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一璞
(聊城大學 運河學研究院,山東 聊城 252059)
《宣使李君墓志》墓主為金末元初高唐人李處貞,其墓地位于今山東高唐縣梁村鎮(zhèn)西3公里處的小李樓村。據(jù)高唐政協(xié)文史資料載,墓志出土于20世紀40年代,最初放于村民家中,1997年縣圖書館將其運入館內保護,今存于高唐縣文管所。墓志為李處貞獨子李嗣宗邀人作于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篆蓋、撰文、書丹者均為名家,具有重要的史料與書法價值。志文現(xiàn)已收入《高唐文史資料》第二十三輯《考古與遺存》中,并附有拓片[1],但整理中存在錯字、標點有誤等問題,且所附拓片較為模糊,難以辨認,亦未有對內容的解讀。故筆者不拙淺陋,將其考釋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墓志青灰石質,現(xiàn)保存完整。志蓋盝頂方形,邊長97厘米,厚24厘米,陰刻篆書“宣使李君墓志”2行6字。志石近方形,長97厘米,寬95厘米,厚24厘米,陰刻楷書31行,滿行37字,共977字。今結合書中錄文及新得拓片(圖一),重新整理如下。
圖一 李處貞墓志銘拓片
故湖廣行省宣使李君墓志銘并序
翰林學士、資善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陳儼撰」
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國子祭酒劉賡書丹」
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郭貫篆」
故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宣使既沒三十余年矣,其子高唐倅嗣宗始作新壙,卜以皇慶二年六月」二日合葬考妣,掩坎需銘,乃走書」京師,抵其叔將作院判處恭讓臣。讓臣偕廣寧路總管程君仲和過予寓舍,再拜請文以賁之。予」以嗣宗去歲如東平懇予銘其平章靖軒閻公埋石,予既識之,今茲追志其先考,其可終辭?乃序」而銘之。君諱處貞,字正臣,其先高唐人。王考諱居巖,高唐令。妣馬氏,懷遠大將軍某之女。曾王考」諱義,潛德不耀。妣盧氏。王考諱斌,用其子處恭貴,皇贈朝列大夫、濮州尹、騎都尉、隴西郡伯。妣王」氏,隴西郡君,生子二人,長即君,次處恭。君聰敏不凡,幼喜讀書,閑于騎射。既冠,以良家子為質,從」嚴武惠公東略江淮,數(shù)立戰(zhàn)功。甲寅,受武惠公檄充東平等處招民官,勞來安集,眾皆稱善。中統(tǒng)」庚申,李璮叛益都,君從軍討之,率先賈勇力戰(zhàn),賊眾奪氣,為之少卻。主帥嘉之,賜楮幣匹帛有差?!箍芷剑瑥驼骰茨?,戍守宿蘄,戰(zhàn)功甚著。至元乙丑,還歸鄉(xiāng)梓,孝友姻睦,周乏賑窮。己巳,觀光」京師,中書參知政事麥術丁公一見加禮,請為子弟師。尋擢補戶部奏差,佩銀符,馳駟出使,綽有」干局稱。甲戌,受中書檄泰安酒醋稅提領,方行,公留之。既而,公除湖廣等處行省右丞,選君補充」宣使,眷顧厚甚。乙亥十月十有二日,以疾卒于鄂之寓舍,春秋四十有二。公痛惜之,命鄉(xiāng)人孟某」護柩北還,時藁殯于先塋。大德丁酉,將作院判處恭別為營壙安厝之,有以見其平日友于之情」也。君娶杜氏,再娶丘氏,子一人,即嗣宗。女一人,納耿仁為倩。君歿之日,嗣宗方在襁抱,丘氏操履」貞白,克勤克儉,訓子成家。至大元年四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享年六十有六。嗣宗以姻親,早婿于」翰林承旨、榮祿大夫、平章政事靖軒閻公之女。男孫二人,曰文童,早卒;曰青山。女孫五人,俱幼。嗣」宗以平章公官為校書郎,調太常太祝,復除秘書郎。平章公致仕,」朝廷優(yōu)其老,授承直郎、同知高唐州事,以便養(yǎng)也。嗣宗痛自惟念:“方在孩提,我先人已棄世矣!平」生之行,實皆罔聞之。五父之衢又不知其處,惟母氏劬勞,零丁孤苦,艱辛備至,以撫有我以至成」人。祿不逮養(yǎng),又復棄我,風樹之悲,曷維其已!”興言及此,五內崩裂,惟是霜露凄愴之心、春秋窀穸」之事,日夜往來于心,不少置。于是載卜佳城,以安神宅,雖□葬非古,亦出于孝子不得已之至情」也。銘曰:」
