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民美好生活視域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貢獻與時代意義

2020-12-14 03:54:08劉云霞李包庚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精準脫貧美好生活小康

劉云霞 李包庚

[摘? 要]任何一種理論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毫無征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的形成既具有深厚的歷史根源,又經歷了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其演進邏輯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與使命。如期建成全面小康貢獻卓絕,它歷史性地解決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與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與堅實的物質保障。全面小康不是經濟小康,而是一個綜合性的目標體系,它在超越傳統(tǒng)實證主義發(fā)展觀、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方面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小康;美好生活;精準脫貧;社會主義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79(2020)06-0023-10

時代是出卷人,中國共產黨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堅持人民立場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p70,這一說法不是抽象、空洞的口頭承諾,它體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改革開放之初,黨和國家領導人便第一次用“小康”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醞釀與發(fā)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綜合性的目標體系。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上,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貢獻意義非凡。從國內影響來看,習總書記反復強調,2020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是我們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我們必須完成也一定能夠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不是一個“數字游戲”,也不是一個“速度游戲”,它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小康。梳理分析其歷史貢獻和時代意義,對于收官之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增強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的信心,凝心聚力打贏精準脫貧戰(zhàn),決勝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從國際視野來看,2020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是中國為世界脫貧減貧史上交的一份優(yōu)異答卷,總結梳理其歷史貢獻和時代意義既是對諸多不看好馬克思主義、輕視社會主義的聲音的強有力反擊,亦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與生成邏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現代化語境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表達,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話語創(chuàng)新,這一思想概念的最終形成具有深厚的歷史邏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集體關于中國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理論論述,該論述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小康”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2]pp656-660這里的“小康”與現代意義上的“小康”在語義上稍有區(qū)別,它意指安康、安居,是人民希望擺脫勞動奴役、安居樂業(yè)的一種美好愿景?!靶】怠闭嬲鳛橐环N社會理想模式被提出是在儒家經典著作《禮記·禮運》中,在《禮記》中孔子描述了“大同”與“小康”兩種社會模式。所謂“大同”社會是指大道施行、天下為公的時代,人們之間講信和睦,皆有所養(yǎng),是一種為世人所憧憬的理想的社會模式。在“大同”社會被破壞之后,由禹、商等為代表的階級社會,便是“小康”社會?!靶】怠眳^(qū)別于“大同”的一點就在“小康”社會中講究以禮治國、禮彰正義。因此,“小康”是實現“大同”理想的一個過渡階段、較低階段。在之后漫長的歷史中,由于社會變革與戰(zhàn)亂不斷,人民經常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們對小康生活愈發(fā)地向往,如宋朝洪邁在《夷堅志》中便提到“久困于窮,冀以小康”,體現了人民渴望擺脫貧困實現小康的美好愿望,“小康”的內涵在實踐的淬煉下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到了近代,由于深受官僚資本與封建大地主以及帝國主義列強的剝削壓迫,廣大人民群眾對小康社會的向往更加強烈。洪秀全發(fā)起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在《天朝田畝制度》中描繪出有衣同穿、有飯同食、有地同耕的理想社會,卻反映了勞動人民試圖建立理想“小康”的美好愿望。之后,康有為在變法圖強的同時對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亦有所發(fā)展,由于受到西方政治體制的影響,康有為創(chuàng)造性地將資本主義政治模式與中國傳統(tǒng)的“小康”社會思想結合,提出了系統(tǒng)的“三世說”思想。可以說,從古至今中國人民對小康的追求從未停止,“小康”這個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意蘊的詞匯承載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與向往。直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愿景的實現才成為可能。毛澤東同志在建國之初便提出建立大同社會是改造中國社會的具體目標,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這些思想為之后“小康”思想的正式提出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逐步完善和發(fā)展的。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討論中國的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時,第一次提出了“小康之家”這一概念用以形容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比較富裕的狀態(tài),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sup>[3]p237后來,鄧小平在會見各國使團與領導人時曾多次提及“小康”“小康社會”“小康生活”“小康水平”,“小康”是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設想。為了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鄧小平在1980年初就開始規(guī)劃,提出要在20世紀末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要從1980年開始,20年內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并把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作為黨的奮斗目標。至此,鄧小平關于中國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路徑探索與規(guī)劃越發(fā)清晰明了。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終于把“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確定下來,“三步走”的第一步即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并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是從1990年到20世紀末,再用十年的時間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要達到“小康生活”;第三步的目標,是要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這一發(fā)展戰(zhàn)略使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不再抽象而宏大,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一個極具可行性的階段性目標,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1997年,黨的十五大在“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的指導下,繼續(xù)提出“新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進一步推進了小康社會思想由“小康生活”向“全面小康”的發(fā)展過渡。經過黨和人民的勠力同心,到2000年中國人民生活已經實現了總體小康。但是,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社會現實,我們當時所建成的小康是不平衡、不全面、低標準的小康,建成全面小康仍然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在這樣的背景下,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的時間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在“新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六個“更加”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此基礎上,十六屆四中全會將“三位一體”總布局發(fā)展為“四位一體”總布局,更加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性。黨的十七大,在十六大基礎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五個方面的新要求以及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不僅在小康,更在全面。2012年,黨的十八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式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進一步豐富了小康社會的內涵,提出了“五位一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布局。2017年習總書記在“7·26”講話中強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必須如期實現。[4]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與歷史邏輯,是對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合理繼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改革開放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不斷豐富與發(fā)展,更是中國共產黨不忘“為人民謀幸?!钡某跣牡膫ゴ蟊碚鳌?/p>

