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思徵
摘?要?《朱子語錄文獻語言研究》一書在宋本《池錄》與黃士毅、黎靖德《朱子語類》諸本匯校所得異文6000余處基礎上整理出異文詞500多組,從文獻學、語言學等多角度進行綜合研究,力圖構建文獻學與語言學研究之橋梁,探尋宋代至現(xiàn)代的語言演變軌跡,既有個案的精詳考證,也有從詞匯系統(tǒng)角度考察異文的創(chuàng)新研究,可謂專書研究的典范之作,展示了迄今為止朱子語錄研究又一新飛躍。
關鍵詞?朱子語錄?文獻語言?文獻學?語言學
作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將儒學思想和儒家文化發(fā)展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是中國思想史上繼孔子之后最為重要的人物。其思想和學說不但籠罩后世數(shù)百年,還在朝鮮、日本等漢文化圈國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朱熹學貫古今,一生以著述和講學為主,《四書集注》《詩集傳》等著作自不待言。據(jù)統(tǒng)計,朱子一生創(chuàng)建、修復和講學所及的書院有六十余所(方彥壽2005),門徒達四五百人(陳榮捷2007;高令印,高秀華2007),學者影從,可謂盛極一時。朱子在不同時間地點講學時的授課內容及師生間問答被門人弟子們分別記錄下來,被稱為“朱子語錄”,總數(shù)達二百余萬字。今通行本為黎靖德所編《朱子語類大全》一百四十卷,與《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及其他著作一同構成了朱熹著述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幾十年來,隨著朱子學研究的興盛,《朱子語類》逐漸進入學者視野,學界對其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近年來,部分學者認識到以往研究僅以黎靖德《朱子語類大全》通行本為對象之不足,將研究范圍擴展到黎類成書前的早期版本,研究成果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文獻學和語言學兩方面,有大量論文和著作相繼問世。其中尤以徐時儀先生之研究為最著,他在此領域孜孜矻矻深耕四十年,陸續(xù)出版專著數(shù)本,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卓然權威。近來上海市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第二十輯“博士文庫”出版了徐先生高足潘牧天《朱子語錄文獻語言研究》一書,展卷讀之,不由慨嘆名師出高徒,是著亦堪稱相關研究之翹楚。作者“后記”自言與朱子語錄結緣亦已十余年,此書即是在其博士論文《朱熹語錄文獻語言研究》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全書凡五章,前兩章分別概述朱子語錄文獻及文獻異文詞概貌,三、四章則對異文詞的構成、成因及詞匯系統(tǒng)進行研究,最后一章探討朱子語錄的用字特點及學術價值。
一、 朱子語錄文獻的整理研究
朱熹逝世后,門人弟子所記的朱熹講學語錄相繼刊印流傳,主要有“五錄”“三類”,即李道傳《池錄》、李性傳《饒錄》、王佖《婺錄》、蔡杭《饒后錄》、吳堅《建別錄》和黃士毅《蜀類》《徽類》及黎靖德《朱子語類大全》。其中以編纂于嘉定八年(1215)至嘉定九年(1216)年的《池錄》年代最早;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根據(jù)《建別錄》修訂其景定四年(1263)所編《朱子語類大全》,綜合一百余家朱熹弟子所記筆記,刪其重復,集之前諸家刊本大成,定為一百四十卷。今通行本乃明成化九年(1473)江西藩司覆印宋咸淳六年本,而當下研究則多采用今人王星賢點校本,其所據(jù)為清代賀瑞麟校本。該本不惟年代較晚,且與成化本亦存在頗多不同之處,與《池錄》、徽州本等早期文獻差異則更大,并不能完全反映宋代的語言實況。幸運的是,隨著國內外學術交流日漸密切、網絡信息及其他技術手段的發(fā)展,許多原來束之秘閣、不為人知的“新材料”被重新發(fā)掘,為今日學者利用和研究。如朱子語類即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錄》(即《池錄》)宋刻本七卷、明抄本十一卷,日本九州大學藏朝鮮古寫徽州本(即《徽類》)兩種稀見文獻,保存了黎靖德《朱子語類大全》之前的朱子語錄面貌,為厘清“五錄”“三類”之間的關系脈絡提供了寶貴的一手材料和可能性。
