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昕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青海 西寧 810001)
青海省在解放前,沒有黨的組織,也沒有地下黨員,黨的活動極其薄弱。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雖然黨組織多次派人來青海開展工作,但是由于馬步芳土匪的嚴密封鎖和殘酷迫害,黨的各項工作均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青海省的建黨工作是在1949年解放之后才開始的。通過回顧歷史和查閱檔案,新中國成立初期青海省建黨工作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點。這一時期,青海省建黨工作的基本歷程從時間的維度上可以劃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個別建黨時期、計劃建黨時期、普遍建黨時期。1950年8月中共青海省委第一次代表會議召開至1953年8月“三大改造”開始,這段時間屬于計劃建黨時期。1950年10月2日,中共青海省委發(fā)出的《關于建黨工作的指示》(以下統(tǒng)稱為《指示》)是整個計劃建黨時期推進建黨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吨甘尽返陌l(fā)布,標志著青海省委建黨工作思路和政策的全方位轉變,開始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方式在青海省有針對性地推進計劃建黨工作。因此,深化對該《指示》的考察,有利于我們準確認識和把握新中國成立初期青海省的建黨工作,進而更好地梳理和總結青海省黨的建設的歷程,進一步豐富青海黨史研究,為當前黨的建設提供歷史的啟示。本文旨在通過對1950年《關于建黨工作的指示》的考察來展現新中國成立初期青海省建黨工作思路和政策的轉變。
解放前,青海省沒有建立黨的地下組織及在當地成功發(fā)展黨員的先例,青海籍的黨員更是屈指可數。1949年9月5日青海省會西寧解放后,中共中央和中央西北局決定組建中國共產黨青海省委員會;9日,張仲良奉命自蘭州到西寧負責組建中共青海省委事宜。經中共中央同意,中共青海省委由張仲良、廖漢生、賀炳炎、冼恒漢、王尚榮、張國聲、傅子和、余秋里8人組成,張仲良、廖漢生、冼恒漢為省委常委,張仲良任書記;25日,中共青海省委通知:根據中共中央、西北前敵委員會、中央西北局決定又增補王尚榮、賀炳炎兩位同志為常委,同時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陜甘寧地區(qū)、干部學校抽調了一批干部,配備了領導班子和工作人員。至此,青海省委建立工作基本完成,并具備了領導全省的組織框架,開始自上而下地建立各級黨組織。與此同時,青海省委下轄的市、州、縣的黨組織也開始逐步建立。1949年9月至12月,青海省內先后建立了西寧市、民和、樂都、湟中、湟源、互助、大通、門源、共和、化隆、循化等十個縣委。1950年又先后建立了都蘭、同德、同仁、貴德、興海五個縣委和玉樹地委。從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底,隨著省、地、市、縣委組建,機關支部也逐步建立起來。從互助、大通、樂都等縣開始,青海省在剿匪肅特、征糧建政、生產救災中先后個別地吸收了51名農村積極分子和優(yōu)秀分子入黨。其中,互助縣于1950年2月初組建了全省第一個農村基層黨支部——中共雙樹行政村黨支部,為黨在青海農村發(fā)展黨員和建立基層黨支部開辟了先河、提供了經驗。但是,雙樹村黨支部的成立從政策的角度上來講仍然屬于自發(fā)建黨行為,并不在青海省委的統(tǒng)一計劃指導下。而且,雙樹村從發(fā)展黨員到成立黨支部開展工作均為秘密進行。綜合各項歷史因素,雙樹村的建黨模式不宜在當時的青海大面積推廣。這一時期青海省各級黨組織的建立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那就是主要領導干部由軍隊轉入地方。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干部不足的壓力,減少了之前沒有黨的組織領導各項工作而帶來的困難。此時,除西寧市外,很多地方黨組織的干部還肩負著建設和作戰(zhàn)的雙重任務,一方面要迅速恢復生產和進行一些初步的民主改革,一方面還要平叛和剿匪以鞏固新生的革命政權。因此,戰(zhàn)爭時期軍事化的行為模式在地方工作中得到了應用和延伸,進而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和針對性。但是,由于青海的干部多系外省干部和軍隊轉入地方干部,對于青海省情的了解還在逐步深化之中,具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才開始由軍事作戰(zhàn)向地方建設轉變,加之青海解放前沒有黨的組織和地下黨員,使黨的領導力量顯得非常薄弱,干部奇缺的問題非常嚴重。
