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英國工業(yè)化時期的禁酒運動

2020-12-01 21:27:36
安徽史學 2020年5期
關(guān)鍵詞:利夫飲酒運動

(陜西師范大學 醫(yī)學與文明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119)

20世紀50、60年代,英國學界興起一股研究維多利亞時代特征的熱潮,內(nèi)容涵蓋文史哲法等諸多領(lǐng)域,形成了頗為興盛的“維多利亞研究”。工業(yè)化時期的酗酒問題和禁酒運動亦由此進入學者視閾,布萊恩·哈里森對禁酒運動的形成背景、階段發(fā)展以及組織形式等進行了系統(tǒng)性探究(1)Brian Harrison,Drink and the Victorians:The Temperance Question in England,1815—1872,London:Faber and Faber,1971;Brian Harrison,“Drunkards and Reformers:Early Victorian Temperance Tracts”,History Today,vol.13,no.3,1963,pp.178—185., 為進一步細化、深化研究做好了鋪墊;80年代以降出現(xiàn)了多角度切入與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xiàn)為:從新政治史維度探討19世紀后半期立法禁酒活動的政治意蘊;(2)A.E.Dingle,The Campaign for Prohibition in Victorian England,London:Croom Helm Ltd,1980;D.M.Fahey,“The Politics of Drink:Pressure Groups and the British Liberal Party,1883—1908”,Social Science,vol.54,no.2 (Spring 1979),and “Brewers,Publicans and Working-Class Drinkers:Pressure Group Politics in Late-Victorian and Edwardian England”,Histoire Sociale,vol.13,no.25 (May 1980);John Greenaway,Drink and British Politics Since 1830:A Study in Policy-Making,Houndmills,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3;James Nicholls,The Politics of Alcohol:A History of the Drink Question in England,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9.從人類學的理路出發(fā)闡述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過渡中飲酒如何從維系社會紐帶的象征性行為演變成了社會問題;(3)Marianna Adler,“From Symbolic Exchange to Commodity:Anthropological Notes on Drinking as a Symbolic Practice”,in Susanna Barrows and Robin Room,eds.,Drinking:Behavior and Belief in Modern Histo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pp.376—398.從社會文化史維度考察禁酒本身所具有的宗教意蘊以及教會介入,考察禁酒運動中的女性參與及其對闡發(fā)兩性權(quán)利的意義;(4)Gerald Wayne Olsen,“Pub and Parish:the Beginnings of Temperance Reform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1835—1875”,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1971;Gerald Wayne Olsen,“Anglican Temperance Movements in England,1859—1873:An Example of Practical Ecumenism”,CCHA Study Sessions,40 (1973),41—51;Gerald Wayne Olsen,“From Parish to Palace:Working-Class Influences on Anglican Temperance Movements,1835—1914” ,Journal of Ecclesiastical History,vol.40,no.2,1989,pp.239—252;Lilian Lewis Shiman,“The Church of England Temperance Socie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Historical Magazine of the Protestant Episcopal Church,vol.41,no.2 (June 1972),pp.179—195;Jonathan Paul Curtis,“Methodism and Abstinence:A History of the Methodist Church and Teetotalism”,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of University of Exeter,2016;Lilian Lewis Shiman,“‘Changes are Dangerous’:Women and Temperance in Victorian England”,Gail Malmgreen,ed.,Religion in the Lives of English Women,1760—1930,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或借助社會學的道德調(diào)控理論考察禁酒運動對英國的法律和道德體系所產(chǎn)生的影響。(5)Henry Yeomans,“What Did the British Temperance Movement Accomplish? Attitudes to Alcohol,the Law and Moral Regulation”,Sociology,vol.45,no.1,2011,pp.38—53.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起步較晚,僅有幾篇研究生學位論文和期刊文章做出了有益探索。(6)魏子任、丁雙雙:《近代英國陸軍士兵酗酒問題及禁酒運動》,《軍事歷史研究》2013年第3期;許志強:《19世紀英國禁酒運動與工人文化轉(zhuǎn)向》,《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邱振裕:《論1829—1853年英國的禁酒運動》,南京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王晨輝:《英國19世紀禁酒運動研究》,北京師范大學2015年博士學位論文;陳禮偉:《馬修神父與19世紀愛爾蘭禁酒運動研究》,南京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本文擬進一步探討英國工業(yè)化時期的禁酒運動。(7)本文中的“英國”僅就英格蘭和威爾士而言,蘇格蘭和愛爾蘭不含在內(nèi)。

