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案例背景】
溫儒敏教授在《讓學生“連滾帶爬”地讀書》一文中指出:“(學生)上了那么多課,做了那么多題,考了那么多試,還是不會讀書,特別是不會完整地讀一本書?!睘榱四芨玫刂笇С踔袑W生閱讀整本書,筆者著力于讀前“激發(fā)興趣”,讀中“任務引領”,讀后“能力續(xù)航”的研究。兩年來,這樣的名著閱讀指導確實能促進學生深入作品,讓學生掌握了從讀懂“一本書”到讀懂“一類書”的讀書方法。但進入九年級,開展古典長篇小說《水滸傳》閱讀時,我卻遇到了“滑鐵盧”。
對于書中紛繁復雜的人物形象,“鏈式”與“百川到?!毕嘟Y合的行文結構,班級學生特別是女生,均難以理解。學生雖然“連滾帶爬”地勉強跟上閱讀進度,但閱讀效果不容樂觀。如何有效開展“伴讀”?筆者在探索的過程中進行了調整、改進與反思。
【案例陳述】
伴讀一:
教師規(guī)定每日名著閱讀范圍,并指定一生在課前五分鐘進行讀書演講;演講的過程中,其他學生除了傾聽外,還需扮演“小記者”的角色,就演講內容或相關章節(jié)提出疑問(提問不超過三個);演講者現(xiàn)場解答,如遇到困難,可向教師求助。
以“演講”促“閱讀”的伴讀形式并不鮮見。筆者在其中增設了“現(xiàn)場提問”“解答應對”的環(huán)節(jié),其優(yōu)勢在于:統(tǒng)一規(guī)劃閱讀進度,鍛煉演講者的口頭表達、現(xiàn)場應變能力,提升“小記者”傾聽的專注度以及“質疑問難”的能力。
但是,這樣的伴讀開展一段時間后,暴露出不少弊端。1.教師并不想越俎代庖地“指定”,希望學生能自愿報名,可是自愿報名演講的學生甚少,為了避免使講臺成為“精英者的舞臺”,教師只能無奈地“隨機指定”。此類情況亦出現(xiàn)在“小記者”的人選上。2.問題的水準。“淺問題”“偽問題”居多,需要多角度分析、前后勾連的“趣問題”“真問題”偏少。3.“現(xiàn)場應對”不佳,遇到“真問題”時,演講者十之八九求助于教師。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陪伴”學生開展《水滸傳》的閱讀呢?
首先,筆者將“伴讀一”中的“學生應答”變成“教師釋疑”;其次,及時開展了“伴讀二”的嘗試——
伴讀二:
選擇五名閱讀比較薄弱的學生,組成名著研讀小組,在線上共同閱讀《水滸傳》。小組成員為:小暢、小宇、小冰、小燦、小婷。
其中小暢、小宇為男生,共讀前對《水滸傳》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止于“百度百科”上的碎片化詞條,抑或是部分梁山好漢的綽號。這兩名學生的閱讀思維水平各具特色:小宇思維比較固化,缺乏前后勾連、多角度思考的意識與能力;相對而言,小暢結構性思維尚好,能多角度思考問題,但絕大部分情況下屬于“靈光乍現(xiàn)式”,發(fā)揮不太穩(wěn)定。
小冰、小燦、小婷三名女生,學習態(tài)度均較為端正,但認為《水滸傳》“打打殺殺,充滿血腥與暴力”。她們對教師指定的閱讀任務會盡量完成,可惜缺乏主動閱讀的熱情。對于《水滸傳》,她們也只限于“武松打虎”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然而不能具體生動地復述,對林沖、魯達、宋江等人的經歷與性情更是不甚了解。她們當中:小冰缺乏名著閱讀的自我規(guī)劃意識,哪怕對一個故事比較感興趣,但若已完成既定任務,就會合上書本,呈現(xiàn)亦步亦趨的閱讀狀態(tài);小燦,性格內斂,思維固化,有積極向上的心,怎奈遇到“硬骨頭”就心慌不已,容易放棄;小婷是其中閱讀素養(yǎng)最高的一個,語言表達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但是由于自身閱讀“寬度”與“厚度”的不足,常?!罢`讀”書中人物。
“閱讀小組”成立之初,我們共同商定了組內分工,選定一名“組長”,并每次隨機產生一名“值日組長”。組內的分工及閱讀要求如下:“組長”是固定的(共同推選了小暢同學),“組長”可以隨機選擇一名同學擔任“值日組長”(即“小主持人”)。組長負責督促組員匯報閱讀進度,提醒“值日組長”準備好演講小視頻,及時提示組員上線交流,撰寫階段性的“閱讀匯報”;“值日組長”則需要提前錄制相關章節(jié)的“讀后演講”視頻(5 分鐘左右),然后線上主持,根據(jù)閱讀的章節(jié)提出至少三個“有價值的問題”(視頻與提問,需提前傳給教師審定),隨機指定組員回答,并且每日“線上伴讀”活動完成后,需對組員的回答、教師的指導做出整理。另外,“線上伴讀”交流時間為隔天晚上(即兩天一次研讀交流)七點至八點。
相較于“伴讀一”,“伴讀二”的優(yōu)勢在于:1.“值日組長”隨機生成,不是“開火車”,所以并不存在“這次我值日完畢,下次就可以放輕松”的現(xiàn)象;2.“值日組長”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不能提前“泄密”,這使得組員們在交流時,必須聚力凝神,隨時準備應答;3.時間充裕,有兩天的時間用以閱讀相關章節(jié)以及思考“有價值的問題”,課上也有整整一個小時用以研讀;4.氛圍寬松,雖沒有采用條目化“打分”評價的方式,但是學生線上的“演講”“答題”,均會留下軌跡與記錄。閱讀小組僅五人,學生參與的頻次較高,閱讀的主動性得以激發(fā)。
【教學反思】
