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及
布施在瑯勃拉邦全城都有,我們來到了湄公河畔的一條大街上。
現在是凌晨五點多,街燈灰暗,街道也透出幾分落寞。風從墻角里曲折地鉆出來,直往皮膚里貼。我穿了T恤,外加條襯衫,但還是涼意陣陣。有人居然穿了羽絨服出來。這真是個混搭的時節(jié),有人穿短袖,有人披冬裝,要知道這是在熱帶。一個熱帶的清晨竟如此寒意十足。
瑯勃拉邦在老撾北部,這條街上有許多法國殖民時期留下的痕跡。此刻法式建筑和各式咖啡館都在沉默中,幽暗且含糊,分不清面目?;璋档慕譄粝?,只見街中心有一排排小攤,放滿了一只只蒸籠。蒸籠里全是米飯,蒸籠邊還有一只只小粽粑。這是給游客布施用的。
街邊,在纏繞的電線下,一長排一長排小凳子已擺好。燈凄清地亮著。
妻買了份蒸籠米飯,被分配在一張小凳子上坐下。塑料凳放在一小塊地墊上。邊上已坐了數人,每個人捧著米飯,在靜候僧侶們的出現。妻是游客,邊上也都是游客,各種膚色的都有。在不遠處,還看到了當地人,有幾個穿民族服裝的老撾人跪在一旁。他們準備了更多的米飯,旁邊的塑料袋里都是。
僧侶們終于出現,身披黃色袈裟,肩頭背了一個大缽。他們像變戲法一樣,是突然從黑暗處擁出的,腳步輕盈,甚至無聲。黃色袍子在燈下刺眼,一眼就能逮到那緩緩走動的人影。他們在暗色里蜿蜒而行。
布施開始了。布施的人們手抓米飯,靜守著。等黃袍子一近身,放進對方背著的大缽里。妻也如此,拿起米飯,一撮又一撮,放到經過的大缽里。
一切都是在靜默中進行,沒有對話,沒有謝謝,最多只是眼神在交流。
老撾人似乎更考究,先把塑料袋里的米飯取出,放到一個篾制容器里,再手抓,從這篾制容器里取出,一點點分發(fā)出去。
僧侶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一撥一撥顯現的。他們光腳,踩在清晨潮濕的地上,神態(tài)安詳,沒有表情,然后又悄無聲息地消失在黑暗里。淡淡地來,又淡淡地去,像在演無聲電影。
幾年前在緬甸,我也看過布施,那是在馬哈伽納揚僧院。上午十時,僧侶從房間出來,手捧大缽,接受人家的布施。每天來布施的人家是不一樣的,帶著親戚朋友,帶著米飯、糕點和水果。幾百個僧侶排著隊,規(guī)模浩大,默默穿行,同樣面無表情。拿到食物后,他們來到室內,靜默地用餐。
我還在曼德勒的街頭,遇到三個年輕的僧侶。一時興起,竟尾隨他們。年輕僧人臉上滿是朝氣,他們挨家挨戶化緣,進門作揖,接受布施。
緬甸與老撾是近鄰,但僧侶們接受布施的方法略有不同?,槻畹牟际┰诮诸^完成,人們備好食物,守在街頭,與日出一起完成發(fā)放。每天,街頭都會重復上演這一幕,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樣的內容,相似的情形,竟延續(xù)了幾百年之久。這也成了瑯勃拉邦的一道風景,來此地的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都會參與進來。
一位老撾華人這樣跟我說,這里很窮,全世界倒數,但這里的人們信佛,善良,寬容,你不會看到打架和偷竊。這里的摩托很貴,一輛折合人民幣一萬多,但這里的車都不上鎖。我好奇,竟去驗證他的說法。的確,沒有一輛車上鎖?,F在,當面對布施這一幕時,我就想到了他的話。
更多的僧侶在擁來,黃袍子像股清流,在微明的天色里若隱若現。
在街的盡頭,還有一群人跪在地上,有大人,也有小孩。一問,居然是流浪漢。當僧侶經過他們時,僧侶又向他們布施。飯團在手中傳遞著,像是接力一樣,流浪兒童用塑料袋裝著散發(fā)著微熱的一個個飯團。
菜場在前方。進口處還跪著布施的人,著裝鮮艷,貌似一家。他們跪在小墊上,朝經過的僧侶布施。
這是個露天菜場,在一條狹狹的巷子上。與我熟悉的市場相仿,各種蔬菜擺在路的兩旁,有的我叫得上名,有的則完全陌生。熱帶的蔬菜,長著奇特的形狀,拿在手里把玩,也有一份新奇。
越往里走,攤位越多。但驚奇也來了,我驚奇于每個攤位的整齊。