一、工業(yè)化與飲酒問題的突顯

在前工業(yè)化時期的英國,飲酒作為一項普遍存在的習慣,已在民眾日常飲食、疾病治療及節(jié)慶活動中承載著重要內(nèi)容。早在中世紀晚期,為了籌款以維持堂區(qū)開銷和救濟窮人,神職人員利用教堂設(shè)施釀造麥芽酒,通過舉辦“教堂酒會”(church ales)的形式,將其售予堂區(qū)居民和附近來客,“人們一同禮拜亦一同飲酒”。(8)Katherine L.French,“Parochial Fund-Raising in Late Medieval Somerset”,in Katherine L.French,et al.,eds,The Parish in English Life,1400—1600,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7,p.129.尤其是自大規(guī)模的土地圈占以來,公共綠地成了無法涉足的“應(yīng)許之地”,基本不向普通民眾開放,酒館成了教堂之外為數(shù)不多的一個去處。(9)E.T.Davies,Religion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South Wales,Cardiff: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1965,p.49;W.H.Chaloner,Manchester in 1844:Its Present Condi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London:Frank Cass &CO.LTD.,1969,p.35.及至1830年,在英格蘭的廣大地區(qū),每個堂區(qū)都會有一家酒館,就像每個堂區(qū)都有一座教堂一樣,始終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10)Sidney and Beatrice Webb,The History of Liquor Licensing in England Principally from 1700 to 1830,London,New York & Bombay:Longmans,Green and Co.,1903,p.102.

前工業(yè)化時期的基本工作單位是手工作坊,與追求生產(chǎn)最大化的近代工廠不同,它首先是一個社群共同體,對坊間關(guān)系具有塑造作用的習慣先于生產(chǎn)活動;而且,手工勞動具有寬松性和間歇性特點,允許較大程度的個人自由。(11)P.Mantoux,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New York:Harper & Row,1961,p.409.因此,作為一項共有的習慣,“飲酒本質(zhì)上是一種社會行為”(12)Mary Douglas,“A Distinctiv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in Mary Douglas,ed.,Constructive Drinking:Perspectives on Drink from Anthrop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4.,是雙方對共同的社會儀式的趨從和參與?!?830年代之前,共有的日常飲酒習慣是構(gòu)成英國前工業(yè)社會基礎(chǔ)的社群關(guān)系得以形成與確立的象征性手段”(13)Marianna Adler,“From Symbolic Exchange to Commodity:Anthropological Notes on Drinking as a Symbolic Practice”,in Susanna Barrows and Robin Room,eds.,Drinking:Behavior and Belief in Modern Histo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p.381.。

隨著工業(yè)化的傳播及工業(yè)中心的形成,城市人口急劇增長,尤其是大城鎮(zhèn)和新興工業(yè)區(qū),由此也滋生出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如住房緊缺、環(huán)境污染以及衛(wèi)生設(shè)施匱乏等等。這些弊病在工業(yè)革命早期尤為嚴重,然而管理上卻較為滯后,原因在于,“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認為這些問題屬于經(jīng)濟范疇,完全應(yīng)根據(jù)‘自由放任’的精神去處理”。(14)錢乘旦:《第一個工業(yè)化社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頁?!岸鄶?shù)大城鎮(zhèn)只有鄉(xiāng)村的管理設(shè)施”,被恩格斯稱為“世界上第一個工廠城鎮(zhèn)”的曼徹斯特,直到1830年代依然沿襲鄉(xiāng)村式的管理模式。(15)J.L.and B.Hammond,The Town Labourer,1760—1832:The New Civilisation,London:Longmans,Green,and Co.,1917,p.81;Barbara Schmidt-Haberkamp and Susanne Schmid,Drink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p.93.

在工業(yè)化與城市化進程中,隨著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分化和社會流動性加強,個體意志的有效性彰顯,許多原有的社會約束機制趨于瓦解(16)Martin J.Wiener,Reconstructing the Criminal:Culture,Law,and Policy in England 1830—191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11.,傳統(tǒng)的社會權(quán)力、文化規(guī)范和共同儀式等對非理性飲酒行為具有制約作用的因素失去效用(17)Robin Room,“Alcohol and Ethnography:A Case of Problem Deflation?” Current Anthropology,vol.25,no.2,1984,pp.169—191., 但“適應(yīng)工業(yè)就業(yè)和城市生活的消費習慣和新的社會規(guī)范并未形成”,“當人們延續(xù)固有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工資的增長往往被用于娛樂和飲酒”。(18)Peter Mathias,“The Brewing Industry,Temperance and Politics”,The Historical Journal,vol.1,no.2,1958,pp.109,110.約克郡一名老工人回憶說:“遠離自己的家鄉(xiāng),僅有兩種可供消閑的去處,即教堂/小禮拜堂抑或是酒館。前者很少開放,后者很少關(guān)閉;前者毫無吸引力,后者極具吸引力。”(19)Peter Bailey,Leisure and Class in Victorian England:Rational Recreation and the Contest for Control 1830—1885,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p.9.對于肩負沉重勞動的工人來說,飲酒為他們提供了替代性滿足,是他們“逃離曼徹斯特最快捷的途徑”。(20)Lilian Lewis Shiman,Crusade against Drink in Victorian England,p.3.誠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工人“除了縱欲和酗酒之外被剝奪了所有的享樂”,“結(jié)果是,工人為了還想從生活中得到點什么,就把全部熱情集中在這兩種享樂上,過度地極端放縱地沉溺在里面”。(21)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3頁。雖說飲酒本身屬于一種個人生活習慣,但在公共場合卻能導(dǎo)致危害社會秩序的不良行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

