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芳
楓葉是極其普通的野生植物,只要有土壤的地方,它就能生長。在我家鄉(xiāng)的路邊、野外、山上,隨處都能看到它碧綠的倩影。
家鄉(xiāng)有很多獨特的習(xí)俗,如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或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都煮楓葉糯米飯。楓葉糯米飯是傳統(tǒng)的絕佳美食,也是用來祭掃祖先的供品之一。
據(jù)說,古時候有位才智超群的人,名叫韋特桂,在土司手下當(dāng)差。一年大旱,他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司親自到鄉(xiāng)間視察,欲用計使其免去征糧。土司發(fā)覺上當(dāng)后,把特桂視為眼中釘,下令將其捉拿。百姓聞知,連夜送特桂上山躲藏。兵丁捉拿不著,就放火燒山,要把韋特桂逼出來。兵丁走后,鄉(xiāng)親們在一棵大楓樹的洞里找到特桂的尸體,便含淚把他葬在楓樹旁。那天正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三。以后的每年三月初三,鄉(xiāng)親們就用楓葉的汁液把糯米染成黑色,煮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記得小時候,有一年的三月初一,媽媽安排我和姐姐去山上摘楓葉。媽媽說,根部的葉子太老,澀味太濃,頂頭的葉子太嫩,黑色素偏低。所以,中間部分的葉子是最好的。媽媽的話還沒說完,我和姐姐早已跑出家門了。
來到山上,一眼望去,一株株約有一米多高的楓樹枝繁葉茂,稠密的楓葉你擠我我挨你,一陣和風(fēng)吹過,楓葉好像向我們微笑點頭打招呼呢!我指著附近的楓樹興奮地說,姐姐姐姐,這株,這株,還有這株……是我的。姐姐笑著說,漫山都是楓樹,任你摘你也摘不完。我一想,也是,便不好意思地向姐姐扮了個鬼臉掩飾自己的膚淺。姐姐說,調(diào)皮鬼,你還不快點摘,一會我不等你了。
我們摘了一會,雙手都拿不下楓葉了,才醒悟,我們忘記拿籃子來裝楓葉了。怎么辦?姐妹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過了一會,聰明的姐姐急中生智地說,我們把楓樹連枝帶葉一起摘回去。我說,好!我們又一陣忙活,姐姐很快就把楓樹枝折斷了,可我用盡全身力氣也折不斷,我急得嘩嘩大哭起來。姐姐急忙跑來問我,怎么了?怎么了?我左手擦著眼淚,右手指著楓樹傷心地說,我折不斷它。姐姐一聽,噗嗤一笑,說,傻瓜!拿著。姐姐邊說邊把她手中的楓樹枝塞進我手中。于是,我們很默契地分工合作,姐姐負(fù)責(zé)把楓樹枝折斷,我負(fù)責(zé)把楓樹枝收攏在一起。不一會兒,楓樹枝就像小山一樣高了。姐姐在山上就地取材找來兩條藤蔓,把這些楓樹枝分成大小兩份捆扎好,姐姐背大捆的,我背小捆的,我們滿載而歸。
回到家里,我們挑選中間部分的楓葉清洗干凈,放在籃子里,晾干水。制作楓葉糯米飯比較講究技巧。所以,余下的工序是由媽媽來炮制的。只見媽媽用刀把葉子剁碎,再用刀背用力的把它搗成碎沫,用清水泡兩天。媽媽對我們說,最好是放一把鐵刀一起泡,這樣泡出的顏色要黑好多。然后,用無油的鐵鍋把葉子和水一起倒入鍋里,在鍋里用手反復(fù)揉搓葉子。再把鍋燒熱,把葉和汁一起倒入鍋里煮到水開。然后把楓葉過濾干凈。再把洗干凈的糯米倒進楓葉汁里浸泡2小時就可以燒火煮飯了。
大約半小時左右,楓葉糯米飯開始散發(fā)出縷縷香氣,我們姐妹早就守候在灶爐邊,伸長脖子,咽著口水,一次又一次地問媽媽,熟了嗎?可以吃了嗎?媽媽邊炒菜邊不厭其煩地說,還要等一會兒。等楓葉糯米飯熟時,媽媽也把菜煮好了。俗話說,糯米飯魚或蛋。意思是糯米飯配魚或蛋吃更美味。但楓葉糯米飯卻是和臘味絕配。媽媽把炒熟的臘腸和臘肉擺放在餐桌上,撒上蔥花,然后端來飯鍋,掀開鍋蓋,把臘味還有炒花生倒進楓葉糯米飯里,用飯勺攪拌均勻,一股臘味的濃香,糯米的稻香,楓葉的清香,飄過屋梁,繚繞在饞嘴孩子的鼻子里。
媽媽說楓葉糯米飯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吃了楓葉糯米飯,身體健壯,既可以避邪,又可以預(yù)防疾病。楓葉糯米飯黝黑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潤柔軟、味道鮮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吃起來令人回味無窮。用天然植物染成的楓葉糯米飯,不僅美味,而且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清熱、涼血、去風(fēng)……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楓葉“止泄益睡,強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還說用楓葉煮成的楓葉糯米飯,人食之能“堅筋骨、益腸胃、能行、補髓”。
楓葉糯米飯代表的是一種歷史,一種文化。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