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連喬/肖玉蓉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哈爾濱音樂學院)
侗族大歌又稱“嘎老”,即侗語中歌的含義,“老”是大、是表達眾人一起制造的和聲共鳴龐大的意思。作為一種獨特的和聲藝術,多聲部、無伴奏、無指揮是侗族大歌最主要的特點,可以說是世界文化藝術發(fā)展史上的文化瑰寶,不僅僅是因為它所獨有的歌唱藝術而蜚聲海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傳達的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與民族智慧。
侗族人民居住的地區(qū)地處祖國的西南部,從核心來說主要分布在“十洞”、“九洞”、“六洞”等地?!岸础笔嵌弊骞糯赜械囊环N社會活動形式,是一種帶有地方自治性質并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基層政權組織。其分布范圍較為集中,包含了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等部分地區(qū)。侗族地區(qū)四季分明,冬溫夏熱。由于山高谷深,也有地勢較為低洼的盆地,因此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洞天”之說。侗寨氣候濕潤宜人,有助于各類農(nóng)作物的生長,為侗家人提供了一個自給自足的風水寶地,伴隨著蛙叫蟬鳴在毫無喧囂的自然環(huán)境中繁衍生息,不斷對音樂的節(jié)奏感和大自然的和聲展開了無限的遐想和創(chuàng)造,發(fā)掘大自然中最和諧的音響,蜿蜒起伏,錯落有致,這也是侗族大歌產(chǎn)生和聲和復調音樂的自然生態(tài)闡釋。
侗族大歌因其方言的差異分為南北兩侗,起初的侗族人民沒有自己的本民族語言,都是祖祖輩輩代代相傳的智慧。侗族語言不同于漢族有自己的漢字及書本,他們靠歌聲傳承語言和文化,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語言傳承的體系。直到解放后,黨和國家?guī)椭耸鄠€少數(shù)民族記錄和修改文字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侗文也就由此產(chǎn)生了。侗族的語言特點是聲調多,音調稍高,有一種高低對抗之力,但侗語又有高低起伏之感,沒有固定的音律和音高可遵循,在歌唱當中需要細致的訓練才能準確的使用和充分的展現(xiàn)語音的美感。侗家人以他們的歌聲為傲,且樂于表現(xiàn)自己的歌聲,有人聽說侗家人講話就好比唱歌一般,來到侗鄉(xiāng)就好比遨游在歌的海洋里,輕松自在,安閑舒適。
對美的追求滲透在侗家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其精美的銀質頭飾、服飾文化、文學作品、工藝美術、鼓樓建筑藝術等。獨有的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宗教信仰和如詩的歌等有道不盡的美和唱不盡的好。涼亭、風雨橋、鼓樓是侗族的象征性建筑。其中鼓樓建筑材料完全為木質結構,由當?shù)氐墓臉墙ㄖ熕ㄔ?,無需丈量和圖紙,全憑過硬的建造經(jīng)驗以木榫、木栓穿合,是侗族最具代表的建筑。除了建筑外形上的美,它還具有極強的功能性,承載了侗家人的生活議事、節(jié)日舉辦、傳遞信息和大歌演唱等。鼓樓中歌唱這一習俗將白天辛苦勞作的侗家人都在夜間集結在一起,圍坐在鼓樓中間便開始討論,相互“切磋”歌唱的技藝,交流生活、聯(lián)絡情感、從而消去一天勞作的疲憊。傳達侗家人團結一致、你來我往、相互依存、安定團結、和諧共處的一種美好生活道德觀念。
世界音樂文化是豐富多彩又具有差異性的,西方聲樂藝術以“真”為藝術目的,中國聲樂藝術以“韻味”為核心。侗族大歌的“韻味”最早則是由傳統(tǒng)戲曲引發(fā)而來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征。
