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麗萍 (江蘇蘇州市吳江區(qū)黎里小學)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堂教學任務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學生的知識起點在哪里?通過這堂課要去往哪里?據(jù)此設定適切的教學目標,自以為精心設計后就開展教學活動。其實所謂的“精心設計”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怎樣的?喜歡何種思維方式?如何幫助學生提高思維素養(yǎng)?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生腦力勞動情況,才能根據(jù)目標設計合理的教學任務,讓其更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給予學生最適切的途徑方法,幫助他們完成任務達成目標。
課堂是由無數(shù)個教學任務構成的?,F(xiàn)今的課堂傾向于把教學任務做深,讓學生有足夠的思維廣度和深度。那么如何把復雜的教學任務分解,這就需要教師順應學生的特點給他們“搭好”往上“攀登”的支架。遺憾的是,在教學中師者缺乏搭支架的意識或沒能有效地搭建合理的支架,致使學生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路徑去“攀登”,喪失了解決問題的勇氣和信心,導致教學任務低效。
課堂往往在我們預設之外生成了種種的教學細節(jié)。在具體任務實施過程中,高明的教師會反思自己的教學,迅速判斷生成的優(yōu)劣,找到現(xiàn)象背后的實質,并調整改進原先的教學任務,形成策略,達成目標。反之,教學機智貧乏的教師,按部就班地根據(jù)預先設計的步驟進行教學,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面對課堂生成缺少有效的調控策略也是導致教學任務低效的原因。
在適切目標下真正改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任務低效或失效現(xiàn)象,需要教師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提升,首先來源于教師真正思維素養(yǎng)的建立,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要充分研究學生,對教學活動進行深思熟慮,是教師真正思維素養(yǎng)的建立。
如六年級上冊《草原》一課,設定的課堂教學目標為:通過誦讀與比較發(fā)現(xiàn)和感受文本敘事抒情的語言特點;并能在具體語境下遷移運用。圍繞這個目標設計以下教學任務:(1)自讀課文3~5 自然段,找出能體現(xiàn)老舍“情”的語句,組織交流。(2)比較這些“情”的語句,從中發(fā)現(xiàn)敘事抒情的語言特點。(3)創(chuàng)設情境,仿照老舍敘事抒情的語言特色,敘述蒙漢兩族人民分別時的場景。以上三個教學任務緊緊圍繞本課教學目標,遵從學生腦力活動的特點,具有科學性和適用性??梢?,著眼于學生思維素養(yǎng)提升的教學任務設計,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避免教學任務低效的重要前提。
教師的教就是給學生搭建一個必要的腳手架,支持學生不斷地建構自己,形成新的知識和能力。
在教學五年級課文《滴水穿石的啟示》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成功”這個道理,出示了教學任務:讓學生概括課文中所舉三個名人的事例,也用“目標+過程=結果”來表達。教師給學生搭設了這樣的支架:一讓學生感悟課文中具體描述滴水穿石“目標”“過程”“結果”的語句;二結合語句讓學生概括出“同一地方”“接連不斷”“滴穿石塊”這三個詞語,板書在公式下面;三結合板書指出這三個詞是對“目標”“過程”“結果”的最好概括;四請學生找名人事例中最能體現(xiàn)公式的三個詞語,在下面劃三條線;五讓學生依據(jù)畫線詞語交流反饋,深入理解公式。以上五個步驟的支架搭建完成了理解、分析、判斷、概括、聯(lián)結、遷移、運用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提高了教學質量,增強了教學效果。
薛法根老師在點評《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時,提及在課堂上讓學生概括“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三個名人的事例,連請三個同學也概括不出來,這樣的尷尬境地怎么處理?薛老師指出:當發(fā)現(xiàn)第一個學生回答不出時,別忙著請其他學生回答,可先讓學生坐下,然后指著黑板上的公式引導學生找相近的詞,把詞劃下來,接著再請這個同學回答。概括第二個事例時,不換生,請這位同學依據(jù)所學方法找出關鍵詞并交流。概括第三個事例時,還是不換生,要求該生不劃線直接講出三個關鍵詞,看他撤掉腳手架后能否形成穩(wěn)定的能力。薛法根老師一再強調給學生三次機會很重要。眼中有生,心中有生,讓每個學生的智能提升在你的課堂上清晰可見。
教學任務的有效設計與實施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開展智育活動的重要途徑。因此,每一個教學任務的設計與實施都需要教師認真思考,精心組織,有效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