二、禁酒運動的興起及其階段性發(fā)展

(一)“傾倒威士忌”與溫和禁酒的興起

禁酒運動雖與新興的工業(yè)經(jīng)濟有著緊密聯(lián)系,但并非是工業(yè)化直接導(dǎo)致所成,而是有著一個外部觸發(fā)因素。1829年8月,移居美國的愛爾蘭長老會牧師約瑟夫·彭尼返回故土,宣傳美國正在發(fā)生的有組織的禁酒運動,得到長老會神學博士約翰·埃德加(John Edgar)的響應(yīng),埃德加將家中所藏威士忌傾倒出窗,矢志投身禁酒事業(yè),并借助當?shù)孛襟w呼吁效法美國,結(jié)社禁酒,引起巨大反響。在他帶動下,韋克斯福德郡熱衷公益事業(yè)的喬治·卡爾(G.W.Carr)牧師于8月20日利用當?shù)氐馁F格會教堂,成立了愛爾蘭第一個禁酒協(xié)會。(22)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London:W.Tweedie,1862,p.28;W.D.Killen,Memoir of John Edgar,London:Hamilton,Adams and Co.,1867,p.38.是年9月,當埃德加抵達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時,蘇格蘭教會長老和治安法官約翰·鄧洛普也正呼吁禁酒,并于10月創(chuàng)辦了蘇格蘭第一個禁酒協(xié)會。

接著,禁酒風潮迅速向英格蘭傳播。1829年11月,布拉德福德的精紡制造商亨利·弗布斯(Henry Forbes)在格拉斯哥商旅期間,加入了當?shù)氐慕茀f(xié)會,1830年2月回到布拉德福德后,創(chuàng)建了英格蘭第一個禁酒協(xié)會。受此影響,臨近的利茲亦于當年成立了禁酒協(xié)會,曼徹斯特、利物浦以及倫敦于次年陸續(xù)跟進。在美國禁酒運動倡導(dǎo)者推動下,倫敦的禁酒組織于1831年6月更名為“大英禁酒協(xié)會”(簡稱BFTS)(23)“大英禁酒協(xié)會”英文全稱為:British and Foreign Temperance Society.,延攬了眾多教俗兩界上層人士參與,如倫敦主教擔任主席職務(wù),并有4名貴族、5名主教以及教區(qū)監(jiān)理、市長等組建副主席團;1837年,協(xié)會又獲得維多利亞女王的皇室贊助。(24)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pp.45—46;p.44.這標志著禁酒運動有了自己的全國性組織,英格蘭開始在運動中躍居領(lǐng)先地位。

從“傾倒威士忌”到BFTS成立,飲酒被與一連串的社會問題聯(lián)結(jié)起來,從疾病和貧困到墮落和犯罪。禁酒運動倡導(dǎo)者認為,出于“基督的慈善”,他們要“喚起公眾對愈演愈烈的不良酗酒習氣的關(guān)注”,通過節(jié)酒宣傳“引導(dǎo)公眾觀念與習慣上的巨大改變”,幫助他們擺脫酗酒習氣。(25)Lilian Lewis Shiman,Crusade against Drink in Victorian England,pp.4,9.

運動并不反對飲用啤酒、葡萄酒及蘋果酒等發(fā)酵性酒精飲料,認為這些發(fā)酵性飲品含有營養(yǎng)物質(zhì),飲而無害,僅僅要求成員戒除烈性酒飲用,認為這才是導(dǎo)致社會失序的原因。成員的入會宣誓即為:“我愿意在醫(yī)療目的之外戒除烈性酒飲用,并抵制酗酒行為以及造成酗酒的根源。”(26)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pp.45—46;p.44.早期禁酒運動因而被稱為“反烈性酒運動”(anti-spirits movement)抑或“溫和禁酒運動”(moderation movement)。

在活動內(nèi)容上,溫和禁酒運動除藉助集會、演講和散發(fā)小冊子等方式外,還積極推動以倫敦為中心的地方附屬協(xié)會的建立,并以選派宣講員的方式與各地附屬協(xié)會保持聯(lián)系。至1834年,已建立附屬協(xié)會443個,成員總數(shù)近8.6 萬人,影響力輻射至全國各地。