1950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對于農村的建黨工作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在新區(qū)農村中,目前暫不發(fā)展黨的組織,應集中力量在各種斗爭中組織和教育廣大的農民,發(fā)現與培養(yǎng)真正的積極分子,俟土改完成后,再進行發(fā)展黨的工作。在今后三五年之內,農民黨員以不超過人口的百分之一為標準。①由此可見,中共中央的主要意圖是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土地改革上面,通過各種斗爭組織和教育廣大群眾,為建黨創(chuàng)造積極的條件,也就是以土改促建黨。經過一段時間的具體工作以后,隨著社會局勢的日趨穩(wěn)定、社會生產逐步恢復,人民群眾對于中國共產黨的認識也進一步明確深化,在青海省一些地區(qū)涌現了一批積極分子,他們表現出了加入黨組織的強烈愿望。因此,青海省此時已經基本具備了進一步積極建黨、壯大黨的隊伍的現實條件。與此同時,土改運動也在積極地推進之中。但是,黨組織薄弱和干部奇缺的問題又嚴重制約了土改運動的進行。這導致以土改促黨建的方式在當時的青海執(zhí)行起來困難重重。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青海省委于同年6月29日向西北局報送了《關于慎重的從農村中吸收各族勞動人民積極分子入黨的請示報告》,要求在青海的具體環(huán)境中慎重地、個別地吸收勞動人民中的積極分子入黨,特別注意吸收少數民族的積極分子入黨,以便使我們黨在農村中生根。這一報告的相關內容實際上已經超出了中共中央1950年5月21日指示要求“新農區(qū)暫不發(fā)展黨的組織”的范圍。因此,青海省不敢貿然推進建黨工作,而是將這一情況上報中共中央和西北局。
在征得中共中央和西北局同意后,中共青海省委于同年8月召開了中共青海省第一次代表會議,在會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黨建任務。此外,青海省委組織部根據青海省第一次代表會議的相關精神和規(guī)定,發(fā)出了《青海省關于建黨工作的指示》。這是青海省歷史上第一個專門就進行建黨工作而發(fā)布的正式文件,標志著青海省建黨工作的思路和政策開始由各地自發(fā)建黨向計劃建黨轉變。青海省委組織部在指示中指出:“為了加強民族間的團結,從而做好各民族群眾工作,逐漸進行各種社會改革,必須在少數民族中生根,深入各族人民了解他們的需要和要求,只有培養(yǎng)大批從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才能更好的組織教育他們開展民族工作。解放后經過將近一年的工作,一般群眾對我黨有了初步的認識,部分地區(qū)在群眾運動中涌現出了一些積極分子,個別縣已開始建立了黨的組織,證明建黨對工作推動上是有許多好處?!蓖瑫r,省委組織部對于發(fā)展黨員的原則、步驟和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候補黨員、黨小組、臨時黨支部等都作了初步的說明。②
在省委組織部發(fā)布的建黨工作指示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強化對建黨工作的領導、加快建黨步伐,青海省委又于同年10月2日發(fā)出《關于建黨工作的指示》,并強調指出:為深入了解情況,進一步團結各民族,進而培養(yǎng)一批兄弟民族的共產主義干部,做好這一多民族地區(qū)的工作,必須在各民族群眾中建立黨的組織。相比于前一個青海省委組織部發(fā)布的《關于建黨工作的指示》,該《指示》在內容、原則、方法、步驟、黨員條件等方面更加細致完善,而且實際操作性更強。