義烈言言,賈勇直前。使得角逐,于功名之。命定應先,祖逖之鞭。材則在人,命則在天。仕才千石,赍」志下泉。有子而賢,主德我宣。四知卻金,千室鳴弦。神理之垂除,似不偶然。合葬于防,防墓有田。我」即其先,筮為吉阡。何用乎徇,侈以□美。亦庶乎尚,儉以自全。
我銘表之,于以示子孫,無窮之傳?!?/p>
皇慶二年歲次癸丑六月己未朔越二日庚申謹志?!?/p>
志文撰寫者陳儼,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元史》無傳。陳儼早年致力于學,入仕較晚,元武宗時僅在曲阜擔任“孔顏孟學教授”教職,時“年幾五十”,因同鄉(xiāng)王構舉薦,始被“擢為監(jiān)察御史”,后“遷翰林直學士、國史院編修官”[2]。翰林直學士為從三品,志文記其身份為“翰林學士、資善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其中“翰林學士”為正二品,“資善大夫”為文官正二品勛階,可知仁宗繼位后陳儼的官職又有提升,同時帶“知制誥”銜,可起草詔令。另外仍兼任國史院編修官,顯然是對其武宗時所任官職的延續(xù)。仁宗朝陳儼的為官經歷史料闕載,故志文可補其闕。
陳儼能夠以普通教職人員被迅速提升,顯然依靠的是才氣。早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有朝臣已聞其名,御史大夫月兒魯?shù)热嗽蚴雷媾e薦,稱“宜召置翰林,備顧問”[3]。李嗣宗邀請陳儼為父撰寫墓志銘,除因其身份顯貴外,顯然更看重其才名,故不遠千里寄書至京,通過其叔李處恭將志文求取到手。此外,《全元文》錄有陳儼文章11篇[4],該書作為收錄元人單篇文章最詳實的資料匯編,卻未錄本志文,從資料完整性看實為缺憾,故志文亦可補其闕。
志文書寫者劉賡,字熙載,洺水(今河北威縣)人,《元史》有傳。賡“幼有文名”,得人舉薦,先后在國史院、御史臺等機構任職,武宗至大二年(1309)“還翰林為學士承旨,兼國子祭酒”,仁宗皇慶元年(1312)“遷集賢大學士,仍兼國子祭酒”[5]。志文記其皇慶二年(1313)身份為“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國子祭酒”,可與史料互證。劉賡在武宗時所任翰林學士承旨為正二品,而仁宗時所任集賢大學士為從一品,顯然屬于升職,志文中“榮祿大夫”為文官從一品勛階,亦能提供佐證,而“國子祭酒”則是對武宗時兼任官職的延續(xù)。劉賡久任翰林院,文、書皆精,《元史》稱“賡久典文翰,當時大制作多出其手”[5],從李嗣宗邀請劉賡手書墓志來看,顯然符合當時社會以求取其書法為榮的價值取向。
志蓋篆寫者郭貫,字安道,保定(今河北保定市)人,《元史》有傳。貫早年“以才行見推擇”,主要在地方監(jiān)察機構任職,亦曾入朝在御史臺、翰林院為官,仁宗皇慶元年(1312)“改侍御史,俄遷翰林侍講學士”[6]。志文中郭貫皇慶二年(1313)身份為“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與史料所載皇慶元年(1312)任職吻合,該職為從二品,“中奉大夫”為文官從二品勛階,可提供佐證;另貫兼任“知制誥同修國史”一職史料無載,可補其闕。郭貫博學多才,尤精于篆書,《元史》稱其“精于篆籀,當世冊寶碑額,多出其手云”[6]。李嗣宗邀請郭貫為志蓋篆字,同樣為有心之舉。
該墓志撰、書、篆者皆為名家,三人均有出仕翰林院的共同經歷,作品均為時人推崇,墓志集三者于一體,具有較高的文學與書法價值。同時墓志的完成,體現(xiàn)了高唐李氏家族與上層社會廣泛的交往能力,對研究元初魯西仕宦人物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參考價值。
墓主李處貞,字正臣,世居高唐。祖父李居巖曾任高唐令,娶懷遠大將軍(從三品)之女為妻;父李斌出仕不明,但因次子李處恭之貴,獲贈隴西郡伯(正四品),可知李氏在當?shù)貫轱@貴之家。李處貞為李斌長子,從志文“乙亥”年即至元十二年(1275)去世,“春秋四十有二”看,生于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志文所記其生平事跡,可為研究蒙元初期政治、軍事提供史實佐證與補充。
1.追隨東平嚴實父子
