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科
(吉林大學 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科學權(the right to science),作為一項國際人權,很早就被寫進了《世界人權宣言》(1948年)(UDHR)第27條:“(一)人人有權自由參加社會的文化生活,享受藝術,并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二)人人對由于他所創(chuàng)作的任何科學、文學或美術作品而產生的精神的和物質的利益,有享受保護的權利?!彪S后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1966年)(ICESCR)第15條更是對科學權進一步明確:“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a)參加文化生活;(b)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的利益;(c)對其本人的任何科學、文學或藝術作品所產生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利益,享受被保護之利。本公約締約各國為充分實現這一權利而采取的步驟應包括為保存、發(fā)展和傳播科學和文化所必需的步驟。本公約締約各國承擔尊重進行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造性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自由。本公約締約各國認識到鼓勵和發(fā)展科學與文化方面的國際交流和合作的好處?!钡?,科學權在很大程度上是最不為人知或長期被人忽視,最疏于討論和執(zhí)行的一項國際人權。對于中國而言,無論學界還是民間,鮮見對科學權的討論??梢哉f,科學權是“人權灰姑娘”。
科學權之所以成為“人權灰姑娘”的主要原因,在于科學權和文化權在概念、規(guī)范、文化上存在著重疊,科學權的獨立性淹沒于文化權(the right to culture)或科學和文化權(the right to science and culture)中。概念上科學權和文化權存在著重疊之處,規(guī)范上科學權和文化權條款共同存在于人權文件的同一條中,西方文化中人文藝術與科學共同構成了世俗意義上的文化,這些都是科學權稱謂少見、獨立性不強的原因。但這并不意味著科學權從理論上無法證成,相反,科學權條款被編入各種國際和區(qū)域人權文書中,國外也存在對科學權的學術研究。
根據前述國際人權文件,科學權被列舉為三個組成部分:(1)參與科學的權利;(2)從科學進步及其應用中受益的權利;(3)從個人的貢獻或發(fā)明中獲益的權利。其中,參與科學的權利主要為科研自由,這部分國內已有部分探究,第三部分從個人的貢獻或發(fā)明中獲益的權利,主要是知識產權問題,知識產權方面的研究之多,自不待言。但是,對于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利益的權利(the right to enjoy the benefits of scientific progress and its applications),也可簡稱為“科學福利權(the right to benefit from science)”或者“科學惠益權”,整體上是一項被遺忘的權利。這并非所謂的新興(型)權利,打個比方說,如果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處于國際人權法的被遺忘地帶,那么享受科學技術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利益的權利問題就處于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盲點。相對于作為人權灰姑娘的科學權而言,科學福利權就是“沉睡的人權灰姑娘”。
歷史上,高爾基曾高度評價了科學的共享價值,認為“科學家的成果是全人類的財產,而科學是最無私的領域”。然而,隨著全球化和科學技術進步,那些能享受到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好處的人和無法享受到這些好處的人之間的差距卻在加大,因此,科學福利權的重要性日益彰顯。2018年11月10日的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科學日主題是:“科學·人權”,以慶?!妒澜缛藱嘈浴?UDHR)(第27條)70周年,以及《關于科學和科學研究人員建議書》。《科學》雜志也兩次發(fā)表關于科學權(the human right to science)(1)分別是2013年,2018年,參見CHAPMAN A,JESSICA W. A Human right to science.Science,2013(6138):1291; WYNDHAM J M, MARGARET W V. Define the human right to science.Science,2018(6418):975.的政策評論。對科學福利權的初步引介,對于填補學界理論空白,改善科學福利獲取,建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利益關系結構,頗有理論和實踐意義(2)筆者在已刊論文中,已多次將科學福利權作為新興科技問題的對策方案進行論述。參見楊學科:《論神經科技時代的神經權及其保障》,《科技與法律》,2019年第2期;楊學科:《人權遭遇人工智能:風險、機遇和治理》,《國家治理與公共安全評論》,2020年第2期。。
