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徐燕
2019年9月24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影片《我和我的祖國》上映,電影同名主題歌由歌手王菲演唱,影片及其同名主題歌都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我和我的祖國》由張藜作詞、秦詠誠作曲,創(chuàng)作于1984年。詞、曲作者都是“學院派”專家,演唱者則是新中國運用氣聲唱法及流行音樂復蘇期的代表人物——李谷一,這首歌頌祖國的歌曲一經(jīng)亮相就深受老百姓喜愛。從2018年底開始,“學習強國”平臺上設立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的快閃欄目,全民自覺加入此曲“MTV”(音樂電視)的拍攝和展示中。2019年6月17日,該曲入選“中宣部”評出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yōu)秀歌曲100首”。①可以說,《我和我的祖國》是當之無愧的時代金曲。歌手王菲憑借演唱這首歌曲,再次成為話題人物。官方“MTV”播放平臺下的網(wǎng)友評論區(qū),廣大民眾在朋友圈的推送和點贊成為這首歌曲的重要反饋渠道。大部分人認為此曲符合時代之音,他們認為,當一首經(jīng)典歌曲不再是高亢嘹亮的口號式演唱,以王菲式的空靈悠遠、戲謔自由重新詮釋,竟有一種別樣的感動,我們真的現(xiàn)代化了。更有人說“聽著王菲的演唱,莫名地想哭”“王菲的演唱充滿了人情味”,等等。當然,對王菲演唱此曲的評論中也有一些來自專業(yè)人士從自身專業(yè)視角做出的評價,“聽了王菲的演唱,實在是說不出來的滋味”“按正統(tǒng)唱法就是咬字不清,大舌頭”,等等。
以上兩種看法相背馳的現(xiàn)象令我們訝異的同時,亦反映出觀點背后存在的多種復雜關系,即流行歌手與愛國歌曲之間、流行唱法與“學院派”美聲唱法之間、流行音樂與社會政治之間,它們交集的過程涉及了音樂理念、音樂審美、文化、歷史等在當下中國社會環(huán)境中的碰撞。本文試圖從王菲演唱版《我和我的祖國》的音樂本體分析入手,厘清相關音樂事象,解讀其背后的深層次關系。
王菲在演唱這首作品時運用的演唱技術十分全面。有觀點認為,“王菲的嗓音是繼鄧麗君之后華語樂壇罕見的美嗓,音色明亮、甜美而富有光澤,中低音自然柔美,高音以氣聲和假聲夾雜一點兒真聲并帶上共鳴而變得實而有力。她的聲音上下通透,能輕松駕馭各種高難度歌曲,收放自如?!雹谠撚^點將王菲音色的決定因素——真聲放在次要位置,而筆者以為,王菲的真聲才是她最具有辨識度的特點。為了改變音色、增強演唱的表現(xiàn)力,王菲對自己的咬字做了很多“小動作”。
運用真聲的各種技巧是王菲所擅長的,并且在歌詞的普通話發(fā)音規(guī)律中形成了自己的發(fā)音方式和音色符號。第一種,輔音的變化。王菲將歌詞中不少字的輔音發(fā)音進行了變化處理,如“我”“歌”“刻”“無”“和”“花”“啦”,她將這些字的聲母咬得十分模糊,顯得慵懶和隨意。如此的處理,在專業(yè)歌唱技巧中會被認為咬字不清,但在流行演唱中卻是充滿個性的音色。第二種,元音的變化。她在演唱中對元音的行腔進行了變化,轉換靠近到元音“a”上,如“割”(ge)變成“gea―”,“河”(he)變成“hea―”,“轍”變成“zhea―”,“托”變成“tuoa―”。這些字正好是句尾長音,又造出一種多變的音色,有利于加強共鳴。第三種,后鼻音的變化。她將帶有后鼻音的字,咬完字立即歸韻至鼻腔,突出鼻腔共鳴的音色,如“能”“論”“分”“心”“中”。第四種,特別的發(fā)音。如副歌的反復部分用“啦”(la)代替歌詞,這一句就變成了“l(fā)a、ra、ra,la、ra、ra,la、ra、da、la”。王菲將一個“a”母音變化出三個發(fā)音,最后一句“l(fā)u”則是和哼鳴混合發(fā)音,仿佛中國傳統(tǒng)管樂器蕭的銀色一般。