李處貞生于亂世,故自幼教育亦文亦武,“幼喜讀書,閑于騎射”,成年后以“良家子”身份從軍,追隨“嚴武惠公東略江淮”。嚴武惠公即嚴實,因逝后朝廷贈謚“武惠”[7],故稱。嚴實,字武叔,泰安長清(今山東濟南市長清區(qū))人,《元史》有傳。實早年在家鄉(xiāng)任地方官,值蒙古太祖鐵木真伐金,即以長清為根據(jù)地發(fā)展勢力,“分兵四出,所至無不下,于是太行之東,皆受實節(jié)制”[7]。太祖十五年(1220),嚴實歸附蒙古,被任命為東平路行尚書省事(俗稱東平行臺),太宗即位后又加授東平路行軍萬戶[7]。嚴實以東平為行臺駐地,軍、民兼管,職位世襲,成為蒙元初期山東西部最大的漢人世侯。世侯為蒙元朝廷所封,派軍助戰(zhàn)是其必須服從的義務,東平路因與江淮接壤,嚴氏漢軍為防南宋侵邊長期戍守宿州蘄縣一帶[8]。故志文“從嚴武惠公東略江淮,數(shù)立戰(zhàn)功”,指的便是墓主參加東平嚴氏助軍之舉。
志文繼之言“甲寅,受武惠公檄充東平等處招民官”,“甲寅”即憲宗四年(1254),而嚴實已于太宗十二年(1240)去世,故此處“武惠公”指繼承其位的嚴忠濟。嚴忠濟,字忠翰,嚴實第二子,在其父逝后“襲東平路行軍萬戶、管民長官”,在任期間“開府布政,一法其父”[9]。其中在地方召集流亡、組織生產便是遵循其父舉措之一。嚴實任東平行臺時,考慮到人口減少會影響地方賦稅征收及政治局面的穩(wěn)定,遂安置流民進行生產自救,志文中的“招民官”便為其所置。而嚴忠濟效法其父亦成效顯著,《元史》稱其“養(yǎng)老尊賢,治為諸道第一”[9]。李處貞擔任招民官后“勞來安集,眾皆稱善”即指此,與史料所載吻合。
李處貞追隨東平嚴氏還有一項重要貢獻,便是參與平定李璮之亂。李璮,字松壽,濰州(今山東濰坊市)人,李全之子(一說為養(yǎng)子),《元史》有傳。李全原為金末紅襖起義軍首領,抗金失敗后投奔南宋,后又叛宋降蒙,出任山東淮南楚州行?。ㄓ址Q益都行?。┴┫啵谌辏?231)攻宋敗死。李全死后,李璮襲職為益都行省(治今山東青州市)丞相,招兵買馬,成為山東兵力最強的世侯[8]。世祖中統(tǒng)三年(1262)二月,李璮趁忽必烈與幼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無暇他顧之時,起兵反叛,“以漣、海三城獻于宋,殲蒙古戍兵,引麾下具舟艦,還攻益都”[10]。志文言“中統(tǒng)庚申,李璮叛益都”,“庚申”為中統(tǒng)元年(1260),與史料所載不符,所記可能為籌劃叛亂的時間。忽必烈在李璮反叛后迅速調兵鎮(zhèn)壓,令“水軍萬戶解成、張榮實,大名萬戶王文干及萬戶嚴忠范會東平”組織討伐[11]。在朝廷征召的軍隊中,東平嚴氏漢軍充當了重要角色。志文言“君從軍討之”即指追隨嚴忠范參與平叛。嚴忠范為嚴實第四子,中統(tǒng)二年(1261)因朝臣上言嚴忠濟“威權太盛”,世祖將其“召還京師,命忠范代之”[9]。嚴忠范繼任萬戶后,為表忠心,在平叛中頗為用命,很快便在濟南近郊取得大捷,諸將“從嚴忠范戰(zhàn)于遙墻濼,勝之”[12]。志文亦言墓主“率先賈勇力戰(zhàn),賊眾奪氣,為之少卻”,而“主帥嘉之,賜楮幣匹帛有差”,則指嚴忠范對部下戰(zhàn)功的獎勵。李璮叛亂因不得民心,不到半年便被平定,“秋七月……李璮窮蹙,入大明湖,投水中不即死,獲之”[11]。志文言“寇平,復征淮南,戍守宿蘄”,是指李處貞在參與平定李璮之亂后,繼續(xù)追隨嚴忠范履行世侯助軍義務,防守宿州蘄縣(今安徽宿州市璮橋區(qū)蘄縣鎮(zhèn))。
2.結交麥術丁
李處貞在“至元乙丑,還歸鄉(xiāng)梓”,即至元二年(1265)退職歸鄉(xiāng),時年32歲,可謂壯年辭職,這與朝廷對漢人世侯的收權密切相關。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鑒于世侯在地方權力過大,威脅中央集權,遂“罷諸侯世守,立遷轉法”[11]。次年,萬戶嚴忠范被解職,調入朝中任官[13],嚴氏對東平路長達40年的世襲管理結束。墓主追隨嚴氏兩代三人,隨著嚴忠范入朝,其在東平無所依靠,遂于該年回鄉(xiāng)。志文言至元六年(1269)李處貞“觀光京師”,得遇“中書參知政事麥術丁公”,重新步入仕途。麥術丁,西域回回人[14],因名字翻譯不同,《元史》基本稱為“麥術丁”,僅在《元史·宰相年表》稱“麥術督丁”[15]。至元九年(1272)麥術丁始任中書參知政事[16],志文記其身份應為兩人相見三年后所任。李處貞能夠與麥術丁相見,應是嚴忠范出于對部下的關照,從中引薦。至元二年(1265),中書省并六部為四,嚴忠范任“兵刑部尚書”,而任“吏禮部尚書”的正是麥術丁[13]。兩人同朝為官應十分熟悉,故嚴忠范借機向麥術丁推薦了李處貞。
