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紅
啟東市婦幼保健院婦科,江蘇啟東 226200
剖宮產作為一種異常分娩的主要處理手段, 隨手術水平的逐漸提升, 選擇剖宮產的產婦數(shù)量也逐漸增加。 剖宮產手術作為產科領域較為重要的手術,受我國二胎政策的逐步開放的影響, 有剖宮產手術史的產婦數(shù)量正逐年增加, 這也增加了瘢痕子宮二次剖宮產患者的手術數(shù)量[1]。 二次剖宮產手術對瘢痕子宮患者的手術難度與手術風險均較高[2]。 因此,為減少孕婦在術中的損傷,提高剖宮產手術的有效性與安全性,該院在足月妊娠孕婦中,方便抽選出該院自2018 年1 月—2019年12 月接收的存在剖宮產手術史孕婦80 例, 對子宮切口的不同方式進行分組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該院收治的足月妊娠孕婦中, 方便抽選出存在剖宮產手術史孕婦80 例, 按剪開膀胱子宮反折與否,將80 例孕婦隨機分為對照組(40 例)與觀察組(40 例)。對照組孕婦中,年齡23~39 歲,平均年齡(30.2±3.8)歲;孕周37~40 周,平均孕周(39.1±0.6)周;2 次手術間隔時間2~7 年,平均間隔時間(4.3±1.4)年。觀察組孕婦中,年齡24~39 歲,平均年齡(29.9±3.3)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9.9±0.2)周;兩次手術間隔時間16 個月~8 年,平均間隔時間(5.2±1.6)年。 兩組孕婦年齡、孕周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性明顯。孕婦及家屬均自愿參與實驗,倫理委員會已批準該研究。
納入標準:病例均為二次剖宮產足月妊娠孕婦,所有產婦入院后,均未進行試產。 排除標準:患有心、肝、腎臟重要疾病患者;不滿足二次剖宮產手術標準患者。
將該次研究所選的兩組孕婦均給予腰麻聯(lián)合硬膜外麻醉方式, 對照組孕婦于原皮膚瘢痕切口位置進行逐層切開, 隨后進入腹腔, 并將孕婦子宮下段暴露出來,采取剪開膀胱子宮腹膜反折、下推膀胱的子宮切口手術方式,在孕婦原子宮下段肌層瘢痕位置上1 cm 處對肌層進行切開,長度約2 cm 左右,隨后將胎膜刺破,將切口位置的羊水吸凈后, 使切口橫向朝兩側進行鈍性分離,并逐步將切口延長10 cm 左右,隨后將四指探入羊膜腔內,采取LOA 位或ROA 位,托住胎頭,由助手對孕婦宮底略微加壓,以托住胎頭的方式完成分娩。
觀察組孕婦于原皮膚瘢痕切口位置進行逐層切開,隨后進入腹腔,并將孕婦子宮下段暴露出來,在原手術瘢痕位置上1 cm 處對膀胱子宮腹膜反折、肌層進行切開, 無需對膀胱子宮反折進行剪開處理, 作2 cm左右的小切口后,將胎膜刺破,將切口位置的羊水吸凈后,使切口橫向朝兩側進行剪開分離,并逐步將切口延長10 cm 左右,將四指探伸至羊膜腔內,采取LOA 位或ROA 位,托住胎頭,由助手對孕婦宮底略微加壓,以托住胎頭的方式實現(xiàn)分娩完成。 對新生兒呼吸道予以及時清理,切斷臍帶后,將胎盤取出,用紗布對孕婦宮腔進行擦拭, 并對宮壁注射催產素。 為防止發(fā)生出血情況,使用環(huán)鉗夾住切口,使用可吸收線對孕婦子宮肌層予以縫合, 清除患者盆腔積血與積液后, 關閉患者腹腔,以無菌敷料予以固定。
對孕婦二次剖宮產的手術時間、切口撕裂、胎頭娩出受阻及膀胱損傷情況等相關手術指標進行有效觀察與記錄。
經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與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孕婦手術時間(51.13±7.00)min、術中出血量(352.42±23.54)mL,顯著高于觀察組的(43.68±5.45)min、術中出血量(151.41±13.42)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311、46.920,P<0.05)。
對照組孕婦發(fā)生子宮切口撕裂、 胎頭娩出受阻情況分別有8 例(20%)、6 例(15%),明顯多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806、4.505,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二次剖宮產手術子宮切口撕裂與胎頭娩出受阻情況比較
對照組孕婦發(fā)生膀胱損傷情況為6 例(15%),明顯多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05,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婦二次剖宮產手術膀胱損傷情況對比
存在剖宮產手術史的孕婦, 其膀胱子宮反折受瘢痕與子宮下段肌層脆弱、粘連緊及彈性低等因素影響,在接受二次剖宮產手術時, 當肌層被切開前下推膀胱時,易增加剝離面的滲血率[3-4]。 由于子宮下段瘢痕處組織部分子宮肌層較薄,欠缺彈性,當下推子宮膀胱時,使下段肌層組織變得更薄,胎兒分娩時,易導致切口朝下撕裂風險,從而引發(fā)膀胱與輸尿管損傷[5-6]。
膀胱子宮腹膜反折具有較好韌性, 是由腹膜構成的,在二次剖宮產手術中,不分離膀胱子宮腹膜反折,不僅對減少切口撕裂與鄰近臟器損傷具有重要保護作用,還對子宮下段肌層的加強作用存在重要意義[7-8]。 瘢痕組織由于缺乏彈性,會導致孕婦分娩時出現(xiàn)胎頭娩出困難,予加行切口上緣正中小切口,有助于胎頭娩出[9-10]。觀察組孕婦在原切口位置上1 cm 作一小切口后橫行剪開, 有效規(guī)避了因瘢痕組織欠缺彈性而引發(fā)的胎頭娩出困難情況,保障了母嬰安全[11-12]。
結果表明,對照組孕婦手術時間(51.13±7.00)min、術中出血量 (352.42±23.54)mL, 顯著高于觀察組的(43.68±5.45)min、 術中出血量(151.41±13.42)mL (P<0.05)。對照組孕婦發(fā)生子宮切口撕裂、胎頭娩出受阻情況分別為8 例(20%)、6 例(15%),明顯多于觀察組(P<0.05)。 對照組孕婦發(fā)生膀胱損傷情況為6 例(15%),明顯多于觀察組(P<0.05)。 這與王珂[13]研究結果“對照組手術時間(49.26±6.84)min、術中出血量(314.82±26.41)mL,相比于觀察組的(33.87±5.92)min 與(201.37±22.69)mL明顯更高 (P<0.05); 對照組切 口撕 裂8 例, 占比21.05%,相比于觀察組的1 例(2.63%)更多(P<0.05)”相符合。
瘢痕子宮孕婦行不剪開膀胱子宮反折、下推膀胱,在原瘢痕位置上1 cm 作一切口后橫向剪開并娩出胎兒的剖宮產手術, 相比于剪開膀胱子宮反折的剖宮產手術,不僅縮短了孕婦的臨床手術時間,減少了胎頭娩出困難發(fā)生情況, 還有效避免了子宮切口撕裂與鄰近臟器損傷,確保了母嬰分娩安全[14]。
綜上所述, 瘢痕子宮二次剖宮產手術無需對膀胱子宮反折予以剪開,僅需在原瘢痕切口位置上1 cm 作一切口后橫向剪開并娩出胎兒, 該方式相比于剪開膀胱子宮反折方式,在縮短了手術時間的同時,胎頭娩出受阻率、切口延長率也較低,臨床應用效果也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