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一飛
土家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一帶,這里有“八千奇峰,三百秀水”,到處古木參天,綠樹成蔭,素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譽,成為旅游勝地之一。由于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適宜種茶,長期以來一直是優(yōu)質(zhì)名茶的重要產(chǎn)地。山美、水美、茶美,自然引人入勝。這個地區(qū)的土家族,千百年來世代相傳,保留著一種古老的吃茶方法,那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稱“三生湯”。關于“三生湯”的由來,流傳三種說法。說法之一:因擂茶在初創(chuàng)時所用的原料是生嫩茶葉、生姜、生米,先混合研搗成糊狀物,然合加水煮沸或用沸水沖熟。三種原料都是生的,故名“三生湯”。說法之二:在漢朝伏波將軍馬援受漢武帝之命遠征交趾時,途經(jīng)湘、粵邊界,因南方氣候炎熱、潮濕、多變,北方將士多染疫病倒下,大軍只好安營扎寨。在馬援將軍焦慮無奈之際,一白發(fā)蒼蒼的土家老嫗獻上秘方,馬將軍命部下依方以生茶葉、生姜、生米擂搗,沖泡成“三生湯”讓將士飲用,果然治好了病。說法之三:在三國時,張飛帶兵進攻武陵地區(qū)的壺頭山(今湖南省常德縣境內(nèi)),當時正值炎夏酷暑,瘟疫蔓延,多數(shù)人染疾病倒。在這危難之時,一位老中醫(yī)有感張飛部下對百姓秋毫無犯,獻上擂茶祖?zhèn)髅胤?,為其部治好了病。其實,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濕發(fā)汗。米仁能健脾潤肺,和胃止火。將士服下擂茶,豈有不好之理。張飛感激萬分,稱老漢為“神醫(yī)”,并說得到他的幫助“實是三生有幸!”。從此以后,人們便把擂茶稱為“三生湯”了。擂茶的制法和飲用習俗,隨著土家族的南遷,逐步傳到了閩、粵、贛、臺等地區(qū),并得到改進和發(fā)展。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的將樂擂茶,與土家族擂茶同出一源,但風格各異。主要的差別有三:一是將樂的擂缽是土陶燒制的,而土家族喜歡用山楂木制成的擂缽。二是將樂擂茶以普通茶葉、芝麻為主料,一般不加大米,而土家族擂茶是以新鮮茶葉、生姜、生米為主料,有時輔以芝麻、花生、綠豆、黃豆等。三是將樂擂茶是用熱開水一沖即飲,而土家族的擂茶先擂成糊狀,然合加水煮沸或用沸水沖熟,夏天則用冰開水調(diào)飲。
在我國,除了湖南、福建外,江西的贛南以及居住在臺灣的土家族也有一年四季喝擂茶的習慣。這些地區(qū)的百姓普遍把擂茶當做防病療疾、強身養(yǎng)顏的良藥,他們說:“日飲兩碗擂茶,勝吃兩劑補藥”。實際上也正是這樣,有喝擂茶習慣的人大多體格健壯,無病無痛。
與過去相比,現(xiàn)在人制擂茶,原料選配發(fā)生了較大變化。通常的用料除茶葉外,大多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加些生姜、食鹽、胡椒粉之類。將茶葉和食品,以及佐料放進擂缽一起擂細。擂缽內(nèi)因有齒紋,能使原料擂碾成糊狀。擂棍是用山茶樹或山蒼子樹的木頭做成的,擂出的茶有一種獨特的清香味。在擂細過程中不斷加水,使混合物擂成糊狀。當擂到足夠細時,沖入熱開水。開水的水溫不能太高,也不可太低。水溫太高易造成混合物蛋白質(zhì)過快凝固,沖出的擂茶清淡而不成乳狀。水溫太低則沖不熟擂茶,喝的時候不但不香,而且有生草味。一般水溫控制在90-95℃之間。最后用竹篾編的笊籬,濾去茶渣。也有省去擂研過程的,將多種原料直接放入碗中,用沸水沖泡,但沖茶的水必須是現(xiàn)沸現(xiàn)泡。
喝擂茶時一般不加調(diào)味品,以保持原輔料的本味。第一次喝擂茶的人,品第一口時常感到有青澀味,細品后才漸漸感到擂茶甘鮮爽口,清香宜人。這種苦澀之后的甘美,恰如醒醐的法味,不加雕飾,不事炫耀,那種清淡和自然的味道,讓人無法忘懷。
土家族人都有喝擂茶的習慣。一般人們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喝上幾碗擂茶。有的人一天不喝擂茶,就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他們視喝擂茶如同吃飯一樣。如有親朋進門,喝擂茶時,還必須設有幾碟茶點。茶點以清淡、香脆食品為主,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魚片之類,以平添喝擂茶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