我在一個蔬菜攤前站住。黃瓜疊成一個正方形的模具狀,一旁的青椒也是一個形狀,紅椒又是另一個形狀。各類蔬菜都捆扎、疊放,有條有理。如果一個攤位如此的話,我是不會驚訝的??擅總€攤位都齊整,像經過訓練似的,呈現出同樣的面貌。
每個攤就像一個小世界,每個小世界都是經過裝扮的。
攤主們都坐在地上。他們都有一小塊墊子,墊子在臺階上一放,就成了天然的座椅。他們盤腿而坐。一個年輕人,約莫二十多歲,盤坐在地上,一條大圍巾散在脖子周圍,遮去了他半個身子。他手拿一張餅,悠然自得,不時啃上一口。身旁擺著機械秤,地上放了一瓶水。他賣的是我叫不出名的東西,有像茄子一般的果品,也有一包包如藏紅花般的干花。
天驅開晨云,終于亮堂了起來。一位老者出現了,有點駝背,擺了個物品小攤。里面有布匹、小包、掛件和各種刀具。布匹花哨,充滿民族風情,一長排地貼墻排放。妻第一眼就發(fā)現了那些小布包,是手工包,色彩夸張,構圖大膽。拿起一個包,看到上面有大象、房屋,也有人。第二個包,上面有大樹,樹上停滿了鳥,樹下則有大象和老虎,還有不認識的獸。妻樂了,不停地翻動著這些手工藝品。
我也好奇,站在這條陋街,抬眼朝每個攤位張望。無形中,感到這里面蘊含了一種秩序,這種秩序或許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它在暗處。更確切地說,它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當我們見慣了菜場的臟亂差、污水橫流、氣味難言以后,再目睹眼前這片小整齊,就成了一道小清新。唯有內心平靜,才會創(chuàng)造整潔,這整潔后面有某種情愫,在發(fā)酵,在起作用。
目光揀拾一個個攤位,我用眼神撫摸這里的每一個陌生人。在老撾只有短短幾天,看慣了村莊的破舊,先前有幾個困惑一直伴隨著我。為何每一戶人家進門后就變得井井有條、衛(wèi)生干凈呢?再有,每一條河道也清爽、整潔,即使穿過村莊,流出時依然清流潺湲,不見污水橫流,不見垃圾袋亂舞……我看到了一種無形之力就在周圍,在空氣里,在習慣里,更在思想里。這整潔可能與街上的布施有關,甚或可以說,它們原本就是一個整體。
佛無處不在,佛法滲透在生活每一個細微的角落里。
妻很歡悅,她買了一沓的手工小布包。摩托車聲響起,串起了街頭的熱鬧。布施已經結束,新的一天在徐徐展開。
清邁的氣質
賓館在巷子深處,走進去,就開闊了。有大塊的空地,停著車,還有神龕,供著彩帶和鮮花。賓館門口有泰文,也寫中文,這是一家華人開的賓館。
在清邁,你會不時遇到尷尬,那就是周邊環(huán)境的嘈雜?,F在就是如此,旁邊是破舊的房子、陰溝以及大片叢生的茅草地。然而,一旦踏入賓館,呈現的卻是一種安靜。
門前放了許多大木桌和木椅。用整塊實木做的桌子放在露天,邊上還搭了數個木涼亭。亭邊吊著多種綠植,羞答答地倚偎在旁。植物后面是兩只石神獸,像列隊的士兵,守衛(wèi)著。一旁有水池,里面養(yǎng)著錦鯉,不時冒出頭來,探上幾眼。
大廳內更見神采。紅酸枝的實木大桌放在顯眼處,小擺件、大擺件充斥四周。各種花卉、照片、鐘表、木器、瓷器,以各自的形態(tài)靜臥著。這小小的空間成了個藝術場,產生著能量,我置身其中,眼睛仿佛也不夠用。這空間的布置隱含了太多的個性,仔細品味,就會了解主人的品性、愛好和期許。即使在電梯口這樣一個狹窄處,也放了案幾,巨幅的泰式油畫,花卉,還有一張張相框,處處盡現繁復,卻又不失精致。詩琳通公主視察這里的照片也掛在墻上。
每天,我都會到這個空間里流連,有時靜坐,有時發(fā)呆。這是個有磁場的空間,我想從這些細小處帶走些許營養(yǎng)。
賓館沒有圍墻,一條小路通往前方。我無事,就會四處閑逛。
沿著小路,就會看到高低錯落的房子。路上,一幢小院子闖入眼簾。院門緊閉,門口有兩口小缸,邊上植著虎皮蘭,還有盆栽的滴水蓮。我站在大門口,通過縫隙張望。里面應該是一戶人家,盆花一圈圈地排列著,葉子濕漉漉的,顯示著剛澆過水。但里面沒有人,一個人也沒有,白色的汽車白得透亮。
