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薛 燕
《3 ~ 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作為針對幼兒實施的科學啟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兒掌握科學知識的數(shù)量,而是重在激發(fā)幼兒認識自然現(xiàn)象的興趣與探究科學真理的欲望,鼓勵幼兒主動求知,培養(yǎng)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痹谟變旱娜粘I钪校茖W現(xiàn)象無處不在。通過開展生活化的科學教育,引導幼兒觀察、探索生活中的事物和現(xiàn)象,促使幼兒在生活中積累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將科學教育生活化,讓生活成為科學教育的途徑呢?
充分尊重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攜手幼兒共創(chuàng)生活化的科學教育環(huán)境。教師可以從幼兒的日常生活出發(fā),引導幼兒將生活現(xiàn)象“請到”科學教育中。例如,每個幼兒都難以抗拒玩具的吸引力,教師可讓幼兒選一種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到班級,然后將幼兒的玩具匯集到一起。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各式各樣的玩具,都可作為科學教育活動的優(yōu)秀資源。我們既可以利用它們豐富幼兒的科學教育環(huán)境,也可以引導幼兒對玩具進行分類。玩具在給幼兒帶來更多樂趣的同時,還能有效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他們經常會提出很多出其不意的問題,如“為什么跳跳球可以跳那么高?”“為什么有的玩具可以發(fā)聲而有的不可以?”“為什么不倒翁推不倒?”順著幼兒的思路,我們可以開展相應的科學教育活動,通過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科學教育環(huán)境,有效培養(yǎng)幼兒細致觀察、深入探究科學現(xiàn)象的意識與能力。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所采取的管理方式與教育態(tài)度是影響幼兒心理的重要因素。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能夠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望。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往往會有很多奇思妙想,教師應認真對待每個幼兒提出的問題,切勿因為他們問題過多而失去耐心。教師應該成為幼兒探索、成長歷程中的默契伙伴,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幼兒共處,鼓勵、啟發(fā)他們大膽猜測、充分聯(lián)想,以激活他們的科學探究動力。
在日常生活中,科學現(xiàn)象無處不在。教師應從幼兒熟悉的、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入手來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激發(fā)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積極性。以中班科學探究活動“空氣在哪里”為例,本活動以空氣為載體,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感覺空氣的存在。我們帶領幼兒去操場上玩塑料袋,幼兒發(fā)現(xiàn)拉著袋子跑起來時,塑料袋就會變得鼓鼓的?!笆鞘裁礀|西跑到塑料袋里了呢?”幼兒產生了疑問,當教師告訴幼兒這是空氣后,幼兒既豐富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又解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體驗到空氣原來是看不見的,但它存在于我們周圍。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的探究活動, 不僅能夠迅速燃起他們的探索欲望,同時也能使幼兒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進而對科學產生親切感,從而促使幼兒更大膽地探究科學。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教師要隨時觀察幼兒,及時捕捉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話題。例如,秋冬季節(jié)氣候干燥,幼兒們午睡脫衣服時時常會有“噼啪”的聲音,甚至頭發(fā)也會豎起來。幼兒們對此現(xiàn)象產生了疑問,并產生了濃厚的探索興趣,最后在教師的帶領下探究了靜電的奧秘。因此,我們應做有心人,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點,了解幼兒的已知經驗,激發(fā)幼兒的科學探索欲望。
