于是離去:“繚曰:‘秦王為人,蜂準(zhǔn),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乃亡去?!鼻赝鯊?qiáng)行挽留尉繚,任為最高軍事長官,并且采納他的“計(jì)策”:“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jì)策?!?/p>
尉繚形容秦王形貌音聲之所謂“蜂準(zhǔn),長目,摯鳥膺,豺聲”,依照當(dāng)時的相術(shù),判斷其品性“少恩而虎狼心”。其中所謂的“蜂準(zhǔn)”,值得我們注意。
裴骃《集解》說,“蜂”也寫作“隆”。張守節(jié)《正義》說:“蜂,蠆也,高鼻也?!闭J(rèn)為“蜂準(zhǔn)”是形容“高鼻”?!妒酚洝贰胺錅?zhǔn)”的說法,后世文獻(xiàn)有的寫作“隆準(zhǔn)”,如《論衡·骨相》、唐趙蕤《長短經(jīng)》卷一、《太平御覽》卷三八八引《秦始皇世家》、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一引《論衡》等。雖然《太平御覽》卷三八八引《秦始皇世家》作“隆準(zhǔn)”,但《太平御覽》卷八六引《史記》、《太平御覽》卷七二九引《史記》均作“蜂準(zhǔn)”。
有學(xué)者研究“秦始皇形貌”,指出“今人多以‘蜂準(zhǔn)為正字”(王澤:《秦始皇形貌考——相人術(shù)視角下的考察》,《秦漢研究》2020年)。
二、“商臣蠭目”
關(guān)于秦始皇鼻子的形狀特點(diǎn),《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說“蜂準(zhǔn)”,但是也有“蜂目”的說法?!妒酚洝じ咦姹炯o(jì)》記載,劉邦相貌有“隆準(zhǔn)”的特征。司馬貞《索隱》引錄李斐的解釋:“準(zhǔn),鼻也。始皇蜂目長準(zhǔn),蓋鼻高起?!鼻耙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秦始皇“蜂準(zhǔn)”,這里寫作“蜂目”?!稘h書·高帝紀(jì)上》:“高祖為人,隆準(zhǔn)而龍顏,……”顏師古注引晉灼曰:“《史記》:秦始皇蜂目長準(zhǔn)。”也說“蜂目”。沈家本《諸史瑣言》卷四討論“《高紀(jì)》隆準(zhǔn)”時,也說到“《史記》:始皇蜂目長準(zhǔn)”。晉灼“《史記》:秦始皇蜂目長準(zhǔn)”的說法,王念孫《廣雅疏證》、王先謙《漢書補(bǔ)注》都曾引用,并沒有對《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蜂準(zhǔn)”說予以澄清。
采納晉灼“《史記》:秦始皇蜂目長準(zhǔn)”說的,還有宋人王洙《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卷九《哀王孫》“高帝子孫盡高準(zhǔn),龍種自與常人殊”注。又清人黃釗詩句“秦皇蜂目毒天下,氣折瑯琊賣藥者。阜鄉(xiāng)亭畔玉舄飛,玩弄愚兒已鹿馬”(《登浴云樓觀安期生像作》,《讀白華草堂詩二集》卷一),也承襲了“秦皇蜂目”的說法。其中的“鹿馬”指趙高指鹿為馬,言秦帝國面臨崩潰時的故事。而“瑯琊賣藥人”即《史記·孝武本紀(jì)》司馬貞《索隱》引《列仙傳》所謂“瑯邪人,賣藥東海邊,時人皆言千歲也”的仙人安期生。明人高出詩句“追及徐市駕,男女皆相邀。安期麾白云,翩翩來見招。遂乘赤玉舄,飛渡始皇橋”(《鏡山庵集》卷二0),說他“麾白云”,“翩翩”飛升登仙,遠(yuǎn)離了塵世亂局。