在整個計劃建黨時期,該《指示》是青海省各地開展建黨工作的綱領性文件,起到了有效指導的作用,保障了建黨工作按照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青海省委的各項要求穩(wěn)步進行,為普遍建黨時期的一系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發(fā)展對象和步驟上,《指示》明確要求:首先應在城市公私營工廠、作坊工人中吸收已發(fā)現的積極分子、勞動英雄、模范工作者,啟發(fā)其入黨要求,注意街道苦力和店員、學徒中的積極分子。其次,是鄉(xiāng)村中必須注意吸收貧雇農、手工業(yè)工人、鄉(xiāng)村貧苦革命知識分子入黨。爭取在1950年底,在公營工廠中建立起黨的支部,鄉(xiāng)村中經過個別慎重地介紹,數目不做規(guī)定。對各兄弟民族干部經過一個時期的工作考驗和教育可吸收入黨。但不管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均須事先加強工會農會與青年團的組織工作、教育工作,擴大黨在群眾中的影響,造成發(fā)展黨員的條件。
在發(fā)展黨員的條件方面,《指示》要求全省各地必須依照黨章規(guī)定發(fā)展黨員,即凡承認黨章黨綱、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并在其中工作、服從黨的決議繳納黨費。《指示》指出:這是一個黨員的起碼政治標準。由此可見,青海省委在建黨工作開展之初就堅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把符合黨員標準的人發(fā)展到黨的組織。而少數民族積極分子入黨時,《指示》提出其條件可適當放寬(允許其還未放棄宗教信仰者可入黨)但仍需具備以下條件:政治清白、經過群眾運動考驗、工作積極、勞動正派與群眾有聯系。對于新黨員的候補期,《指示》明確要求新黨員的候補期按照黨章規(guī)定執(zhí)行,對新黨員應指定專人經常幫助教育,候補期滿由支部大會通過、上級黨委決定轉正或延長候補期。如因落后經過延長候補期和教育仍不進步者,應取消其候補黨員資格。但如已夠轉黨條件,因黨委疏忽而未及時轉黨者,可補行轉黨,其黨齡按照原定之候補期滿算起。
在黨員的教育方面,《指示》要求加強已有黨員的教育,在沒有印出教材之前,主要以黨章聯系當地黨員中存在的問題,將檢討工作和教課配合起來,使黨員逐漸懂得黨綱黨章,增強群眾觀點、階級觀點、組織觀點。而每個黨員干部到工廠或農村均有教育黨員的責任,回來時要檢查其進行情況。與此同時,《指示》還對健全黨內生活和加強黨的教育做了進一步的說明,要求在有黨員的地方將黨員組織起來,凡有三個黨員的工廠、學校、街鄉(xiāng)就應成立支部,黨員多的支部可分為若干小組加強其領導,使之成為執(zhí)行黨的政策的核心,領導他們在群眾中進行宣傳、組織工作并向上級及時反映情況??h委組織部門則應經常具體研究支部工作、總結經驗、提高能力,使他們擔負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搞好治安工作,經常注意匪特破壞;其二,領導生產;其三,宣傳黨的政策,發(fā)展黨員;其四,加強民族間團結,教育黨員成為團結的模范。
最后,《指示》還要求各級黨委接此指示后,應認真討論,定出自己范圍內的計劃,并不斷檢查總結,將情況和經驗報告省委。
從這一《指示》的內容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堅持了中央關于發(fā)展黨員積極慎重的原則。青海省委要求在發(fā)展的方法上應確保遵照黨章規(guī)定執(zhí)行,已有工會組織的公私營工廠,采取公開建黨的方針,基本程序為宣傳教育、自己要求、群眾討論、支部通過、上級組織批準。一般街道或鄉(xiāng)村須在群眾中發(fā)現的積極分子要經過發(fā)展教育、個別審查、支部通過(沒有支部的地方由區(qū)委通過)組織批準,方可成為正式黨員。這一要求確保了黨對建黨工作的絕對領導,使得建黨各項工作都在計劃范圍內有序進行。
第二,堅持了發(fā)展黨員質量優(yōu)先的原則。共產黨員不同于一般的干部群眾,自身條件必須符合黨章規(guī)定要求,并要在具體工作中發(fā)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吨甘尽分星嗪J∥鞔_要求各地嚴防突擊、拉夫和不重視建黨而形成放任自流等不良現象產生。對于新黨員的發(fā)展,省委強調各地一定要嚴格履行組織程序,介紹人對于被介紹人的歷史、思想、政治品質進行考察后,才能提交黨的小組、支部會議討論通過,并報上級黨委批準。在上級黨委批準時,必須詳細分析研究,做出認真負責的決定,決不能草率從事。新黨員入黨時,要舉行入黨儀式,并由上級派人指導,除新黨員宣誓外,還要進行如何做一個合格黨員的教育,以加強其黨員的觀念。