貼近幼兒真實情感的“生活情境”更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中班開展的科學活動“蒜和蔥”中,活動目的是引導幼兒通過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蔥和蒜的不同。教師提著菜籃子進班,表現(xiàn)出很著急的樣子,告訴幼兒今天食堂叔叔很忙,請大家?guī)兔Ψ植恕S變簜兒軣嵝?,趕緊行動起來。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交流的方式了解兩種蔬菜的特征,積累了相關的生活經驗,幼兒為能夠幫助食堂叔叔感到很自豪。又如,在小班“拔蘿卜”的科學活動中,教師扮演兔媽媽,幼兒們扮演兔寶寶,一起去種植地里拔蘿卜……小班幼兒更喜歡在這樣富有趣味性的角色游戲中探索和學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苯處熆衫卯?shù)氐奶厣Y源或廢舊材料,引導幼兒通過探究活動,獲取相應的科學知識與經驗,培養(yǎng)幼兒節(jié)約資源、愛護環(huán)境的意識;此外,利用生活化材料,還可以讓幼兒切實體會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不斷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造能力,讓幼兒感受創(chuàng)造的價值,從而更加投入地進行學習、探究與創(chuàng)造。
例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體都可以成為幼兒科學探索的對象。在學習“沉與浮”時,教師準備了大量的材料,如雪花片、硬幣、橡皮泥、泡沫板、鑰匙、玻璃球、海綿等,這些材料都是幼兒非常熟悉的材料,在操作的過程中,幼兒們都很興奮,他們沒想到平時隨處可見的物品還可以這樣玩。又如,在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空隙”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常見的各種堅果,如核桃、瓜子、花生、芝麻等,讓幼兒親自操作并發(fā)現(xiàn)物體間存在的空隙,探索填充空隙的方法并學習在生活中合理利用空間。在提供生活化的材料時,教師要確保材料數(shù)量充足,材料具有層次性并可供自由選擇。其次,多樣的探究工具,也可以激發(fā)幼兒深入探究的興趣,并能為幼兒探究提供支持和幫助,因此,我們可以為幼兒提供溫度計、尺子、天平、剪刀、放大鏡、漏斗、篩子等各種工具,支持幼兒多方法、多途徑地進行探究。
首先,應改變“教師教,幼兒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成為幼兒一日生活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導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仔細地觀察,在幼兒求助時給予適宜的啟發(fā)與幫助,在幼兒成功時給予微笑和肯定,讓幼兒感到學科學、探索科學是一件愉快的事。例如,在秋天的自然角里,南瓜引起了幼兒們的關注,“誰的南瓜‘肚子’大”是他們討論的焦點,他們讓我當裁判,我認為不如順勢來一場“南瓜大比拼”。在比拼前,我們進行集體討論,商討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測量出南瓜“肚子”的大小,有的幼兒說:“我一看就知道了?!庇械挠變悍瘩g說:“眼睛看的不準。”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幼兒嘗試使用一些工具去測量南瓜大小。最后,我們決定采用麻繩、尺子、回形針這三種工具測量南瓜大小。于是,關于“測量南瓜‘肚子’大小”的科學驗證活動在幼兒的談論中自然生成,在這過程中教師適時介入、給予評價、適當點撥、及時肯定,讓幼兒的探索欲得到進一步激發(fā),有效地將已知經驗充分地運用到科學探索中。
在活動中,我們應注重活動形式性的多樣性,將科學活動巧妙地貫穿、滲透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中??茖W活動可以是有計劃的預設活動、隨機生成的教育活動、偶發(fā)事件的組織處理;也可以是集體、小組、個別與其他領域相融合的活動等。
生活化的科學活動,不應局限在我們的教材和教室中,我們要給幼兒創(chuàng)設親身探究自然奧秘的機會,讓幼兒置身于廣闊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拓寬幼兒的視野。例如,在大班科學活動“認識野菜”中,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去田野邊挖野菜,讓幼兒學會識別野菜,了解它們的生長環(huán)境以及野菜的不同種類、外形特征等知識,再將幼兒采來的野菜洗干凈,舉行一個野菜品嘗會。這種延伸至大自然的活動,不僅讓幼兒獲得了關于大自然的知識,還讓幼兒在接觸自然中感受到了親近自然的樂趣,激發(fā)了幼兒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幼兒的第一課堂是家庭,第一任教師是父母。因此,科學活動也應融入家庭生活。教師可以通過邀請家長“走進來”的方式,讓家長將自己生活中的“科學小百科”與幼兒分享,更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通過家園互動等方式,引導家長在家庭中注重利用生活中的點滴,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豐富幼兒的科學認知。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币虼?,在開展幼兒科學教育時,我們應關注生活,讓教育回歸生活,和幼兒一起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運用,讓科學活動因“生活”而有趣,因“生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