其實(shí),《史記》中明確的“蜂目”,所說另有其人。《史記·楚世家》說商臣相貌與心性的特點(diǎn):“商臣蠭目而豺聲,忍人也?!彼^“豺聲”,和尉繚對秦始皇音聲的形容是一樣的。《漢書·王莽傳中》:“是時有用方技待詔黃門者,或問以莽形貌,待詔曰:‘莽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聲者也,故能食人,亦當(dāng)為人所食?!薄赌鲜贰べ\臣傳·侯景》寫道:“景長不滿七尺,長上短下,眉目疏秀,廣顙高顴,色赤少鬢,低胝屢顧,聲散,識者曰:‘此謂豺狼之聲,故能食人,亦當(dāng)為人所食?!倍颊f到“豺聲”?!妒勒f新語·識鑒》:“潘陽仲見王敦小時,謂曰:‘君蜂目已露,但豺聲未振耳。必能食人,亦當(dāng)為人所食?!弊⒓乙洞呵飩鳌吩唬骸俺钜由现^世子商臣蜂目而豺聲。”可知《史記》所說商臣的故事是有長久影響的。
《史記》中“蜂目”的相貌形容和“蜂準(zhǔn)”同樣,借“蜂”這種昆蟲比喻人的面容特點(diǎn),體現(xiàn)出當(dāng)時人對“蜂”的形貌的熟悉。而“蜂準(zhǔn)”“蜂目”被看作“少恩而虎狼心”之“忍人”的容貌,應(yīng)當(dāng)與“蜂”懷有戒備之心的情感背景有—定關(guān)系。
三、“蠭起”“蠭午”“蠭出”:“蜂”的習(xí)性觀察
在司馬遷生活的時代,人們對于“蜂”往往群聚群飛的特點(diǎn)也是了解的?!妒酚洝ろ?xiàng)羽本紀(jì)》說秦末形勢:“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蠭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薄稘h書·項(xiàng)籍傳》的說法是:“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桀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薄昂澜苄I起”和“豪桀蜂起”,意思是一樣的?!逗鬂h書·安帝紀(jì)》載漢安帝詔,檢討自己執(zhí)政有失,“朕以不德,奉郊廟,承大業(yè),不能興和降善,為人祈?!?,以致“災(zāi)異蜂起”。這里的“蜂起”也是密集發(fā)生的意思?!逗鬂h書·劉盆子傳》說:“時青、徐大饑,寇賊蜂起,群盜以崇勇猛,皆附之,一歲間至萬余人。”《后漢書·岑彭傳》:“今赤眉入關(guān),更始危殆,權(quán)臣放縱,矯稱詔制,道路阻塞,四方蜂起,群雄競逐,百姓無所歸命?!薄逗鬂h書·馮衍傳》:“眾強(qiáng)之黨,橫擊于外,百僚之臣,貪殘于內(nèi),元元無聊,饑寒并臻,父子流亡,夫婦離散,廬落丘墟,田疇蕪穢,疾疫大興,災(zāi)異蜂起?!薄逗鬂h書·謝弼傳》:“方今邊境日蹙,兵革蜂起,自非孝道,何以濟(jì)之?!薄逗鬂h書·董卓傳》李賢注引《典略》載卓表所謂“變氣上蒸,妖賊蜂起”,《后漢書·袁紹傳》所謂“是時豪杰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bào),州郡蜂起”,《后漢書·西羌傳》所謂“永初之間,群種蜂起”,都可以說明漢代社會語言習(xí)慣中已經(jīng)通行“蜂起”之說。
同樣是說秦末民眾起義的發(fā)生,各地紛紛起兵,范增為項(xiàng)梁分析形勢,有這樣的說法:“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蠭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fù)立楚之后也?!狈对鏊^“楚蠭午之將皆爭附君”,裴駟《集解》:“如淳曰:‘蠭午猶言蠭起也。眾蠭飛起,交橫若午,言其多也?!彼抉R貞《索隱》:“凡物交橫為午,言蠭之起交橫屯聚也。故《劉向傳》注云‘蠭午,雜沓也。又鄭玄曰‘一縱一橫為午?!薄稘h書·劉向傳》:“水、旱、饑,蟓、螽、螟螽午并起。”顏師古注:“如淳曰:‘螽午猶雜沓也?!薄稘h書·霍光傳》說劉賀行為:“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jié)詔諸官署征發(fā),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所謂“旁午”,顏師古注也解釋說:“如淳曰:‘旁午,分布也。師古曰:‘一從一橫為旁午,猶言交橫也。”大約所謂“蠭午”語意,也說如蜂群飛舞一般密集紛亂。