李處貞頗得麥術丁賞識,先是擔任其門下家庭教師,后被舉薦任戶部奏差。奏差為吏職,由“各部官將帶白身人自行選用”[17],雖無品級但職務較為重要,志文言可“佩銀符”。牌符制是元代傳達軍國要務的一項重要制度,與之配套的是驛傳,過關卡時通過對牌符的檢驗,以保證信息傳遞的權威性與保密性,因此,蒙元對牌符的發(fā)放有嚴格規(guī)定,如遣使急辦的視使者等級分別“佩以金字圓符給驛”或“佩以銀字圓符給驛”,如不急之務“止用御寶圣旨”,若“濫給者,從臺憲官糾察之”[18]。李處貞因職位較低故只能用銀符,但從其可以“馳駟出使”傳遞緊急要務看,顯然深受重用。至元十一年(1274),麥術丁外任湖廣等處行省右丞,又選用李處貞任宣使。行省宣使屬差遣官,已有品級,“于正、從九品得替有解由無過流官內選取”[17],相較之前的吏職,李處貞顯然又被提拔,并最終卒于該任上。湖廣行省治所為鄂州(今湖北鄂州市),故志文稱“卒于鄂之寓舍”。李處貞逝后,麥術丁極為痛惜,派人“護柩北還”,歸葬高唐李氏祖塋。
從《元史·宰相年表》看,麥術丁自至元七年(1270)以來長期任職中書省,擔任平章政事(從一品)、中書參知政事(從二品)最久[15],終以平章軍國重事(正一品)致仕[19],可謂位高權重,然因《元史》未列傳,其事跡不顯,志文對其多有介紹,可補其闕。
志文為研究元初名臣閻復及其與高唐李氏家族姻親關系提供了史料補充。
閻復,字子靖,號靖軒,原籍平陽和州(今山西安澤縣北),后居住并葬于高唐,《元史》有傳。復弱冠入東平府學,與徐琰、李謙、孟祺齊名,被譽為“東平四杰”,后皆為名臣[20]。仁宗皇慶元年(1312)以疾卒,朝廷贈謚“文康”,著有《靖軒集》[21]。閻復以文學見長,任職翰林院最久,常備顧問,至元至大德間的重要詔令典章多為復起草[22]。閻復與李氏家族均定居高唐,為其聯(lián)姻提供了便利。從志文看“嗣宗去歲如東平懇予銘其平章靖軒閻公埋石”,“靖軒閻公”即指閻復,其“平章”身份乃武宗即位后遙授官職;另志文李嗣宗“早婿于翰林承旨、榮祿大夫、平章政事靖軒閻公之女”,可知李嗣宗所娶即閻復之女,而墓主李處貞與閻復則為親家關系。據(jù)志文,李處貞墓志銘撰于皇慶二年(1313),閻復墓志銘亦由陳儼撰于東平,且早一年,與《元史》閻復去世時間吻合。李嗣宗以女婿身份向陳儼求岳父墓志銘,是因閻復之子早亡:“男一,嗣慶,以蔭授奉訓大夫、廣平路威州知州,未任,以疾卒”[23],故由嗣宗代為處理岳父逝后事宜。從志文看,朝廷還委托李嗣宗為岳父養(yǎng)老:“平章公致仕,朝廷優(yōu)其老,授承直郎、同知高唐州事,以便養(yǎng)也”。元人袁桷所撰閻復神道碑亦載“顧公老矣,愿致仕以歸,乃進階榮祿大夫,遙授平章政事,給半俸以佚其老,且命婿李嗣宗特授承直郎、同知高唐州事以侍養(yǎng)”[23]。從志文看,李嗣宗在閻復致仕前后,曾因岳父關系先后擔任校書郎、太常太祝、秘書郎、高唐州同知。據(jù)元人撰《秘書監(jiān)志》,李嗣宗任校書郎在成宗大德四年(1300),任秘書郎在大德十一年(1307)[24]。
志文中提及“嗣宗以姻親”娶閻復之女,說明其父輩與閻復已有聯(lián)姻。閻復一生共“娶尹氏、趙氏、李氏”[23],其中“李氏”便來自高唐李氏家族。閻復去世時“婦弟淮東宣慰使李處恭時為禮部侍郎”[23],可知閻復與李處貞、李處恭兄弟為郎舅關系,而李嗣宗娶閻復之女為姑表親,閻復既為其岳父,又為姑父。
從志文看,李處貞去世后,其弟李處恭便成為高唐李氏家族的核心。李處恭,字讓臣,結合志文與閻復神道碑,仁宗皇慶年間任吏部侍郎、將作院判等職,進爵隴西郡伯,后任淮東宣慰使。在志文中,李處恭不僅協(xié)助其侄為兄作墓志銘,還主持兄之葬事:“別為營壙安厝之?!贝送猓钐幑н€自撰《高唐李氏世譜》一篇,邀請著名文人虞集作序[25],并在閻復逝后,積極向朝廷奏請?zhí)岣咂浣惴虻恼未?,使其最終獲追贈光祿大夫、大司徒、上柱國、永國公,其姐亦封永國夫人[23]。
綜上,在研究元初名臣閻復及其與高唐李氏關系上,志文與文獻內容可互證互補。此外,除閻復所撰文集,少有關于閻復本人的資料,故志文在史料補闕上也具有重要價值。
[1]高唐縣政協(xié)委員會.高唐文史資料:第二十三輯:考古與遺存[M].高唐:高唐縣政協(xié)委員會,2012:254—256.
[2]柯劭忞.新元史:卷191:王構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3841.
