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駿益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共同組織的有計劃、有安排的活動,通過集體旅行、共同生活等方式開展的學習和旅行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研學旅行主體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開展考察學習,以增進對地方歷史文化的了解,感受社會發(fā)展,是綜合實踐育人的重要方式。2016 年11 月,教育部等11 部門聯合發(fā)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各地要把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fā)展”。研學活動作為一項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貫穿中小學教育過程,同樣適用于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科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方式。
根據文獻記載,在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碑刻的流傳約始于魏晉和南朝,唐代已有碑刻實物流傳后世。宋以后,蘇州碑刻不僅數量、種類大增,形式翻新,而且內容異常廣泛,涉及社會、經濟、政治、教育、藝術、軍事、自然等領域。據不完全統(tǒng)計,蘇州現存碑刻實物近3000 通,這些碑刻除部分作為蘇州碑刻博物館的藏品外,絕大多數分布于市區(qū)園林名勝、宗教寺觀和蘇州所轄各縣區(qū)市。
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依托蘇州地區(qū)豐富多彩、內容廣泛的書法碑刻資源,創(chuàng)設并初步實施了“吳地訪碑”書法研學活動。從課程性質而言,“吳地訪碑”就是研學性質的社會實踐活動。活動實施過程中,相關學生在書法專業(yè)教師的帶領下,深入吳地書法碑刻現場,通過實地研學和體驗,引領學生通過碑文識讀、文獻整理、書法藝術解析、傳拓技藝體驗等實踐環(huán)節(jié),深入了解蘇州碑刻的重要價值和獨特魅力。本文通過對“吳地訪碑”書法研學活動的梳理和分析,試圖探討高等院校書法研學“以文化人”的實踐路徑等相關問題。
2014年3月,教育部發(fā)布了《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了“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任務要求,并就“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作出了具體部署和指導。2016 年11 月,教育部等11 部門聯合發(fā)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2017年1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重點任務中進一步要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應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在高等教育階段,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yè)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
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吳地訪碑”書法研學活動即是根據上述文件精神并結合學院綜合育人培養(yǎng)目標而組織策劃、設立的。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邀請了蘇州市書法家協會、蘇州碑刻博物館等作為學術指導單位,依托蘇州科技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蘇州科技大學蘭亭書法協會、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展開活動實踐?;顒幼?018 年春季學期開展以來,研學活動小組成員就蘇州地區(qū)豐富的書法碑刻資源展開較為廣泛的調查和訪問,以“吳地訪碑”為實踐專題,分別在蘇州碑刻博物館、五人墓義風園、虎丘、靈巖山韓世忠墓園、寒山寺、玄妙觀、北寺塔、石湖范成大祠、橫塘驛站、東山楊灣軒轅宮、光福禪寺、雙塔羅漢院等地開展書法研學活動。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小組成員與指導教師共同就研學素材進行梳理與研究,并圍繞“主要特色”“重點內容”“主題挖掘”等單元編寫了《研學教材之:蘇州歷代碑刻》。這一初期成果還將與下一階段預期編撰的《研學教材之:蘇州園林書法》《研學教材之:蘇州摩崖石刻》等整體關聯、互為補充,形成較為完善的學術成果。