侗族也有屬于自己本民族的戲曲——侗戲,關于侗戲的起源沒有相關文獻,所以不容易找到侗劇的歷史記載。觀侗戲是侗族人民喜愛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適合各年齡段的人觀看,全由群眾自由組織結合。侗族大歌遵循侗戲在字韻、聲韻、情韻方面的藝術追求,在咬字方面注重準確、清晰、聲音婉轉悠長;在聲音的韻味方面則注重字輕聲美;情的韻味則尤為重要,侗族大歌大多以情感表達為主,重在情深,妙在回味。通過對生活寫意、自然和諧的擬聲、娓娓道來的情感抒發(fā),將字韻、聲韻、情韻原本三個獨立的部分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從而達到一種自然、均衡、協(xié)調的自然和聲。
“歌養(yǎng)心”“飯養(yǎng)身”這是侗族人民的生活美學思想。民以食為天,而侗家人將吃飯和唱歌認為是同等重要的,就好比一日三餐吸收來自食物的營養(yǎng)和勞作一天之后需要歌唱來修養(yǎng)身心是等同的,歌唱就是侗家人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須品,可以說是侗家人的血和肉,它早已凝聚了侗家人的一切精神生活。祖祖輩輩、代代相傳、以歌傳情、以歌結誼創(chuàng)造了一個無處不歌、無人不歌、無事不歌的詩意民族。
1、鼓樓大歌“嘎老”
“嘎老”即鼓樓大歌,有的地方又稱為“嘎瑪”,侗語中“嘎”即譯為“大”表達篇幅長而大,規(guī)范正統(tǒng)、內容古老、意義深遠的意思。一是在貴賓來訪和舉辦重要節(jié)日等重要場所演唱。二是歌唱的內容久遠古老,以英雄事跡、侗族歷史、神話故事、哲學倫理等為歌唱內容;三是族姓文化鮮明,每個侗寨有代表自己本寨和本族獨特風采的大歌。四是篇幅長大,段落多。五是實詞段落較長,內容充實。六是氣氛莊嚴肅穆,歌唱時,女性正襟圍坐,凝神閉目;男性則專注入神、神情深沉而持重。
2、聲音大歌“嘎所”
“嘎所”即聲音大歌,歌詞短小,聲音大歌為來自大自然的和聲,易凸顯歌唱技藝。主要通過模擬自然界蟬蟲鳥叫的聲響,以自然界的聲音作為歌曲的表現(xiàn)元素,使大歌更貼近自然生活。
3、敘事大歌“嘎錦”
“錦”在侗語中為“故事”之意,屬于多聲部的“敘事歌”,篇幅冗長,演出地點不固定,一般由中老年歌隊演唱,歌曲題材大多來自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敘事大歌又分為“嘎錦”和“嘎卜節(jié)”兩種。
4、兒童大歌“嘎臘溫”
侗語“臘溫”譯為“小孩”,侗語譯為小孩歌,即漢語譯作兒歌。內容多以歌唱大自然為主,將動植物擬人化運用到兒歌中。歌詞簡練、語言質樸有趣、音符跳躍活潑,曲調簡潔,節(jié)奏規(guī)整活潑,樂句短促有力。
5、禮俗大歌“嘎莎團”、“嘎開團”與“嘎送究”
“嘎開團”“嘎送究”與“嘎莎團”均為多聲部禮俗歌。侗寨有“攔路”和“開路”的待客之道。攔路歌又稱“嘎莎團”,主要在侗寨之間的禮俗往來?!案麻_團”為要求客人進寨所唱,主人百般刁難,客人巧妙解答,你來我往,妙趣橫生?!案滤途俊眲t為送客所唱,歌詞多為長短不一的句子,曲調悠緩纏綿,飽含依依不舍之情。
歌曲的研究離不開歌詞內涵的外延了解和認知。在中國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歌唱文學以多種特定的載體形式呈現(xiàn)音樂。侗族大歌的歌詞與曲調則源于歌唱內容情感的表達,對其來說民歌就是一種詩歌的創(chuàng)作,用簡單、簡潔的表達方式大量采用比興、襯詞等手法去創(chuàng)作歌曲,即便是篇幅較大的敘事歌也飽含了侗家人的詩意生活,同樣離不開“詩歌”二字。可以說想了解侗民族歷史最先要查找的資料便是侗族的音樂文學。
1、歌頌大自然方面
了解侗族歌曲的歌詞也可以直接表達民歌的演唱風格。侗族大歌歌詞的運用也具有中國民歌的襯詞特點,含有地方性特色和當?shù)乜谡Z特色。第一是通過對歌詞的襯詞進行補充,使得原本想象到的畫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語言表達,從而襯詞的內容就變得具有實質意義。再有就是通過對自然界的聲音進行模仿和擬聲,制造身臨其境的歌唱的氛圍,從而產(chǎn)生一種新奇感,進而更體現(xiàn)出侗族民歌的歌唱風格。以聲音歌《處處蟬兒不見蟬兒面》為例:
大家側耳,我唱支蟬歌給你們聽,唱支蟬歌送給知心人;