第三,堅持了黨員發(fā)展和黨支部建立由點及面的方法。《指示》中指出:在建立黨的基礎組織時,如因正式黨員少或純系候補黨員,可成立臨時支部,候補黨員可任委員,由區(qū)委派人擔任支書。當該支部黨員具備成立正式支部條件時,即由民主選舉方法成立正式支部。
第四,堅持了建黨工作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吨甘尽吩谧袷刂醒胗嘘P要求的同時充分體現了在青海省發(fā)展黨員的特殊性。青海省委各項建黨工作都是緊扣青海省情的前提下進行的,在把握政策原則性的同時也體現了執(zhí)行的靈活性,尤其是在發(fā)展少數民族黨員方面。在《指示》中對于少數民族積極分子入黨時明確提出條件可以適當放寬,允許其在入黨時不放棄本民族的宗教信仰。③這一要求充分立足于青海省建黨的實際情況和獨特背景,是中國共產黨黨關于自身建設相關理論和實踐在民族地區(qū)的一次重要突破和大膽嘗試。早在1949年11月14日,毛澤東同志給彭德懷、西北局《關于大量吸收和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的指示》中就明確要求:“除大力剿匪,省委地委縣委集中注意做艱苦的群眾工作,在一切工作中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外,各級政權機關均應按各民族人口多少,分配名額,大量吸收回族及其他少數民族能夠和我們合作的人參加政府工作。在目前時期應一律組織聯合政府,即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府。在這種合作中大批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此外,青海、甘肅、新疆、寧夏、陜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數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應開辦少數民族干部培訓班,或干部訓練學校。請你們注意這一點,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從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是不可能的?!雹苡纱丝梢?,中央對于發(fā)展少數民族黨員和在少數民族地區(qū)迅速建立黨組織的高度重視。根據這一指示,青海省在發(fā)展黨員時尤其注重少數民族,將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和發(fā)展少數民族黨員結合了起來。但是,按照黨章規(guī)定,黨員在入黨時必須放棄一切非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由一個有神論者徹底蛻變?yōu)橐粋€無神論者,并樹立起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也就是說,組織入黨的前提是思想入黨。然而,對于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尤其是對于帶有宗教信仰的少數民族。再加上《指示》的發(fā)布距青海省解放僅僅一年,各種嚴峻挑戰(zhàn)和現實任務使得青海各級黨組織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少數民族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教育工作。因此,在發(fā)展少數民族積極分子時讓其徹底放棄民族信仰對于當時的青海省而言并不現實。隨著青海省各項工作的推進,又迫切地需要一大批少數民族干部和黨員?;谶@樣的現實考慮,青海省委在發(fā)展少數民族積極分子入黨時提出可不放棄宗教信仰。這一要求隨后得到了中央和西北局的批準,并為以后青海省發(fā)展少數民族黨員和民族地區(qū)建立黨的組織掃除了思想的藩籬、減少了現實的阻礙、創(chuàng)造了積極的條件?!吨甘尽纷鳛榍嗪J∮媱澖h時期發(fā)展黨員和建立黨組織的指導性文件,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的建黨實踐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進入普遍建黨時期以后,這一要求也繼續(xù)保留了下來。
