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勛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這首《登幽州臺歌》可謂千古絕唱——文采斐然的才子,懷才不遇的中年官員,報國無門的將士,風骨崢嶸的創(chuàng)新者,與天地往來的哲學家,與歷史對話的詩人。這時的陳子昂,呈現(xiàn)了一個詩人可能性的極限。
往回撥到十七八年前,一名稚氣未退的青年沿涪江出發(fā),進京趕考,前途未卜,他夜宿樂鄉(xiāng)縣(今湖北荊門北),聞猿猴在夜色中鳴叫,孤寂倍增,寫下“故鄉(xiāng)杳無際,日暮且孤征”的詩句。
故鄉(xiāng)已經(jīng)遙遠得看不到邊際,太陽西垂暮色來臨時,他在尋找心靈慰藉。從家到國的憂思,“海內(nèi)文宗”的成長離不開故鄉(xiāng)射洪的滋養(yǎng)浸潤。
歷史煙云涪江波
梓江從龍門山東南麓的棋盤山流向東南,至射洪雙溪鎮(zhèn)獨座山下匯入涪江。由于涪江在獨座山下向南折了90度的彎,汛期洪水來勢洶洶,如箭直奔獨座山而來,所以梓江古時又名射江。古時“江”與“洪”同音,人們將“射江”訛為“射洪”,后北周從俗,遂改為射洪。而陳子昂的墓地(衣冠冢)便靜坐于獨座山上,墓面對梓水,右傍涪江。
涪江畔的金華鎮(zhèn),唐初時水邊碼頭商賈繁華,鹽、香料等商品進進出出。陳子昂的父親陳元敬曾中明經(jīng)科進士,后歸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成了當?shù)赜忻泥l(xiāng)紳。饑荒之年,陳元敬出糧萬斤賑災,可見其家底之雄厚。后來陳子昂回憶父親,“性英雄兒志向玄默,群書秘學,無所不覽”。
錢多、俠義與愛書,讓少年陳子昂有了“寧為百夫長,不做一書生”的志向。他醉心劍術(shù),常常騎著駿馬四處行俠仗義,偶遇老弱病殘,他慷慨施舍銀兩,年紀輕輕,在鄉(xiāng)鄰間便有了“樂善好施,劫富濟貧”的美名。但十八歲那年,因與同鄉(xiāng)沖突,陳子昂出劍失手將同鄉(xiāng)砍傷,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與對暴力的愧疚。
此后,陳子昂幡然悔悟,開始閉門讀書。彼時射洪寺廟道觀林立,文教興盛,離陳子昂家不遠的金華山設有鄉(xiāng)校和道觀,常有讀書人到此游玩,陳子昂便潛心在此讀書。
唐高宗調(diào)露元年(679年),20歲出頭的陳子昂乘舟沿涪江順流而下,至荊門,由樂鄉(xiāng)縣驛道驅(qū)馬直奔襄陽再北上長安。從射洪到長安路途遙遠,他獨自櫛風沐雨,有過“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的思鄉(xiāng)惆悵,也有“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一展抱負的樂觀豪情。一路上,他的開闊胸襟盡情展露,所作詩風雅興寄,頗有“漢魏風骨”。
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兩次落榜的陳子昂終于中榜,正好唐高宗駕崩,武則天欲興師動眾將高宗的靈柩從洛陽遷到長安。
朝中上下,對這種勞民傷財?shù)淖龇ǜ遗桓已?。陳子昂以“草莽”的身份寫《諫靈駕入京書》上書朝廷,力陳遷葬之弊。武則天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但覺得這小伙子膽大心直,頗有文采,便給了他一個八品右拾遺,也就是給皇帝提意見的諫官。
陳子昂深感武后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多次直言上書,對武則天大興土木、建廟立佛的行為提出意見,力求做武后時期的“魏征”。只不過,現(xiàn)實殘酷,他數(shù)次上書,都石沉大海。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軍事統(tǒng)帥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今遼西一帶)。軍情告急,武則天委派侄子武攸宜前去征戰(zhàn),陳子昂作為武攸宜幕府的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仗著皇親國戚的身份驕橫輕率,不聽陳子昂遣萬人作前驅(qū)以擊敵的提議,還將陳子昂從一個參謀貶為排長。北征途中,“英雄失路、報國無門”,他憂憤地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千古絕唱《登幽州臺歌》。而與武氏集團的沖突,也為陳子昂的結(jié)局埋下了隱患。
兩年后,陳子昂的政治理想被澆滅了大半,他以父親年邁為由提出辭呈,回到射洪過上了寫作、游玩的閑適生活。權(quán)臣武三思仍不放過他,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陳子昂冤死獄中,民眾夾道哭訴。
陳子昂詩作現(xiàn)存一百二十余首,感遇詩三十八首,俠氣縱橫,激情肆恣?!笆ト瞬焕海瑧n濟在元元”,“從官重公慎,立身貴廉明”,詩里風骨與廉潔直白明朗,錚錚有金石之聲,一掃前代靡靡之音泛濫的文風,奠定了陳子昂“大廉不謙”的品格。杜甫評價他: “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編?!碧拼娙宋侯椩f: “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杰出”,陳子昂是五百年難遇的天才!