(二)約瑟夫·利夫西及其引領(lǐng)的絕對禁酒

“1830年啤酒法”頒布之后,影響力被低估了的啤酒受到社會廣泛關(guān)注;(27)參見王晨輝:《英國1830年〈啤酒法〉與酒類流通管理制度變遷》,《世界歷史》2017年第1期。而且,隨著無節(jié)制飲酒的加劇,酒液被認定為一種“消極道德絕對物”(negative moral absolute),從而推動了禁酒運動的激進化發(fā)展,在英格蘭西北部城鎮(zhèn)普雷斯頓(Preston)的溫和禁酒組織中,分化出了最早的絕對禁酒派別。

普雷斯頓為蘭開夏郡郡治所在地,19世紀早期,棉紡貿(mào)易的發(fā)展帶動了其工業(yè)化進程,發(fā)展速度直追毗鄰的利物浦和曼徹斯特?!?830年啤酒法”頒行之后,啤酒館數(shù)量急劇增加,嚴重影響了當?shù)氐纳鐣h(huán)境和生產(chǎn)活動。針對這種情況,社會活動家約瑟夫·利夫西于1831年指出,在沒有進一步接受道德教育的情況下,“不應(yīng)當使民眾暴露在他們無法抵制的誘惑之下”,不能將自由貿(mào)易原則應(yīng)用于如此危險之物。(28)Brian Harrison,Drink and the Victorians:The Temperance Question in England 1815—1872,p.119.同年7月在其主辦的《道德改革者》中發(fā)文說:“我對酗酒感到如此震驚并認為適度飲酒也會造成不良趨勢,以至于從1831年初我便不再飲用啤酒、葡萄酒和烈性酒。”(29)William Livesey,The Earliest Days of the Teetotal Movement (Issued for Private Circulation only,1900),Digitized by the Internet Archive,2012,p.108.

1832年3月,針對“飲酒所導(dǎo)致的犯罪、貧困與不幸及其對人們世俗的及精神的利益造成的傷害”,一批社會活動者成立了普雷斯頓禁酒會,利夫西居于委員會之列,但協(xié)會只抵制烈性酒的主張使利夫西不滿。1832年5月,利夫西匿名發(fā)表題為“麥芽酒講稿”的文章,將從一位釀酒人那里獲得的信息與富蘭克林自傳中“啤酒僅含極少量營養(yǎng)元素”(30)John Pearce,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Joseph Livesey,London:National Temperance League’s Depot,1885,p.81.的論斷相結(jié)合,通過逐步分析,指出啤酒在每一步釀制過程中都會造成大麥營養(yǎng)成分不同程度的流失;告誡人們酒精之于身體,好似風箱“只吹火卻不加燃料”,會燒傷人的胃膜和肝臟、損毀人的體質(zhì),喝水遠比喝啤酒更加有益和廉價。同時,反駁那些認為上帝能使人保持清醒的觀點,“酒液對身體的影響不可能被任何精神力量所消解”。(31)“Malt Liquor Lecture”,in The Ipswich Series of Temperance Tracts,London,1856,vol.II.從而以“科學化”的論述為禁酒運動的激進化轉(zhuǎn)變提供了理論支撐。

1832年8月底,利夫西在自己的奶酪店中擬定了一份個人禁酒誓詞,決心徹底戒掉飲酒習慣,9月初,6名原禁酒會成員與利夫西共同在禁酒誓詞上簽字,其詞曰:“我們志愿在藥用之外,戒除一切形式的酒精飲料的飲用,無論是麥芽酒、波特啤、葡萄酒,還是烈性酒?!?32)James Weston,ed.,Joseph Livesey:The Story of His Life,London:S.W.Partridge & Co.,1920,p.51.“普雷斯頓七士”的開創(chuàng)性舉動從實踐上推動了禁酒運動的激進化轉(zhuǎn)變。

為了宣傳他們的禁酒主張,1833年2月,利夫西在普雷斯頓進行公開演講,并當場做酒液分離實驗,使人們相信麥芽酒經(jīng)點燃蒸發(fā)后,僅余極少量的大麥殘渣,引起廣泛關(guān)注。徹底禁酒主張很快為禁酒同儕所注意,1833年3月普雷斯頓禁酒會決定將其納入?yún)f(xié)會章程,并委任利夫西將禁酒誓詞修訂為:“我們志愿在醫(yī)藥用度或者宗教圣餐儀式之外,在一年內(nèi)戒掉麥芽酒、波特酒、葡萄酒、烈性酒及其他所有酒精飲料的飲用?!?33)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Movement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p.58;p.64;pp.226—227.1833年7月,以利夫西為代表的普雷斯頓禁酒倡導(dǎo)者,在蘭開夏郡展開了一場“布道之旅”,他們乘坐張貼標語的馬車,沿途散發(fā)傳單并舉行公開集會,足跡遍及布萊克本、海伍德和曼徹斯特等十余個本郡城鎮(zhèn)。在9月的一次集會上,粉刷工人迪基·特納(Dickey Turner)在講述其戒酒的心路歷程時說:“我已經(jīng)擯棄了可惡的有節(jié)制地飲酒的誓詞,我將絕對—絕對—徹底戒掉(飲酒習慣),至死不渝?!?34)P.Fryer,Mrs Grundy:Studies in English Prudery,New York:London House & Maxwell,1963,p.134.“絕對禁酒”(teetotalism)一詞遂被利夫西拿來指稱他所倡導(dǎo)的禁酒主張;利夫西本人被尊為“絕對禁酒之父”,普雷斯頓則成了“絕對禁酒運動的耶路撒冷”。