二、人民美好生活視域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貢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人民美好生活并非兩個孤立的概念,二者在理論內涵、需求層次等方面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也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堅實保障,全面小康的建成將歷史性地解決中華民族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為世界各國謀求現代化建設道路、解決國內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一)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奠定了物質基礎

人民美好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旨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高理想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指向只能是人民美好生活。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即將實現,但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并未停止也永遠不會停止。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5](p601“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6](p531。在一定意義上,人的需要的滿足是不斷遞進的,人要滿足自身的生存性需要就必須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在人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才會進行精神產品的生產,這雖然不具有絕對的邏輯必然性,但是仍然具有普遍的現實指導意義。因此,人們只有在物質生活充裕,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滿足后,才能擺脫對“物”的依賴性,從而為美好生活的實現奠定物質基礎。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人民美好生活便是人民需求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的必然轉化,這一理論在心理學意義上也能得到佐證。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可以由低到高依次劃分為:生理性需求、安全性需求、社會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這一需求層次理論有一個重要的出發(fā)點即只有人的第一個需要得到滿足之后,第二需求才會出現,如果多個需求同時出現,那么首先滿足的一定是最迫切的也是最低的那個需要。因此,一直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未間斷,而是呈現一種從低級向高級遞進的趨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為不同的價值追求,但其基本范疇仍然具有內在一致性。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各異,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的進步,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會更高。但是,人民美好生活又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具體的、可描述的標準。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階段性目標?!皬臏仫柕娇傮w小康,從‘三步走到‘新三步走,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中共十二大到十八大,不斷提出、更新和擴展全面小康的標準和評價方法,全面小康社會的標準是伴隨著實踐不斷深化的?!?sup>[7]雖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黨和國家一直強調以人為本,注重全面發(fā)展,但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遠目標看來,經濟建設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工作重點。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量的積累階段,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黨和人民的不懈奮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表現,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在新時期的新起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帶領人民實現美好生活,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從未動搖過的紅線。我們都知道,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還只是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經濟文化發(fā)展滯后,如何謀求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擺在黨和國家面前的一道歷史難題。這一時期,擺脫貧困、解決溫飽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據統(tǒng)計,1978年中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元,人均消費支出為133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僅有134元,人均消費支出也才116元。[8](p30因此,改變落后的農業(yè)國狀態(tài),解決全民的溫飽問題都要求將美好生活目標階段化、現實化。其中,第一步的目標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據官方統(tǒng)計顯示,1991年隨著農村改革的順利推行,“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1991年的1701元,年均實際增長6.0%;人均消費支出從1978年的311元增長到1991年的1454元,年均實際增長5.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16元增加到1991年的620元,年均實際增長7.5%?!?sup>[8](p30至此,中國提前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美好生活目標實現了第一階段的勝利。第二步目標要求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民生產總值繼續(xù)翻一番的基礎上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改革開放徹底拉開了帷幕并進入了新的階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大地確立起來,各種所有制經濟迅速發(fā)展。與此同時,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2年增長了4.9%,農村人均消費支出比1992年增長了4.5%,人民生活實現總體小康,第二步目標再一次順利完成。這既是“三步走”戰(zhàn)略的階段性勝利,也是人民美好生活取得的階段性成功。進入新世紀,隨著黨和國家一系列惠農惠民政策的實施,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持續(xù)縮小,居民消費結構也越發(fā)合理,人民生活水平正在穩(wěn)步邁入全面小康。到十八大,黨和國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新時期構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2020年最新發(fā)布的數據顯示,到2019年年底,我國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2.85元,較之于1949年的49.7元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成功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偉大歷史性跨越。截至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988528.9億元,人均GDP達到70892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經濟指標整體態(tài)勢良好。

