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當今的書法課程教學不只是一個技法的學習,而是以各種知識文化、各種思想內涵充實學生的過程,是精神層次上的重塑,能使學生具有非同一般的胸懷和心境,以手寫心。書法課作為高校美術專業(yè)的必修課,應堅持情感、學識、素養(yǎng)、審美情趣為先的教育理念,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于書法課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常言道:“一人為私,二人為公。”那么,據(jù)其邏輯,說書法已走向世界難道還是盲目樂觀、夜郎自大么?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書法很早就走出國門,由“一國”(中國)之書法變?yōu)椤氨妵敝畷ā?009 年,中國書法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理解上應確切一些,即書法的“走向世界”并非“走向整個世界”,而是走向“世界”上的部分國度。即便止于此,亦令人欣慰,更何況借助華人(尤其是其中的高級知識分子)移居世界各地,書法又隨之進入更遠更廣的其他國家與民族之中,如法國、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瑞典、印度,等等。這些國家,已有為數(shù)極多的書法愛好者,不僅本國的高等院校開設書法選修課,經(jīng)常舉辦作品展覽,而且于近十年來每年都選派大量的留學生前來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專攻書法。試想,如果書法沒有一種非凡的魅力與典范性,異國他鄉(xiāng)的民眾又怎會對書法投之以青眼、獻之以心血呢?有關史料顯示,書法早在漢代就被國家列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項目。當時,設立了專門教授書法的學校,名叫“書館”,學校教師就叫“書師”。另外,法律上又將書法規(guī)定為考試科目,“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大史并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見許慎《說文解字序》所引“尉律”)。如杜度即因善書被漢章帝任命為齊相;漢靈帝時,國家又特設鴻都門學,集中善書者專門研討書法??梢?,書法藝術從古至今具有廣泛的教育基礎。
一定時代的書法教育意識,是前一時代思想成果的繼承和發(fā)展,同時也是下一時代思想的歷史淵源。所以,課程思政作為當代大學生藝術教育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既是對現(xiàn)實的社會存在的反映,又是對先前的社會意識成果的揚棄,也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思想成果的繼承,由此,思政與藝術間的根本性關聯(lián)受到承認,書法藝術努力顯揚其自律性的方向發(fā)展的趨勢。伴隨著藝術自律性的自覺而成為熱門話題的是“為藝術的藝術”的命題。誠然,書法藝術有著與人的精神性、社會性生活密切的聯(lián)系,不過同時,又不能忽視書法藝術具有從現(xiàn)實生活中超脫出來的獨立性存在。從其他條件中徹底解放藝術,純化這種解放的要求正是“為藝術的藝術”的命題立意之所在,由此,與“為人生的藝術”間相互對立的問題也就被提了出來。在這里所謂為人生的藝術主張藝術應該是對人的道德的引導、品性的陶冶、社會的改良產生作用進而有助于人生的。不過,按以上說法,前者的要求即便就其自身來講是必然的,但是過于片面地追求下去,也會像唯美主義那樣將人生價值從屬于審美創(chuàng)造中去。而后者像托爾斯泰那樣強調藝術應該服務于道德的生活也有所失當。其實,對于生活和藝術之間關系的觀點的對立,不過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進行片面的強調,在基本原理上并不一定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只是表示著藝術傾向上的不同而已。如果能像晚年的尼采和狄爾泰那樣把藝術當做是自身生命力的表現(xiàn)的話,前面的兩種傾向就會在更高的層次上形成統(tǒng)一。在教學中書法藝術形成其理念內容的是書法家精神與自然的美的統(tǒng)一,也可以說是在以世界或自然的本質根源亦即生命力為媒介的書法家的自我感情場中凝聚的人性。