王菲的嗓音特點是亮、高、透、細,但是她運用了自己特有的變化咬字、鼻腔共鳴等,加上流行歌唱里最常見的氣聲、哭腔等技法變化出多種音色,最終使得聲線更加靈動、豐滿,演唱更富有想象力,讓人回味無窮。
擔當此版《我和我的祖國》編曲的是青年音樂人常石磊。常石磊擁有“學院派”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和音樂制作經(jīng)驗,對主旋律題材電影配樂的把握,是準確的、有審美個性的。全曲編曲的思路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層:交響樂、流行樂、特色樂器(笛子、豎琴)。交響樂是全曲氛圍營造的基礎,以輕柔的弦樂合奏為主,少量木管合奏的配合,以及小提琴、鋼琴獨奏等點綴在間奏、尾聲等,推動了全曲的發(fā)展,展現(xiàn)出寬廣、深情的氣質。流行音樂樂隊的部分選擇了吉他、貝斯、鼓,主要作用是在對節(jié)奏的推動。拍的重音節(jié)奏由鼓和貝斯承擔,呈現(xiàn)了節(jié)奏重音與和弦進行。吉他半拍組合的緊密節(jié)奏,進行了弱拍處兩拍的掃弦。這段非常典型的流行音樂伴奏,從頭至尾襯托主唱清澈而輕快的歌唱,來表達對祖國母親的熱愛。民族樂器笛子只在前奏中以《我的祖國》主旋律形式出現(xiàn)一次,但當它透亮的音色奏出另一個音調時,帶聽眾進入了一種回憶情境,亦是暗示接下來的旋律是一首和它一樣有著真實歷史背景和地位的歌曲。
前奏部分可分為三層音樂元素。第一層是剛開始的交響樂,弦樂與豎琴的前奏定下全曲宏大主題的基調。第二層則是運用姐妹之曲《我的祖國》的主旋律,訴說中國式的自信。第三層才正式出現(xiàn)《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骨干音但最妙的是,流行音樂的架子鼓、貝斯和吉他的掃弦組合成拍,又預示著這首歌曲主體的音樂風格是流行音樂。
主歌在前奏第三層流行音樂伴奏標準配置的預示之下出現(xiàn),王菲充滿個性化咬字行腔和音色與吉他為主的輕配置十分貼合。交響樂在主歌最后一句,在弦樂悠長副旋律的帶領下進入。第一遍的副歌延續(xù)主歌的基調,交響樂只是淡淡的背景點綴,間奏時加入突出的小提琴模進上行和下行音階的新元素。隨后,相比第一段,第二段主歌在第二句時就出現(xiàn)了交響樂、流行音樂與小提琴(新副旋律)的三重復合搭配,同時為第二段副歌及反復做好了高潮到來前的鋪墊。第二段副歌則比第一段副歌多了一些交響樂的分量與小提琴閃現(xiàn)的副旋律點綴,交響樂的使用非??酥?。直至第二段副歌部分的反復,三者同時在最強和最密集的進行中到達高潮,將音樂推到頂點。尾聲則是安靜下來的鼓和貝斯的重音加一些音效,配合王菲模擬樂器的哼唱,漸漸平靜。
宏觀來看,整首歌曲雖然有交響樂的鋪陳和推動,但是最強處也只在第二段的主歌后段和副歌反復處出現(xiàn)。交響樂是起著圍繞流行音樂的節(jié)奏與和聲進行來進行點綴、烘托情緒的作用,編曲者的意圖可以理解成為演唱者的嗓音條件和作品的立意進行音樂風格上的融合。
因此,從演唱、伴奏的分析上來看,此曲應該歸為流行歌曲的風格,亦是主旋律歌曲的流行化。
這首歌曲產(chǎn)生的20世紀80年代,正好是一大批以民族音樂為素材的流行歌曲誕生的年代,如《一無所有》《信天游》《我熱戀的故鄉(xiāng)》等。時代變遷,催生了既能反映民眾心聲,又可以滿足對外來文化(如流行音樂)需求的文化產(chǎn)品。因為這個變遷的時代是一個“更大的文化背景”,“即當時產(chǎn)生在整個中國文化界的尋根熱、反思熱提供了強有力的時代信息。這種信息是一種迫切地希望重新審視民族歷史,審視國家命運,尋找富國強民之路的集體愿望。雖然歷史最終證明了這種信息包含了很大的誤區(qū)和內在問題,但毫無疑問,它同樣建筑在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信念上,因此具有強烈的普遍性?!雹劾罟纫坏难莩姹菊狭藧蹏髁x信念的強烈普遍性,同時,交響樂加流行音樂的新穎編曲的風格也符合時代的發(fā)展。只是流行音樂的元素還不是太鮮明,更多為點綴的意味,整體聽上去更像是一首抒情歌曲。但在那個年代已是一首發(fā)自民眾個體熱愛祖國的時髦歌曲,賦予了個人表達對時代歌頌的權利。