(二)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堅實保障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和國家就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了偉大的探索與實踐,并結合中國基本國情提出了“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其中,解決溫飽問題與實現總體小康的目標已經提前完成,在此基礎上,黨和國家結合新的世情國情黨情提出,到建黨100周年時建成六個“更加”的全面小康,然后再奮斗30年,到建國100周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九大結合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各項要求,按照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新的“兩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指出2020年“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9]p28。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意味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取得階段性勝利,更為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提供了堅實保障。

首先,從人的現代化角度來看,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是任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繞不開的重要領域,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也是人的現代化。根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想的生成邏輯,隨著黨和國家對國家發(fā)展理念的探索與實踐,“小康”的內涵得到了不斷地豐富與發(fā)展,自“小康”概念重提以來,它經歷了從“總體”到“全面”,從“三位一體”到“五位一體”,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的發(fā)展變化。今天,“小康”已經不再是單純強調經濟增速的量化概念,更是一個綜合性范疇與社會性目標,它不僅強調國內生產總值的提高與人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更注重人民群眾的綜合性需求的滿足與國家社會的整體發(fā)展水平?!靶聲r代人民需要的變化趨勢就是由生存型的需要向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發(fā)展型和自我實現型的需要轉變?!?sup>[10](p46“小康”概念在內容與外延上的不斷豐富是同人民群眾需求的變化趨勢相吻合的,這一變化既是國家主要矛盾在一定時期的反映,亦是實現人的現代化、最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經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是經濟建設,落腳點在人民,核心在全面?,F在看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然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階段性戰(zhàn)略目標,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起點、新征程,它的建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成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其次,從社會主要矛盾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價值理念上相互作用,前者側重于解決舊矛盾,后者傾向于解決新矛盾,二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共同推動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袄砟钌系淖兏锱c先聲,既源于社會發(fā)展特定歷史階段、實踐發(fā)展趨勢的質的規(guī)定性,又是對實踐發(fā)展走向與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積極響應?!?sup>[11](p8主要矛盾的轉變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轉變是邏輯必然。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當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是根據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基本國情作出的重大判斷,這一判斷決定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工作重點是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以解決溫飽問題。從小康水平到總體小康,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概念的不斷豐富與發(fā)展,實質上是社會主要矛盾逐漸得到了解決,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進入21世紀,我國社會生產力獲得迅速發(fā)展,恩格爾系數顯著下降,城鄉(xiāng)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來越多,人民群眾對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經濟的發(fā)展與人民需要的多樣化、豐富化意味著“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不能反映社會現實,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呼喚理念的變革。到2017年,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新的社會矛盾的提出是黨和國家在全面小康建成之際做出的重大歷史性判斷,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社會矛盾的轉變要求我們在解決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的基礎上,為滿足人民群眾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的價值訴求持續(xù)奮斗?!靶碌闹饕鼙硎鰷蚀_把握了我國當前社會矛盾的中心和實質,對于更精確地制定我國社會的發(fā)展目標和發(fā)展戰(zhàn)略有著更強的導向作用”[12](p30,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價值旨歸方面內在呼應,價值訴求上高度吻合。