人除了物質需要之外,還有精神上的情感需要。首先,教育大學生培養(yǎng)對已之情。作為情感性、審美性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yǎng)大學生熱愛生命、對己有情。要“使學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學會積極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學會調控和把握自己的情感,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從而改善自我心境,關愛自我的生命。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能以積極健康的態(tài)度對待之。書法藝術在表現(xiàn)人原本的生或者說是生命力方面,和所有其他純藝術一樣,可以在其中體味到無限的愉悅另人陶醉。當然,這種愉悅與陶醉是在超越了創(chuàng)作上的艱辛,使最為內在的書法家的生命力得以完全寄托于充滿個性的書法形象中的情況下產生的現(xiàn)象。如此滿足的結果不單單是伴隨著感情上的愉悅,也伴隨著深刻的冥想或諦觀,由此不妨可以說,書法藝術是自我感情的統(tǒng)一性表現(xiàn),或者說是依據(jù)自我感情客觀化的一種精神的安息、安慰。因此,作為情感性、審美性教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樹立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去發(fā)現(xiàn)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健康樂觀充滿熱情地面對生活,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書法的審美教學并不是僅僅觀賞筆法之美就可以完成其鑒賞過程的,正是由于直接感受洋溢于書法作品整體中的制作者的意圖及精神的顯現(xiàn),才會體味到真正的美感。換而言之,所謂的書法美,不僅僅在于筆端的技巧之美,從作為制作者生命力表現(xiàn)的氣韻以及高尚的書品中能夠得到的那種享受才是更高層次的美,這個意味上也就是人們說的“書如其人”。
其次,教育大學生培養(yǎng)對人之情?,F(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存在于各種社會關系之中,需要他人的情感關懷。作為情感性、審美性教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教育學生對人之情,通過親情教育、友情教育和感恩教育,教育學生學會寬容、理解和感恩,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學會寬容,就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美好,能以有益的生活態(tài)度和善意的理解待人待事;學會理解,能滋潤心田,給人力量,能夠減少摩擦,化解矛盾;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就會以感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常懷感恩之心,就會發(fā)現(xiàn)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世界之美。從而讓大學生心中有愛、行為有規(guī),逐漸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同學關系、朋友關系”等各種人際關系。如書法學習過程中交友就能彰顯課程思政的內涵。一個人一生如果能結交幾個事業(yè)方面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會促進自己事業(yè)的成功與發(fā)展。朋友們經(jīng)常在一起談書論藝,切磋研討,互相促進,那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的幸運。一個人的社交圈對其一生的影響很大,如果你所接觸的都是書畫方面的朋友,所談論的都是書畫學習、欣賞和創(chuàng)作等藝術方面的事情,大家一起揮毫品鑒,交流研討,對你藝術知識的積累和書畫技巧的提高都有好處,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反之,如果你交際的大多是一些不愛學習、不喜歡書畫的朋友,你的處境就比較困難。你看書學習,會受到朋友的譏諷,你臨帖習字,不被人理解。一個人的生存和生活環(huán)境是可以改變的,歷史上孟母為了兒子的學習環(huán)境,三遷其家的故事,會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歷史上許多書畫家亦師亦友的友好關系和交流研討的治學故事也會引發(fā)我們的思考。如清代早期,書壇上的幾位著名學者兼書法家錢坫、洪亮吉、孫星衍等十分友善,他們有著共同的事業(yè)和愛好,對金石、書法、訓詁和輿地之學的研究和探討頗有成就和見地。