文獻是一切研究的基礎,該書第一章“朱子語錄文獻概貌”即從“朱子語錄傳本概貌”“朝鮮時代朱子語錄編本概貌”“日本存藏朱子語錄概貌”三個角度對現(xiàn)存的各種文獻版本予以細致的梳理和研究,將朱子語錄文獻分為匯編本、類編本與選編本,指出朱子語錄是一種以門人、抄寫時間為編排順序的匯編本,而朱子語類則是按照內容分類編排的類編本。相較而言,語錄的材料更為原始,少經人為改動,而語類在按內容重新分成理氣、鬼神、性理等門類的過程中則難免摻入主觀成分。為徹底厘清不同版本之間的脈絡和關聯(lián),作者迎難而上,以宋刻本、明抄本《池錄》所存十八卷三十萬字為底本,與朝鮮古寫徽州本、通行的成化本《朱子語類》及王星賢點校本等諸本互相比勘,得到相異者6000多處,所出校記字數(shù)竟超過正文。這些異文對于古籍整理研究、漢語史研究、理學研究、朱子學研究、宋史及思想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更值得欽佩的是,由于《池錄》宋刻本的微縮膠卷有部分內容漫漶難辨,作者在多次托人去臺灣申請查看原件未果的情況下,特地親自赴臺,多方輾轉等待后終于一睹宋本真容——“一葉葉翻開宋本,心中竟生出莊重的儀式感,仔細地核對之前的疑問處,終于明白了復印件上的漫滅是因為遭受水患墨漬化開未得到及時處理而又霉變了,小心扒開每一葉的中縫查看刊工的姓名猶如窺探了千年前的秘密一般竊喜”。作者如愿以償?shù)男那楹腿杠S神態(tài)躍然紙上,相信真正熱愛學術的人讀之必能感同身受。
2016年,徐時儀先生與潘牧天所整理的《池錄》校注本以《朱子語錄》之名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本與王星賢點校的黎靖德(1986)《朱子語類》、徐時儀和楊艷整理的黃士毅(2014)《朱子語類》共同構成了朱子語錄文獻現(xiàn)存的“一錄二類”,堪稱新時代語錄研究的三種基本文獻。同樣,此校亦正是潘著的文獻基礎。
二、 朱子語錄異文字詞的全面研究
在充分占有材料和精詳??钡幕A上,該書作者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針對異文中“文字”與“語言”兩個方面(即“字的異文”與“詞的異文”),對整理所得的朱子語錄異文詞及用字差異進行全面研究。
第二章“朱子語錄文獻異文詞概貌”首先對大致情況予以簡介: 朱子語錄中有豐富的漢語詞匯,尤其是唐宋以來的方言俗語和口語詞,體現(xiàn)了宋代文人口語用語的特征,僅黎靖德《朱子語類》中口語詞的數(shù)量就在8000以上。作者通過諸本共有內容的??保玫疆愇脑~約500組,詞語1000個以上,涉及文字、詞匯、語音、語法等,內容則關涉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諸如哲學思想、宗教、經濟、教育、科舉、飲食、音樂、時令、動植物、服飾、家具、稱謂、顏色等方方面面。作者針對以上方面分別舉例和考證,使讀者略見其概貌。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趨雅趨俗、具象抽象、文言白話、通語方言、繁復簡單五組互動機制和承古、新舊替換兩大來源。有鑒于朱子語錄中上古書面語與唐宋以來方俗口語并存而形成文白夾雜的文人口語風格,異文詞的兩大特點主要是文白相替和方俗口語間的替換,如否定詞“不—未—無—毋—沒”,又如代詞“這—此—是”,它們的產生時代、語法特性各有不同,在語錄中時常發(fā)生替換。這種替換主要表現(xiàn)為弟子在最初記錄時直錄口語而在后來不斷的加工過程中逐漸文言化、書面化,體現(xiàn)出當時文言仍然占據(jù)書面語的主導地位。朱子語錄產生于宋元文白演變的關鍵時期,先秦文言與唐宋口語互相雜錯,作為文人口語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古白話的重要文獻。作者擇取的宋刻本、明抄本《池錄》及成化本等諸本及相互之間的異文恰能完整反映宋元以降整個漢語古白話時期的語言演變實況,為學者研究文白競爭提供了絕佳的一手材料。
