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東飛 符小斌
根據(j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這一階段面臨的危機是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他們期待按照自己的方式學習、生活,例如,學習累了可以聽聽音樂,玩一會兒手機,煩惱時可以及時和朋友、家人溝通。但全寄宿制學校對學生進行統(tǒng)一管理,嚴禁學生將手機等電子設備帶進校園,學生只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用有限的公用電話和家人、朋友聯(lián)系。學生的自我期待與學校要求產(chǎn)生沖突,容易產(chǎn)生心理困擾。另外,大部分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都是班級里的佼佼者,當他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考試失利時,難免會感到緊張、焦慮,對自我產(chǎn)生懷疑甚至否定。
高中生的發(fā)展任務之一是順利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與初中相比,高中階段所學知識的容量和難度明顯增加,教師講授新知識所用的時間相對較多,課堂上留給學生消化和吸收知識的時間較少。全寄宿制高中生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燈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由學校統(tǒng)一安排,這對于一部分存在偏科現(xiàn)象的學生而言,缺少可自主安排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他們的適應難度。
還有一部分學生習慣于打疲勞戰(zhàn),延長學習時間是他們?nèi)俚姆▽氈?,進入全寄宿制學校后明顯感覺學習時間不夠。這些原因?qū)е聦W生學習不適應,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產(chǎn)生焦慮、緊張、抑郁等一系列負面情緒。
1.師生關系。
進入高中,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不再輕信教師、家長以及書本上“權(quán)威”的意見。全寄宿制學校管理更多強調(diào)學生要服從統(tǒng)一管理,往往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性要求。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給學生提出不同意見的機會,或者對學生提出的疑問不能及時回應。如果這些矛盾不能及時解決,學生很容易對教師的教育管理產(chǎn)生抵觸情緒,影響師生之間的正常交流。
2.同學關系。
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發(fā)現(xiàn),宿舍同學間的矛盾大部分是由一些小事引起的,如晚上洗漱時人多時間短、睡覺時有人打呼、私人物品被挪用等。這些生活瑣事如果處理不當會引起同學關系緊張,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授心理知識和技能,對教育對象的心理發(fā)展進行積極、正向影響。從2018 年開始,我校每兩周安排一節(jié)心理健康教育課,針對全寄宿制高中生常見的心理適應障礙、自我認識偏差、人際關系緊張等共性問題,以校內(nèi)招募的方式,選取具有相似心理困擾并積極要求改變的學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
通過心理適應、認識自我專題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善于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不回避自身發(fā)展的短處,增強自信。有關情緒管理的專題討論讓學生了解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學會接納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學習用情緒ABC 理論來管理自己的情緒。焦慮是高中生最常見的負性情緒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焦慮有利于學生及時進入高效的備戰(zhàn)狀態(tài),但過度焦慮會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專題學習指導學生通過激發(fā)合理的學習動機、調(diào)整對成績的歸因方式來改變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逐漸降低焦慮程度;教會學生,考試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舌尖現(xiàn)象”,可以采用“腹式呼吸法”進行放松。此外,還讓學生了解,唱歌、聽音樂、適度地進行有氧運動等都是宣泄負性情緒的有效方法。
我校于2015 年成立學生發(fā)展指導中心,每年定期開展以下工作:(1)完善學生的健康檔案。傳統(tǒng)的健康檔案一般只關注學生生理上的健康狀況,忽略學生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情況。我校學生發(fā)展指導中心對學生的健康檔案進行了完善,在了解學生身體健康狀況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試和評估,及時、全面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2)組建陽光心理社團。每班推選兩名“陽光使者”兼任班級心理委員,心理健康教師定期進行培訓,讓他們有能力對班級同學的心理問題提前防范、實時監(jiān)控、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疏導。每班設置一個“陽光信箱”,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心理困擾以書面的形式向教師求助,心理健康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幫助學生化解問題,走出困境。逐步建立輻射到每個班級的學生心理素質(zhì)拓展體系和成長指導體系,優(yōu)化、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3)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活動。學生發(fā)展指導中心組織學生開展心理劇表演、心理征文、心理演講比賽等,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所學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
在全寄宿制學校,教師是學生寄宿生活的指導員、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心理健康的守護者。為了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性,學生發(fā)展指導中心定期組織全體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培訓,不斷豐富教師的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提高教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
與學生朝夕相處的班主任是學生生命成長中的“重要他人”,學校組建班主任心理成長小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讓每一位班主任都有能力做到耐心傾聽,全然接納學生的情緒和想法,使學生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從而建立自信,獲得安全感。
我校一貫重視家長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邀請資深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學專家做講座,及時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導家長正確地看待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積極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校還充分利用專題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等線上渠道,向家長傳遞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鼓勵家長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家長開放日活動和孩子充分溝通,耐心傾聽孩子成長中的煩惱,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要求家長和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保持聯(lián)系,及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情況,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