錢坫、洪亮吉、孫星衍居著名金石學家畢沅幕府時,經(jīng)常一起討論書法、金石、訓詁、輿地之學,學問上互相研討,篆書創(chuàng)作上互為促進,被傳為佳話。他們都是著作等身的學者,也是風格獨特的金石書法家。錢坫著有《說文解字斛注》《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詩音表》《史記補注》等。他熟習經(jīng)史、精究《說文》,篆書宗李陽冰,習《城隍廟碑》,所作書挺秀人古,但未脫“二李”(李斯、李陽冰)窠臼。嘉慶二年,錢坫右手偏廢,乃以左手作篆,反而突破了他拘囿于前人的板滯姿態(tài)而古茂生動、奇異有趣,頗為后世所推崇。洪亮吉在乾隆庚戌年中榜眼,官至編修,督學貴州。其尤精輿地之學,以詩文擅名。篆書善玉箸篆,用筆婉曲遒勁,甚有筆力。孫星衍在乾隆丁未年中榜眼,授編修,官山東督糧道。后來辭官歸隱,主講鐘山書院。孫星衍深究經(jīng)史、文字、音訓之學,旁及諸子百家,精研金石碑版,曾輯刊《平津館叢書》《岱南閣叢書》,世稱善本。著有《平津館文稿》《尚書今古文注疏》《寰宇訪碑錄》《平津館金石萃編》《倉頡篇》《魏三體石經(jīng)殘字考》等。又工篆籀之學,其篆書善鐵線篆,極精到,筆畫細勁婉曲,無一絲火氣,功力深厚,書卷氣濃厚。這幾位學者兼書法家,由于他們經(jīng)常在一起研討學問、交流書藝,所以互相受到影響,都崇尚秦代李斯和唐代李陽冰的篆書,追求細勁圓勻的玉箸篆書和鐵線篆的風格,寫來不瘟不火、均勻整肅,成為清代早期書壇的篆書代表人物。
大凡在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上取得突出成就者,都是大學者,他們精通傳統(tǒng)文化,自作詩詞歌賦作為創(chuàng)作載體在書法作品的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作者的情懷和高層次文化底蘊。一個人的學識與修養(yǎng)是在一生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凡是經(jīng)過一定教育培訓的人,都具備了一定的學識,但真正的學識是要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積累的。修養(yǎng)則更是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情,要不斷學習,不斷修煉,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修養(yǎng)。對于書法學習者和鑒賞者來說,學識與修養(yǎng)更為重要。作為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更強調了學識、修養(yǎng)、素質對書法學習的重要性。學問是書法的根本所在,是書法藝術的根基。書法學習和鑒賞會使大學生思路開闊,藝術的境界得以提高。從這個觀點看,書法藝術是作為和一定的價值相關聯(lián)的課程思政存在的一個特殊文化領域。換而言之,以一定的思政價值理念為指導原理的精神性價值創(chuàng)造的形式之一就是書法藝術。書法藝術在廣泛存在的思政層面及其價值體系中確立其位置,并遵從于外在的規(guī)定。于是就出現(xiàn)經(jīng)常把書法藝術與相同理念性文化的學問、特別是思政課程滲透相比較的現(xiàn)象。雖然可以說現(xiàn)在的人是過去的積淀,人的素質也主要是由此而形成的,不過在以往經(jīng)驗中既有以感情為主的,也有以認知為主的,而即便是感情之中還可有審美感情和道德感情之分。正是由于有這種差異性使得人的素質有了不同,于是也就有了適合于藝術創(chuàng)造的素質和與之相反的素質之分。當然,素質與遺傳還是密切相關的。不管怎樣,這種成為素質的存在將成為藝術創(chuàng)造的基礎,并且也會成為藝術鑒賞的基礎,不過上述這些雖然成為藝術鑒賞的根底,但是創(chuàng)造和鑒賞間也還會多少有些素質上的適應與不適應的問題。就如同土地一樣,根據(jù)土質有的地方要種小麥,有的地方需播大豆。人也根據(jù)由過去經(jīng)驗而形成的素質,有的人合適作藝術家,有的人可以當科學家。
中國書法不僅構成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武庫”與藝術核心,而且以其特有的審美能量,對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審美情趣產生著重要的作用。
書法因有其顯著的精神性,所以十分強調前面介紹的自然的和精神的諸要素間的融合統(tǒng)一,必須說的是書法藝術體驗的最直接也是最具特征的是主客觀融合同一而產生的情趣,即這種感情體驗中主客觀合二為一,唯一無二,達到渾然相交的境地。書法藝術的主體是筆者的精神和生命,而這種精神和生命是通過書法的線條和形狀表現(xiàn)出來的。與這種主體的精神和生命相對,作為客體存在的就是書法形象,促使書法形象得以建立的是筆、墨、紙,亦即自然的素材。如此,則書者人性的自覺在其最好的表現(xiàn)形式——料紙上表現(xiàn)形成的意識過程就可以說是主體及客體,也就是精神與自然間的全面統(tǒng)一融合的情趣。