從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來看,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演進史本質上是人民需求不斷滿足的過程,是每個人追求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以實現人本質復歸的演進史。在不同的社會階段,人民群眾對未來社會的構想不同,而只有立足于社會現實尊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生活愿景才能實現從空想到現實的轉變?!皻v史地看,生活樣式與特定歷史階段、特定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種超越所處經濟社會發(fā)展階段的生活樣式?!?sup>[11](p2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最高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當前社會的共同理想是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是實現最高理想的必經過程,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早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就做出了關于中國經濟建設的“三步走”戰(zhàn)略部署計劃,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三步走戰(zhàn)略中的第二步,是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理想的第二步,是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階段目標,是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滿足的階段性標志。全面小康的建成意味著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的第二步圓滿完成,也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堅實保障。

(三)歷史性地解決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

解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是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性問題。習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群眾作出的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因此,要特別注意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使全面小康經得起人民的檢驗。雖然,黨和國家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個方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了不同程度的要求與規(guī)定,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在“全面”,中國幾千萬人的脫貧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要把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短板盡快補上,否則就會貽誤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最突出的短板在于農村還有七千多萬貧困人口”[1]p29。要實現全面小康就不能讓任何一個人被排除在外,解決農村人口脫貧問題是建成全面小康最要緊最關鍵的標志性任務與剛性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康惠及十幾億人,才能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全面小康帶來的紅利?!叭娼ǔ尚】瞪鐣皇且粋€‘數字游戲或‘速度游戲,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sup>[13](p531如果“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沒有進展,即使到時候我們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人民群眾也不會認同”[14](p47。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底線任務的順利完成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事關人民群眾對全面小康的認可度與滿意度,事關黨在人民心中的威望與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既是我們黨的使命,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關于脫貧攻堅的目標黨中央早就做出了具體規(guī)定,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一要穩(wěn)定解決廣大農村貧困人口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即不愁吃、不愁穿,在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以及住房安全方面得到保障;二要確保農村貧困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主要領域的一些指標盡量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三要保證我國現行標準之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既不好高騖遠拔高目標也不降低標準敷衍了事,穩(wěn)定解決國家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對于如期建成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意義,截至2020年,習總書記累計在延安、貴陽、銀川、太原、成都、重慶等多地召開了脫貧攻堅座談會,并多次赴貧困地區(qū)實地考察,以確保脫真貧、真脫貧。目前,我國整體脫貧成果顯著,進度順利,并取得了一些顯著性成果。