從文本內容和具體執(zhí)行情況來看,無論是該《指示》還是之前青海省委組織部發(fā)布的《青海省委關于建黨工作指示》,在一些具體問題的認識和發(fā)展黨員的步驟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同中央要求不一致的地方。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青海省委對于中央要求和建黨理論的認識和理解不夠深入,以及在民族地區(qū)開展建黨工作經驗的不足。這些歷史限局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指示》對于中央公開建黨的要求認識和理解還不深入。所謂公開建黨,是指黨在勞動人民中間應公開地進行關于黨綱和黨章的宣傳教育,普遍提高他們的覺悟;在考察一切要求入黨的人時,不僅聽取介紹人的報告、本人的意見及黨內的反映,而且還要采取各種方式征求群眾的意見,使黨的領導與群眾的意見相結合,才能對被考察者有較全面的認識。因此,公開建黨就必須防止不重視群眾意見(或形式地征求群眾意見)和放棄黨的領導這兩種偏向的發(fā)生。公開建黨的目的,是為了更密切黨與群眾的聯系,把黨放在群眾的切實幫助與監(jiān)督之下,建設一個有戰(zhàn)斗力的純潔的布爾什維克式的黨。⑤在青海省委組織部的《指示》中則要求:公開黨的組織,在不鞏固的新區(qū)要更加慎重,更加注意準備工作。因為青海群眾沒有發(fā)動起來、黨的基礎相當薄弱、零散匪特繼續(xù)活動。如不慎重,可能引起宗教首領的民族警戒,向我們進行斗爭等情況。要在黨和勞動人民有了一定組織力量后,再行公開黨的目的,主要是更密切黨與群眾的聯系,而不是其他條件不成熟便貿然公開,這樣將會使黨與群眾受到不必要的損失,應該特別注意。⑥也就是說對于公開黨的組織是有條件的公開,在堅持更加慎重的原則下先秘密建黨,等條件成熟的時候再公開,以避免給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青海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雙樹行政村黨支部在先期發(fā)展黨員和建立黨組織的時候就是這樣。在青海省委的《指示》中也是一樣的要求,只是對已有工會組織的公私營工廠采取公開建黨的方針。為此,1950年10月14日中共西北局給青海省委關于建黨指示的回復中明確指出:在發(fā)展方法上,無論在城市在農村均應采取公開建黨的方法。如某地“秩序尚未完全確定,群眾尚有顧慮”時,可暫不發(fā)展。由此可見,中共西北局的意見是既然發(fā)展黨員就必須采取公開建黨的方式,而在尚不具備建黨條件或者公開建黨不利于具體工作開展的時候,則暫時不要勉強發(fā)展黨員或采取秘密建黨的方式。中共西北局的這一要求在基本思路上沿襲了1950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對于農村的建黨工作所做出的相關指示。
第二,是關于黨員發(fā)展的重點對象上。中共西北局認為青海省將發(fā)展重點放在城市中工人階級上是對的,但必須有一定的步驟,不可一開始就進行發(fā)展黨員的工作。首先,第一步是加強工會及青年團組織建設與教育工作,使發(fā)展黨員的條件逐步具備,關于這一點要求青海省委遵照《中央關于發(fā)展和鞏固黨的組織的指示》精神并斟酌當地情況,作必要的具體補充。同時還要求青海省委依據青海省民族關系相當復雜的情況,為了做好各民族中的群眾工作,必須對目前農村各種群眾運動中出現的積極分子注意培養(yǎng),在他們經過了斗爭考驗且確已具備了入黨條件時應注意個別審慎地吸收入黨。對各兄弟民族干部經過了一個時期的工作和培養(yǎng)后吸收入黨的提法,應將“可吸收入黨”改為“應注意吸收入黨”,否則容易誤解為均應該吸收入黨。由此可見,中共西北局指示的要求是青海省委在發(fā)展黨員時首先要積極地創(chuàng)造建黨條件,而不是一開始就開展建黨工作。西北局指出,對少數民族積極分子爭取入黨必然是好的,但是一定要確保入黨前教育的質量,使其真正成為教育培養(yǎng)的有效手段,而不是簡單地走程序。對于經教育培養(yǎng)后不具備入黨條件的少數民族積極分子則不能草率地將其發(fā)展進來。再次,是在發(fā)展黨員的方法上。