與溫和禁酒相同的是,絕對禁酒派也未意識到酒精依賴所隱含的病理及社會因素,更多地視之為個人的道德缺失,是可以通過良好影響得到矯正的,故而在運動策略上都采取道德規(guī)勸(moral suasion)的方式。就活動內(nèi)容而言,則是編寫并印發(fā)各種形式的傳單、小冊子及其他文字勸導(dǎo)材料,例如利夫西每月編輯發(fā)行的《普雷斯頓禁酒報》(PrestonTemperanceAdvocate,1834—1837)及其曾被多次翻印的《麥芽酒講稿》。禁酒人士尤其是絕對禁酒倡導(dǎo)者,還經(jīng)常走訪貧民窟,公開舉辦社區(qū)集會,屆時會為酒鬼提供公開懺悔的講臺,讓成員登臺講述其心路歷程,并參與履行戒酒宣誓儀式。

鑒于協(xié)會成員有美酒贈親友的習慣,1835年7月,蘭開夏郡與約克郡27個協(xié)會的代表齊聚普雷斯頓,成立“英國禁酒促進聯(lián)合會”(BAPT)(35)“英國禁酒促進聯(lián)合會”英文全稱為: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Temperance.,在絕對禁酒誓中增補了“既不贈送也不提供”的字樣,統(tǒng)一禁酒誓為:“我志愿聲明,我將在醫(yī)藥用度和宗教儀式之外,戒除葡萄酒、麥芽酒、黑啤酒、蘋果酒、烈性酒及任何其他酒精飲料的飲用;不會將它們贈送或提供給其他人;并將抵制酗酒行為及其所有根源?!?36)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Movement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p.58;p.64;pp.226—227.絕對禁酒主張在向英格蘭南部傳播中,雖未取得溫和禁酒組織BFTS的支持,但幾乎在BAPT成立的同時,首例以倫敦為基地的全國性絕對禁酒組織“英國絕對禁酒協(xié)會”(BTTS)(37)“英國絕對禁酒協(xié)會”英文全稱為:British Teetotal Temperance Society.于1835年8月成立,并吸引了眾多歸附者。

(三)UKA的興起及其立法禁酒訴求

至19世紀中葉,隨著酗酒風氣日益滋長和“多年來道德規(guī)勸之令人沮喪的失敗”(38)“The Newcastle Teetotalers and The Licensing Act”,The Newcastle Courant (Newcastle-upon-Tyne,England),Friday,November 8,1872;Issue 10324.,一些社會活動者開始把目光投向酒類流通領(lǐng)域,并在美國立法禁酒實踐的鼓舞下,形成了一支呼吁政府立法禁止酒類售賣的團體。

1851年6月,美國緬因州出臺了取締酒類流通的“禁酒令”,旋即為其他各州所效法。這引起英國禁酒倡導(dǎo)者的注意,在棉布制造商納撒尼爾·卡德(Nathaniel Card)推動下,“英國抑制酒類流通聯(lián)盟”(簡稱UKA)在曼徹斯特成立(39)“英國抑制酒類流通聯(lián)盟”英文全稱為:United Kingdom Alliance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Traffic in All Intoxicating Liquors.,并于1853年10月舉行了由數(shù)百人參加的首屆大會,選出了主席團成員和執(zhí)行委員會,提出7條禁酒公告,第1條指出“對于政府而言,為任何易于導(dǎo)致犯罪率上升、國家資源浪費以及破壞社會習俗和民眾健康的行業(yè)提供法律保護與支持,都是既不正當也不明智的”;第5、6條提出了“理性自由”的訴求,指出“立法禁止酒類交易既完全符合理性自由,也符合正義訴求”,將“極有助于文明的進步”;接著,第7條竭力呼吁“所有正直的民眾都應(yīng)超越階級、宗教與黨派界限,共同促成禁止酒精飲料銷售的立法,以期最有效地消除嚴重的酗酒弊病”。(40)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Movement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p.58;p.64;pp.226—227.