歷史煙云散盡,令生命不朽的力量得以彰顯——讀書臺無言,一千多年來憑吊者不絕;涪江清波悠悠,流不盡的仍是子昂遺風。
子昂風骨來者多
圣歷元年(698年),就在陳子昂準備辭官回射洪照看父親之前,他的好友、洛陽丞杜審言因瑞符、讖緯等事進言,惹怒了武則天,被貶為吉州司戶參軍。陳子昂作《送吉州杜司戶審言序》,說杜審言“有重名于天下,而獨秀于朝端”“合絕唱之音,人皆寡和”。
轉(zhuǎn)眼60多個春秋已逝,昔日盛唐因種種政治陋弊,已搖搖欲墜。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十一月,安史之亂已爆發(fā)7年,杜審言的孫子杜甫入蜀避難,他敬仰先輩陳子昂,便順涪江而下,憑吊陳子昂讀書臺遺址。
金華山上古柏森森,亭臺樓閣鱗次櫛比。此時秋風蕭瑟,饑烏鳴啼,人去臺空,杜甫遠望涪水渺渺,憂國傷時,寫下《野望》一詩:“金華山北涪水西,仲冬風日始凄凄。山連越嶲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獨鶴不知何事舞,饑烏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綠,目極傷神誰為攜?”之后他乘舟順涪江繼續(xù)南下,游遍了射洪的名山大川,在東山寺、上方寺、石鏡寺、文昌宮等地留下了足跡和詩文。
杜甫來到通泉鎮(zhèn)(今射洪市柳樹鎮(zhèn)),當?shù)毓賳T王侍御拿出射洪最有名的射洪春酒招待杜甫,這一喝就停不下來?!翱窀柽^于勝,得醉即為家”,家國凋敝,杜甫在射洪的酒與詩中找到了暖心的慰藉。
杜甫與陳子昂雖相隔半個多世紀,但他們一生在為人為官為文上都息息相通。陳子昂留下的俠、仁、直、廉的精神遺產(chǎn),更是如滔滔不絕的涪江水,養(yǎng)潤著后來人。
金華鎮(zhèn)松林溝村,是東漢名臣楊震后裔——明代名臣楊澄家族的居住地。楊澄自幼深受“篤忠順”等楊氏祖訓影響,明朝成化年間考取進士,后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
楊澄50歲時辭官回鄉(xiāng)閑居,輕財重義,樂善好施。據(jù)《射洪縣志》記載,楊澄發(fā)現(xiàn)陳子昂的著作較為殘缺,出于傳承詩骨精神的初心,他四處搜集整理,后世能看到的陳子昂的詩文,少不了楊澄的功勞。楊澄逝世裝殮時,家里找不到多余的衣服,也沒有做棺槨的材料。其遺作《愛菜說》中說:“謂余獨無愛乎?余何愛?愛菜而已?!鼻逭钠犯窈图绎L春風化物,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射洪人。
楊澄的大兒子楊最自小聽著父親講述子昂風骨和故事長大,立誓要做勤政為民、大廉不謙的好官。
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世宗朱厚熜被道士段朝用蠱惑,想休個兩年的長假,一心煉丹,讓太子來處理朝政。滿朝大臣驚訝之余,不敢諫言。時任太仆寺卿的楊最連上《諫止希仙疏》《請黜方士疏》勸諫皇上,揭露道士的騙局,并說:青天白日下,哪有身居皇宮,穿龍袍、吃山珍海味的人能飛升成仙的?我即使愚蠢也不敢接受您的命令。
朱厚熜大怒,下詔給楊最重施杖刑,杖刑還沒有結(jié)束,楊最已被活活打死,關(guān)于太子監(jiān)國的議論也就此停止。第二年,段朝用被判死刑。隆慶元年(1567年),穆宗朱載垕為楊最平反,追贈楊最為右副都御史,賜謚號“忠節(jié)”。楊最與楊爵、楊繼盛,并稱“明朝三直臣”。
丘陵如龍的射洪,青翠逶迤,水路加持,扼巴蜀要沖;陳子昂創(chuàng)新詩歌風骨、“砸琴論文”,敢為創(chuàng)新的儒俠精神,浸潤著射洪人的性格底色。
1949年12月9日,射洪解放。經(jīng)川北行署批準,1950年11月,縣治從金華鎮(zhèn)移至太和鎮(zhèn)。涪江旁邊的這座新興城鎮(zhèn)蓬勃生長,堤內(nèi)陽光明媚,人事安詳,江景華麗;上游的老城池,在厚重的人文氣息下依舊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2019年8月16日,射洪撤縣設市。千山景色鑲嵌十里通衢,子昂故里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