科學福利權,即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利益的權利,其寫入《世界人權宣言》第27條,首先緣起于智利代表團提交的《美洲人的權利和義務宣言》(1948年)文本與相應草案,這份提案中包含“科學福利權”和關于此權利的詳細說明?!睹乐奕说臋嗬土x務宣言》早于《世界人權宣言》6個月完成,其第13條規(guī)定“人人有權參加社會文化活動,享受藝術和分享知識進步,特別是科學發(fā)現所產生的福利。同樣,人人對由于他所創(chuàng)作的任何科學、文學或美術作品而產生的精神的和物質的利益,有受到保護的權利?!逼浯问菍Χ?zhàn)中法西斯濫用科學產生的科學破壞力的反思??茖W作為一種工具,可以服務于任何其遵循的意識形態(tài)。二戰(zhàn)中,新的科學技術,如潛艇、化學武器、細菌武器等大量地投入到戰(zhàn)爭中,服務于法西斯力量,成為戰(zhàn)爭和屠殺工具。英國生物學家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美國化學家威廉·諾伊斯(W. A. Noyes)、荷蘭物理學家簡·伯格斯(J. M.Burgers),在《世界人權宣言》起草過程中都對法西斯政權濫用科技和保護科學免受這種邪惡政權為禍建言。[1]再次,還有人權先賢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起的作用。人權先賢埃莉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和張彭春(Peng Chun Chang)都積極推動將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寫入人權宣言,張彭春主張分享科技進步(share in scientific advancement),“不僅要保護有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家,還要保護每個人的利益?!盵2]埃莉諾·羅斯福更是直接認為,“至于分享科學發(fā)現的益處,起草委員會一直強調這種共享的普遍性”。說到埃莉諾·羅斯福,就不得不提及其丈夫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tǒng),他也竭盡全力推動福利權進入公共生活,在《大西洋憲章》中提出了免于匱乏的自由。還有就是教科文組織的代表,參與了《世界人權宣言》的制定,比如前述的赫胥黎就是教科文組織的首任總干事。教科文組織的職權范圍是教育、科學和文化,積極推動教育、科學和文化權利寫入宣言,也是分內職責。
如前所說,科學福利權最早出現在《美洲人的權利和義務宣言》第13條:“人人有權參加社會文化活動,享受藝術和分享知識進步,特別是科學發(fā)現所產生的福利?!边@一條款影響了后來的《世界人權宣言》第27條第1款,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超越了承認從科學應用中受益的權利,明確表達每個人都有權“分享科學進步及其利益”,科學普惠人人,人人惠益分享科學福利。而后科學福利權條款出現在1966年《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第1(b)款: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的利益。這就表明了科學進步及其應用的利益應該公平地分享,分享科學福利不應以參與為前提,特別是在對基本權利(尤其是生命權利)產生直接威脅的領域。
隨后科學福利權逐漸被區(qū)域性人權公約接納。《圣薩爾瓦多議定書》(美洲人權公約關于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領域的附加議定書)(1988年),規(guī)定了人人有權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利益的權利,其第14條規(guī)定:“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并要求締約國在科學領域促進更廣泛的國際合作?!薄斗侵迲椪隆?1961年)確定了科學和技術領域的研究合作作為實現其目標的必要條件。《非洲人權和人民權利憲章關于非洲婦女權利議定書》(2003年)敦促非洲各國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促進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相關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的研究和投資,促進婦女對其獲得和參與;要求非洲各國采取具體措施,促進婦女的教育和培訓,特別是在科學和技術領域?!栋⒗藱鄳椪隆?2004年)第42條承認每個人有權利參與文化生活,共同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的好處:“1.每個人都有權參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帶來的好處。2.締約國承諾尊重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造活動的自由,并確保保護科學、文學和藝術產生的精神和物質利益。3.各締約國應在知識分子和發(fā)明人及其組織的充分參與下,共同努力,加強各個層次的合作,以制定和實施娛樂、文化、藝術和科學方案?!睎|南亞的《東盟人權宣言》(2012年)第32條規(guī)定,每個人都有權單獨或與他人一起自由參加文化生活,享受藝術和科學進步及其應用的利益,并受益于由此產生的精神和物質利益。一言以蔽之,科學福利權被歐洲以外的絕大多數區(qū)域人權公約所認可,科學福利權是區(qū)域人權公約認可度比較高的一項人權。
