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冬初 劉慶山 徐華建 韋學耀 何能鎮(zhèn) 韋祥 何興恒 譚德清
摘要:2019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來賓市橋鞏水電站魚類增殖放流站對斑蠖(Mystus guttatus)利用DOM、LRH-A,、HCG進行催產。結果表明,采用2針注射的方法,4批次催產均獲成功,平均催產率57.5%,平均受精率48.7%,平均孵化率27.6%,繁殖高峰在6月;受精卵孵化受水溫影響較為明顯,在26-28℃孵化效果較好,出膜時間62-64 h;斑蠖卵子直徑3.1-3.8 mm,出膜魚苗全長5-6 mm,平游魚苗全長13.5-15.5 mm。
關鍵詞:斑鯪(Mystus guttatus);親魚馴化;人工繁殖;人工孵化;魚苗培育
中圖分類號:S9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 2020) 20-0127-03
D01:10.1408 8/j .cnki.issn0439-8114.2020.20.028
斑鳠(Mystus guttatus)屬鲇形目鲿科鳠屬,體型似劍,是一種性情較為溫和的大型肉食性經濟魚類,主要分布于珠江、元江、九龍江、錢塘江等,棲息于江河的底層,白天常躲在巖石孔隙,傍晚或夜間才出來活動或覓食[1.2]。以小型水生動物為食,如水生昆蟲、小魚、小蝦等,也食少量的高等水生植物碎屑[3.4]。每年4-6月繁殖,個體大,常見個體為1-2kg,個體大者也有5-15 kg,現有數量稀少。它全身無鱗,肉質細嫩,味美,營養(yǎng)價值高,享有“淡水之王”的美譽,被譽為珠江“四大名魚”之一[5.6]。
本研究于2019年4-7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來賓市橋鞏水電站魚類增殖放流站進行了4批次人工繁殖試驗,旨在為斑鳠人工繁殖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親魚來源
試驗用親魚全部來自珠江水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來賓市橋鞏河段,魚體健壯,雄魚體重2-5 kg,雌魚體重2-7 kg。
1.2親魚馴化培育
在橋鞏水電站魚類增殖放流站,野生親魚進場后,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 min消毒,放室內池暫養(yǎng)7d,親魚基本穩(wěn)定再轉入室外池培育。用遮陽網遮蓋魚池面積的30%為宜(斑鳠喜歡在暗處活動、覓食),邊緣放置餌料框,每天8:00和18:00適當投放沉性人工配合飼料在餌料框中或者把新鮮的小魚剪成小段用0.5%食鹽水消毒后投喂,7d后斑鳠親魚開始逐漸吃人工配合飼料和投喂的新鮮魚塊;同時每次投喂時加以聲音刺激鍛煉親魚條件反射,經過3個月,野生斑鳠親魚已全部馴化完成。
1.3 親魚選擇
斑鳠雌、雄的分辨方法:雄魚有兩孔,即肛門和泌尿孔;雌魚有三孔,即肛門、泌尿孔和泄殖孔。雌魚選擇腹部膨大,卵巢輪廓明顯,手摸腹部有彈性,泄殖孔紅腫的個體,用挖卵器能掏出大小均勻、飽滿、有彈性卵粒,卵徑大小約3 mm;雄魚體態(tài)不明顯,但肛門和泄殖孔前方有一小塊黑斑素[7]。
1.4 催產藥物及注射
本試驗在橋鞏水電站魚類增殖放流站進行,水溫25-27℃,分兩針注射。第一針采用混合催產劑,其中LRH-A,用量為2-5 μg/kg,DOM用量為3 mg/kg,生理鹽水用量為1-3mL/kg,雌魚胸鰭基部注射,雄魚不注射。第二針也采用混合催產劑,其中LRH-A,用量為10-15 μg/kg,DOM用量為5-8 mg/kg,I-ICG用量為600-1 200 IU/kg,生理鹽水1-3 mL/kg,雄魚劑量是雌魚的1/2,兩針間距時間為10-12 h。
1.5 人工催產
注射催產藥劑后,將親魚放人催產池中,開啟閥門進行沖水,刺激親魚性腺進一步發(fā)育。水溫25-27℃時,效應時間為20-26 h。在第二針注射15 h后,每隔1h檢查1次,當用手輕按雌魚腹部,有卵粒從泄殖孔排出時,方可進行人工授精。
1.6 人工授精
將準備好的雄魚置于裝有水的收納箱里(水深30 cm),用剪刀剪斷腮部,使魚體內血液排干,方便順利取出精巢,避免血液污染精巢。把魚取出用干毛巾抹干體表水分,剖腹取出精巢,用解剖剪將精巢剪成幾小段,然后放人勻漿器里輕輕轉動,使精液溢出,倒人小量杯中,加入0.9%生理鹽水和10%葡萄糖溶液各20mL,輕輕搖晃均勻備用。再用干毛巾抹干雌魚體表的水分,用手按住雌魚腹部從上而下擠卵,使魚卵順利排出、排空,魚卵用搪瓷盆接住,同時倒人精液,并輕輕晃動搪瓷盆或用羽毛輕輕攪動魚卵,待魚卵擠完,加入適量清水激活精子,用羽毛攪拌混勻,然后靜置2-3 min,使魚卵充分授精;再用清水漂洗受精卵3-4次,放人孵化框中采用淋水孵化(孵化密度為6 000-8 000粒/m2),孵化水溫25-28℃。
1.7胚胎發(fā)育觀察
每天上午、下午使用0.5%食鹽水將受精卵浸泡10 min消毒,并清除死卵。孵化期間,原腸中期以前,每th隨機撈取10-20粒魚卵觀察胚胎發(fā)育情況;到達原腸中期以后每0.5 h隨機撈取10-20粒魚卵觀察胚胎發(fā)育情況。
1.8 魚苗培育
在魚苗出膜、平游及平游18 d后隨機撈取10-20尾魚苗測量全長數據并記錄。當魚苗平游40%后開始投喂開口餌料,開口餌料為人工孵化的豐年蟲。依據魚苗攝食情況增加投喂量,投喂次數為4-6次。每天投喂前清理殘餌和糞便。
