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銘
立足高中班主任工作,針對學生的教育包括“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兩種模式,其中“自我教育”泛指在教育者所創(chuàng)造的教育環(huán)境下,通過一定引導和激勵機制實現(xiàn)學生自我管理效能的強化,基于自我激勵、自我體驗、自我塑造、自我進取等方式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意識是行動的內(nèi)因,它反映為主體對客體的體驗、認知、思考、判斷等行為,“自我管理意識”是一種更高級的主觀思考方式,除了接受客體對主體形成的反饋之外,還要有目的地去控制、創(chuàng)造、管理、轉化,在心理學范疇中可以認為是一種“自我對象化”的表現(xiàn)。因此,喚醒高中生自我管理意識是強化高中生自我管理效能的第一步,前提是這種“意識”必須建立在正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基礎之上,這也是教師“管理教育”職能介入的意義所在。
以適當?shù)臅r機喚醒高中生自我管理意識,執(zhí)行核心在于針對高中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內(nèi)容與其接受能力、執(zhí)行能力保持一致,簡單說,在“教育主題”的設計上要密切圍繞著高中生的身心規(guī)律展開,具體包括三個方面:(1)圍繞著高中生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及發(fā)展方向的熱點問題。(2)圍繞著高中生接受教育的學校、家庭、班級及自身特點展開。(3)圍繞著高中生共同關注的話題展開;這三個方面,按照高中生所扮演的“角色”空間范圍,依次從大到小、從務虛到務實排列,最終歸結在高中生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自我管理活動上。鑒于角色的差異——例如,從社會角度來說,高中生是國家、民族、社會發(fā)展的未來人才,在定位上應以“貢獻”為主題。
事實上,高中生自我管理效能強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內(nèi)省過程,作為班主任不可能通過“教條性”“標準化”的灌輸促使教育對象達到一定自我管理境界,其“效能”的形成模式可歸納為“外界刺激→自我體驗→良性引導→效能強化”,以“德育”為例,從教育渠道獲得德育素材是十分容易的,但要達到德育素養(yǎng)的形成,還離不開道德情感的滲透(外界刺激)和道德體驗的轉化(自我體驗),在此基礎上班主任需要通過具體的道德案例熏陶(良性引導),讓學生親自實踐,通過足以震撼心靈的意義建構形成自覺的道德行為(效能強化)。
落實到高中生自我管理活動方面,多元化的形式是平衡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的重要方式。班主任在進行組織的過程中應遵循三個原則:其一,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將學生塑造為活動的主體、教師承擔輔助配合職能。其二,遵循“民主公平”的原則,在相關決議、計劃、目標等設計上,注重全員參加、全程參與、全票通過的形式,這一過程本身就體現(xiàn)出“自我管理”的特色。其三,遵循“實踐驗證”的原則,在活動開展方面要規(guī)避“形式主義”。例如,在主題班會的策劃、組織、執(zhí)行過程中,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包括“主題篩選”“道具準備”“會議流程”“主持人評選”等各方面要素,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民主投票、公平競爭,教師僅作為“列席”即可;又如在“元旦晚會”的籌備方面,包括布置教室、游戲互動、才藝表演……等等,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如材料采買),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幫助,但不做過多的介入和要求。多元活動形式的實施,能夠從不同側面加強高中生自我管理體驗,并從中獲取經(jīng)驗。
如前文所述,班主任工作范疇中“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缺乏教育管理職能的介入,高中生自我管理效能的強化很容易“誤入歧途”,甚至影響人格健全發(fā)展——這源自于班主任作為教育主體所具備的引導職能,無論從生理、心理方面,都需要有效地發(fā)揮激勵、引導、完善等作用,其中科學的評價尤為重要。
立足高中生自我效能強化過程的“主體性”,教師所承擔的科學評價呈現(xiàn)出“總結性”價值,也可以認為它是對高中生“自省”的一種評價,可從三個方面進行構建:
針對不同的活動內(nèi)容,學生可填寫“自我評價表”上交,由教師整理歸納并統(tǒng)一給出意見,讓學生再次根據(jù)自己的“反省內(nèi)容”進行對號入座。
以簡單評價方式,對全班學生的成長情況進行記錄,采取自我管理效能優(yōu)勢、劣勢的對照評價,作為日后自我管理效能強化指導的依據(jù)。
所謂“評價”不能僅僅是教師作為執(zhí)行者,學生、家長、社會團體、教育人士等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評價意見,以此提高評價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