在脫貧、減貧方面,脫貧攻堅任務已經基本接近目標。解決全國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是我們黨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卻成效甚微,一是貧困人口減到一定的數字就進入瓶頸期減不下去了;二是貧困縣越扶越多。但是,“十三五”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工作一路綠燈向好發(fā)展,扭轉了以往這種不良態(tài)勢。2012年年底,我國累計貧困人口為9899萬人,2017年年底我國貧困人口減為3046萬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貧困人口僅剩551萬人,徹底改變了以往貧困人口減到一定數量就逐年遞減的趨勢。貧困發(fā)生率也從2012年的10.2%降到了2019年的0.6%,“連續(xù)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601個宣布摘帽,179個正在進行退出檢查,未摘帽縣還有52個,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15](p3在農村貧困人口增收增產方面,我們黨始終強調要讓人民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明天,指出扶貧要靠內生動力,貧困地區(qū)要有屬于自己的產業(yè)。據統(tǒng)計,截至2019年年底,在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已經有90%以上的貧困戶獲得了產業(yè)、就業(yè)相關的支持與幫扶,其中30%以上的貧困戶是通過外出務工、產業(yè)脫貧實現自主脫貧?!?013年至2019年,832個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長9.7%,比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個百分點。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sup>[15](p3在農村貧困地區(qū)的基本生活條件方面,交通、醫(yī)療、教育、通信等方面的問題已經得到了普遍解決,住房、醫(yī)療、教育問題也得到了保障?!?0.8萬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深度貧困地區(qū)貧困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8%,960多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一方水土養(yǎng)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sup>[15](p4從2013年到2019年,我國脫貧攻堅任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可謂前所未有。從實踐來看,只要我們堅持黨的決策部署,就完全有能力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之際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歷史性地解決千百年來困擾世界各國的絕對貧困問題。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會讓世界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也將向世界證明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中國在精準脫貧過程中取得的成就與經驗不僅為世界扶貧、脫貧事業(yè)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意義

“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歷史證明,黨的價值追求已從建黨初期為了自身解放來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樸素認識和價值自發(fā),發(fā)展到了對實現好和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民生幸福的理性認識和價值自覺的新高度”[16]。這一從自發(fā)到自覺的理念轉變,不僅是對傳統(tǒng)實證主義發(fā)展觀的價值飛躍,更從多個維度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zhàn)略設想超越了實證主義發(fā)展觀

從小康水平、總體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每一次發(fā)展觀的變遷都是國家在發(fā)展理念上的進步與躍升,是逐漸認清社會發(fā)展最終目標的漸進過程。關于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美國著名思想家德尼·古萊曾指出,“取得發(fā)展并不是一種自我生效的絕對目標,而是一種相對較好的、只是在某種特定生活意義上較為可取的狀況。正是沒有看到這種相對性,使得許多人把發(fā)展變化進程等同于它的目標,這樣就把一個工具性目的錯認為成就性目的。雖然在某些方面,發(fā)展本身是追求目的,但在更深層方面,發(fā)展從屬于美好生活?!?sup>[17] 因此,發(fā)展觀的變遷與美好生活的實現具有雙向同構性,發(fā)展觀的躍進推動美好生活的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促進黨和國家發(fā)展理念的不斷進步。

從社會發(fā)展的演進邏輯來看,二戰(zhàn)之后由先發(fā)現代化國家主導的發(fā)展觀大致經歷了三種階段:第一階段是增長本位發(fā)展觀。“這種發(fā)展觀有其獨特的經濟與社會背景,它是戰(zhàn)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盡快恢復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和競爭能力的產物,堅持增長就是發(fā)展的前提,發(fā)展就是增長,沒有增長就沒有發(fā)展?!?sup>[17]二戰(zhàn)后英法美等國家一度將發(fā)展視為經濟增長,片面推崇經濟的增量與財富的積累,認為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的就是經濟增長。這種發(fā)展觀嚴重忽略對自然的倫理關切,以一種自然的征服者姿態(tài)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奉行人類中心主義。這種膚淺、短視的發(fā)展觀雖然帶來了短期的經濟增長,讓英法美等國率先邁入先發(fā)現代化國家的行列,卻給諸多后發(fā)現代化國家?guī)碛性鲩L無發(fā)展的窘境。諸如貧富兩極分化、人與自然關系失衡、大范圍失業(yè)人口增加以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信仰危機、精神文化敗落等危機逐漸在各國發(fā)展過程中展露出來。殘酷的社會現實讓人們開始反思,片面追求經濟增量不可能帶來人的全面發(fā)展,反而會造成社會精神文化斷裂等難以挽回的厄運。這種發(fā)展觀對應到中國則主要集中于建國初期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這段時間。一方面受到蘇聯老大哥的影響,另一方面,面對戰(zhàn)后百廢待興的社會現狀,為盡快恢復社會經濟,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大力發(fā)展生產、促進經濟總量不斷攀升是當時黨和國家必須做出的發(fā)展戰(zhàn)略選擇。