《史記·六國年表》指出戰(zhàn)國時期政治軍事競爭激烈,“信”的政治“約束”遭到破壞,而“謀詐”時興。太史公這樣寫道:“矯稱撬出,誓盟不信,雖置質(zhì)剖符猶不能約束也?!边@里所說的“蠭出”,也以“蜂”的群飛態(tài)勢,形容“矯稱”這種欺詐行為頻繁發(fā)生,密度很大。
范增所謂“皆爭附君者”的“爭”,或許是人們觀察“蜂”群飛時隋形的真實(shí)感覺。
“蠭起”“蠭午”“蠭出”的說法,見于史論和政論用語。如范增這樣的智士,如漢安帝這樣的帝王,都曾使用,可知當(dāng)時社會對于“蜂”的活動方式與飛行習(xí)慣是相當(dāng)熟識的。用以形容人類社會的活動形態(tài),“蜂起”“蜂午”“蜂出”等言辭,大概已經(jīng)是民間習(xí)用的熟語?!度龂尽菚と弥鱾鳌O皓》裴松之注引陸機(jī)著《辨亡論》有“群雄蜂駭,義兵四合”的說法。所謂“蜂駭”,是后世語言的變化,但是借“蜂”為喻,卻繼承了原來的傳統(tǒng)。
人們既然熟悉“蜂”的習(xí)性,不大可能不知道蜂巢中“蜂蜜”的存在。很可能是因發(fā)現(xiàn)并取用“蜂蜜”時驚動了“蜂”群,才導(dǎo)致“眾蜂飛起”,形成“蜂起”“蜂午”“蜂出”的情形。
四、“蜂蠆”比喻和“蜂與鋒同”
“蜂”的自衛(wèi)方式,即以尾部的毒針以螫刺方式報(bào)復(fù)敵害?!妒酚洝ざY書》稱之為“蜂蠆”。
蒯通勸說韓信面對政治危急形勢時要果敢決斷,有所行動?!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份d錄了蒯通的話語:“夫聽者事之候也,計(jì)者事之機(jī)也,聽過計(jì)失而能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二者,不可亂以言;計(jì)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夫隨廝養(yǎng)之役者,失萬乘之權(quán);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故知者決之?dāng)嘁玻烧呤轮σ?,審豪牦之小?jì),遺天下之大數(shù),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愿足下詳察之。”蒯通所謂“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應(yīng)是引用當(dāng)時人們普遍認(rèn)可的語言?!懊突ⅰ钡墓袅Χ冗h(yuǎn)遠(yuǎn)超過“蜂蠆”,然而“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立即行動,則可以切實(shí)有效地進(jìn)擊敵害?!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贰懊突⒅q豫,不若蜂蠆之致螫”,《漢書·蒯通傳》寫作“猛虎之猶與,不如蜂蠆之致蠚”。
《史記·禮書》有這樣一段話,形容“楚人”軍勢的強(qiáng)勁:“楚人鮫革犀兕,所以為甲,堅(jiān)如金石;宛之巨鐵施,鑽如蠭蠆,輕利剽邀,卒如熛風(fēng)?!彼抉R貞《索隱》解釋“鑽”:“鐨謂矛刃及矢鏃也?!逼浔髦谱髂芰χ畠?yōu)勝,可以“鑽如蠭蠆”。也說到“蠭蠆”,《說文·蟲部》:“蠆,毒蟲也。象形。”段玉裁注:“《左傳》曰:蠭蠆有毒。《詩》曰:卷發(fā)如蠆?!锻ㄋ孜摹吩唬合婇L尾謂之蝎。蝎毒傷人日蛆。蛆張列反?;蜃黩亍5┞?。非且聲也?!薄鞍床辉粡南x象形而但日象形者,蟲篆有尾,象其尾也。蝎之毒在尾?!对姽{》云:蠆,螫蟲也。尾末揵然。似婦人發(fā)末上曲卷然。其字上本不從萬,以苗象其身首之形。俗作萬,非。且與牡螭字混。”“蠆”指以“毒傷人”的“蝎”?!胺湎姟?,蜂蝎連稱。但是“蜂”也是“螫蟲”。形容兵器“鐨如逢蠆”,言其鋒利并富有殺傷力。前引蒯通語“蜂蠆之致螫”,也強(qiáng)調(diào)其尾針“螫”的刺傷毒害能力。
