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忠秋
烙畫又稱燙畫,古稱“火針刺繡”,又叫“火筆畫”,源于西漢,盛于東漢,廣泛流傳于民間,極具藝術魅力。最早的烙畫藝人把鐵針在油燈上燒紅,在筷子、尺子、木梳等日用品上烙繪出各種圖案作為裝飾。交流電的出現(xiàn)使烙畫工具由鐵針升級為電烙鐵,近些年更是換代為可以隨意調溫的電烙筆,從而使這一古老的創(chuàng)作方式具備了新的表現(xiàn)能力。過去是在木板、樹皮、葫蘆上烙繪,現(xiàn)代烙畫大師嘗試在宣紙、絲絹上烙畫,從而對工匠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溫度過高,手法過重,紙、絹會變焦;溫度過低又烙不上痕跡。潤色、燙刻、細描、烘暈、渲染等熨燙技巧靈活運用,通過控制熨燙溫度,表現(xiàn)出黑、棕、茶、黃、白等色調,碳化程度的不同形成了畫面的深淺、濃淡和虛實,凹凸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線條粗細有致,畫面簡潔明快,美觀大方,古樸典雅,清晰秀麗,綠色環(huán)保,永不褪色,別具一格,極具裝飾和收藏價值。
郝友友是石家莊市井陘人,自幼酷愛書畫,曾先后在河北省陶瓷工業(yè)學校、山東藝術學院學習深造,具備了深厚的美術理論和繪畫功底。一個同學曾經(jīng)告訴他,清光緒三年,一個叫趙星三的河南南陽人在吸食鴉片、百無聊賴之時,用燒紅的煙扦在煙桿上烙燙出一幅畫,從而發(fā)明了烙畫。喜歡深究的郝友友很不以為然,他按照故事所說,嘗試用燒紅的鐵扦在煙袋桿上熨燙,用大煙槍在木板上熨燙,因為溫度不夠,且無法持久,無論如何也燙不出畫來,由此表明這個傳說非常值得商榷。郝友友認為烙畫的發(fā)源地應在黑龍江一帶。當年伐木工燒火取暖,無意中用燒紅的鐵棒在樹樁上烙出了圖畫,經(jīng)過進一步發(fā)展與完善,逐漸形成一個新的藝術門類。這從當年留存下來的櫥柜、木椅上都有精美的烙畫就可以提供佐證。幾經(jīng)磨難和探索,郝友友先生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繼承與突破中獲得了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
傳統(tǒng)烙畫是以火代墨,利用高溫使木材炭化留下烙痕,表現(xiàn)方式是繼承國畫的勾、勒、點、擦和白描、素描。郝友友先生不僅擅長國畫,對油畫也有諸多心得,對版畫亦有所涉獵,這使得他的烙畫作品既飽含中國畫的鮮明特點——意境深邃、妙趣橫生、品味優(yōu)雅、格調清新、氣韻生動、質樸傳神,同時又有西方油畫的特征——色彩絢麗、造型嚴謹、生動統(tǒng)一、結構均衡、空間寬闊、透視明朗,還有版畫的優(yōu)勢——簡潔明快、理性守正、循規(guī)蹈矩、立體感強、便于保存。他在把握燙烙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既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又具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既保持傳統(tǒng)繪畫的民族風格,又達到西洋畫嚴謹?shù)膶憣嵭Ч?,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F(xiàn)代烙畫不是西畫換成烙畫的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有著其特殊性和豐富性。既有油畫的厚重,版畫的肌理,又有著中國畫的筆墨情趣,甚至還有刺繡的俊秀與精妙,汲取了西方和東方各種民間工藝不同的繪畫表現(xiàn),極盡其所欲表現(xiàn)獨特的形式之美,凸顯了現(xiàn)代烙畫特有的張力,形成其獨特的風格。它根植于民間,凝結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既受到大眾的喜愛,又得到上層社會人士的青睞,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烙畫作品是畫家獨立完成的原創(chuàng)性藝術,因其繪畫技法復雜、語言風格獨特并需要很深的繪畫功底,所以不可能像中國傳統(tǒng)烙畫一樣進行商業(yè)化規(guī)模生產(chǎn),每件作品具有不可復制性,足以體現(xiàn)這門新興藝術極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烙畫大多是在色澤潔白、木質細膩、沒有明顯紋理、無疤痕、均勻一致的椴木板上創(chuàng)作的。山水、花鳥畫所需的木板質量一般要求不嚴格,各種木板均可采用。創(chuàng)作人物肖像畫或某些特定題材的作品時就要精心挑選合適的木板。如表現(xiàn)膚色比較粗黑的人物肖像,可選擇質地略粗、色調沉著的木板;表現(xiàn)青年婦女或兒童肖像可選用質地細膩、色澤潔白的木板。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材料領域的革新,烙畫施藝的材料已經(jīng)由竹、木擴大到宣紙、絲絹、葫蘆、貝殼等材質上,表現(xiàn)的形式和內容得以擴展與延伸。葫蘆烙畫是一個過度性的畫種,它是利用葫蘆特有的肌理感與熨烙技藝完美結合,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然而受到葫蘆形狀、大小、質地的局限,葫蘆烙畫難以呈現(xiàn)更加宏大、壯觀的場面。