中共西北局指示:你們規(guī)定“經過宣傳教育,自己要求,群眾討論,支部通過,上級組織批準”的發(fā)展方法,實際上仍是“自報公議黨批準”的方法,與1950年5月21日《中央關于發(fā)展和鞏固黨的組織的指示》中所謂公開建黨的意思是有出入的。對于這一點,西北局希望青海省委加以修正。⑦在此之前,中央發(fā)布的《中央關于發(fā)展和鞏固黨的組織的指示》中已經明確指出:關于“自報公議黨批準”的建黨方法,是有缺點的,這很容易被誤解為尾巴主義⑧,也很容易在實際工作上使黨陷于被動。這種方法以后不應繼續(xù)提倡和采用,而以公開建黨的口號來代替它。⑨中央和西北局之所以指出“自報公議黨批準”的方法是錯誤的,是因為這種方法實質上是將入黨的審批完全交給了群眾,弱化了黨在發(fā)展黨員時的主導地位和領導作用。而且群眾討論這一方法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缺陷,很容易在具體操作中造成黨組織迫于群眾討論的公眾壓力而放棄領導,從而迎合群眾中的落后思想和錯誤意見,將一些本不具備黨員條件但群眾基礎好或善于投機、鉆營、偽裝的人發(fā)展到黨內來。中共西北局的批復中對青海省委《關于建黨工作指示》的不足做了更正和說明,使青海省在進行建黨工作時思想更加統(tǒng)一、步調更加一致,保障了各項建黨政策的正確性和方向性。但是,在此后的一系列實踐中,青海省某些地方還是犯了這樣的錯誤。青海省委對于此類錯誤也進行了糾正和批判。
第三,是關于少數民族積極分子發(fā)展為黨員以后的教育問題。雖然青海省委的《指示》中提出少數民族積極分子入黨可不放棄其宗教信仰,但當少數民族積極分子成為候補黨員和黨員以后,其宗教信仰問題該如何處理,是繼續(xù)保持還是在黨的教育中逐步改造放棄,該《指示》并沒有說明。而少數民族積極分子如何處理參加宗教活動和遵守黨的紀律二者之間的關系,《指示》也沒有給出詳細的意見。這就容易在之后的建黨工作中造成黨員管理不力或漢族黨員與少數民族黨員之間發(fā)生不必要的誤會和沖突等問題。這一問題伴隨著此后的建黨工作和整個普遍建黨時期的始終。青海省在推進建黨工作的同時,一些地方為了完成計劃建黨的任務,前面追求發(fā)展黨員的人數和速度,導致相關的教育工作出現了滯后。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觀原因是一些地區(qū)對于建黨工作認識不清晰、經驗欠缺;客觀原因則是專職建黨的干部太少,各項工作任務繁重,導致教育工作力量分散,很多地方缺少教育黨員干部的教材,從事教育工作的黨員自身的理論和能力都有所欠缺。這個問題青海省委在檢查建黨工作和總結建黨經驗已經發(fā)現并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但真正有效解決則是到進入普遍建黨時期以后。
在《指示》下達以后,青海省計劃建黨工作全面展開。截止1950年11月15日,全省12個縣、市轄縣、市委已逐步健全。其中互助縣工作顯著、進展順利,先后建立了4個鄉(xiāng)村黨支部。這一時期,全省共發(fā)展黨員274名,其中農村黨員102名,各縣區(qū)已配備了青年團干部,并逐步向城市發(fā)展團的組織。從建黨工作開展的實際效果來看,該《指示》確實起到了綱領性文件的作用,是青海省各地開展建黨工作的重要依據和遵循,其歷史地位應該得到肯定和認同。隨著該《指示》在全省的實踐,青海省建黨工作的思路和政策實現了全方位轉變。
注釋:
①⑤⑨《中共中央關于發(fā)展和鞏固黨的組織的指示》(1950年5月21日),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1993年,第210—211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②⑥青海省委組織部:《青海省委關于建黨工作指示》,1950年8月20日,青海省檔案館藏,全總號102,案卷號7。
③青海省委:《關于建黨工作指示》,1950年10月2日,青海省檔案館藏,全宗號101,案卷號23。
④《中共中央轉發(fā)彭德懷關于工作計劃給毛澤東的報告》(1949年11月19日),見: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卷),1989年,第11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
⑦中共西北局給青海省委《關于建黨工作指示》的批復,1950年10月14日,青海省檔案館藏,全宗號101,案卷號23。
⑧尾巴主義是指放棄黨的領導,迎合落后分子意見的錯誤思想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