《史記·龜策列傳》說:“羿名善射,不如雄渠、蠭門?!迸狍S《集解》:“《淮南子》曰:‘射者重以逢門子之巧。劉歆《七略》有《蠭門射法》也?!苯癖尽稘h書·藝文志》可見“《逢門射法》二篇”,而裴駟看到的本子,寫作“《蠭門射法》”?!啊斗觊T射法》”,應(yīng)當(dāng)源自“射者重以逢門子之巧”的說法?!胺觊T子”見于《漢書·古今人表》?!稘h書·王褒傳》:“逢門子彎烏號。”顏師古注:“逢門,善射者,即逢蒙也。烏號,弓名也。并解在前也?!钡恰胺觊T”“逢門子”的名號,也不能說和“蜂”完全沒有關(guān)系?!盾髯印ね醢浴贰盾髯印ふ摗泛汀秴问洗呵铩ぢ犙浴范紝懽鳌靶I門”。《史記》應(yīng)當(dāng)沿襲了較早的說法。
以“蜂”形容兵鋒,是漢代語言習(xí)慣。《釋名·釋兵》寫道:“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也。其末曰‘鋒,言若鋒刺之毒利也。”“鋒刺”之“鋒”,許多研究者校正為“蜂”。《釋名疏證》寫作“蠭”,說:“‘蠭刺,今本訛作‘鋒刺,蓋俗‘蠭作‘蜂,故又轉(zhuǎn)相誤也?!?/p>
王莽執(zhí)政末年,連續(xù)發(fā)生蝗災(zāi),《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上》說當(dāng)時的形勢:“寇盜鋒起。”李賢注:“言賊鋒銳競起。字或作‘蜂,諭多也。”說“蜂起”如上文討論有“喻多”的文意外,還可以直接理解為“鋒銳競起”。這樣的解釋又見于《漢書·項(xiàng)籍傳》顏師古注:“蠭,古蜂字也。蠭起,如蠭之起,言其眾也。一說蠭與鋒同,言鋒銳而起者?!薄稘h書·韓王信傳》:“士卒皆山東人,竦而望歸,及其蠭東鄉(xiāng),可以爭天下?!鳖亷煿抛ⅲ骸靶I與鋒同。”《漢書·藝文志》顏師古注:“蜂與鋒同?!薄稘h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讒言之徒蠭生?!鳖亷煿抛?“蠭生,言眾多也。一曰蠭與鋒同。”顏師古所謂“蜂與鋒同蠭,又見于《漢書·趙廣漢傳》注、《漢書·揚(yáng)雄傳下》注。《漢書·趙廣漢傳》:“專厲強(qiáng)壯蠭氣。”顏師古注:“蠭與鋒同,言鋒銳之氣?!薄稘h書·揚(yáng)雄傳下》:“猋騰波流,機(jī)駭蠭軼?!鳖亷煿抛ⅲ骸蔼Y,疾風(fēng)也。騰,舉也。蠭與鋒同?!彼^“蠭與鋒同”,說兵鋒犀利,以“蜂”尾刺的“毒利”作比喻。
五、《司馬相如列傳》間接說“蜜”
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帛書《五十二病方》可見“蜂卵”人藥,又明確有體現(xiàn)使用“蜜”的文字??磥懋?dāng)時人們對“蜜”的食用價(jià)值是非常熟悉的。以“蜜”來“合藥”的記載,見于《后漢書·朱祜傳》李賢注引《東觀記》:“上在長安時,嘗與祜共買蜜合藥。上追念之,賜祜白蜜一石,問:‘何如在長安時共買蜜乎?其親厚如此。”這是劉秀在太學(xué)讀書時的故事。“買蜜”經(jīng)歷,體現(xiàn)了西漢長安“蜜”已經(jīng)進(jìn)入市場交易的情形。在東漢洛陽,作為商品的“蜜”能夠以“石”為計(jì)量單位,可知當(dāng)時社會消費(fèi)數(shù)量頗為可觀?!逗鬂h書·李恂傳》李賢注引《袁山松書》說“西域出諸香、石蜜”,則是遠(yuǎn)方輸入的“蜜”?!逗鬂h書·西域傳》明確說“天竺”特產(chǎn)有“諸香、石蜜”?!懊邸钡倪h(yuǎn)程運(yùn)輸,說明社會需求的熱切。