第三章探究朱子語錄異文詞的構成和成因,第四章則研究異文詞的詞匯系統(tǒng),這兩章篇幅共占全書的五分之三,是全書的主體部分。異文詞的構成形式分為音節(jié)對等和音節(jié)不對等兩種情形: 前者主要有“單音詞—單音詞”、“復音詞—復音詞”(包括雙音節(jié)、三音節(jié)、四音節(jié)詞語)兩種形式,后者則包括“單音詞—雙音詞”“雙音詞—多音詞”以及“兩字以上短語”的不對等替換,涉及聯(lián)合式、偏正式、重疊式、附加式等構詞形式。作者于每一種形式都列舉多個實例予以周密分析和詳細考證,如單音詞中的“挨—捱—崖—睚”“串—穿”,雙音詞中的“年幾—年紀”“知得—得知”,三音詞中的“不奈何—沒奈何”“大小大—多少大”。而四音節(jié)詞語是漢語中獨具特色的一種詞語形式,在朱子語錄中亦十分常見,故而作者專辟一節(jié)加以詳論,總結出換序、同類屬語素替換、同義語素替換等不同形式和原因。在關于不對等音節(jié)異文詞的部分,作者著重探討了最為常見的聯(lián)合式結構,并列舉分析了七組詞語來予以說解,其中尤以“面—頭面”“改—改革”“資—資質”“見—見識”諸例考證精當,頗具說服力。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同義并列式雙音詞是中古近代漢語中最多見、最能產的構詞方式,進一步考察了“饑餓”“詔令”“合當”“意思”“等待”五組異文詞,并對其構詞和引申機制以及對詞匯學研究的價值做有探討。而在探究異文詞形成原因時,作者既注意到形近、音近、避諱等常見原因,又能夠根據(jù)朱子語錄記錄口語的特點,結合不同時代材料的古今文字演變等因素做條分縷析的研究,最終總結為近義替換、古今字形變化、音近音變、文獻傳改及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等五大原因,體現(xiàn)了作者在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文獻學諸多領域深厚的積累和功力。
宋刻本《池錄》是宋代的同時材料,故而呈現(xiàn)出宋代用字的原貌,而明抄本《池錄》則反映出明代手寫用字的變化形態(tài)。以之與后世諸本相???,所得異文不但為語言研究提供諸多方面的線索,于宋代用字及漢字發(fā)展史研究亦有裨益。該書第五章即從時代變化、字體規(guī)范、字形結構及字詞關系四個角度出發(fā),指出《池錄》用字既承古又承俗;既有正異體與俗寫的異同,又有新舊字形的異同;既有換旁換位,又有增省偏旁部件的繁化與簡化;既有古今字、通假字,亦有借用、訛誤和記音等特質,是為關于朱子語錄文獻用字的首次研究。
三、 朱子語錄異文的詞匯系統(tǒng)探索
中國學者將語言研究分為傳統(tǒng)語文學與現(xiàn)代語言學,傳統(tǒng)語文學主要是對古代文獻的語言做解釋,現(xiàn)代語言學則偏向借鑒西方理論做語言現(xiàn)象的系統(tǒng)研究,傳統(tǒng)小學研究借鑒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方法建立起理論框架,進一步拓展研究領域。(徐時儀2011)該書以傳統(tǒng)語文學異文考辨與詞義研究為基礎,進而對異文詞的詞匯系統(tǒng)做有考探,集中體現(xiàn)在第四章運用概念場(語義場)、構詞語素、義位分析等語言學理論方法對異文詞的詞匯系統(tǒng)進行研究。作者在第一節(jié)指出,“文獻中一對異文的形成往往有其原因,尤其同義替換的異文,必然在詞義上有緊密的聯(lián)系,一般同屬于一個概念域,是同一個概念場上的成員”(潘牧天2019)245。依次考察了看視、現(xiàn)在、過去、言語、知曉、微小、謹密、怠慢、事物等九個概念場異文詞類聚的情形,如“過去概念異文詞類聚”中作者以“向”“前”“初”三個語素關聯(lián)“向—向前、向來—向時、向年—向來”“從前—向前、以前—已前”“初—初間、從初—初—當初、初—當初”八組異文,作者注意到“向來”可指過去、近來和剛才,甚至有的可以指將來,并在蔣紹愚先生將時間定義為“moving object”(蔣紹愚2015)458-459的理論基礎上解釋這種現(xiàn)象;又如在“微小概念異文詞類聚”中通過考察“豪—毫—毛”“毫發(fā)—毫厘(氂)”的異文替換及“毫、厘、絲、忽、杪(秒)”等的并用,證明表微小概念的詞語多由微小的事物概念或微小的度量概念引申而來,而微小的度量概念名稱則多取于微小的事物,如豬毛、牛尾毛、蠶絲、麥芒、蛛網等。
第二節(jié)以“貼—帖”“遜—讓”為例考察了異文詞核心語素類聚,并在“詞法模式”(董秀芳2004)的基礎上提出了核心語素異文替換的“同步構詞”現(xiàn)象。作者論述“遜—讓”異文時例舉“辭~、揖~、謙~、推~、禪~、柔~、和~、卑~、~謝、~順、~位、退~、恭~、~畔”等詞,指出二者替換最初因避宋諱強制更改,“經過長期認知的重新整合,成為一種詞語或語素替換,不明避諱者也完全能夠從語言演變層面去重新理解,這種替換完全有可能脫離避諱,而類推創(chuàng)造更多的同類新詞”。并進一步論述文獻與語言的互相作用,“避諱由同義詞替代避諱字,是語言規(guī)則作用于文獻規(guī)則;久之這種替代為人們所接受,形成了用詞的習慣,則避諱改字后的詞進入到詞匯系統(tǒng),甚至改易前后的一對詞能夠通過詞法規(guī)則同步構成更多雙音詞,則是文獻規(guī)則作用于語言規(guī)則”(潘牧天2019)422,堪稱的論。
