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紅
(天津醫(yī)科大學,天津 300000)
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高校的理論社團能夠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是青年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政第一課堂的有力補充和重要延伸,也是開展高校開展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沿陣地,對樹立青年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四個自信具有獨特的價值引領作用。
當前,不少高校把政治理論社團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平臺和思政課堂的延伸,紛紛成立了政治理論學習的社團,主要研究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在宣傳政治理論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意義,但是不少社團的發(fā)展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
學生社團是學生根據一定的興趣愛好自發(fā)成立的組織,大部分組織內部的管理體制松散或者不規(guī)范,成員參加以自覺為主,對成員的監(jiān)督和評價的體制不健全,而且內部沒有嚴格的行為規(guī)范,組織和人員構成都較為松散。
政治理論學習的社團以學習政治理論為主,很多社團在活動方面偏重學習學術,內容有一定的深度,活動形式以講座、研討等形式為主,形式單一,缺乏對普通學生的吸引力,容易造成活動效果差,不能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
政治理論社團中社員的成長無明顯的要求和規(guī)范,導致社團成員之間素質不均衡,成員培養(yǎng)的梯度建設不足,缺乏培養(yǎng)計劃,這樣不利于社團的整體發(fā)展和成員素質的提高。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理論社團的育人作用,為思政工作尋找新的突破點,筆者經過三年的嘗試與調整,不斷探索理論社團“四位一體”組織育人的新模式。社團吸收青年教師、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開展圍繞四個大的主題教育模塊。
通過“以輔導引導學習,以學習帶動學習,以研究推動學習,以交流深化學習”的方式,把社團內部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到兩名學生黨員,學生黨員作為小組長,每周組織一次小組的學習討論。每兩到三周組織一次全體社員的主題學習。學習的內容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書籍為主。通過學習,對國家政策和國家形勢有了基本的了解,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
學習是一個輸入輸出雙向循環(huán)的過程,不僅要“聽的懂”,更要“說得出”,要通過“說”來檢驗理論學習的成果,通過“說”來提升理論學習的效果。社團組織社員走進學校、社區(qū)開展理論宣講活動,內容上既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有國家政策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形式上注重貼近生活和實際。
以“嚴私德、守公德、明大德”為主線,加強內涵修養(yǎng),厚植愛國情感,提高奉獻意識,使學生成為有道德有操守的一代。
嚴私德,加強道德教育、榜樣教育,組織觀看《榜樣》《感動中國》等弘揚正能量的節(jié)目,為社員樹立道德標桿,以優(yōu)秀共產黨員為榜樣,要求社員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重視個人形象,提高個人修養(yǎng)。守公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引導社團自覺履行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對公民的道德價值要求,在重要的教育節(jié)點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加強愛國教育,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培育愛國情懷。明大德,鑄牢理想信念,引導社員能夠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提升奉獻意識和服務意識,在學校、社區(qū)、對口單位搭建志愿服務的平臺,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在服務社會,奉獻社會中貼近人民,提高品德修養(yǎng),提升綜合素質。
為了讓社團成員能真學、能真信,探索引導成員在學習中、活動中去積極思考,主動作為,增加成員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科學理論的信仰、對國家的偉大復興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以啟發(fā)式、探索式的方式組織開展問題研究,讓學習不僅停留在表面文字,引發(fā)內心更深入的思考;組織研討會、學辯會,讓真理越辯越明,讓理論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方向;走進社區(qū)采訪民眾對政策的認識和了解,感受國家政策給人民生活帶來的改變,增強對黨和國家的信任。為了讓成員能夠學而信、學而用,學而行,勇于追求政治理想,勇于發(fā)聲,以每個社團成員為一個點,用宣講的方式,帶動更多的同學了解和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帶動更多的同學參與到新時代的偉大建設中來,用行動彰顯青春正能量。
在實踐中探索學習、深化學習成果,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知行合一,在社會實踐中錘煉品格,磨煉心性,擔當社會責任。
社團在引導成員實踐時,結合各項實踐項目,拓展學生社會實踐的廣度與寬度,通過參加紅色文化場館讓同學們既能感受紅色文化,又切身感受新時代的發(fā)展,通過支醫(yī)、支教、宣傳、走訪等不同的形式,深度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加入國情調研,就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發(fā)展、傳統文化方面開展廣泛的調研,通過調研,讓成員更了解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帶來的改變與進步有進一步的體會。
四位一體的培養(yǎng)模式,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在實施中有如下優(yōu)勢:
高校的組織育人中,對學生的培養(yǎng)以學生黨支部建設和班級團支部建設為主要抓手,但對團員如何培養(yǎng)成符合條件的共產黨員的過程有所缺失了,理論社團的育人模式,搭建起黨團建設的橋梁和紐帶,以黨建、團建促進社團建設,用社團的育人成果鞏固和加強黨團建設。通過把青年教師、學生黨員、積極分子、青年學生囊括進行,通過教師帶領,黨員示范,學習實踐,幫助學生干部、入黨積極分子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養(yǎng),盡快地向黨組織靠攏,成長為高素質的新青年,也使得社團成為黨支部的后備人才庫。
理論學習社團可以把之前對黨有憧憬,但缺乏系統,松散凌亂的單個學生凝聚起來,經過學習和學生黨員的朋輩引領,培養(yǎng)成為一群具有上進心和使命感的青年,再通過這些成員的示范作用,影響更多的青年人,利用朋輩力量,凝聚青年人到黨的周圍,踐行新思想,復興中國夢。
社團是由學生自發(fā)組織,教師的參與旨在把握活動的內容與走向,為社團搭建更多的平臺,而在活動形式上最大化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自我教育,效果更好,促進學生主動成長,讓思政教育有吸引力。
社團在成員培養(yǎng)上有四階遞進的培養(yǎng)模式,即學習、認知、思考、踐行四個階段閉合式發(fā)展。學生在社團中通過讀原文原著,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認識。參加小組討論,通過教師、黨員學生領學等方式對新思想的理論提升到一個高度。通過志愿服務、理論宣講等形式,走進宿舍、班級、社區(qū),在服務和宣講中對自己的理論進行思考,把理論歸于生活。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加入到國家的建設中,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國家復興中綻放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