在其他國際人權文書中,對科學福利權也有詳盡的闡述。200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發(fā)布了《關于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利益的權利的威尼斯宣言》(以下簡稱“《威尼斯宣言》”),明確享有科學進步及其應用福利的規(guī)范性內容和國家義務要求,還包含了對此概念的挑戰(zhàn)性及當代相關性的討論,以增強這項權利的實施?!锻崴剐浴穼茖W福利權作出了兩項重大貢獻:第一,闡明《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締約國對于科學福利權的三項義務:尊重、保護和實現;第二,非政府組織也對科學福利權的實施有責任,例如科學協(xié)會、營利實體。此外,這份聲明還涉及科學私有化及其與科學福利權相沖突的問題。2012年,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文化權利特別報告員法里達·沙希德(Farida Shaheed)提交了“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利益的權利”報告,強調了這一權利與參與文化生活的權利以及其他人權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他提出這一權利的規(guī)范性內容是:(1)所有人不受歧視地獲取科學及其應用的好處,包括科學知識;(2)所有人都有機會為科學事業(yè)和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自由做出貢獻;(3)個人和社群的決策參與及對相關知情權的獲得;(4)保護、發(fā)展和傳播科學和技術的有利環(huán)境的存在。此外,在《人類基因組與人權的世界宣言》(1997年)、《國際人類基因數據宣言》(2003年)第19條、《世界生物倫理與人權宣言》(2005年)中,都有對科學福利權的要求。
在1970年代中期,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些備受西方冷戰(zhàn)、技術禁運影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鼓勵下,主動起草了《為了和平和人類利益利用科學和技術進步宣言》(1975年),此宣言提出了科學是作為促進人權和基本自由實現的資源。2009年的《威尼斯宣言》則明確指出,“科學”沒有為人權的目的而加以定義,正在進行的科學進程在不同的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意義和含義,并可能對當今世界的人權構成重大挑戰(zhàn)。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科學和科學研究人員的建議書》(2017年,取代1974年發(fā)布的《關于科學研究人員地位的建議書》),作為新的起點,更是明確地指出“科學”一詞系指這樣一種事業(yè):人類以個體或大小不一的群體方式,開展組織有序的探索,客觀地研究所觀察到的現象并通過研究結果和數據共享以及同行評審加以證實,以發(fā)現和掌握各種因果關系、關聯(lián)或互動鏈;通過系統(tǒng)的反思和概念化將知識的子系統(tǒng)整合在一起,從而使自己有機會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了解自然和社會中發(fā)生的過程和現象。“科學”亦指這樣一組知識、事實和假設的綜合體,其中的理論能夠在短期或長期內得到證實,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包括以社會事實和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有關學科。并且該建議書強調任何科學行為均須遵守普遍人權標準,能夠促進共享科學進步及科學進步惠益的人權。從科學研究的國際層面,對科學福利權作出了義務性要求,為滿足所有國家的需求并促進其進步,在尊重各國規(guī)章的情況下,建立使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科學界自由聯(lián)合的伙伴關系,包括開展文化和科學合作以及擬訂雙邊和多邊協(xié)定,使發(fā)展中國家能夠增強參與創(chuàng)造和共享科學知識、相關技術及其惠益的能力,查明并應對人才外流的影響;為確保共享科學進步及其惠益的人權,各會員國應建立并促進協(xié)作性開放科學機制,并在確保其他權利得到尊重的同時促進科學知識共享。為了科學的健康發(fā)展,各會員國應采取措施,使一切研究及其應用的利益能夠為整個社會共享,并為國際社會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共享。
“科學”既是一個迭代的、邏輯的、基于經驗的過程,也是通過這個過程積累的專業(yè)知識,更是社會福利保障的重要條件、社會福利的形態(tài)之一,因此,貝爾納形象地將科學這種特性比喻為“人類智慧的最高成果”“最有希望的物質福利的源泉”[3]。學者莉·謝弗(Lea Shaver)指出科學本身具有內在價值,既作為達到技術目的的手段,也作為個人和集體表達我們人類一個重要方面的過程或活動;人權愿景要求科學優(yōu)先為人類服務;承認科學和技術是全球公共產品的重要性,應由國家、民間社會和國際社會為所有人的利益加以培養(yǎng)和鼓勵;注意包容和參與的試金石價值,既是為了科學進程,也是為了確保獲得其技術成果。[4]也就是說,科學應由四個基本原則塑造:科學的內在價值、科學是為人類服務的、科學是為公共利益服務的、廣泛參與的重要性。
