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克波
(江蘇灌南,222500)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我們踏上了灌南縣張店古鎮(zhèn)采風之路,抵達張店鎮(zhèn)鹽河西岸的千年古剎法靈寺遺址,發(fā)掘這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感受張店遺風。
法靈寺始建于唐代初年,在一段棱飛青石柱的遺物上,還有“大唐將軍尉遲恭監(jiān)建”字樣。法靈寺占地面積五十畝、房屋二百余間,有大佛殿、閻羅殿等建筑,規(guī)模宏大,有“廟里廟”之稱。大佛殿在西首,廊檐用四根圓形石柱支撐,殿內供奉天寶、地寶、人寶三尊大佛,兩旁對立五彩金身哼哈二將,手執(zhí)鋼鞭。大佛后面神臺上供奉著天、地、水三官老爺。兩邊和東西兩山頭神臺上,有赤腳觀音菩薩和催生娘娘像、十八尊羅漢像。大佛殿內頂端繪有彩云繚繞的唐僧師徒往西天取經(jīng)故事和雷音寺如來佛坐在蓮花寶座上等形象。殿內西南角有直徑一米的牛皮大鼓懸在鼓架上,東南角上懸著一只兩千余斤的大鐵鐘,敲時聲聞十里。傳說,此鐘是發(fā)大水時順水漂來的。閻羅殿在東院,又稱“后海島”,有一道磚墻與大佛殿隔開。墻上有月洞門,跨設有云曲橋,人稱“三步跨兩橋,一眼觀兩殿”,這便是“廟里廟”的由來。殿內有托塔李天王像和三頭六臂四大金剛及獅鹿犼象等。
這是何等富麗堂皇的法靈寺,何等令人驕傲的法靈寺,何等令人追憶的法靈寺!
在宗教興盛時期,大江南北的善男信女,去云臺進香,路過此處,必到法靈寺燒香拜佛,觀光游覽。
每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八日,在法靈寺要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廟會。各地善男信女便結隊打著旗傘,抬著香亭,背著香袋,鳴鑼打鼓,向法靈寺而來。那些做買賣、玩花船、踩高蹺、挑花旦、唱小戲、玩雜耍和看熱鬧的大人小孩,伴隨著有節(jié)奏的鑼鼓聲,也都歡天喜地向張家店蜂擁而來。這里圍觀龍船、花旦,那里圍觀高蹺、雜耍,這里圍觀的是說書、蠻琴,那里圍觀的是海州小戲、小唱。在法靈寺周邊的街坊攤點上,五花八門的兒童玩藝,婦女頭飾,胭脂花粉,紙墨筆硯,花布瓷器以及各種吃食,饅頭燒餅,茶果糕點,樣樣俱全,供人選購。
當年張店鎮(zhèn)的繁華昌盛,名不虛傳。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告訴我,他從小就聽過“紙糊新安鎮(zhèn),腳踢伊山鎮(zhèn),鐵打張家店”的傳說。這繁華昌盛無疑離不開法靈寺的支撐。
不曾想,當年如此富麗輝煌的法靈寺在1940 年竟毀于戰(zhàn)火。1939 年,日本侵略軍在灌河口登陸后,早就覬覦張店水陸通衢地位和殷實的農(nóng)商經(jīng)濟的日軍企圖占領張店。以孫篤生為首的張店抗日軍民,為了不讓日軍在張店鎮(zhèn)建立居點,構筑碉堡,安營扎寨,他們毅然燒毀自家的住宅樓,又于翌年燒毀法靈寺,致使日軍遲遲不能在張店鎮(zhèn)立足。即便在1940 后建立的偽政權,也只能在鎮(zhèn)西北角的沿河岸邊孤孤單單地構筑一座碉堡。
在強大的入侵之敵到來之前,張店人作出火燒法靈寺的決定,就在他們舉起火把投向祖輩留下的如此富麗輝煌的法靈寺那一刻,他們是什么樣的心情呢?他們想些什么呢?可想而知,他們當時心情是沉重而悲愴的,他們面對蒼天大地,面對張店黎民百姓,面對毀在一剎那的法靈寺,他們的眼里無不充滿無奈的屈辱又堅強的淚水,他們只有一個念頭,寧愿燒毀法靈寺,讓后人責難,也決不當亡國奴,決不讓日本侵略軍在我泱泱大國無惡不作、荼毒生靈。
孫篤生,這個抗戰(zhàn)領頭人,肩上承受的壓力有多重?。?/p>
在抗戰(zhàn)期間,張店鎮(zhèn)是蘇北地區(qū)最早釆取焦土抗戰(zhàn)的一個古鎮(zhèn),僅孫氏家族600 多間瓦房,一把大火,化為灰燼。所有寺廟,也毀無一存。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古老的張店鎮(zhèn)已是斷墻殘垣,毀不成鎮(zhèn)。
此時此刻,我和同道們佇立在千年古剎法靈寺的遺址上,看到靜靜地躺在這里的臺柱和片石時,我對那些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老前輩除了發(fā)自內心的敬重外,還能向他們說些什么呢?他們在如此貧窮落后的年代,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絲毫沒有屈服于日本侵略者,以毀家紓國的大義,喚起全民族抗戰(zhàn),抵御外來入侵之敵,給后輩們留下堅強不屈的遺風,這是一筆多么難得的精神財富??!我們怎能不佩服他們,怎能不給他們最真誠地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