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章訓
(浙江衢州324002)
提 要:《至正金陵新志》是元代方志中的名志佳作。方志學界以往對于元志界名家張鉉及其所纂名志《至正金陵新志》的研究一直處于淺嘗輒止的狀態(tài),文章從方志史的角度,對該志修纂者的思想從主纂素質(zhì)、編纂義例、體裁運用、記載原則、志書續(xù)修五個方面進行了概括總結(jié),認為其中對續(xù)志和城市志的編纂見解尤為獨到,于古今編修續(xù)志皆有借鑒意義。在謀篇總體思路上,《至正金陵新志》雖然仿效宋代《景定建康志》,但在具體設目中做到了因創(chuàng)有機結(jié)合,但志書輔文編纂體例存在不足。
成書于元末的《至正金陵新志》(以下簡稱《金陵志》)15卷,張鉉主纂 。《四庫全書》誤標為《至大金陵新志》。此志為續(xù)宋代《景定建康志》(簡稱《建康志》)而作,體例謹嚴,頗具特色,堪稱元代續(xù)志和城市志之佳構(gòu)?!端膸烊珪偰俊纷u之曰:“薈萃損益,本末燦然”,“無后來地志家附會叢雜之病”。[1]如此稱譽是完全從一般府志編纂角度來立論的。若從續(xù)志和城市志編修角度去審視,更是有其獨到之處。如注意選擇續(xù)志續(xù)接對象,詳載城市,注意反映本城特點等。
這里所言“修纂者”是一個集體概念,含主修者索元岱、主纂者張鉉和集慶路總管府。索元岱方志思想體現(xiàn)于其《金陵新志序》一文中,張鉉的方志思想體現(xiàn)于其《修志本末》一文中,集慶路總管府的方志思想體現(xiàn)于其《修志文移》一文中。綜觀他們的方志思想,主要有如下諸端:
1.主纂素質(zhì)說
《金陵志》修纂者繼承和發(fā)展前人思想,認為擔任《金陵志》主纂必須具有“博物洽聞”“學問老成”“詞章典雅”和“作事不茍”諸條件。主修索元岱曰:“予聞張君博物洽聞,而作事不茍?!盵2]這里所言“張君”指《金陵志》主纂張鉉。集慶路總管府所頒《修志文移》亦曰:“續(xù)纂新志,非仗大手筆,未易成就。近聞陜西儒官張用鼎,名鉉,學問老成,詞章典雅,必得其人,事能就緒?!盵3]由于張鉉具有“博物洽聞”“學問老成”“詞章典雅”和“作事不茍”諸條件,所以才被聘擔任《金陵志》主纂。
2.編纂義例說
所謂義例包括修志思想和體例兩方面?!傲x例”作為方志編纂學的一個學術(shù)用語,是元代嚴德元首先提出來的。他論《奉化縣志》編纂曰:“仇泰然舊為青人,周美成舊為汴人,而子孫皆生長于此也。此不書,故書之義例也?!盵4]張鉉繼承前人思想,率先對修志義例問題進行理性探索。他在《修志本末》中論及寫作主旨問題時說:“至于事文重泛,非關(guān)義例者,本志既已刊行,不復詳載?!币环矫?,他認為在修志思想上,當以孔子《春秋》為宗,即所記之事必須有意義于“天下”。他說:“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皆諸侯史也?!冻恕贰稐冭弧啡蓖?,不可復知。以《春秋》經(jīng)傳考之,諸所記載,或承赴告,或述見聞,其事有關(guān)天下之故者,雖與魯無預,皆書于冊。其非義之所存,及聞見所不逮者,雖本國事,亦或棄而不錄。”另一方面,他認為在志書體例上,當以《春秋》《史記》為宗。他說:“修《景定志》者,用《春秋》《史記》法,述世年二表。經(jīng)以帝代,緯以時地、人事,開卷了然。與《建康實錄》相為表里,可謂良史,而戚氏譏其年世徒繁,封畫鮮述,所作續(xù)志悉芟去之?!盵5]由此可見,張鉉在修志方法是主張以史法為宗的。
3.體裁運用說
張鉉對于志書體裁運用問題有三個觀點。其一,強調(diào)圖文并用。張鉉說:“古之學者,左圖右書,況郡國輿地之書,非圖何以審訂?”他鑒于戚氏志“屏卻舊例,并去其圖,覽者病焉”之弊,故所修《金陵志》“一依舊例,以山川、城邑、官署、古跡次第為圖,冠于卷首,而考其沿革大要,各附圖左以便觀覽”。這些話語都表達了張鉉關(guān)于圖文關(guān)系的正確看法。其二,主張綜合運用各種體裁。張鉉認為,志書基本體裁就是圖、譜、紀、志、傳。他總結(jié)《金陵志》編纂經(jīng)驗說:“今志略依景定辛酉周應合所修凡例,首為圖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勢所存。次述通紀,以見歷代因革、古今大要。中為表、志、圖、傳,所以極天人之際,究典章文物之歸。終以摭遺論辨,所以綜言行得失之微,備一書之旨?!睆堛C在《金陵志》編纂中,輔文體裁也有所創(chuàng)新。如于卷首錄存《修志文移》,創(chuàng)設修志《職名》表、《新舊志引用古今書目》。此外,張鉉還首次說明了門類設置無題小序的作用。他說:“除圖考、通紀外,表志諸篇各有敘,敘所以為作之意?!盵6]這些意見和做法都是張鉉對于修志經(jīng)驗的精要總結(jié)。