公告可見,與以往道德規(guī)勸不同的是,UKA不再關(guān)注個人的道德缺陷,而是將注意力轉(zhuǎn)向了誘發(fā)飲酒欲望的外部因素,寄希望于立法干預(yù),認為社會酗酒風氣滋長的根源不在飲酒者本身,而是酒類的流通揭開了“潘多拉盒子”,用其議會代言人威爾弗里德·勞森(Sir Wilfrid Lawson)的話說,酒就是“溶液魔鬼”(41)P.Fryer,Mrs Grundy:Studies in English Prudery,p.151.,“他堅信,酒液連同鴉片及其他毒藥,都應(yīng)該僅限于擺放在藥劑師的藥架上;并且堅信,消除酒液不良影響的惟一方式,就是禁止酒類的銷售”。(42)“OBITUARY-Sir Wilfrid Lawson”,The Times,Monday,July 2,1906,p.6,c.3.立法禁酒訴求使禁酒運動的戰(zhàn)場轉(zhuǎn)向了作為立法機構(gòu)的議會,運動重心則從強調(diào)個人層面的自我克制轉(zhuǎn)向了國家層面的立法改革。可以說,UKA的興起是禁酒運動在歷經(jīng)近四分之一世紀傳播之后的一個新起點。UKA成立之后吸引了眾多支持,如約翰·鄧洛普和約瑟夫·利夫西等道德規(guī)勸倡導(dǎo)者,他們是希望借機恢復(fù)禁酒運動的活力;同時,UKA對所有愿意捐贈1先令的人開放入會資格,一年之內(nèi)即吸納會員4500多名,至1855年會員增加到2.1萬名,一年之后更是增至3萬名。UKA最初幾年的活動,基本沿襲了廢奴運動和反谷物法運動之集會、演講、印發(fā)宣傳冊及上書請愿等方式,以爭取大眾支持。

但在自由放任思潮風靡朝野的背景下,對于被普遍視為個人習慣的飲酒進行立法干預(yù),無疑是缺乏主流意識形態(tài)支撐的,致使立法禁酒被目為不合時宜的武斷主張,極大地限制了UKA的感召力與早期活動;同時,在首倡之地美國,立法禁酒進展也并不順利,禁酒令一度廢而復(fù)立,曾被道德規(guī)勸主義者譏為“一紙空文”。這些因素對英國禁酒事業(yè)造成很大影響,迫使UKA放棄全國性立法的訴求,將注意力轉(zhuǎn)向了“地方自決”(local veto)方案,并于1857年擬定了一份“自決禁酒議案”(Permissive Prohibition Bill),提出將酒館的經(jīng)營資格決定權(quán)授予三分之二多數(shù)的地方納稅人。

1864年,威爾弗里德·勞森首次將自決禁酒議案提交議會,表決結(jié)果并不盡如人意,在二讀程序中以292票對35票被否決。爭議主要集中在地方自決問題上,如議員威科姆·馬丁(Wykeham Martin)認為,如果將開設(shè)酒館的決定權(quán)交給鄉(xiāng)村堂區(qū)的納稅人,將會產(chǎn)生出一個最壞的階級立法,因為絕大多數(shù)居民并未在濟貧稅繳納者之列,獲得此項表決權(quán)的將會是那些有能力為自己提供大量葡萄酒和啤酒的人。(43)“Intoxicating Liquors Bill-Bill 44”,HC Deb 08 June 1864,vol.175 c.1413;c.1412.許多支持禁酒的自由黨議員對議案也持謹慎態(tài)度,如約翰·布萊特(John Bright)指出,通過公眾表決的方式取消現(xiàn)有酒館資格是極不公正的,他更贊同將這項權(quán)力賦予市鎮(zhèn)當局。(44)“Intoxicating Liquors Bill-Bill 44”,HC Deb 08 June 1864,vol.175 c.1413;c.1412.

1865年勞森失去下院席位,至1868年才得以重返議會,此后的十年間,他幾乎每年都會將議案提交議會,但每次都未能通過議會表決。

三、社會變遷與禁酒運動的階段特性

(一)從溫和禁酒到絕對禁酒

前工業(yè)化時期的英國是一個等級社會,處于社會中間等級的醫(yī)生、教士及其他體面的職業(yè)人士,盡管經(jīng)濟狀況和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對于現(xiàn)狀卻都有較高程度的認同,這使他們滿足于在既有秩序內(nèi)規(guī)范個人行為,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價值觀念,如重視宗教參與和家庭娛樂、崇尚勤儉節(jié)約、強調(diào)自我尊重與個人道德,等等;具體到飲酒,則盡可能控制在家中或俱樂部等私屬空間。

而慣于在小酒館里飲酒消遣的下層民眾和廣大工人,飲酒醉酒無疑溢出了個人生活的界域,很容易引發(fā)影響公共秩序的不良行為。顯然,這種缺乏理性規(guī)范的大眾娛樂并不為中等階級所認同,甚至遭到他們的群起抵制,禁酒運動就是他們抵制情緒的外化。但是,高度的社會認同決定了中等階級不會與傳統(tǒng)徹底決裂,而是局限在既有秩序內(nèi)進行一場溫和改良,因此他們僅僅倡導(dǎo)戒除烈性酒飲用,并不反對啤酒等發(fā)酵性飲料的飲用,甚而征得了一些葡萄酒及啤酒釀造者的資助。同時,他們也不會深入底層探究問題的根源,而是認為酒鬼要為自己的狀況負責,他們并非酒力影響下的被動存在,“如果酒鬼不去買酒,賣家自然不會售酒”,是他們造就了自己的角色。(45)Temperance Penny Magazine,vol.5,no.54 (May 1840) p.76.

