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城 李艷芬 馬詩婧 陳星達
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廣西 崇左 532100
荀子在戰(zhàn)國時期就提出了“人性本惡”的論述,出于利己的動機,使得人的目的常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達到。因而,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人在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時,也常常伴隨著血和淚。人是整體中的部分,沒有人是孤立存在的,人總是要與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生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與轉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我們多從以利己的角度來處理社會關系。吉林長生以一己之眼前之利疫苗造假,既損害了公共利益,也使得長生自身被時代的洪流沖洗。在新的社會架構中,人已經(jīng)無法通過一方消滅另一方的矛盾解決方式去生存和發(fā)展,得與失兩者常常互相轉化。只有當人們從社會性視角去認識,世界是個人的整體,個體利益只有在不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基礎上才會有可能實現(xiàn)。這既一定程度上約束了人趨利避害的自然屬性,也為人的價值實現(xiàn)提供了參考。有了社會性認識,人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才能意識到社會關系規(guī)范的重要性,并且在一個整體中慢慢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養(yǎng)成社會性的行為品質,使自己的逐利行為漸漸趨向情理化,人我關系也才能調整到利他利己的狀態(tài)。
人是有情感的,人的情感是在人后天的社會關系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和建立的。這種情感,對人的個體行為存在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由于個體的差異性,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影響,前者表現(xiàn)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社會的感恩,華中師范大學學生馮圣兵感恩社會,通過收集廢品、義賣商品及接受捐贈等方式,籌資幫助農村貧困家庭高中生就讀大學,這樣的情感,是以社會為對象,體現(xiàn)了個人的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擔當。另一種則主要表現(xiàn)為,個人主義至上,認知顛倒,事事以考慮自身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恶R向陽下鄉(xiāng)記》中的人物劉世榮,作為宗族勢力代表,他沒有普通農民的那種鄉(xiāng)土情結和情感,根深蒂固的自私性讓他在大槐樹村修路、辦煎餅公司、搞綠色農業(yè)這些項目時百般刁難,荒誕的行為最后使得他和村民慢慢對立起來。在公共的生活中,我們不能只圖自己的一得一失,應該將眼光放至長遠,人和自然界其他動物最顯著的區(qū)別就是人不只有動物的生理反應,還有人我相處產(chǎn)生的情感和情懷。個體只有積極地參與到共同的生活中去,我們所向往的生活才會朝著真善美的方向發(fā)展,我們個體的利益也才能夠得到更好的實現(xiàn)。
自我反思是一種修養(yǎng),更是一種能力。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學會對人我交往過程進行對比再思考,在意我們交往對象的感受和看法,并以此為經(jīng)驗不斷總結經(jīng)驗教訓,我們才能夠在人際交往中達到愉悅的狀態(tài)。明代的解縉,受君主倚重,在和諧的人我關系中,解縉得意自滿,干預君王家事,恃寵放縱而沒能自我反思和及時調整人我關系,最后凍死在冰天雪地里。人的交往是一門沒有教材的學問和藝術,失去后才發(fā)現(xiàn)要珍惜,這未嘗不是在擁有時肆意揮霍沒能及時自我反思總結導致的。構建和諧的人我關系是我們每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而在人我交往的過程中養(yǎng)成反思總結的習慣,是構建和諧人我關系的必由之路。在這個反思的靜態(tài)過程中,我們得以重覽人我交往的整個過程,思考和校正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科學地、全面地看待人際交往的彼與此,并逐步解決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達到人我交往更高的境界和層次。
價值鏈的強弱是影響人際交往的重要元件。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常利用和親同邊疆異族修好以換取短暫和平,在當時的條件下,若非國力孱弱,又何須迫不得已地妥協(xié)?人和人打交道,平等的交往一定程度上只有建立在價值鏈均等的前提下才能實現(xiàn)。中國古代提倡“忍耐”,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毛澤東也曾在人際交往中提倡人的自我忍耐。但這種“忍耐”,是“情理社會”慣性作用的結果,它只是將人置身于一個自我假設的人情情境之中,不可否認,忍耐有時是一種人生智慧,但更多的時候,忍耐換來的是得寸進尺和無休止的煩惱。處在當今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過度關注“情理”帶給我們的錯覺,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用實際行動更好地去建設個體自身的價值鏈,這樣,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就可不必因投鼠忌器而讓自己陷入到圍城和枷鎖之中,敢于為原則和真理“亮劍”。
社會大關系的輻射和個體的差異性不可避免的讓我們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很難讓每一個人喜歡,屬于我們的選擇就是做一個“有為”的人,在利我和利他的矛盾沖突中尋找到一個人我關系和諧的平衡點,學會拒絕,善于“亮劍”,用我們個體的實際行動不斷去調適和重塑人我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