4.記載原則說
張鉉對于志書記載著重強調(diào)兩個原則。其一,傳信傳疑?!皞餍艂饕伞睘椤靶乓詡餍?,疑以傳疑”之縮語,意謂記事必須實事求是。傳信傳疑本為孔子《春秋》記事原則之一,故《谷梁傳》稱:“《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7]后被人們移用到修志領域。如南宋趙汝謩論修志記事曰:“其義當兩存者,不敢偏廢,亦《春秋》傳信傳疑之意?!盵8]張鉉繼承前人思想,也主張修志記事必須奉行傳信傳疑原則。他說:“今自丙子前,雜稽史傳歸附后,用戚氏續(xù)志及路州司縣報呈事跡,附以見聞可征者。輯為斯志,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盵9]其二,善惡畢著。在張鉉之前,揭傒斯曾肯定往昔志書記善不記惡做法。他說:志書“于政教,所書必錄其善而遺其不善。此居其鄉(xiāng)不非其大夫之意,亦作志者之法也?!盵10]張鉉則一反常見,率先提出志書記人當善惡并書的新主張。他總結(jié)《金陵志》編纂經(jīng)驗曰:“人物志析為世譜列傳,皆據(jù)前史。纂其名實,鉅細兼該,善惡畢著,傳末例有論贊?!盵11]張鉉此說對后世修志有較大影響,為后世明康海等人所肯定和踐行。
5.志書續(xù)修說
自宋始,隨著修志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學界便開始研究續(xù)志如何纂修問題。如南宋景定年間,周應合就把續(xù)修任務概括為“補、正、續(xù)”。[12]張鉉繼承先賢余緒,繼續(xù)探究志書如何續(xù)修問題。張鉉對此問題有兩個新見解。一是關(guān)于續(xù)志續(xù)接對象的選擇問題。自宋以降,編修續(xù)志多以前一部志書為續(xù)接對象。如宋《寶慶會稽續(xù)志》就以前部《嘉泰會稽志》為續(xù)接對象,《開慶四明續(xù)志》就以前部《寶慶四明志》為續(xù)接對象。至元代,由于有些地方前志質(zhì)量有優(yōu)劣之別,故就產(chǎn)生了編修續(xù)志如何選擇續(xù)接對象的問題。張鉉曾述金陵舊志狀況曰:“至順初元,郡士戚光纂修續(xù)志,屏卻舊例,并卻其圖,覽者病焉。今志一依舊例,以山川、城邑、官署、古跡,次地為圖,冠于卷首,而考其沿革大要,各附圖左,以便觀覽?!盵13]張鉉此話含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郡士戚光”所修金陵“續(xù)志”質(zhì)量低劣,不可作為金陵續(xù)志的續(xù)接對象。二是說《景定建康志》質(zhì)量甚佳,當以此志為續(xù)接對象,即“今志一依舊例”。此言“舊例”即指《景定建康志》之例。二是關(guān)于對于前志的揚棄問題。張鉉認為,后人在編修續(xù)志時,對于前志應該有揚有棄或有因有創(chuàng)。他在論及《金陵志》與前“周氏、戚氏二志”關(guān)系問題時說:“惟《景定志》五十卷,用史例編纂,事類粲然。今志用為準式,參以諸志異同之論,間附所聞,折衷其后?!庇终f:“歷代以來,碑銘記頌、詩賦論辨、樂府敘贊,諸作已具周氏、戚氏二志,不復詳載。今輯其篇,第志于古跡卷中?!盵14]張鉉這兩段話均含揚棄或因創(chuàng)有機結(jié)合的意思。張鉉這兩點意見,于古今編修續(xù)志皆有借鑒意義。