溫和禁酒倡導(dǎo)者試圖通過一場運動,將本階級的價值觀念灌輸給工人階級,使其被動地“符合”他們所倡導(dǎo)的行為規(guī)范,達到社會改良和秩序維持的規(guī)訓目的。正如哈里森所言,無論在英國還是美國,早期的反烈性酒組織通過宣傳和集會致力于維持體面人士的地位;誠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在對下層階級的道德改良中占據(jù)主動,他們所擔心的因大眾教育的推進而被危及到的社會地位才會穩(wěn)固。(46)Brian Harrison,Drink and the Victorians:The Temperance Question in England 1815—1872,p.115;p.367.

絕對禁酒的興起則寄托著工人階級對于重塑自我形象的期待。1832年議會改革使中等階級成為選民的主體,曾為改革積極奔走的工人階級依然被排斥在外,某種程度上使他們開始反觀自省,正如憲章運動領(lǐng)袖威廉·洛維特指出的那樣,當工人們“在嘈雜的小酒館中縱情酒欲,用酒后沙啞的嗓音傷感可笑地表達他們的不滿”時,酗酒無疑成了阻礙工人進步的最大障礙之一;(47)William Lovett,The Life and Struggles of William Lovett in His Pursuit of Bread,Knowledge and Freedom,London,1976,p.92.另一位憲章運動領(lǐng)袖亨利·文森特更是主張,工人應(yīng)該“在每個市鎮(zhèn)和鄉(xiāng)村組成自己的憲章派絕對禁酒協(xié)會”。(48)Gerald Wayne Olsen,Pub and Parish:The Beginnings of Temperance Reform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1835—1875,pp.38—39.

最初進行絕對禁酒宣誓的“普雷斯頓七士”皆為工匠出身(49)除奶酪制造商利夫西之外,另有起毛工(carder)、木屐匠(clogger)、輥筒匠(roller-maker)、粉刷匠(plasterer)、鞋匠(shoemaker)及裁縫(tailor)等各一人,參閱Brian Harrison,“Religion and Recre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ngland”,p.106.,屬于工人階級的中上層級,對于整個社會與自身處境同樣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目睹了1830年啤酒法頒行之后酗酒問題的加劇,以及越來越多的譴責指向廣大下層工人階級,正在形成中的階級認同喚起了他們自我改良的意識,誠如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絕對禁酒乃是“興起于工人階級對體面與自立的真誠渴求之中”。(50)Brian Harrison,Drink and the Victorians:The Temperance Question in England 1815—1872,p.115;p.367.

(二)社會變遷與立法禁酒轉(zhuǎn)向

工業(yè)革命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和社會結(jié)構(gòu),造就了一支以工廠主為主體的制造業(yè)階層,他們與舊式中等階級一樣也處于社會的中間階梯;所不同的是,他們在價值觀念與利益取向上形成了自己的認同,從而構(gòu)成了一股新式的中等階級力量。這些人不僅精明強干,而且崇尚節(jié)制理念以實現(xiàn)利己訴求。在立法禁酒組織的領(lǐng)導(dǎo)層和支持者中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的,便是來自中部和北部工業(yè)區(qū)從事紡織工業(yè)的制造商。(51)J.B.Brown,“The Pig or the Stye:Drink and Poverty in Late Victorian England”,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 vol.18,no.3,1973,p.383;A.E.Dingle,The Campaign for Prohibition in Victorian England:The United Kingdom Alliance 1872—1895,p.14

工人酗酒導(dǎo)致生產(chǎn)力下降是他們支持立法禁酒的出發(fā)點。正如棉布制造商兼立法禁酒人士本杰明·威特沃斯所說,他的工人在周日休息之后又投入周一的飲酒之中,周一早上保持清醒的不足四分之一,“圣星期一”(Saint Monday)削弱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競爭優(yōu)勢。(52)J.B.Brown,“The Pig or the Stye:Drink and Poverty in Late Victorian England”,p.383;p.387.因此,新式中等階級強調(diào)時間觀念和紀律意識,避免酗酒可能造成的工時延誤和勞動失調(diào),保證生產(chǎn)活動的順利進行。