《史記》正文中沒有直接說到“蜜”。但是《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上林賦》記述皇家苑囿栽植的林木,有“留落胥余,仁頻并閭”。司馬貞《索隱》引司馬彪云:“胥邪,樹高十尋,葉在其末。”又引《異物志》:“實(shí)大如瓠,系在顛,若掛物。實(shí)外有皮,中有核,如胡桃。核里有膚,厚半寸,如豬膏。里有汁斗余,清如水,味美于蜜?!闭f椰樹類果實(shí)“里有汁”“味美”,并以“蜜”作為參照。這是對于“蜜”的食用體驗(yàn)的曲折記述。
《漢書·南粵傳》記載,南粵王致書漢文帝,表示放棄帝號:“復(fù)故號,通使?jié)h如故。”“因使者”所獻(xiàn)諸物,有“桂蠹一器”。顏師古注:“應(yīng)劭曰:‘桂樹中蝎蟲也。蘇林曰:‘漢舊常以獻(xiàn)陵廟,載以赤轂小車。師古曰:‘此蟲食桂,故味辛,而漬之以蜜食之也?!边@也是一則以“蜜”加工食品的例證。
六、甜蜜:秦漢人的味覺幸福
秦漢人追求的甜蜜味覺,在文獻(xiàn)中的直接文字表現(xiàn)似乎是“甘”?!墩摵狻こ妗氛f到“甘甜”的感覺,與“辛苦”相對應(yīng)。
“食”則“甘味”,是人正常的味覺體驗(yàn)?!妒酚洝奉l繁出現(xiàn)“食不甘味”的文字,形容心思紊亂,飲食失常。如《史記·司馬穰苴列傳》:“今敵國深侵,邦內(nèi)騷動,士卒暴露于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史記·田叔列傳》:“太后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但是這里所說的“甘”,似乎并不是簡單的“甜”,所以《史記·禮書》有“口甘五味,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的說法。又《史記·宋微子世家》裴駟《集解》引孔安國說:“甘味生于百谷?!边@里的“甘”,大概是指食品的自然滋味。但是也有以“甘”為甜美的。司馬相如賦作言及的一些果品,注家多有“甘”或“甘美”的形容。如《上林賦》“盧橘夏孰”,司馬貞《索隱》引《吳錄》云“建安有橘,冬月樹上覆裹,明年夏色變青黑,其味甚甘美”。關(guān)于“楊梅”,司馬貞《索隱》引《荊楊異物志》:“其實(shí)外肉著核,熟時正赤,味甘酸?!标P(guān)于“荔枝”,司馬貞《索隱》引晉灼曰:“離支大如雞子,皮粗,剝?nèi)テぃ∪珉u子中黃,其味甘多酢少?!薄案省币灿脕砻?。如司馬貞《索隱》引《廣州記》云“盧橘皮厚,大小如甘”。“甘”可能即現(xiàn)今所言“柑”。司馬相如筆下還出現(xiàn)了一種含糖量極高的經(jīng)濟(jì)作物——“諸蔗”,《史記》有所載錄。裴駟《集解》引《漢書音義》的解釋是“諸蔗,甘柘也”。司馬貞《索隱》:“諸柘,張揖云‘諸柘,甘柘也。”“甘柘”,也就是現(xiàn)今所說的甘蔗?!段倪x》卷四張衡《南都賦》說到南陽民間“園圃”栽植“薯蔗”。五臣注《文選》寫作“薯柘”?!段倪x》卷四左思《三都賦》:“其圃則有蒟蒻茱萸,瓜疇芋區(qū),甘蔗辛姜,陽蓲陰敷?!彪m然寫作年代稍晚,仍可與《南都賦》“園圃”“薯蔗”相參照。南朝宋人謝惠連《祭古冢文》說到一座古墓被破壞的情形:“東府掘城北塹,入丈余,得古冢。上無封域,不用磚甓,以木為槨。中有二棺,正方,兩頭無和。明器之屬,材瓦銅漆,有數(shù)十種,多異形,不可盡識。刻木為人,長三尺,可有二十余頭。初開見,悉是人形,以物棖撥之,應(yīng)手灰滅。棺上有五銖錢百余枚。水中有甘蔗節(jié),及梅李核瓜瓣,皆浮出,不甚爛壞。銘志不存,世代不可得而知也。”作者撰作的祭文寫道:“公命城者改埋于東岡,祭之以豚酒,既不知其名字遠(yuǎn)近,故假為之號曰‘冥漠君云爾。