要理解科學福利權,必須先厘清科學的權利要素。按照在聯(lián)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委員會通過的第14號一般性意見(2002年,第12條)中提出相互關聯(lián)的基本要素,可作為認定相關權利的四個標準:可提供性、可獲取性、可接受性和質量??商峁┬砸蟊仨氂刑峁┞男刑囟嗬璧淖銐驍盗康摹⑿兄行У脑O施、商品和服務。可獲取性是指必須面向所有人,不得歧視??色@取性有四個彼此之間相互重疊的方面:(1)不歧視:設施、物資和服務必須在法律和實際上面向所有人,特別是人口中最脆弱的部分和邊緣群體,不得以任何禁止的理由加以歧視;(2)實際獲得的條件:設施、物資和服務,必須是各部分人口能夠安全、實際獲得的,特別是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如少數民族和土著人、婦女、兒童、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毒攜帶者;(3)經濟上的獲得條件(可承受):對包括社會弱勢群體在內的所有人而言,是否可以負擔得起這些權利相關的商品、服務和設施;(4)獲得信息的條件:包括查找、接受和傳播有關科學問題的信息和意見??山邮苄院饬吭O施、商品和服務是否具有文化價值適當和尊重道德標準。質量要求設施、物資和服務不僅應在文化上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必須在科學上是適當和高質量的。[5]
科學福利權中的“福利(benefit)”,是一個關鍵性概念要素,其應該被一致地解釋為“分享科學的利益”,而不是因參與而獲得利益的權利[6]。也有學者認為福利一詞應該被理解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應該享受的物質福利。享受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權利,一般是科學研究的物質成果,例如藥物、疫苗、農業(yè)改良成果等,但福利還包括其他要素,比如知識的教育傳播、通過新技術(例如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獲取科學知識的方式。締約國有義務將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的福利分配給每個人,無論個人是否對科學進步做出貢獻,因為普遍享有分享科學進步的福利的權利是國際人權文件明文認可的權利。也就是說,“福利”這一概念強調“分享”利益,表征著科學福利權的普遍性,也就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為科學進步做出貢獻,但所有人都無可爭議地享有科學福利權。福利的另一層意思則是對邊緣人群、弱勢群體等特定人群進行特殊的關照。相應的國際人權文書也確實對特定人群的科學福利權作出要求,例如聯(lián)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委員會的《第5號一般性意見:殘疾人》第15條,專門列舉了殘疾人參與文化生活和享受科學進步帶來的好處的權利;《第6號一般性意見:老齡人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39、40、42條,有專門關于老齡人享受科學進步及其運用所產生利益的權利的建議。如開展有關老齡人生物、精神和社會方面問題的研究,探討維持行動能力、長期性疾病和失去行動能力的預防與推遲其開始期的辦法。
《威尼斯宣言》詳細闡述了科學福利權的規(guī)范性內涵,認為科學福利權的規(guī)范性內涵應針對以下內容:(1)為保護、發(fā)展和傳播科學和技術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參與的環(huán)境,這意味著學術和科學自由,包括尋求、接受和傳播信息的自由;所有公共和私人行動者的平等機會和參與;能力建設和教育。(2)享受應用科學進步的利益,這意味著應不歧視地獲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的利益,包括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3)防止科學及其應用的濫用和不良影響。當代爭議的領域包括干細胞研究、納米技術、核能、轉基因生物、氣候變化、可重復使用的普通種子、克隆、科學技術倫理、工作環(huán)境中的新技術。科學在這些方面和其他方面產生不利影響的可能性要求將影響評估視為科學發(fā)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傊?,科學福利權涉及個人科學福利以及提供必要幫助的方式,不僅僅是科學應用的權利,也是科學進步本身的權利,科學福利應該公開分享,不受社會團體、公司實體或國家的限制。
此外,《威尼斯宣言》詳細闡述了科學福利權的基本原則,這也是理解科學福利權規(guī)范內涵時應考慮的基本原則:(1)該權利適用于所有科學領域及其應用。(2)基于人權的方法要求科學及其應用符合基本人權原則,如不歧視、性別平等、問責制和參與以及特別關注應該被關注的弱勢群體和邊緣化群體的需求。(3)根據普遍性、不可分割性、相互依存性和相互關聯(lián)性原則,這一權利與實現公民的其他文化、經濟、政治和社會權利有關。(4)這一權利不僅與《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第3款所規(guī)定的科學研究所必需的自由以及第十五條第1(c)款所承認的作者和創(chuàng)作者的權利密不可分,同時與那些其實現與科學技術相關的權利,如食物權(ICESCR第11條)和健康權(ICESCR第12條)及其他如清潔環(huán)境、教育、信息、社會保障、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水等方面的權利也息息相關。(5)該權利可以單獨和集體享有。(6)這一權利的適用應符合預防性原則,根據該原則,在缺乏科學共識的情況下,在行動或政策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時,需要謹慎并采取措施以避免對公眾或環(huán)境的不可逆危害。(7)落實這項權利需要如《世界人權宣言》和其他國際文書所規(guī)定的密切國際合作和協(xié)助。
綜上,我們可以推知科學福利權是所有人不受歧視地獲取科學及其應用的好處的權利。但它是相對權利,是存在國界的,相對于國家資源、社會發(fā)展水平、科研發(fā)展層次等客觀條件而存在,但也具有跨國性,就發(fā)展中國家而言,也是通過國際合作實現的權利,特別是在涉及民生和最基本生活資料領域??茖W福利權是逐步實施的權利,不是立刻實施的權利,且行使此權利對民生領域的權利助力甚多,還不會損害其他權利(例如尊嚴權等),這項權利一般需要特別保護特定人群(保護生活貧困的人、殘疾人、老人、婦女和兒童、土著人口、種族和語言少數群體等弱勢、邊緣化群體)的科學福利。
