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
自文翁辦學以來,成都就是著名的書香之城。與之遙相呼應(yīng)的,是周邊區(qū)縣的瑯瑯書聲,譬如蒲江的鶴山書院。距今,蒲江鶴山書院的讀書聲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了。
1210年,南宋偏安皇帝治下的蒲江鶴山鎮(zhèn)櫻桃村玉芝山(宋時叫隈支山)半山上,響起了第一聲清亮的讀書聲。朝代的更迭中,兵火的余燼里,書院屢次重建,其地址也多次變遷,就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在歷史的風雨中頑強書寫著自己的辛酸曲折,大起大落,悲喜交涌,印證著中華民族的一種信念:文明不滅,斯文不毀。
這,也是它的創(chuàng)辦者魏了翁所摯守的信念。
魏了翁(1178-1237年),宋代官吏,通醫(yī)。字華父,邛州蒲江(今蒲江縣)人,曾先后任四川節(jié)度判官、國子正、秘書省正字、潼州提點刑獄、紹興知府、福建安撫使。嘗撰《學醫(yī)隨筆》一卷,有刻本行于世。在蒲江本地人的傳說中,魏了翁自幼便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提筆從容成詩,是著名的神童。凡神童大多兩種結(jié)局:或天妒英才,長大后泯然眾人;或一帆風順,成年后出人頭地。魏了翁的命運比這兩樣都好,不但成了南宋著名學者、理學名臣,更因創(chuàng)辦了鶴山書院,被蒲江人銘記在心。
宋朝以前,玉芝山的最高峰叫白鶴峰,魏了翁所建的書院當時叫白鶴書院,魏了翁也因此自號“白鶴山人”。他本在嘉定府做官,因父親去世,于公元1210年辭職回蒲江老家守孝。宋代講理學治國,官員守孝一般最少三年。魏了翁于是利用這三年的時間,筑室白鶴山下,開門授徒。據(jù)記載,當他收徒講學的消息一傳出,蒲江及附近區(qū)縣“士爭從之”。1221年春,年逾不惑的魏了翁在鶴山書院收到當時著名詩人葉適寄來的七言古詩一首,前四句“蒼崖有頂我為廬,日君月妃崖下趨;梳風洗雨耳目醒,玉帝詔許瞻宸居”,形象地描繪出了白鶴書院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魏了翁那怡然自得的講學生活。
魏了翁在鶴山書院主要講授程朱理學。教學內(nèi)容包括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三易》、《三禮》和朱熹著作《四書語孟集注》、《周易本義》等理學書籍。建院當年,邛州準備參加舉人考試的生員有十多人慕名前來書院學習,魏了翁悉心輔導,當年秋試考即中七人,其中蒲江人王萬里考得全省舉人第一名,鶴山書院頓時名聲大噪,在蒲江本地更是傳為美談。清光緒《魏了翁傳》稱,“士(由此)爭負笈從之,由是蜀人盡知義理之學?!本痛耍Q山書院在魏了翁的掌教下,嚴謹治學,質(zhì)量之高,影響之大,前所未有,從書院走出的人才更是不勝枚舉。《宋史》載有:進士游似,曾任吏部尚書、丞相等職;進士吳詠,曾任刑部尚書;進士牟子才,曾任禮部尚書。后來,白鶴書院改名為鶴山書院,藏書十萬卷?!端拇〞菏贰分姓f,“其規(guī)模的宏富,實為宋代各書院之首,亦使當年國家藏書瞠目其后?!?/p>
三年期滿后,魏了翁離開蒲江,前往浙江做官。他一手創(chuàng)辦的鶴山書院后來被元兵所毀。到了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當時的蒲江縣令邵有良在無法確定原址的情況下,重建鶴山書院于蒲江城北一里的淺山上。這和當年魏了翁民辦性質(zhì)的書院已經(jīng)不一樣了,是奉旨建立的官辦學校。這座書院,毀于明末兵燹。清雍正三年(1713年),蒲江知縣陳昆琇承詔重建鶴山書院于明址。雍正十二年(1722年)蒲江地震,書院有所損毀。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知縣紀曾蔭再次修復鶴山書院。到清朝末年,鶴山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也就是今天蒲江中學的前身。當年蒲江中學的一處照壁上還能依稀看見這樣的十六個字:“鶴山蒼蒼,蒲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