烙畫用烙筆替換了中國畫的毛筆,為了獲得更好的作畫效果,郝友友先生不斷改進烙畫工具,拿畫筆的他經(jīng)常拿著鐵錘敲敲打打來制作烙筆,一不小心砸到手指上,舉著紅腫的手指的郝先生依然醉心于創(chuàng)作之中。完成一幅烙畫作品需經(jīng)過設計、構圖、選料、拓稿、熨烙、修整、平磨、拋光、設色、裝裱等步驟,要求創(chuàng)作者了解木板、宣紙、絹、布、亞麻等材料的特性,根據(jù)構圖需要掌握烙筆的速度,控制烙筆的溫度,把握烙筆的角度和壓力,使用落、起、止、走、住、疊、圓、回、藏的運烙技巧進行創(chuàng)作,因“畫”制宜地使用點燙、面燙、線燙、烘燙、間隔燙、特技燙、混燙、套色烙花、填彩烙花等多種技法。經(jīng)渲染、著色后,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蚵允┑?,形成清新淡雅的風格;或重彩填色,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小至直徑不足一厘米的佛珠,大到幾米乃至幾十米的長卷,烙畫可以充分表現(xiàn)山水、工筆、寫意、人物肖像、年畫、書法、油畫、抽象畫等不同題材與風格。傳統(tǒng)烙畫如同用鉛筆、鋼筆去畫素描,沒有過多的技術含量。現(xiàn)代烙畫則是有著自己獨特的烙筆、技法和表現(xiàn)方式。換了工具無法施展專有技法,特種技法需要專用工具,豐富的國畫顏料調不出現(xiàn)代烙畫烙染出來的奇妙效果。
有人說過去的烙畫藝人是側臥在床上進行烙畫創(chuàng)作的,郝友友先生認為這是以訛傳訛。試想,一個人躺在床上,沒有支撐,缺少了回旋與伸縮,如何能創(chuàng)作出工藝作品呢?烙畫需要專注,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傾注畢生的心血。當郝友友先生作畫時,他周圍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了,藍天映襯著他如同剪影般剛毅的身軀,盡管還打著治療腰疾的6個鋼釘。烙鐵在木板上頓擦點轉,木材的焦香在光波中裊裊上升,靜謐中似乎能聽到烙畫中母雞、牛羊的叫聲。動物的每一根毛發(fā)、建筑的每一片磚瓦都刻畫得那么精細。獨立枝頭的小麻雀,漫步石碾旁的老母雞,芭蕉葉下打著架的蛐蛐,還有正從枝頭跳下的小松鼠,每一幅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讓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感受一下烙畫的觸覺。山西、陜西、甘肅、河北等地獨具特色的民居躍然眼前,土窯洞、大瓦房、石磨、馬車……如此的古樸逼真,渾然天成,讓人仿佛置身其中。
據(jù)說在一次展覽時,一位參觀者呆呆地看著畫面,不自覺伸出手去逗弄畫中蟲鳥,麻雀在他的撩撥中歡叫起來。展區(qū)里的所有人愣住了,片刻后才意識到這位參觀者是一位口技藝人。大家在歡笑中再一次感受到郝友友先生的烙畫那栩栩如生的魅力!
如此濃郁的生活氣息,得益于每年他都會花20%左右的時間,深入到黃土高坡、青藏高原、東北黑土地等地考察、采風。行萬里路,觀、聽、思、畫,期間拍攝的照片,滿滿一柜子,光是羊的照片就好幾本,不同角度、背景、顏色、大小、神態(tài)……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后期,他去采風,被一處風景秀麗的民兵訓練基地所吸引。當他畫得如癡如醉時,忽然覺得后背有點涼,一回頭,一桿槍頂在了脊梁上,人家以為他是“特務”,將他帶到公安局后弄清楚他是畫家才放了人……
傳統(tǒng)烙畫是不上色的,烙出來的褐色與其他顏色碰撞都很不和諧。而絢麗多彩是人們追求美麗的心理使然,烙畫也是一樣,能否讓色彩自然融入烙畫之中呢?郝友友做了有益的嘗試。一是色彩的和諧,設色單純柔和,對比含蓄。二是照顧色彩冷暖的斂放、明暗的穩(wěn)定、動靜的協(xié)調、收放的搭配。三是以烙色為本,嚴格把握加色的尺度,惜色如金,七分烙三分染,拒絕大紅大綠,顏色只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色和烙完美結合。讓作品不失烙畫的本色,把烙畫從民間工藝帶進了高雅的藝術殿堂。雅俗共賞,相得益彰。
郝友友先生非常注意烙畫的裝飾性。將均衡、對稱、平面、規(guī)律等元素完美運用于構圖。一是人物組合的裝飾性。畫中的人物形成一種規(guī)律性的動態(tài)組合,從而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裝飾美感。二是線條組織的裝飾性。用有規(guī)律的豎向線條加強畫面構成的裝飾性美感。三是色彩構成的裝飾性。用鮮艷濃重的純原色(或接近原色)以及對比色勻凈平涂,使畫面單純明快,造成強烈的裝飾效果。四是細節(jié)描寫的裝飾性。對植物花瓣的輪廓、葉子的筋脈及鳥羽結構進行有規(guī)律的勾勒描繪,充分體現(xiàn)出精微的裝飾意味。五是圖案花紋的裝飾性。對畫中花紋的表現(xiàn)并不考慮轉折、重疊所形成的透視變化,而是以平面構成的裝飾手段來處理,別有一番韻味。六是構圖的裝飾性。巧妙分布畫面大小、各塊的位置以及使畫面節(jié)奏感更加明快的各種裝飾元素。