科學福利權在設計之初的本意是將其作為公平享有科學發(fā)展成果的權利工具,作為解決科學分享不均問題的潛在解決方案。但實踐中,此項權利卻存在規(guī)范張力與實現困境。
在相關宣言和公約中的條款規(guī)定了科學福利權,但一般也附有一個單獨的條款:賦予權利人科學產生的“精神和物質利益”的權利,兩條款間張力突出表現在科學福利權條款與《世界人權宣言》第27條第2款、《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第1(c)款闡述的“精神和物質利益”條款之間的規(guī)范張力關系?!妒澜缛藱嘈浴返?7條第2款“精神和物質利益”條款反映了各種利益平衡,出臺緣于一些起草者希望協(xié)調世界人權宣言與知識產權公約的相關規(guī)定,但當時《世界人權宣言》第27條第2款“精神和物質利益”條款陷入國際版權之爭,這場爭論中一些國家把國際版權看成一種不同形式的私有財產,而另一些國家認為這種財產權有一種超越所有其他財產的“道德權利”特征,直到《世界人權宣言》公布,也未達成共識。但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科學進步的黑色寓言,如奧爾德斯·赫胥黎所認識到的,“應用科學實際上導致了私人資本家或中央集權國家政府控制的壟斷行業(yè)的產生……應用科學首先為大企業(yè)服務,然后為政府服務,使現代極權國家成為可能?!盵7]
后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特別是威尼斯會議)直陳了這種規(guī)范張力關系:享有科學進步及其應用的福利的權利可能會與知識產權制度形成緊張關系,這是暫時的具有寶貴社會功能的壟斷,應該按照共同責任進行管理,為所有人謀福利以防止不可接受的利潤優(yōu)先次序。知識產權制度阻礙人類關鍵問題的新技術解決,諸如食品、水、健康、化學品安全、能源和氣候變化,需要引起注意。相關宣言和公約將科學福利建立在人權的框架上,而人權與知識產權兩大元素存在著張力:人權與人的地位有關,是一種普遍性權利,其實施應特別根據其程度來衡量有利于那些迄今為止處境最不利和最脆弱的人;知識產權帶有明顯精英主義色彩,更多的是知識產權權益的保障,保護的是創(chuàng)造者和作者的精英利益。有鑒于此,有學者提出協(xié)調這兩項權利的一種方法:采用公共利益方法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和傳播,重新考慮現在最高限度保護知識產權方法,探討最低限度保護知識產權的優(yōu)點,建立最低限度知識產權保護方法與科學福利權的一致性,防止在某種程度上剝奪個人享受科學進步成果的機會。也就是說,應將科學的過程和成果理解為公共產品,其目的是造福所有人,而不僅僅是已經享有特殊權益的人。
科學福利權是一種享受科技進步及其應用福利的權利。但科技進步,并不代表科學福利的共享,如前所述規(guī)范上存有獲取科學福利與對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沖突,在實踐上還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如《威尼斯宣言》所總結的,科技進步在糧食領域提高了作物產量,但擴大了貧困農民與大規(guī)模農業(yè)的差距,從而影響食物權;醫(yī)學的進步治愈了更多的疾病,但在市場的作用下最終卻影響了健康權;信息和通信技術的進步擴大了“數字鴻溝”,各國在科學可獲得方面存在重大差距。而農業(yè)、醫(yī)療保健和信息通信技術領域,卻是最依賴科學進步的發(fā)展領域。
科學福利權的實現困境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科學領域的利潤和市場優(yōu)先的邏輯,在科學研究強國極為盛行。如前所述,科學福利權之所以被稱為人權,部分原因在于科學不應完全甚至不應主要由市場力量控制,要以為人類服務為道德基礎,追求利潤并非科學主要目的。但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利潤動機越來越多地進入科學領域,現代的科學越來越像一個企業(yè)的業(yè)務,深受經濟力量和金融力量的操控,商業(yè)化的侵蝕讓科學家越來越單純追求自主知識產權,以知識產權的名義忽視公益事業(yè),人權邏輯讓位于商業(yè)邏輯,科學理性中的“普遍理性開始讓位于實證理性(工具理性)”[8]??茖W商業(yè)化引發(fā)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科學信息的壟斷,例如現今基于市場和利潤回報的考慮,在很多科學領域,尤其是生命科學領域,一些科學家有選擇地發(fā)表科學成果,或正在推遲出版并扣留數據以確保知識產權,保護投資者的資源回報率,這種科學的盈利能力及其對經濟競爭力的考量,讓科學話語權旁落,為市場經濟主導,影響科學進步和科學福利的共享。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威尼斯宣言》闡明了對締約國的一個責任:確保所有相關利益在促進科學進步和人權方面得到平衡。第二方面,面對知識產權之惡(3)英國學者貝爾納早在1938年就注意到知識產權之惡的問題,他認為專利存在扼殺科研、發(fā)明利益歸于企業(yè)、發(fā)明人所得有限、專利不是為了應用而是為了阻擾別人使用等問題。其對專利制度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另一個嚴重干擾科學成果的應用過程的因素是專利法。”還專門提到了藥品專利問題,“在藥品領域,有人可以利用專利權扼殺科研工作,因而,真正有價值的藥品的價格可能維持多年不變。這實際上是把貧窮的病人判處死刑?!眳⒁娯悹柤{:《科學的社會功能》陳體芳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19與222頁。