轉向當下,王菲的演唱版本一經(jīng)出現(xiàn)即得到了廣泛傳播,并成為熱議的焦點。這里顯現(xiàn)出大眾審美變化的問題。時代歷經(jīng)了巨大的變化,國力、經(jīng)濟、文化……而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和總方向還是如這首歌曲誕生時一樣。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個階段性的歷史時刻,這首歌需要發(fā)出它的聲音。但相較過去,當下個人審美活動、精神世界的組成已擁有五光十色的選擇。這首歌如果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誕生時的力度、強度和音效,顯然達不到反映當下社會全貌和民眾心聲的效果。而且,它的音樂編曲風格和演唱,某種意義上是不被民眾的審美取向所接受的。因此,新版歌曲的制作者選擇加入更多流行音樂的元素,甚至流行音樂化,同時也收獲了流行音樂愛好者的支持。我們可以將這一現(xiàn)象看成“雅俗合流的態(tài)勢,既有大眾文化對主流價值觀和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比如流行音樂中‘民族風’‘古典風’對古典詩詞意向的融入;也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對大眾審美趣味的尊重,以及對文化產(chǎn)品制作經(jīng)驗的重視,比如作為當代紅色經(jīng)典敘事的《建國大業(yè)》《建黨大業(yè)》《建軍大業(yè)》開始走明確的市場化、大眾化的明星路?!雹茱@然,本版本的改編是屬于后者。
至此,本文開篇時提出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流行歌手與愛國歌曲之間、流行唱法與“學院派”美聲唱法之間、流行音樂與社會政治之間,這三對關系可以完全相互融合、共同發(fā)展。任何“一不小心”的狹隘觀念,都會對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新大眾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產(chǎn)生不可避免的偏見,如愛國歌曲流行版本改編,意識形態(tài)只可運用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手法等?!按蟊娢幕a(chǎn)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如今的大眾不再是被動的大眾,而是有著抵抗性和挑戰(zhàn)性的大眾。”⑤學習美聲唱法的專業(yè)人士應意識到大眾更愿意接受的優(yōu)秀流行歌手的先進之處,而流行音樂制作人、歌手也應關注社會當下最需要表達的意識形態(tài)、生活狀態(tài)、理想信念的題材。
注 釋
①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617/c1013-31154802.html.
②楊慶瑜《王菲及其音樂》,《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年第2期。
③金兆鈞著《光天化日下的流行——親歷中國流行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124頁。
④蔣述卓、李石《當代大眾文化的發(fā)展歷程、話語論爭和價值向度》,《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⑤同注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