自2018 年3 月以來,“吳地訪碑”書法研學活動已面向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累計開展活動12 次;尋訪吳地碑刻涉及蘇州姑蘇區(qū)、吳中區(qū)、虎丘區(qū)等3 個市轄區(qū),并計劃逐漸延展、覆蓋蘇州大市各行政區(qū)域;近百名學生參與該活動,并通過相關考核,獲得了課外學分;活動小組核心成員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了研學教材的素材收集、文獻釋讀、圖版拍攝和文稿撰寫,形成了初期研究成果。作為“吳地訪碑”活動的延伸與拓展,由蘇州科技大學蘭亭書法協會、蘇州科技大學語言文字委員會聯合蘇州碑刻博物館德善書院共同主辦的“風雅蘭亭?德善蘇州——第六屆蘇州市高校書法大賽”于2018 年6 月成功舉辦。決賽中來自蘇州市各大高校的30 位青年書法才俊齊聚蘇州府學,圍繞蘇州碑刻博物館所藏《古本蘭亭》《褚遂良摹蘭亭序》《定武本蘭亭》三種珍貴摹本進行臨摹與創(chuàng)作,蘇州教育電視臺、蘇州市教育局網站等分別進行了專題報道,獲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書法研學活動的課程性質與授課模式決定了其與高校一般專業(yè)課程有別,也與普通的旅行采風不同。每一單元的研學活動開展之前,指導教師與活動小組成員都須召開行前準備會議,就研學訪問對象的背景信息、地理位置、行動路線、調查內容、調查方式等進行交流討論,并就圖版拍攝、文獻釋讀、文稿撰寫等工作進行分工。除現場會議外,還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了“吳地訪碑”微信交流群,鼓勵、引導學生搜集、分享相關圖文信息。在前期籌備過程中,指導教師對書法研學活動的學術視野進行整體把握,將研究格局大體定位于承載蘇州悠遠歷史文化信息,反映吳地燦爛物質精神文明的經典碑刻資源。師生雙方共同確定了包括“四大宋碑”“工商經濟碑刻”“儒學碑刻”“宗教碑刻”“過云樓集帖”“人帖”“韓蘄王神道碑”“楓橋夜泊詩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張士誠紀功碑”“雙塔羅漢院碑刻小輯”等在內的單元研學主題。此外,還將每一單元活動中的人文內涵挖掘、教育影響輻射、學生參與踐行等作為活動實施與考評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四大宋碑”主題單元實施之前,學生已在教師指導下泛讀了《國寶四大宋碑回遷文廟記》《蘇州碑刻》等相關文獻和書籍,初步掌握了研學對象的文化信息和現實狀況。在現場研學情境中,師生雙方且研且思,進一步加深了對研學對象的認識,獲得了新鮮的觀感和理性的認知。
“以德培元,以文化人”是道德與文化本身固有的功能與使命,也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重要表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 年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首次使用“以文化人”的概念,強調要“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皡堑卦L碑”活動在實施過程中緊緊圍繞單元主題,深入挖掘其中的道德價值與文化內涵,并以此作為研學實踐的目標導向。例如,單元研學主題“人帖”的作者群中除了浩氣千秋的文天祥、方孝孺等,還囊括明末清初諸多的東林黨人和抗爭義士,他們多不以書名世,而是那個時代堅持忠義、堅守氣節(jié)的賢臣良將的代表。在研學實踐中,師生共同整理、研讀了《人帖》中有關仁人志士的血疏、遺言,它們是天啟年間東林黨人被閹黨和齊、楚、浙三黨迫害致死時留下的手跡。這些血疏、遺言或悲凄,或深沉,或激昂,或灑脫,表達了作者對明末官場腐敗、群小當政、暗無天日的憤懣之情,具有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經后期梳理,主要有:《高攀龍遺札》《周順昌遺札》《姜采遺札》《熊廷弼遺札》《左光斗遺札》等。在研學實踐過程中,重點把握《人帖》重在“人”,即所謂“人不以書名而以人傳”的宏旨,真切地感受到先賢烈士深沉壯闊的理想情懷。再如,單元研學主題“西崦梅花詩碑”,其碑文內容系湖南湘鄉(xiāng)張默君女士于1934 年所書詠梅詩。詩之作者張默君,生于1883 年,同盟會會員,國民黨中央委員,曾與秋瑾、趙聲等革命黨人在江浙地區(qū)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在蘇州辦過《大漢報》,著有《歐美教育考察記》。師生在梅香浮動的光福寺中一齊吟詠默君“石氣侵衣欲去遲,暮陰路曲花梅欹;山深苔靜無人見,落盡高花有好枝”之句,從道德與文化的角度循繹、解讀其濃重的人文色彩,以期在文化浸濡中實現以德培元,以文化人的目標。
“吳地訪碑”研學活動,要立足于“行”,著力于“思”。在制定研學活動教學大綱和工作細則時,師生雙方已就“行思結合,涵育成果”的行動方略形成共識,通過“訪碑記錄”“個人小結”“團隊匯報”“集體討論”“調研報告”和“教材編寫”等實踐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明確研學活動中的任務要求和工作規(guī)程,有效避免“有行無思”或“行思分離”等弊病,為涵育研學活動學術成果奠定基礎。如在單元研學主題“雙塔羅漢院碑刻小輯”實踐活動中,師生就雙塔羅漢院現存碑刻進行逐一觀摩和梳理,共著錄《吳郡壽寧萬歲禪院之記碑》《平江府雙塔壽寧萬歲禪院歸田之記碑》《蘇文忠公宋本真像碑》《重修蘇公祠記碑》等碑刻題記9 方。經研究整理,這些碑刻上迄南宋紹熙元年,下至清光緒十八年,歷經四朝,跨越七百余年。碑文書者既包括彭年、黃姬水、文嘉等明代吳門書派核心成員,也涉及翁方綱、李超瓊等名宦時賢。碑文書法囊括篆、隸、楷、行、草五體,其中《吳郡壽寧萬歲禪院之記碑》系南宋紹熙元年(1190)僧妙思撰,經炳文八分書,張文偉刻。是碑隸意古厚,與《山河堰落成記碑》《玉盆題字碑》等筆意仿佛,堪為南宋隸書典則。碑文內容文化內涵豐厚,如《重修蘇公祠記碑》記錄了清光緒十八年農歷臘月十九日(1892)元和縣令李超瓊與潘祖同、朱以增、潘祖謙、鄭文焯、張祥麟、宋枏、王樹棻、凌焯、姚桐生、蔣一桂等11 位蘇州官紳、文人為蘇軾慶祝857 歲冥壽的集會情狀,其中李超瓊即席所賦長詩達66 句,462 字,可補史闕。類似研學實踐,注重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的道德教化資源,并進行合乎時代精神的闡發(fā)運用,彰顯其精神氣度,使之成為涵養(yǎng)主流價值、培育美德善行的重要源泉。