與此同時,這種僭越的發(fā)展觀也為今天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帶來了不少有待解決的“后遺癥”。在一片對增長本位發(fā)展戰(zhàn)略的反思和批判聲中,綜合發(fā)展戰(zhàn)略應運而生?!按艘粫r期,作為對傳統(tǒng)發(fā)展戰(zhàn)略全面反思、批判的結果,‘基本需求戰(zhàn)略‘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生態(tài)發(fā)展戰(zhàn)略等各種替代性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理念與設計相繼誕生”[17]。綜合發(fā)展戰(zhàn)略的核心觀點是,強調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的在于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具體包括以下五點衡量標準:生活必需品的消費量、社會收入與分配率、文化程度(識字率)、健康水平與社會就業(yè)情況。與增長本位發(fā)展觀相比較,基本需求發(fā)展觀是人類在社會發(fā)展理念上的一大進步,它在關注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文化的全面進步。在中國,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段時間。中國在實現總體小康的基礎上,提出全面小康的發(fā)展目標,這一發(fā)展理念的轉變是黨和國家在沉思之后反對增長本位的體現,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的時代表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主張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的全面發(fā)展、整體進步,這一時期的發(fā)展觀已經開始認識到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必須是人的發(fā)展,社會的現代化必須是人的現代化。但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現代化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黨和國家在對前兩種發(fā)展觀繼承、揚棄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構建以人民美好生活為價值訴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這一發(fā)展理念較之于之前,更加強調社會發(fā)展的整體性、協(xié)調性、全面性,是對以往發(fā)展戰(zhàn)略的升華,它更加突出人的全面發(fā)展和人本質的復歸。因為“‘美好生活是社會發(fā)展的最大價值公約數”[17],美好生活是“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性修養(yǎng)、人際關系等多維目標的系統(tǒng)集成”[17]。就中國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完成,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永不止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和國家永遠的奮斗目標。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