陽光若有若無,覆蓋在植物上,形成一圈光斑。玫瑰在靜默地綻放,它們和月季花一起點綴在叢中。草綠得發(fā)亮,如涂了一層水漆。屋子掩映在樹木后面,屋角甚至被綠色包圍,只露出整齊的屋頂。里面有把紅色的大傘撐著,醒目得很。那是一把巨大的油紙傘。傘下有兩個小人,原來是雕塑,一男一女,著民族服裝。
我的眼凝固了。在一條僻靜的小路上,竟然出現這么一個景觀。這是一個家,但更像是一個藝術花園?,F在里面悄無聲息,沒有人影,像睡著了一般。我想象著他們生活的模樣。
如果我不貼著門縫,是不會發(fā)現這塊領地的。它隱藏在一條起灰的泥路上,在一個叫不出名的小村莊里。
次日中午外出,進入一個路邊的餐廳。外面是大馬路,灼熱,車子在飛馳,一踏入卻見清涼。里面有神龕、鮮花、流水,還有供著的各式瓜果。進去后綠意彌漫,目之所及全是植物,還有潺潺流水聲縈繞四周。
餐廳的四周砌了池子,像護城河一樣,屋子被水包圍著。池里種了一圈水生植物。餐廳是鏤空的,沒有墻,綠植成了墻。屋頂與綠植間有間隙,陽光與空氣就從這里穿越進來。綠植從水中升起,曲折蜿蜒,與餐廳融為一體。陽光透在葉片上,泛起綠色的油光,餐廳沉浸在斑駁里。
置身其中,我用餐,喝茶,聽流水,仿佛來到了一處被溪流包圍的山中人家。
清邁人散淡,但常常會有這般優(yōu)雅制造出來,于是一杯咖啡就添了香氣,更有了濃度。
在塵土飛揚的鄉(xiāng)村道上盤旋一個多小時后,藍廟出現了。
在遠處就能看到藍色的屋頂,很顯眼,但不張揚。藍是那種深藍,收斂,沉著,有靜氣。
時值中午,陽光正艷??拷{廟,陽光與琉璃瓦片交織著,連土地也仿佛在閃光。進門便是兩條巨龍,鎮(zhèn)守廟宇兩側。龍是藍色的。兩條龍略有差別,一條鑲藍邊,另一條則鑲粉紅邊。龍?zhí)ь^,張嘴,氣勢逼人。龍上鑲嵌寶石,鱗片里藏著太陽的光。龍在中國是常見的,到了泰國卻有變化,形狀不變,氣勢不變,卻多了裝飾。龍頭上有珠寶,龍身上有錦緞、掛墜,還有五彩的顏色。
如果說龍給人威壓的話,那里面的震撼就更強了。這里竟是一個神獸的世界。
都是些什么神獸呢?或許我根本無法叫出它們的名字。龍的身上安上了大象的頭顱,而身子又有孔雀的模樣。大象的頭顱變得柔軟,鼻子間又有了鳥的輪廓。變異的動物,都是從來沒見過的動物……兩只古怪的大鳥正在塑造當中,巨碩的身體背部又長出了魚鰭……古怪里充滿了夸張,我被這想象吸引。
我仿佛進入了一個《山海經》的世界。
最大膽的還是顏色。這些神獸被各種顏色包裹,衍生出不同的品相來。同樣一條龍,這邊是這般模樣,到了那側又成了另一番模樣。顏色在自由搭配,看似雜亂,卻又仿佛遵循著某種規(guī)則。
廟宇是神圣的。我看過眾多佛教廟宇,尼泊爾、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老撾各有特色。同樣是泰國,曼谷的大王宮氣勢非凡,但就一次性的震撼而言,藍廟帶給我的卻是一種異境。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它顛覆了我對廟宇的認識,拓展了我的知識面。它是難以歸類的、獨特的,也是超凡的。
廟宇可以做成這樣,做成一座精致的公園,一個藝術的象牙塔。
我曾經感嘆過緬甸的廟宇,幾乎每個村莊都擁有大金塔。蒲甘,這座萬塔之城,也留給我視覺的沖擊。但藍廟帶給我的印象是藝術的綻放與撞擊,更是一次想象力的解放。
站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上,常有一種恍惚之感。有時覺得凌亂與擁擠,但有時又會覺得精致與細膩。它們和諧共生,奇妙融合。人們低調平和,卻在不經意間攜手藝術。這些藝術在清邁的街景里,在每一件擺設里,在每一道菜肴里,甚至每一個布包的針腳里。它們就這樣隱居著,安靜地仰著頭,既高傲,又謙卑。
撫摸巨龍,龍在陽光的曝曬下是溫熱的,仿佛是一條真正的臥龍。
責任編輯: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