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統(tǒng)來說,瓔珞同“纓絡”,是指由寶石、珍珠和貴重金屬串聯起來的環(huán)狀物,古代南亞次大陸有地位的人們及我國古代貴族常佩戴。
纓絡包括屬于項圈的頸飾、從脖子上一直掛到胸前的花鬘和串珠、從左肩斜掛的“半纓絡”等,甚至還有腰間的寶帶與手上的臂釧,極為繁復,其形式復雜多樣,在各種圖像中少見相同者,但基本結構可以大致確定:以一個項圈為主,在項圈周圍飾以由珠寶玉石組成的各種花形裝飾物,并在正中掛有墜飾。若要區(qū)分“瓔珞”與“纓絡”,在書籍中可觀二者的細微差別:
《說文解字注》(漢代許慎撰寫,清代段玉裁注)中這樣描述:“纓,冠系也,冠系,可以系冠者也。系者,係也。以二組系于冠卷結頤下是為纓。絡,絮也,今人聊絡之言合本于此,包絡字,漢人多假落為之,其實絡之引申也”。在《辭源》第三版(1915年第一版)中:“絡,有粗絮之意。纓,結冠的帶子;絲、線等做成的穗狀飾物,如帽纓、槍纓。纓絡,珠玉綴成的飾物;纏繞”。瓔,解釋為“似玉之石”,珞無更多解釋,只有見“珞珞”“瓔珞”。“瓔珞”解釋為“串珠玉而成的裝飾物,多用于項飾,同纓絡”。可見“纓”、“絡”單獨解釋與絲線有關,而合起來就可解釋為“珠玉綴成的飾物”,而“瓔”、“珞”單獨解釋與玉相關。
《珠光翠影》中,第一次單獨講述“纓絡”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一章,“纓絡又寫作‘纓珞’,有時也稱為‘花鬘’”,并解釋“纓絡主要是用珍珠、寶石和貴重金屬串聯制成的首飾”;在遼金時期一章,作者將“纓絡”一詞換做“瓔珞”,這可能與相關古書籍記錄有關。
《紅樓夢》中常提到瓔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無名氏續(xù)的《紅樓夢》,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脂硯齋評石頭記》,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至二十八回)以及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高鄂續(xù)的《紅樓夢》,其中前三個版本中,第三回,王熙鳳“項上帶著赤金盤螭瓔珞圈”,寶玉戴的是“金螭瓔珞”;第八回,寶釵戴的是“珠寶晶瑩黃金燦爛的瓔珞”;第三十五回,玉釧也是結“梅花絡”,即用絲線編織,可用金線;第五十三回,紫檀透雕上嵌著大紅紗透繡花卉并草字詩詞的瓔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在第五十三回有注釋為“同纓絡,原指珠玉穿成的頸飾,這里指一件帶穗子的刺繡陳設品”。而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除了第三回王熙鳳戴的是“赤金盤螭纓珞圈”,其它的與其它三者相同。
由此可見,現今人們多用“瓔珞”一詞,但“纓絡”出現更早,“瓔珞”來自梵文。根據偏旁部首,“瓔珞”與珠寶玉石相關,“纓絡”與絲繡編綴的飾物相關,實際二者可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