在全面小康藍圖即將繪就之際,在“十三五”即將收官的偉大歷史節(jié)點上,回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帶領中國人民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摸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造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歷史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小康”目標的指引下,中國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億人減少到2019年的1109萬人,貧困發(fā)生率降至0.6%,中國脫貧攻堅任務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卓越歷史貢獻必將在世界歷史上為中國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向世界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優(yōu)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首先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訴求。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發(fā)展,中國人民生活實現從奮戰(zhàn)溫飽、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全面建設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跨越,根本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首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視為自身的奮斗目標不斷奮斗。此外,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它總能站在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高度制定出最符合廣大人民利益訴求的制度法規(guī)與發(fā)展戰(zhàn)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對脫貧攻堅任務的全面領導,建立了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建立起“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責任體系,精準識別、精準脫貧的工作體系,上下聯動、統(tǒng)一協(xié)調的政策體系,保障資金、強化人力的投入體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的幫扶體系,廣泛參與、合力攻堅的社會動員體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監(jiān)督體系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體系,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sup>[18]p6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始終都以強大的勇氣與定力開展黨的建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以前所未有的勇氣積極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工作,產生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強大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以科學的理論引領、鍛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努力保持黨的純潔性與先進性,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在精準脫貧工作過程中,我們黨堅持把全面從嚴治黨貫穿到脫貧工作中去,“實施經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確保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使脫貧攻堅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sup>[18]p9因此,中國共產黨從上述雙重維度保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是“全面”,是惠及每個家庭、每一位群眾的真真切切的小康,是“一個也不能掉隊”的小康,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還體現在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下的世界局勢愈發(fā)復雜多變,各類金融危機、地區(qū)動蕩、重大風險不斷錘煉著中國共產黨防范風險、處理問題的能量與能力。從非典疫情、地震、雨雪、泥石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災害的完美克服到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的建設完成,再到“神舟”“天宮”“墨子”“嫦娥”等高端科技項目取得顯著性成果,無論是發(fā)展中國家還是發(fā)達國家無不驚嘆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大優(yōu)勢,一系列諸如“中國故事”“中國速度”“中國奇跡”的名詞享譽中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中國亦為世界貢獻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精準脫貧方面,精準脫貧工作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任務,是2020年必須完成的剛性要求與底線任務,亦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對于如何實施精準扶貧戰(zhàn)略,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構建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一起抓扶貧,層層落實責任制的治理格局”[1]p720。根據目前的統(tǒng)計數據來看,我國精準脫貧工作成效顯著,許多老大難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脫貧攻堅任務符合預期發(fā)展,取得了諸多決定性成就,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yōu)勢。中國社會學會前會長宋林飛同志曾指出,在他擔任聯合國開發(fā)署“發(fā)展中國家反貧困部長論壇”顧問期間,曾對貧困問題有過深入研究,他發(fā)現許多國家衡量是否脫貧的基準線是3%的貧困發(fā)生率。而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的貧困發(fā)生率已經降至0.6%,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減貧目標要比聯合國規(guī)定的2030年脫貧目標整整提前了10年之久,這是必將載入世界歷史史冊的豐功偉績,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之路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宋林飛將現代化建設劃分為初步現代化、基本現代化與高度現代化三個階段,指出全面小康的建成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一階段——初步現代化的順利完成,并為基本現代化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這一系列成就凝聚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心血與汗水,是全國人民從上到下共同努力的結果。

四、結語

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清晰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和一如既往的價值追求。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改革措施都是朝著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奮進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價值堅守,更是中華民族傳頌千年的社會理想,它與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更與世界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夢想相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人民理想生活與主觀需求矛盾運動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新起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對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并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 詩經(下)[M].王秀梅,譯.北京:中華書局,2015.

[3]?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張占斌,高立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衡量標準與科學內涵[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 (18).

[8]? 趕上時代:新中國70年經濟發(fā)展軌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任鵬.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新變化與協(xié)調發(fā)展的新要求[J].山東社會科學,2017(12).

[11] 項久雨.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樣態(tài)變革及價值引領[J].中國社會科學,2019(11).

[12] 周海榮,何麗華.馬克思主義社會矛盾理論視域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J].社會科學,2018(4).

[13] 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新成就(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5] 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6] 孫偉平,羅建文.從自發(fā)到自覺:民生幸福的價值追求[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3).

[17] 袁祖社.萬象共生”并“美美與共”——“發(fā)展價值觀”的嬗變與“美好生活”的實踐邏輯[J].河北學刊,2017(1).

[18] 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座談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陳建娜

猜你喜歡
精準脫貧美好生活小康
我家的小康
黃河之聲(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我家的小康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金橋(2020年9期)2020-10-27 02:00:02
小康之路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6
賣套房子半生無憂?誰摧毀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賣北京房子欲半生無憂,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場
光山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助推精準脫貧方法研究
實施精準扶貧加快脫貧步伐
“精準脫貧”要注重“三個結合”
紅旗文稿(2015年24期)2016-01-06 13:39:24
玉树县| 开封市| 克山县| 信阳市| 灵璧县| 苍山县| 南充市| 临沂市| 潜山县| 道真| 贵州省| 阳城县| 天全县| 乌海市| 伊川县| 富源县| 张家港市| 汝州市| 崇阳县| 丽江市| 斗六市| 霸州市| 保定市| 扎赉特旗| 大庆市| 泰和县| 通化市| 岢岚县| 兰州市| 合山市| 大同县| 康乐县| 虹口区| 文昌市| 海伦市| 双桥区| 辽阳县| 青岛市| 中牟县| 孝昌县|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