第三節(jié)以一詞的多個義位為中心考察不同義位上分別形成的異文類聚,以不同的異文詞為線索探討詞的引申關系,作者通過“過”與“惡、轉”的異文分析動詞義“經過”到名詞義“過失、罪愆”,以“解”與“和、講、注、脫”的異文為線索考察其“知曉”“解脫”“和解”“闡釋”“能夠”的詞義演變,以“前”與“首、面前、先”的異文為線索探討“前”運動、空間、時間概念語義的關系,三例代表了線性引申、擴散式引申與跨域引申三種引申方式,分析細致,結論精當,并輔以示意圖,清晰地展現(xiàn)了引申脈絡,足見文獻異文于詞義研究之重要性。
以往的異文研究往往是孤立的個體考辨,該書在考辨異文的基礎上,不僅將異文現(xiàn)象用于構詞方法、文白演變等理論的分析,且將它們以概念、構詞語素及一詞多義系聯(lián)起來做系統(tǒng)考察,兼而論述文獻使用與語言演變的互動機制等問題,為漢語詞匯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與新思路。
朱子語錄作為朱熹授業(yè)時與門人弟子問答的實錄,經由黃士毅而黎靖德之刪削整合分類,終于集前著之大成。然而在流傳過程中,不惟許多忠實記錄朱熹口語的成分被改易,兼有后人語言羼入、后世傳刻校改,距原貌相去甚遠。宋刻本《池錄》作為宋代同時材料,與朱熹當年授課時的口語實況最為接近,其巨大的文獻價值正在于此。
作者不避繁瑣,以諸本相???,得到異文6000余處,異文詞500多組,并從文獻學、語言學等多角度進行綜合研究,力圖構建文獻學與語言學研究之橋梁,不僅探尋宋代至現(xiàn)代的語言演變軌跡,更重現(xiàn)出朱熹授課與弟子記錄、編輯以至后世刻印傳抄這一鮮活的歷史過程,可謂專書研究的典范之作,展示了迄今為止朱子語錄研究又一新飛躍。
縱觀全書,所舉例證皆植根于細致??钡幕A之上,故能擘肌分理,考證精詳,然而限于篇幅,書中所能反映的不過全部材料之什一二,尚非全豹,未免遺憾。筆者與作者交契十年,雖具體研究方向不同,但對其念茲在茲和勇猛精進的學術態(tài)度唯有欽佩而已。此書由作者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是他過去十年研究成果的總結和里程碑,但以其對學術的敬意和熱忱揆之,此書的出版絕非他關于朱子語錄研究的終點。期待牧天將來更進一步,以東亞朱子學的視野對朱子語錄域外藏本、刻本、編本和注解類文獻進行更為全面的整理和系統(tǒng)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榮捷.朱門之特色及其意義.∥陳榮捷.朱學論集.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76-193.
2. 董秀芳.漢語的詞庫和詞法.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 方彥壽.朱熹書院門人考.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35.
4. 高令印,高秀華.朱子學通論.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98-121.
5. 蔣紹愚.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5: 458-459.
6. 潘牧天.朱子語錄文獻語言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19.
7. 王星賢整理.朱子語類.北京: 中華書局,1986.
8. 徐時儀.略論中國語文學與語言學的傳承及發(fā)展.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1(3).
9. 徐時儀,潘牧天整理.朱子語錄.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0. 徐時儀,楊艷整理.朱子語類匯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上海?200241)
(責任編輯?馬?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