南宋周應合纂《建康志》,采用紀傳體,成為一代名志。張鉉纂《金陵志》“略依景定辛酉周應合所修凡例。首為圖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勢所有。次述通紀,以見歷代因革、古今大要。中為表志譜傳,所以極天人之際,究典章文物之規(guī)。終以摭遺論辨,所以綜言行得失之微,備一書之旨?!盵15]《金陵志》在謀篇總體思路上,雖然仿效《建康志》,但在具體設目中還是做到了因創(chuàng)有機結(jié)合。對此問題,可從如下兩個層面去認識:
1.正文編纂體例
《金陵志》篇目設置主要采用三法。其一,改稱或合并。如將《建康志》之《留都錄》《城闕志》并入《古跡志》,把《儒學》《文籍》兩志并為《學校志》,改《武衛(wèi)志》為《兵防志》,析《風土志》為《古跡》《民俗》二志。其二,重列或新增。如將《建康志》之《官守志》十五目并為《歷代官制》《本朝統(tǒng)屬官制》《題名》三目,在《疆域志》中增《歷代沿革》《歷代廢縣名》《圩岸》三目。在《人物志》中,刪《正學》《直臣》二目,增《仙釋》《方技》二目。改《儒雅》為《儒林》,改《隱德》為《隱逸》,改《貞女》為《烈女》等。其三,創(chuàng)設《論辨》一門,內(nèi)分《諸圖論》《奏議》《辨考》三目。從總體上看,如此設置篇目,還是合乎道理和與時俱進的。尤其是把原《留都錄》內(nèi)容并入《古跡志》,充分體現(xiàn)了編纂者深思熟慮。因建康曾為六朝古都,故《建康志》特設《留都錄》,以體現(xiàn)本城特色。至元代,六朝古都已經(jīng)完全沉淀為一種文化古跡,故《金陵志》編者把原《留都錄》內(nèi)容并入《古跡志》,是完全合乎邏輯的。此外,還把原《儒學》《文籍》兩志并為《學校志》,把《風土志》析為《古跡》《民俗》二志,把原《官守志》十五目并為《歷代官制》《本朝統(tǒng)屬官制》《題名》三目,在《人物志》中把《儒雅》改為《儒林》,把《隱德》改為《隱逸》,把《貞女》為改《烈女》,刪《正學》《直臣》二目,增《仙釋》《方技》二目,在《疆域志》中增《歷代沿革》《歷代廢縣名》《圩岸》三目等,亦皆顯得更為合理和科學。當然此志在篇目設置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一些小目設置還有欠合理和科學之嫌。清《四庫全書總目》“金陵新志”條曾批評說:“其書略依周《志》凡例,而元代故實則本之戚光《續(xù)志》及錄、州、司、縣報呈事跡。其間如官屬姓名已入前志者,不復具錄。而《世譜》《列傳》則前志所有者仍捃載無遺,體例殊自相矛盾。又其凡例中,以戚《志》刪去地圖,不合古義,識之良是。至于《世表》《年表》,則地志事殊國史,原不必仿旁行抖上之法,轉(zhuǎn)使泛濫無稽?!镀葜尽穭h除,深合體例。鉉乃一概訾之,亦為失當?!盵16]應該說《四庫全書總目》如此指陳不當之處,是基本正確的。
2.輔文編纂體例
《建康志》編者很注意志書輔文的設置問題。其卷首依次設有《序言》《進建康志表》《獻皇太子箋》《修志本末》四種輔文。此志這種輔文設置的創(chuàng)新,頗具學術(shù)意義?!督鹆曛尽肪幷呃^承和發(fā)展《建康志》輔文設置之例,在卷首依次設置《序言》《修志文移》《職名》《修志本末》《新舊志引用古今書目》五種輔文。其中創(chuàng)設職名、引用古今書目兩種輔文最具學術(shù)意義,廣為后人所效法。其中所設輔文《新舊志引用古今書目》有不成熟和欠科學之嫌,倘把《新舊志引用古今書目》易為《引用古今書目》那就恰到好處了。因為所言“新舊志”已經(jīng)超越新修本志范圍。其實把新舊志引用書目匯在一起,不僅在實踐上很難做到,而且對于新志讀者來說也沒有實際意義。對此做法,清末朱緒曾就曾有異議。他認為,如此做法有“虛列”書目之嫌。他批評說:《金陵志》“前列《新舊志引用書目》,然陶弘景《古今州郡記》《帝代年歷》、蕭大圜《梁舊事》、庾秀才《地形志》、明克讓《古今帝代記》《丹陽尹傳》之類,元時未必存,亦未見引用。又《金陵百詠》注曾極、陳巖二家,曾詩見《景定志》,陳巖《百詠》,新、舊志不見一首。何以虛列其目?”[17]朱氏如此評說是很有道理的。
此前方志學界,對于元志界名家張鉉及其所纂名志《金陵志》雖有一些研究,但這種研究一直處于淺嘗輒止的狀態(tài)。為促進對張鉉及《金陵志》的研究,故筆者不揣淺陋,談點管窺之見,以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