《水滸傳》“伴讀一”的微調是為了給予全體學生更有效的指導,“伴讀二”的采用是為了更好地對薄弱者給予“閱讀關懷”。
從某種意義上說,“伴讀一”突破了單一的“演講匯報”的形式,引入“提有價值的問題”“現(xiàn)場答疑”,既能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批判性思維,又能提升其“應對”的口語交際能力。但筆者忽略的是,對于新優(yōu)質初中的學生而言,先前的閱讀經驗及自身閱讀素養(yǎng)并不能支持他們對古典長篇名著進行閱讀;家庭閱讀環(huán)境和氛圍的先天不足,導致他們缺乏相應的定力與耐力,遑論自己的思考與見解。所以當“任務”較多較難時,當讀完膾炙人口的章節(jié)后,學生演講和應對的水平斷崖式下降。
“伴讀二”的成功,給予筆者的啟示是:
一、立足學生,關注閱讀期待
對于《水滸傳》的閱讀,大部分學生是缺乏興趣與信心的?!鞍樽x一”的現(xiàn)場“演講”與“應對”,難度過大,易導致學生畏難退縮,對作品失去“閱讀期待”。線上的演講,由于是先期錄制視頻,學生可以修正;“提有價值的問題”,也可以在前期獲得教師的幫助,這些都可以使他們能將最佳的狀態(tài)呈現(xiàn)給小組成員。“值日組長”在獲得信心的同時,也為后來者樹立了榜樣。這使得學生對《水滸傳》和“伴讀研討”有了期待。
二、助力學生,彰顯閱讀關懷
大部分的名著閱讀較難,“伴讀”同樣不易。教師的陪伴,不能止于指點“值日組長”的視頻與提問,更重要的是陪伴學生研討。當學生研討出現(xiàn)偏差或淺表性傾向時,教師要及時予以點撥與助力。
1.引領學生回憶舊知。包括已有的整本書閱讀經驗和教材單篇文章的閱讀經驗,讓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
2.帶領學生進行閱讀知識與方法的歸結。比如:探討第十六回中白勝的唱詞“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可以指導學生回憶第一回中牧童唱的詩“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明月”,第四回“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前,賣酒漢子唱的“九里山前古戰(zhàn)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第三十九回“潯陽樓宋江吟反詩”中,宋江所題《西江月》以及“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結合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性情進行探討,既回溯又展望,從而歸結成可行的方法。
可以說,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能充分給予薄弱學生閱讀支架,彰顯了閱讀關懷。
三、對話學生,強調閱讀潛力
“伴讀”不是“導讀”,線上研讀的主角是學生,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把握適切。一個小時,可以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以此喚醒舊知,勾連前后章節(jié),多角度分析,拒絕人物“標簽化”。
如有一次研討,在小組成員全部到齊后,“值日組長”小冰上傳自己的讀書演講視頻,組員們集體閉麥、認真觀看,8 分鐘后,每人發(fā)表自己的點評與改進建議,要求:1.人人參與;2.不重復別人的觀點;3.緊扣演講的內容,點評需有理有據(jù)。
小婷同學建議“小冰演講時要注意看著鏡頭,語速要適中,要有一定的現(xiàn)場感”,小燦同學建議“小冰演講時需注意表達要清晰,比如一會兒魯達,一會兒魯提轄、魯智深、花和尚,交代不夠清楚”。學生點評時,教師不能“作壁上觀”或輕易肯定、否定,而要抓住時機,及時介入,引導學生集體思考其中比較“有價值有意思”的建議。此時,小燦同學的發(fā)現(xiàn)就很有意思(教師先期審核時,原本想與小冰指出這一問題,后來想想不如將這個“發(fā)現(xiàn)權”交還給學生),筆者以此為契機發(fā)問:“那這四種稱呼有何不同?魯智深為何被稱為‘花和尚’?”
這個問題來自學生的發(fā)現(xiàn),在此基礎上展開的研討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教師說“2017 年南京市語文中考試卷曾有類似提問”時,學生頗受激勵,覺得自己“很有眼光”,更愿意向文本深處潛行。
“伴讀二”,師生放慢了腳步,每次只研討由“值日組長”(教師事先要給予幫助)提出的三個“有價值的問題”,而且分工明確,強調每一名學生的深入?yún)⑴c。教師的“陪伴”,體現(xiàn)在事先對學生“演講視頻”的指導,“問題”的遴選與修改,研討時的點撥、鼓勵、總結。學生的習得,不只是回答問題的能力,還有對原著的細讀與批注后的思考,以及在獲得閱讀自覺和能力后,有方法、有計劃地開展名著閱讀活動。
讓我們從共情的角度出發(fā),用對話的形式參與,走進學生的名著閱讀的第一現(xiàn)場,給予他們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