,研發(fā)水平較低國家選擇知識產權規(guī)避策略,使科學福利權與知識產權保護日益失衡。科學福利權的決策,不能單純地去追求(或保護)個人分享科學利益的權利,它必須和其他同等重要的問題進行權衡,無論是保護知識產權、人類道德還是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性。為應對全球化時代科學研究強國的知識產權政策,大多數科學研究弱國選擇知識產權規(guī)避策略,努力減少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和期限,要么不承認專利,要么在衛(wèi)生和農業(yè)等戰(zhàn)略性部門大規(guī)模拒絕專利申請。例如2007年默克公司(Merck & Co.Inc.)與巴西政府之間的價格談判陷入僵局后,巴西作出了一個有爭議的決定,即放棄了抗艾滋病藥物依非韋倫(Efavirenz)的專利。通過對依非韋倫的強制許可,巴西從印度購買了一種非專利藥,每片售價0.45美元,還不到默克公司價格的一半,2007年為巴西政府節(jié)省3000萬美元,2012年節(jié)省2.368億美元。在公共衛(wèi)生財政緊張情況下,強制許可措施使巴西能夠繼續(xù)其高效的國家艾滋病毒/艾滋病衛(wèi)生保健戰(zhàn)略。有些科學技術確為貧困地區(qū)、弱勢群體和邊緣化群體的生活基礎,有責任要求確保各國所有人能適用這些技術,例如基本藥物(艾滋病病毒感染抗逆錄病毒治療藥物等)、水凈化技術等,這就需要發(fā)達國家采用公共產品方法進行科學決策,調整知識產權的保障范圍。
如前所述科學福利權是一項基本人權,但如何在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范圍內執(zhí)行這項權利,則是從紙上人權到實踐權利的關鍵??茖W權,如何從理論權利到現實權利,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人權實踐框架,以確保各行為主體履行其在科學福利權方面的義務。
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第1(b)款規(guī)定了科學福利權,第2款則規(guī)定了該公約締約各國為充分實現這一權利而采取的步驟應包括為保存、發(fā)展和傳播科學和文化所必需的步驟。對于保存、發(fā)展和傳播科學,是作為更廣泛的科學權內容,還是只是科學權之義務,是存有爭議的。筆者認為,從條約規(guī)定來看最合適的解釋應為科學權之義務??茖W權基本義務準則為:人人享有科學利益,不受歧視;所有人都有機會為科學事業(yè)和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自由作出貢獻;個人和集體都可參與決策以及創(chuàng)造對科學技術的保護、發(fā)展和傳播的有利環(huán)境。
根據《威尼斯宣言》,科學福利權的實現有三類行為主體起關鍵作用:國家、私營部門/商業(yè)企業(yè)和科學界。由上可知,私營部門/商業(yè)企業(yè)在科學研究、發(fā)展和籌資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所以也列為科學福利權的行動者之一。
科學福利權是福利權利,國家作為主要義務主體首當其沖,也只有國家能最大程度地預防、避免和救濟科學危害,因此國家是科學福利權最大的義務主體。國家對科學福利權具有尊重義務、保護義務和實現義務。尊重義務是指國家尊重平等享有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利益的權利的機會,要求國家采取預防措施,使其法律、政策和行動對科學福利權的享有和實現不予干涉或侵犯,主要是國家“不作為”的消極義務。根據《威尼斯宣言》的規(guī)定,國家的尊重義務主要包括尊重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造性不可或缺的自由、尊重科學家組建和加入專業(yè)協(xié)會的權利、尊重科學界及其個人成員的自由、采取適當措施防止以可能限制或干擾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的方式使用科學技術。保護義務要求必須采取一些適當的措施保護科學福利權,使科學福利權免遭第三者的侵害,這是國家的積極義務,主要是采取預防、排除、救濟義務保障科學福利權,是科學福利權有效的救濟手段。按照《威尼斯宣言》,保護義務應采取措施,包括立法措施,預防和防止第三方利用科學技術損害人權和基本自由;采取措施確保受公共或私人實體研究活動影響的人的人權得到保護,特別是獲得信息和自由知情同意的權利。實現義務,是指當私力無法滿足促進科學福利權的實現,國家應在可利用的科學資源限度內,承擔實現和給付義務,屬于即刻實現義務,是最根本的保障。實現義務在《威尼斯宣言》中包括制定法律和政策框架,建立促進以符合基本人權的方式發(fā)展和傳播科學技術的機構;促進在不歧視的基礎上獲得科學及其應用的好處,包括采取必要措施滿足弱勢群體和邊緣化群體的需要;監(jiān)測科學技術的潛在有害影響,對調查結果作出有效反應,并以公開的方式告知公眾;采取鼓勵和加強國際合作的措施;為公眾參與科學技術及其發(fā)展的決策提供機會;在各級教育系統(tǒng),特別是在國家資助的學校,開辦有效的科學課程,培養(yǎng)從事科學研究所必需的技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學福利也面臨新挑戰(zhàn)、新課題,相應的,國家也應有積極應對的新舉措。例如嘗試權法律(right to try laws)是科學福利權最新的政策發(fā)展。193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立法,要求制造商提交備案,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證明藥物在上市前的安全性,為了獲得批準,制造商必須提交一份新的藥物申請FDA認證。面對嘗試在審藥物自由權擁護者數十年的斗爭,2014年,各州開始制定法律,給予絕癥病人“權利”嘗試“在審藥物”。2018年5月,美國總統(tǒng)唐納德·特朗普簽署了“嘗試權”法案,該法案將幫助致命疾病患者,為晚期患者提供實驗藥物。隨著人工智能科技的發(fā)展,學界已經開始思考機器人稅,甚至有學者建議人工智能時代,國家有為每個人配備一個人工智能機器人作為其工作、生活工具的義務。