三月來到蟬兒聲聲叫,九月過后蟬兒將死它也唱不停;
處處蟬歌不見蟬兒面,心里喜愛蟬歌嗓音不好唱不成。
這首聲音大歌的每一個樂句都含有大量的模仿蟬叫的襯詞和襯腔,整首作品在持續(xù)音“6”的襯托下發(fā)出“郎朗雷、克呀克”的聲音來展現(xiàn)眾蟬齊鳴的歡快場景。語言自然順暢、通俗易懂,用詞上以平易近人的方式,體現(xiàn)了聲音大歌極強的親切感和對自然界美好的向往。
2、崇尚倫理道德方面
侗族大歌所用的比興手法,所比喻的對象一般都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經(jīng)??吹?、用到、感覺到的事物,都是來源于大自然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以歌唱對崇尚倫理道德為題材的倫理大歌《父母嗯深》為例:
把烏黑的頭發(fā)給了我,您才白發(fā)鬂鬢;把美麗的面頰給了我,您才皺紋深深;把溫暖的胸膛給了我;您才心血耗盡;把堅強的毅力給了我;您才彎曲了腰身........
這首歌就是講述了父母為了撫養(yǎng)兒女嘔心瀝血,用盡了艱難困苦的故事,侗家人就是這樣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去傳唱這類倫理大歌,歌詞規(guī)整而押韻,用短小而精簡的詞匯去傳達情感,從而增強子女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知和感恩。
3、愛情與婚姻方面
愛情與婚姻作為人們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重大生題,在侗家人的大歌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有表達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的敘事性大歌,體現(xiàn)他們獨特的婚戀自由觀,歌中用最直接,最熱烈的語言去表達愛戀中的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向往和迫切的追求,反映了他們生活中的戀愛觀、婚姻觀、愛情觀,顯示了侗族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有反對包辦婚姻、更有男婚女嫁過程中歌唱美好愛情生活的,以大歌《山上摘禾》(男唱)為例:
山上摘禾,牛來踩;壩上摘禾,鴨踏霜;我們到早,姣到晚;我們同輩,莫要害羞舅;
山上摘禾,牛來踩;壩上摘禾,鴨來到;我們到早,姣到晚;我們同輩,莫要害羞眾;
山上摘禾,牛來踩;壩上摘禾,鴨來踩;我們先到,姣后到;我們同輩,莫要害羞郎。
《山上摘禾》是一首答歌,歌中“山上摘禾,牛來踩”“壩上摘禾,鴨來踩”幾個反復出現(xiàn)的句子其實也顯現(xiàn)了侗家人原生態(tài)居住環(huán)境的特點,其中“禾”是指稻谷的穗子,歌中用采摘山上、壩上稻穗都要遭受牛鴨的踩踏來表達一種無處可逃的窘迫,從而抒發(fā)一種對還未到來的愛戀手足無措之感。
傳承千年的侗族歌曲填補了我國多聲部演唱的空白,為中國民族演唱領域帶來了大量的聲樂文化研究價值。其聲樂文化融合了音樂美學、道德倫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情感傳播等多種歌唱內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隨著社會文化生活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時代瞬息萬變,侗族大歌在當代這樣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面臨著諸多的挑戰(zhàn)與變化,但是我堅信無論世界怎么變,侗寨詩意的風景會越來越秀麗,侗家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將世代相傳,侗族大歌將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侗家兒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