[3]宋濂,等.元史:卷17:世祖紀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6:361.
[4]李修生.全元文:第28冊:卷908:陳儼[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88.
[5]宋濂,等.元史:卷174:劉賡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4063.
[6]宋濂,等.元史:卷174:郭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4060—4061.
[7]宋濂,等.元史:卷148:嚴實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3505—3507.
[8]趙繼顏.金元之際山東三世侯[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33,74.
[9]宋濂,等.元史:卷148:嚴忠濟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3507.
[10]宋濂,等.元史:卷206:李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4593.
[11]宋濂,等.元史:卷5:世祖紀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6:82,86,100.
[12]宋濂,等.元史:卷152:張晉亨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3509.
[13]宋濂,等.元史:卷6:世祖紀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6:106.
[14]宋濂,等.元史:卷205:阿合馬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4561.
[15]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6:2797—2805.
[16]宋濂,等.元史:卷7:世祖紀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6:139.
[17]佚名.元典章:卷12:吏部六:典章十二:吏制[M].北京:中華書局,2011:459,447.
[18]宋濂,等.元史:卷103:刑法志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6:2630.
[19]宋濂,等.元史:卷18:成宗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6:394.
[20]柯劭忞.新元史:卷188:閻復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3786.
[21]宋濂,等.元史:卷160:閻復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3774.
[22]李修生.全元文:第9冊:卷294:閻復一[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227.
[23]袁桷.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遙授平章政事贈光祿大夫大司徒上柱國永國公謚文康閻公神道碑銘[M]//袁桷.清容居士集:卷27.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687—689.
[24]王士點,高企翁.秘書監(jiān)志:卷10[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98,203.
[25]虞集.道園學古錄:卷5:《高唐李氏世譜》序[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