私營部門/商業(yè)企業(yè)是科學福利權的新增義務主體,其對科學福利權的義務主要是應以角色、能力與獲益等要素來分擔義務,且要與私營部門/商業(yè)企業(yè)的經濟目標平衡。私營部門在科學技術進步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應研究如何促進這一權利,更加注意以下主體的基本科學福利需要:弱勢群體和邊緣化群體。因此,私營部門/商業(yè)企業(yè)于科學福利權的義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確保在促進科學進步和人權方面相關利益得到平衡;采取措施防止和排除第三方使用科學技術損害人權,并確保保護受研究活動影響的人的人權。在科學福利權的義務履行方面,華為公司走在全球高科技公司前列。鑒于世界許多國家及人口被排除在數字世界之外,華為公司認為數字包容應該更加全面,因此,華為在2019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宣布了其數字包容計劃,以解決數字鴻溝問題,致力于在偏遠區(qū)域和極端氣候條件提供可訪問的數字資源,提高當地社區(qū)組織和國家數字經濟的數字能力。
科學界的義務可以通過提高對科學福利權含義和意義的認識,理解其在科學行為中的應用,以及參與闡明這項權利的含義,來表明其對這項權利的承諾。整體上,科學界應明確以人權為基礎的研究倫理框架,明確科學權也是可持續(xù)性的權利,旨在保護窮人和弱勢群體不受市場驅動的科學技術泛濫的侵害。在采取以人權為基礎的方法加強科學技術方案的效力的同時,反過來也會使被善用的科學方法和技術加強人權工作。換句話說,以人權為基礎的方法不應僅僅被視為政策或科技創(chuàng)新的道德裝飾,它們未來可以構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9]我國學者賀建奎嚴重違背倫理和科學道德,打著疾病預防的目的,在現有的科學技術和安全性保障不成熟的條件下,將生殖系基因編輯應用于臨床,蘊含巨大的未知風險。這本質上不符合以人權或權利為基礎的研究倫理框架,表面上是為了邊緣群體艾滋病人的生殖權,實質上不符合《威尼斯宣言》中科學福利權的預防性原則,對人權的危害可能是不可逆的災難:維系人類社會的道德基礎很可能坍塌,人類在宇宙間的地位也會錯亂[10]。科學界的科學福利權共識的推動,有賴于提高對科學福利權的科學認知并積極行動。如2009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啟動了旨在賦予科學權以及科學促進人權的一項計劃,從2014年起向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委員會報告科學權的實施情況,還有中國科學界支持公共資助項目研究論文開放獲取的OA2020和開放獲取S計劃,這些也是科學界自身增進科學福利權義務的積極行動??傊?,科學界要明確科研人員的社會責任,為科學和技術作出貢獻的同時,不因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侵犯人權或人的基本自由和尊嚴,并應主動接受與科學技術有關的人權影響評估。
世界著名人權理論專家卡爾·威爾曼教授認為國內法體系對國際人權的認可存在著四種不同但相關的方式:載入成文憲法、司法認可、立法認可和執(zhí)行、條約權利的認可和執(zhí)行。[11]科學福利權包括在《世界人權宣言》和《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我國是宣言和條約的簽署和批準國,且200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時,也未對科學福利權條款作出變通執(zhí)行的聲明。這是對科學福利權的認可,也就是說,科學福利權條款于我國而言具有法律約束力。
人權經常被載入各國立法和憲法,為法律行動提供基礎。簽署批準《世界人權宣言》和《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國家,其國家法律體系應在成文憲法中認可一些宣言和公約規(guī)定的權利,但很難全部照搬規(guī)定于憲法當中。我國憲法第47條就肯定了科學權中的參與科學的權利和從個人的貢獻或發(fā)明中獲益的權利,但對科學福利權無直接規(guī)定。不過憲法高度重視全國人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廣。憲法中除了“科學發(fā)展觀”一詞中的“科學”含義以外,科學技術意義下的“科學”一詞出現了16次。也就是說科學在立憲者眼中是重要的,要推廣、鼓勵、教育、要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這些主要是憲法指令(Constitutional Directives)原則(4)指令原則具有兩個關鍵特征。首先,它們是強制性的:它們對國家施加約束性的憲法義務;其次,指令原則是有矛盾性的:它們并非旨在通過直接的司法執(zhí)行而生效。指令原則提供了權利規(guī)定的替代方法。它們是一種新穎的方式,可以解決人們對直接司法執(zhí)行以及憲法和普通立法之間適當分工的擔憂,指令原則的核心憲法功能是通過制定指令立法來促進闡明憲法的法律規(guī)范和價值觀。參見WEIS L K.Constitutional directive principles.