元嘉七年九月十四日,司徒御屬領(lǐng)直兵令史統(tǒng)、作城錄事臨漳令亭侯朱林,具豚醪之祭敬薦冥漠君之靈,忝總徒旅,版筑是司,窮泉為塹,聚壤成基。一槨既啟,雙棺在茲。舍畚凄愴,縱鍤漣而。芻靈已毀,涂車既摧。幾筵糜腐,俎豆傾低。盤或梅李,盎或醢酰。蔗傳余節(jié),瓜表遺犀。遣睢夫子,生自何代。曜質(zhì)幾年,潛靈幾載。為壽為夭,寧顯寧晦。銘志堙滅,姓字不傳。今誰子后,曩誰子先?!保ā段倪x》卷六0)墓室中隨葬“甘蔗節(jié),及梅李核瓜瓣”的情形,即祭文所謂“盤或梅李”以及“蔗傳余節(jié),瓜表遺犀”,提示“甘蔗節(jié)”與其他果品同樣為墓主所珍愛,這是特別值得注意之處。從墓葬形制及“明器之屬,材瓦銅漆”,“刻木為人”二十余件看,其“世代”可以推知大致是漢時。特別是“棺上有五銖錢百余枚”,可以作為漢代人食用“甘蔗節(jié)”的判斷基準(zhǔn)。
漢代人的飲食生活中,“蜜”其實(shí)已經(jīng)有所介入。
前引《漢書》及顏?zhàn)⒄f“桂蠹”,“漬之以蜜食之也”,就是實(shí)例?!度龂尽菚と弥鱾鳌O亮》裴松之注引《吳歷》寫道,孫亮出西苑,食用“生梅”即新鮮梅子,“使黃門至中藏取蜜漬梅”,準(zhǔn)備用“蜜”現(xiàn)場加工“生梅”以求味道的改良。然而發(fā)現(xiàn)“蜜中有鼠矢”,于是“召問藏吏”,“藏吏”驚恐“叩頭”。孫亮問道:黃門曾經(jīng)向你索要“蜜”嗎?藏吏回答:曾經(jīng)索求,“實(shí)不敢與”。黃門不服“蜜”中置“鼠矢”之罪。侍中刁玄、張邠建議:“黃門、藏吏辭語不同,請付獄推盡?!睂O亮卻說:“此易知耳?!庇谑恰傲钇剖笫浮?,發(fā)現(xiàn)鼠屎內(nèi)里干燥。孫亮大笑著對刁玄、張邠說“若矢先在蜜中,中外當(dāng)俱濕,今外濕里燥,必是黃門所為?!秉S門不得不認(rèn)罪,左右“莫不驚悚”,嘆服孫亮的智慧。黃門“求蜜”不得,置蜜中“鼠矢”陷害“藏吏”,為孫亮識破。這一故事體現(xiàn)了孫亮在對“蜜”的性質(zhì)熟識的基礎(chǔ)上所表現(xiàn)出的聰敏,也說明“蜜漬生梅”的宮廷食用習(xí)慣。而中官“求蜜”未得之情形,也透露出“蜜”可能相當(dāng)貴重。
《三國志·魏書·袁術(shù)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記述袁術(shù)政治末路之窘迫,可以看到比較具體的情節(jié)描寫:“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彼^“蜜漿”,大概是富貴之家通常的暑期飲料。
關(guān)于西域出“石蜜”,除前說《后漢書·李恂傳》李賢注引《袁山松書》外,《后漢書·西域傳》也說天竺出產(chǎn)“諸香、石蜜、胡椒、姜、黑鹽”。《后漢書·西南夷傳》:“白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開,分廣漢西部,合以為武都。土地險(xiǎn)阻,有麻田,出名馬、牛、羊、漆、蜜。”也說到“蜜”的出產(chǎn)地包括武都地方。山區(qū)多產(chǎn)蜜,應(yīng)當(dāng)是通常情形。后世史書記載如《新唐書·地理志七下》“石蜜山”,《清史稿·地理志三·吉林》“蜂蜜山”等,皆可為證。
通過許多跡象可以了解,漢代社會的飲食生活中已經(jīng)有享受甘甜的幸福感覺。“蜜”豐富了漢代人的味覺體驗(yàn)。而《史記》中雖然沒有看到飲食中用“蜜”的明確記載,卻有頗多有關(guān)“蜂”的文字,從而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堪稱生動具體,這讓兩千多年之后的《史記》讀者認(rèn)識到中國古代飲食生活史中對昆蟲資源的有效開發(fā)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