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褴摺蠲簟」?/p>
你是否聽過《萬有引力》這首歌?汪蘇瀧在這首歌中唱道“牛頓說過有種東西叫萬有引力,我因為你開始相信,那些大道理……”在這首歌里,萬有引力是一種情感的引力,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卻無所不在。就讓我們在歌聲中一起走進關于萬有引力的科學世界吧。
萬有引力知多少
提起萬有引力,人們總會想起牛頓和蘋果樹的故事。萬有引力全稱萬有引力定律,為物體間相互作用的一條定律,它的提出是人類科學史上一個很大的進步,它既解釋了之前無法解釋的很多物理現象,又打開了很多未知領域的大門。
1687年,牛頓在他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首先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而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表示它們間的距離,則物體間相互吸引力為F=Gm1×m2/r2即萬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G)乘以兩物體質量的乘積除以它們距離的平方。引力常量值約為6.67×10-11N·m2/kg2,為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亨利·卡文迪許通過扭秤實驗測得。
萬有引力的發(fā)現是17世紀取得的自然科學偉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體運動的規(guī)律和天體運動的規(guī)律統(tǒng)一了起來,對以后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牛頓利用萬有引力定律不僅說明了行星運動規(guī)律,而且還指出木星、土星的衛(wèi)星圍繞行星也有同樣的運動規(guī)律。他認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還受到太陽的引力,從而解釋了月球運動中早已發(fā)現的二均差、出差等;另外,他還解釋了彗星的運動軌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現象。后來,科學家們更是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預言并發(fā)現了海王星。
物體之間為何會有引力
雖然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很好地解釋了地面上物體所受的重力、海洋的潮汐和行星與天體的運動,把天上的運動和地上的運動統(tǒng)一了起來,但讓牛頓感到遺憾的是,他一直沒能解釋清楚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為什么會產生引力。這個問題被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很好地解決了。
知識鏈接
萬有引力≠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體受到地球的萬有引力而產生的。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隨著地球的自轉而繞地軸做勻速圓周運動,這就需要向心力。這個向心力只能來自地球對物體的萬有引力,所以,重力和向心力其實都是物體所受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
由于繞地球自轉的向心力遠小于重力,故一般認為重力就約等于萬有引力了。但其實重力是略小于萬有引力的,只有在南北極,物體繞地球自轉的向心力為零時,重力才等于萬有引力。重力和萬有引力的方向不同,重力是豎直向下,萬有引力是指向地心。
廣義相對論認為,一個有質量的物體,會使它周圍的時空發(fā)生彎曲,在這個彎曲的時空里,一切物體都將自然地沿測地線(也叫作“短程線”)運動,并表現為向一塊靠攏。我們看不到時空的彎曲,只看到物體在互相靠攏,就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萬有引力,實際上物體之間表現出來的這種萬有引力,并不是一種真正的力,而是時空彎曲的表現。
四維時空的彎曲我們不好想象,但是可以降一維(在二維平面上)做個比喻。設想有一塊布,把它懸空展平,上面放一個小球,它就會把布壓彎,在另一個地方再放一個小球,它也會把它周圍的布壓彎。我們看到,這兩個小球還會自然地向一塊靠攏,這是它們在沿各自的測地線運動的結果。我們看不到布的彎曲,只看到小球在向一起靠攏,它們之間有個引力存在,其實它只是時空彎曲的表現而已。
這種解釋在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光線在引力場中的彎曲、引力紅移等問題上得到了很好的檢驗,其后又在大量更精密的實驗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檢驗,與實驗符合得很好。因此,廣義相對論被認為是一種最好的萬有引力理論。
引力的本質:時空彎曲
1915年,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中對萬有引力本質做出了解釋,他認為,萬有引力并不真實存在,引力只是一種假象,它的本質是質量會對周圍時空造成彎曲。為了驗證愛因斯坦的猜想,1919年5月底,科學家利用日全食進行了著名的星光偏轉實驗。
通常情況下,太陽背后的恒星發(fā)出的亮光會被太陽遮擋,但日全食時,在昏暗的條件下,太陽背后恒星發(fā)出的光線卻可以通過太陽引力偏折后傳遞到地球上,人類這時便能直接觀測到太陽背后的恒星。如下頁圖所示,實線是光線傳播軌跡,虛線是地球上人類觀察到恒星位置的虛像。利用愛因斯坦的引力場公式,人們計算出的數據和實際觀測到的結果完全一致,而利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的偏折角和位置,則與實際數據相差一半以上,誤差較大。
也因此,科學家認為愛因斯坦對引力本質的解釋更科學。但這并不代表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錯的——它只是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只能適用于弱引力場,在強引力場中會失效。
此后,科學家們又從日全食中得到更多星光偏移的數據,進一步表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時空彎曲才是引力的本質。
找準重心保平衡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重力其實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但是,對于整個物體,重力作用的表現就好像它作用在某一個點上,這個點叫作物體的重心。當然,重心和重力一樣既看不見也摸不著。不過,通過下面這個簡單有趣的科學小實驗,我相信,大家對重心這個概念,肯定會多幾分認識!
實驗的材料、步驟都非常簡單,只需要準備清水和一個易拉罐就可以完成了。首先,嘗試斜著放置易拉罐,你會發(fā)現,無論怎么嘗試,裝滿液體的易拉罐都不會如我們所愿穩(wěn)穩(wěn)地斜放在桌面上。那么空的易拉罐呢?裝上1/3或是1/4水的易拉罐呢?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當易拉罐里的水為1/4~1/3時,易拉罐居然能夠穩(wěn)穩(wěn)地斜放在桌子上,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這與易拉罐的重心有關。當易拉罐傾斜時,底部與桌面有兩個接觸點,當罐中的水有1/4~1/3時,水的重心就在這兩個支點之間,所以易拉罐能夠保持平衡。如果我們把里面的水裝滿或者倒空,易拉罐就無法斜立,因為此時只有一個與桌面的接觸點。這就是重心與平衡的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上輕下重的物體往往比較穩(wěn)定,也就是說重心越低越穩(wěn)定。仔細想想,不倒翁的原理是不是也很好理解了呢?
(責任編輯/岳萌 美術編輯/李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