在背景處理上,郝先生也有著自己的想法。背景是主題內容的補充部分,必須是有助于創(chuàng)造具有典型意義、典型環(huán)境、最能說明和延伸畫面主題思想的內容。素材選取不當,會削弱主題的思想性。背景素材在使用量上要精練、純化,并非多多益善,不要把與主題有關的素材都搬到畫面中。布局要合理。背景一般是布置在畫面主體的后面。在具體使用中,所選景物與主體銜接時也會延伸至左右,甚至相互交織滲透,這時—定要注意畫面結構上的主次關系。注意背景與主體在繪畫諸因素上的對比關系,如色彩對比、黑白對比、強弱對比、虛實對比、繁簡對比等等。注意背景在畫面中的非主體的從屬地位,以襯托主體為目的。用色彩襯托。俗話說:“紅花還得綠葉配?!庇辛司G葉的襯托,才更顯出花兒的美麗、紅艷。背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象背景,一類是無象背景。所謂有象背景,是指主體以外的畫面空間都由具體的物象組成。作為背景的物象可以是人、動植物,也可以是風景,它們在畫面中與主體一起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象背景與有象背景正好相反,主體形象之外的畫面空間沒有具體的形象,或用顏色平涂,或全白全黑,或用筆觸及其他抽象效果作為襯托。在一幅作品中,部分用有象背景、部分用無象背景來襯托主體形象,同樣可以達到非常好的藝術效果。
郝友友的烙畫講究推讓有度、輕重適中、虛實合理、濃淡結合、開合呼應、起收自然、筆止意延、意中見神、小中見大、靜中見動,既符合自身審美要求的構圖法則,又靈活運用橫勢、豎勢、曲勢、斜勢、團勢和放射勢等布勢規(guī)律,做到主賓有序、勢質分明。用抽象的虛化處理人與物的品質,以抒發(fā)浪漫主義情懷;以恰到好處的疏密、松緊避免沉悶、呆板、松弛和凌亂,來表現(xiàn)大自然的偉岸、壯觀、雅逸與高遠;以大小、長短、遠近、高低、剛柔、動靜、明暗、曲直、聚散的變化,以表現(xiàn)畫面的鮮明對比,形象多樣,妙趣橫生;以不同分量的形體、色彩、結構、力度等造型的均衡,以求得莊重、嚴謹、平和、完美的藝術效果。利用物象的屬性、力的走勢、運動和視覺方向、物體的大小、繁簡、有致,使構圖富有變化。
不懈的追求帶來的是豐碩的成果。郝友友先生在1995 年8 月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60 幅作品帶進了北京中國美術館。館長是我國著名的畫家、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楊力舟先生,他全力促成在中國美術館建館以來舉行第一次個人烙畫展,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專門為他的烙畫展題寫了“郝友友現(xiàn)代烙畫展”。1996年,郝先生應邀到美國舉辦個人作品巡展,將烙畫藝術帶到了世界舞臺,他的多幅作品也被美國多個博物館收藏。連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也被他的作品所吸引,親自來到石家莊拜訪他,與他共同探討繪畫藝術。作品《總統(tǒng)法赫德》被沙特駐美大使館收藏。1997 年,《老院》獲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2003年,獲中國首屆民間文物藝術品展金獎。2004年,中央電視臺第二套節(jié)目“鑒寶”欄目播出《郝友友的烙畫收藏故事》專題片。同年獲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家最高獎“山花獎”。2012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舉辦“金鳳凰”創(chuàng)新金獎。同年獲得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13年,國家郵政局出版《中國烙畫藝術大師郝友友》專集郵冊;2017年,獲得中國工藝行業(yè)美術大師稱號……
許多學生跟著郝先生學烙畫,他的入室弟子共有28人,遍布全國各地,甚至還有外國弟子。許多人都已經(jīng)成才,在各自的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到目前已經(jīng)培養(yǎng)了8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其中,山東省3 個,河南2個,內蒙古1個,河北2個,他們也開始帶徒傳承烙畫技藝。對于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郝先生是義務傳授烙畫絕技的。他將書籍或作品義賣的收入捐到貧困災區(qū)。發(fā)起成立了中國烙畫研究會,致力于對烙畫的材料、工具、技法、發(fā)展方向等方面進行研究,提升烙畫的藝術水平。
郝大師已年逾花甲,仍然每天堅持作畫。他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一直畫下去,讓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我的作品,都知道烙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