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良
東塢山有句話叫“三口風吹出千年金衣”,而這“前年金衣”就是我們常吃的豆腐皮。
東塢山是杭州富陽區(qū)銀湖街道的一個村,毗鄰大洋塢水庫。我們到訪時由于時值炎熱的夏季,并非生產(chǎn)豆腐皮的時節(jié),無緣參觀制作工藝,只是去察看了一條古道——東塢山大洋塢古道。
那是一條毛石古道,掩映與蜿蜒于竹林間,據(jù)道邊木牌上的文字簡介,該古道分兩支至半山腰,后分成五路與外界相連,其中之一通往杭城龍塢上城埭,是向靈隱寺等寺庵輸送豆腐皮等素餐原料的主要通道。
由于時間限制,我們無法重走古道。通過那些被磨損得極其光滑的毛石,不難想見當時的東塢山人肩挑背扛著一筐筐豆腐皮,翻山越嶺頻繁往來于這個山村與杭城各大寺院及餐館的場景。
望著這條古道,筆者重新審視東塢山豆腐皮。豆腐皮,只要有毛豆之地,便可制作。而杭城那么一座大城市,想必不會沒有生產(chǎn)豆腐皮的作坊,偏偏要從這個偏僻山村進貨,足見東塢山豆腐皮有著獨特之處。
東塢山豆腐皮制作始于唐代,已有1300多年歷史,因其薄如蟬翼、輕似絹紗、油潤光亮,有“金衣”之稱,且油潤白凈、落水不糊、味道鮮美,頗受當?shù)厣釟g迎。
查證相關資料了解到,由于東塢山豆腐皮品質(zhì)優(yōu)異及寺院相互傳播,名氣越來越響亮,發(fā)展到后來,不光在杭城各大寺院,甚至在江浙滬一帶,尤其在佛教界久負盛名。到了明代,被列為貢品。
那一張張不起眼的豆腐皮,緣何能步入“光榮大道”?追尋軌跡,不失為一條“荊棘路”——它的制作工序極其復雜,要歷經(jīng)磨豆、去殼、渣漿、吹風、刮漿、烘干等眾多步驟。特別是“吹風”工藝,尤為關鍵。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東塢山豆腐皮為什么與眾不同?真正成因在于:東塢山人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絕技”——“三口風”吹出“千年金衣”。那“三口風”就體現(xiàn)在“吹風”環(huán)節(jié):當豆?jié){在鍋里初形成皮時,先吹“頭口風”,用竹篾條將皮挑起,輕貼于竹棒上;緊接著吹“二口風”,借風勢抽出竹篾條,留皮在竹棒上;再吹“三口風”,將皮鼓起,乘勢用竹篾條刮掉多余豆?jié){,使皮勻而薄。
這看似簡易的“三口風”,實則上是無數(shù)代東塢山人智慧的“結(jié)晶”,更是需要制作師傅經(jīng)過數(shù)年練就的“本領”。當然,它也是讓東塢山豆腐皮“出類拔萃”的“絕活”,以至于時至今日,仍舊讓其獲得無數(shù)殊榮。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不斷進步,現(xiàn)在的東塢山豆腐皮,無須再用手工制作,“蒸汽制作、蒸汽烘干”,已成為響亮的推廣語。但東塢山人創(chuàng)造并傳承千年的“三口風”傳統(tǒng)技藝,于這個時代依然熠熠生輝。
究其原因,不外乎“將工藝做到極致,以細節(jié)成就精品”。雖然,隨著時光的流逝以及我們曾經(jīng)對工匠的漠視,已無法打撈起隱藏在“東塢山豆腐皮”這項非遺技藝背后的傳承人一個個默默堅守、奮勇前行的故事。
但“東塢山豆腐皮”的傳世,足以讓我們認識到:它不僅是手工技藝的流傳,也不僅是文化信息的保存,更是閃耀著歷代傳承人秉持的“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之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當前稀缺的,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