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2017(4):916-945.,它們對國家施加約束性的憲法義務,因此,關于科學的規(guī)定主要集中在科學福利權的國家義務層面,如國家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第14條)、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yè),提高全國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對工人、農民、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勞動者進行政治、文化、科學、技術、業(yè)務的教育,鼓勵自學成才(第19條)、國家發(fā)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事業(yè),普及科學和技術知識,獎勵科學研究成果和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第20條)、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yè)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第47條)、將領導管理科學事業(yè)作為各級政府的職責范圍(第89、107、119條)。這些憲法指令原則是權利規(guī)定的新穎方式,通過制定指令來闡明憲法的法律規(guī)范和價值觀??茖W福利權主要是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的利益,如果對這些憲法條款進行體系化解釋,最佳的解釋是我國憲法對科學福利權無明文規(guī)定,但規(guī)定了大量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利益的國家義務條款。事實上,這種“權利-義務”失衡結構,也是憲法指令的重要特征之一。
國際條約對締約國具有約束力并不必然意味著國際條約可以為該國法院直接適用,我國一般采用并入我國法律,或者轉化立法。迄今為止,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查詢,并未查詢到科學福利權的相應司法適用,但有學者研究表明,近年來當事人和法院都開始關注國際人權公約,當事人希望通過援引公約維護自己的權利,法院希望援引公約為裁判提供依據或理由。[12]
立法認可和執(zhí)行方面,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2007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5年修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2003年)。這些法律法規(guī)中雖然都沒有關于“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的福利(利益)”的直接條款,但間接意義上,這些法律法規(guī)都是為了鼓勵科學技術發(fā)展,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進而惠益人民,且規(guī)定了大量讓人民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的福利(利益)的舉措。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5年修訂)第12條載,對能夠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健康水平,能夠促進現代農業(yè)或者農村經濟發(fā)展,能夠加快民族地區(qū)、邊遠地區(qū)、貧困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國家通過政府采購、研究開發(fā)資助、發(fā)布產業(yè)技術指導目錄、示范推廣等方式予以支持。如前所述,科學福利權本質上是福利權,尤其要關注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等特定群體的科學福利權的可獲取性,我國憲法和法律雖無明文規(guī)定科學福利權,但可以從相關條款推演出科學福利權的存在,雖規(guī)范表述不同,但理念是相同的。建議在以后相關科學技術法律法規(guī)修法時,將推動科學權的保障或滿足公民科學福利的權利需求,寫入立法目的條款,并健全相應的立法配套和司法保障。享有科學福利權,是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部分,是五大發(fā)展理念之一“共享”在科學領域的體現,奠定了修法的政策根基。
如今人權成為時代觀念,是已經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觀念、道德的通用話語、乃至跨文化的全球語言、話語。[13]科學也成為人類最為一致的“語言”,科學進步深度影響社會發(fā)展,被喻為“立國之基和救國之要術”[14]。而作為早被國際人權文件認可的科學福利權,在逆全球化態(tài)勢下,更成了全球人權治理的新議題:如何惠益分享科學進步及其應用福利。作為曾承受冷戰(zhàn)技術禁運、現今承受高科技禁運(尤其是特朗普的科技政策)之苦的國家,中國在國際人權場域中應注重用科學福利權相關理論爭取平衡、彌補科學進步與自身享受科學進步權益之間的差距。
而關于科學福利權理論研究方面,我國還呈現出“沉睡的人權灰姑娘”的樣態(tài)。童話中的灰姑娘需要仙女教母的魔法加持,才能與王子有美滿的結局。但科學福利權對于我國很大程度上是個理論白板,科學福利權這個“灰姑娘”是需要“仙女教母”幫助的,可以預見,我國對科學福利權的理論研究上的自覺和法律規(guī)范上修法的推動,必會像仙女教母一樣,拯救或恢復人權灰姑娘的理論(規(guī)范)真容。不要忘了,灰姑娘本身就是美麗的,同樣,科學福利權有著灰姑娘般的遭遇,也會有灰姑娘般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