魚苗投喂1周且完全平游后,仔魚體長約1.5 cm,從孵化框中轉到室外水泥池中喂養(yǎng),水泥池長7 mx寬3 mx深2 m,用30 mg/L高錳酸鉀溶液全池潑灑消毒,7d后開始肥水,進行浮游動物培育。仔魚下塘時選擇晴天上午,用0.1mg/L聚維酮碘溶液消毒10 min,并調節(jié)水溫,溫差不超過2℃。室外培育池水溫25-28℃,采用微流水養(yǎng)殖,水深1.5 m。放養(yǎng)密度為400-800尾/m3,池底放置少量的鵝卵石和長度40 cm、直徑75 mm的PVC管若干根,以便仔魚白天游進去避光。水泥池的溶氧量6-8 mg/L,pH6.7-7.9。
隨著魚苗的長大,魚苗除了攝食枝角類、橈足類等大型浮游動物外,還投喂一些蛋白質含量較高的人工配合飼料如甲魚料(蛋白質含量大于38%),用少量水把甲魚料調和成團狀,然后搓成細條狀投喂。日投餌量為仔魚體重的6%~8%,投喂次數為4-6次,每天投喂前清理完沒吃完的殘餌和糞便。
2 結果與分析
2.1 人工催產與人工授精
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來賓市橋鞏水電站魚類增殖放流站先后共進行4次催產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
6月為斑鳠繁殖的高峰期,這與陳濤[8]、周路等[9]和朱新平等[10]所觀察的結果一致。使用LRH-A2、DOM、HCG兩針注射,在6月(水溫26-27℃)進行催產,比其他月份的催產率、受精率、孵化率都要高(表2)。
2.2 胚胎發(fā)育觀察
斑鯪成熟的卵子呈黃色,卵徑為3.1-3.8mm,受精10-30 min期間為吸水期,吸水后最大直徑可達4.1-4.3mm,受精卵微黏性,在孵化過程中隨胚胎發(fā)育進行其黏性逐漸減弱,其胚胎發(fā)育屬于盤狀卵裂,1 h 15 min、2 h 30 min和7 h 40 min分別進入胚盤形成期、卵裂期和囊胚期,14 h 5 min進入原腸期,21h20min時胚孔封閉,36 h 10min開始出現心臟搏動和身體抽動,62 h出膜。孵出來的仔魚通體黃色,全長5-7 mm,卵黃囊大,頭部附在卵黃囊上,尾部細長,仔魚活力較強(圖1)。
2.3 魚苗培育
斑鳠初孵仔魚體長5-6 mm,身體黃色,呈透明狀,經過7d內源營養(yǎng)期和混合營養(yǎng)期后才開始平游進入外源營養(yǎng)期,這時卵黃囊完全吸收,身體顏色由黃色逐步變成灰黑色,體長13.5-15.5 mm。平游18 d后體長平均達到30 mm。
3 小結與討論
斑鳠受精卵黏性不強,隨著發(fā)育進程,卵子黏性逐步變弱。這與周路等[9]的觀察結果不同,與朱新平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尚待進一步研究。
本試驗發(fā)現斑鳠的受精率、孵化率都較低,主要原因是:第一,雄魚斑鳠的精巢發(fā)育較差,用勻漿器勻出精液后,顯微鏡觀察精子的活力不強,從而使得斑鳠的受精率低;第二,由于受精率低,導致死卵較多,在孵化48 h后容易滋生大量水霉,使得孵化率降低。在選擇雄性斑鳠親本時,一定要挑選發(fā)育較好的親魚作為取精對象;同時在孵化過程中要使用一些效果較好的藥物對魚卵進行浸泡、消毒,防止水霉滋生,并及時剔除死卵保證孵化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鲇形目[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72-74
[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廣西淡水魚類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1.188-189.
[3]陳濤,于丹.野生斑鳠幼魚與成魚的肌肉營養(yǎng)成分測定[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5,43( 11):120-123
[4]劉亞秋,李新輝,李躍飛,等斑鳠消化系統(tǒng)組織結構及適應性特征研究[J]淡水漁業(yè),2019,49(2):16-21.
[5]李駿珉,許鎮(zhèn)平,陳潔,等斑鳠的人工繁殖試驗[J].水產科技
[6]陳焜慈,鄒國民,李恒頌,等珠江斑鳠年齡和生長的研究[J].中國水產科學,1999,6(4):62-66.
[7]許鎮(zhèn)平.斑鳠人工繁殖技術[J].淡水漁業(yè),2001,31(2):21-22.
[8]陳濤.斑鳠的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綜述[J]江西水產科技,2015(3):43-44.
[9]周路,周濤,楊凱,等.斑蠖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J].水利漁業(yè),2008,28(4):83-84.
[10]朱新平,陳焜慈,謝剛,等.養(yǎng)珠江斑鳠人工繁殖和胚胎發(fā)育的初步研究[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05,20(4):352-354.
作者簡介:譚冬初(1975-),男,湖南益陽人,主要從事淡水魚類研究,(電話)18173737380(電子信箱)1617523266@qq.com;通信作者,
譚德清(1957-),男,湖南湘陰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魚類生態(tài)學研究,(電話)13720134746(電子信箱)11371100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