2018年12月,由蘇州市書法家協會主辦,蘇州原創(chuàng)讀行學堂協辦的2018蘇州書法教育研學聯盟工作會議召開,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蘇州職業(yè)大學藝術學院4 所高校以及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匯學校、蘇州姑蘇區(qū)山塘中心小學等14 所中小學共同成為了蘇州書法研學聯盟首批聯盟單位。會議明確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聯盟宗旨,提出了研學聯盟的工作目標:以加強校與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為橋梁,圍繞書法研學主題,共同探討在教育、教學、課程、活動、學術等方面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力爭達到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目的,從而促進師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形成區(qū)域性特色教育品牌。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也進一步明確了將探究式學習和書法研學作為衡量課程學習的重要標準之一,并建言以弘揚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傳統(tǒng)文化、提升審美情趣作為課程內容,全方位發(fā)掘蘇州本地資源,設置了博物館之旅、蘇州園林之旅、碑刻之旅和摩崖石刻之旅四條特色線路課程。蘇州科技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蘇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王偉林教授從學理的角度強調書法研學是一項充滿活力的事業(yè),當前要結合蘇州書法教育的實際,深入研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和葉圣陶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堅持將實踐教育和養(yǎng)成教育融入書法研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充分依托聯盟學校的獨特優(yōu)勢,群策群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努力探索新時代背景下書法研學的蘇州模式。
書法研學活動以“師資培養(yǎng)”“學生主體”“課程建設”“陣地建設”四個方面的工作為主導,其中“學生主體”作用尤應置于核心地位。研學活動應在指導教師的引導與輔助之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研究視角出發(fā),策劃研習主題,協調行程安排,制定研學路線,開展研修討論,撰寫調研報告等。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應把研習任務細分成若干微課題,由學生自主完成課題資料查找、研習步驟策劃等任務,鼓勵學生在研討環(huán)節(jié)中輪流擔綱主持,充分強化其主體作用。此外,為了更好地實現并發(fā)揮研學活動效果,還應注重研學經驗、研學成果的服務分享。單元主題不止于調研報告的完稿,研學課程也不止于學術成果的誕生,而應將研學過程中開掘的內容、積累的經驗、產生的成果服務分享于各級各類學校、公共文化中心、街道社區(qū)等。隨著研學活動廣度與深度持續(xù)拓展,類似青少年假期社會實踐、教師公益講座、研學團隊社區(qū)巡講宣傳、圖版資料與專題創(chuàng)作展覽等活動工作手臂的延伸,將賦予研學活動更多的服務屬性和廣譜價值。在研學活動“以文化人”的實施過程之中,學生既是客體受益對象,也是主體實施力量。
就高校而言,書法研學活動尚處于探索、試行階段,創(chuàng)建健康可持續(xù)的研學制度不僅需要教務管理、學工系統(tǒng)、二級學院、研究院所、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等部門齊抓共管、協同配合,更需要將現有課程體系中的文化通識課程、思政教育課程、藝術專業(yè)課程、師范教育課程等融合統(tǒng)整,凝練課程目標和教學綱要,推進研學活動制度不斷完善。在此基礎上,還需制訂具體管理制度,就活動組織、流程審批、經費管理、安全保障、導師評聘、評價考核等明確工作規(guī)范細則。體制建設與內涵建設密不可分。以“吳地訪碑”研學過程為例,團隊嘗試從蘇州歷史文化、吳門書畫成就、自然地理資源、名勝祠館布構、立碑品評風氣、書丹刻石圣手等角度審視蘇州碑刻資源,以“珍異的四大宋碑”“豐富的明清刻帖”“系統(tǒng)的儒學碑刻”“典型的工商經濟碑刻”等為基點挖掘蘇州碑刻價值,為豐富研學活動內涵提供了思考理路和學理支撐。學生在完善的研學體制中汲取知識、展示才華、提升素質、服務社會,并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產生積極的輻射作用,彰顯文化魅力,傳遞文化力量。
在高等院校書法研學活動中根植“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文化情境和時代生活中認識悠遠的中華文明和光輝的哲學精神。書法研學活動中“以文化人”策略的深入實踐,也必將在革新教育理念、深化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推進文化傳承、弘揚美育精神、促進綜合育人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