如前所述,書法用筆的自由性和變化性作為深深潛入書法內里的性情而被感知,并由此而體驗到書法的美。大凡藝術可分為以反映客觀對象為主的表現(xiàn)和以展示主觀情感為主的表現(xiàn),書法就屬于后者,是表現(xiàn)由自我內心迸發(fā)出來的情感的藝術形式,這一點與經(jīng)常被提及的音樂極為相似,因為書法與音樂都是具有律動性生命的主觀性藝術。書法創(chuàng)作是用被選定了的紙張,用被選定了的筆墨,并且這些都要求與書家的筆意協(xié)同一體之后才能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筆意即為書者之意,墨、紙之心亦當為書者之心,不如此就不能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不過不是意隨筆而動,而是先有立意然后使筆隨意而動,《筆陣圖》中的“意在筆先”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不僅是筆,所有可使用的素材對于書者來說都有一個以忠實的協(xié)力者的面貌出現(xiàn),來支持“意”的表現(xiàn)的問題。
雖然書法美的印象之產生是依照視覺的鑒賞,但是并不一定限于視覺。常見用圓潤和飛動來評判書法之美,這其中就有觸覺的和運動感覺的意味參與在內,實際上說的是一種與手的運動亦即觸覺性相伴隨的感覺。不過這種感觸本身不是觸覺和運動感覺,應該說是通過觸覺而得到的一種觸覺的運動感覺的美感。從這個意義上講,“書法不僅要用視覺來看,更要把觸覺、運動感覺都調動起來進行鑒賞”的觀點就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對于享受書法之美,并真正把握書法作品的價值,就必須在觀賞書法作品之美的同時,對于書法美的表現(xiàn)方法也在技術上真正有所體會。這個問題從反方面也表明筆毫的觸覺性在技術上也是有著重要作用的,可以說書法就是基于筆鋒的彈性和振幅性而形成的觸覺性表現(xiàn)。由這種觸覺性產生了線描畫和流動的節(jié)奏,尤其是給予了線質以感覺性的意味,于是隨著這些條件的種種變化引起書法表現(xiàn)的變化,書法的表情和特質也由之產生變化。并且從這些表情和特質上可以見到書者的聰慧與意求,因為書法線條是按一定的方向和速度推進的一種運動,在其中伴隨著切割空間的決斷,同時確定那些尚未開拓的空間的巧思也在動作著。常說書法象征著人的生命,其由來恐怕也就在于此。
一般講來,率意書法較之刻意書法受到世人的尊重,這是因為率意書法沒有故弄玄虛刻意炫耀,是歸于自然的書法,但是也并不能由此而排斥學習古典精神及筆法的有意為之的刻意書法。無論是文字還是書法的發(fā)展過程都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漫長歲月的各種各樣的變化后才有了今天的面貌,無視這個傳統(tǒng)和制約就不會有書法的產生。不過率意書法因其“不拘法度,存于繩墨之外”的特點也容易招致誤解。藝術只要是人為的制作物,沒有意的參與就不可能產生,即便會有意不介入也能產生藝術品的情況,那也只能是在開始之時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了意的參與階段,或是后來經(jīng)年累月的苦修苦練使其結體或用筆都至臻完善而產生的無意識行為的結果。王羲之《蘭亭敘》蜿蜒跌宕似無意而為,仔細品味就會感到其中有無盡的筆意,絕不是毫無章程地信筆涂鴉?!短m亭敘》如實地傳達出三月三日群賢畢至,曲水流觴,酣興大發(fā)之時乘興揮筆的心態(tài),但這不是偶然的,應該說是經(jīng)歷了刻意階段后所達到的極致。
由此,我們可以推及“書法教學中書法藝術審美情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在對高校學生進行書法審美教學時,讓課程思政進入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去,使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及審美情趣受到影響,
“課程思政”融入書法教育是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下提出的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新型教學實踐,書法教學應讓大學生身處于優(yōu)秀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學生的價值觀念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