支持立法禁酒的經(jīng)濟學家威廉·霍伊爾(William Hoyle)以經(jīng)濟學中的節(jié)制信條為立法禁酒做辯護,對于強調(diào)自由放任的古典經(jīng)濟學進行了道德主義闡釋,認為其最大缺陷在于,它將獲取財富作為民族生存的惟一準則,忽視了確保道德進步的必要的社會規(guī)范。整個社會的飲酒花費使得1/6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不合理消費還導(dǎo)致需求低迷、紡織廠開工不足,從而造成失業(yè)、蕭條以及階級張力等工業(yè)化時期的諸多弊病。(53)J.B.Brown,“The Pig or the Stye:Drink and Poverty in Late Victorian England”,p.383;p.387.

需要說明的是,中等階級雖在1832年議會改革后獲得了參政權(quán),可以把自己的代表送入議會,但他們只是分享了有限的政治權(quán)利,因為議員要靠地方選舉才能產(chǎn)生,而地方事務(wù)卻為地主階層及其支持的治安法官所操控,使得代表土地利益的議員仍在議會占據(jù)壟斷地位。(54)程西筠:《評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世界歷史》1982年第4期,第11—29頁。這是自決禁酒議案屢被議會否決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禁酒路線之爭

不同的禁酒訴求導(dǎo)致運動的派系分化。一方面,絕對禁酒主張不為溫和禁酒者所接受。1834年6月,利夫西在倫敦宣傳絕對禁酒期間,造訪了“受皇室、貴胄和僧侶贊助,并主張有節(jié)制地飲用發(fā)酵酒”的BFTS,“我見到了埃德加博士及其他人等,卻未得到他們的任何支持,這很容易理解,因為我是來傳播絕對禁酒的異端學說的”。(55)John Pearce,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Joseph Livesey,p.69.埃德加等人反對絕對禁酒,是因為他們認為絕對禁酒可以“徹底改變我們的政治與宗教制度”。(56)D.S.Wayland,“Reasons for Not Supporting Total Abstinence Societies as at Present Constituted”,Temperance Penny Magazine,October 1840,p.156.此外,禁酒活動引起釀酒商和店老板的強烈不滿,他們利用一切機會詆毀絕對禁酒者,還屢屢出現(xiàn)在禁酒集會現(xiàn)場,向會眾免費發(fā)放啤酒,瓦解禁酒宣傳。

另一方面,道德規(guī)勸與立法訴求之爭。利夫西認為UKA提出的自決禁酒議案,是以“民眾”取代“治安法官”行使表決權(quán),在他看來,民眾“尚不適合委以公眾表決和規(guī)范酒業(yè)的權(quán)力”,因為多數(shù)飲酒??投加型镀睓?quán),他們不具備應(yīng)有的判斷力。(57)“The Alliance and The Permissive Bill”,The Preston Guardian (Preston,England),Saturday,July 19,1873;Issue 3159.對此,立法禁酒倡導(dǎo)者道森·彭斯(Dawson Burns)反駁說,利夫西先生每年都滿懷熱忱,將其勸導(dǎo)文字編印成冊,在普雷斯頓逐戶散發(fā),如果他認為民眾戒除飲酒習慣是有可能的,何以會對“公眾表決”質(zhì)疑呢?(58)“The Permissive Bill Movement——Dawson Burns to The Rescue”,The Preston Guardian (Preston,England),Saturday,July 19,1873;Issue 3159.

究其實質(zhì)而言,道德規(guī)勸倡導(dǎo)者關(guān)注的是個人的道德缺口,傾向于從內(nèi)心自覺層面喚醒每個酒鬼的自我克制能力,認為“與專斷的法令相比,個人習慣上的自我克制才是更好的保障”。(59)“Lord Stanley,M.P.,And The United Kingdom Alliance”, The Times,Thursday,October 2,1856,p.8,c.6.利夫西等人所努力以赴的,其實是以廣泛的戒酒宣傳為形式的大眾教育,相信“民眾是可以被塑造得更好的,他們也能夠被塑造得更好;不是借助自決禁酒議案,而是像慈善的基督徒一樣,到他們中間去,走訪貧民窟,舉行禁酒集會,并借助禁酒冊子與出版物散布演講資料,以此進行教育和勸導(dǎo)?!?60)“The Alliance and Permissive Bill——Mr.Livesey’s Reply to Mr.Burns”,The Preston Guardian (Preston,England),Saturday,July 26,1873.

而立法禁酒人士則寄希望于外部力量的干預(yù),UKA總干事塞繆爾·普博(Samuel Pope)在反駁斯坦利時說,飲酒欲望并非天生(instinctive),而是后天形成的(grow),是“使誘惑得以合法化的體制激發(fā)了這種欲望”。因此,盡管普博承認“個人自我克制的習慣或比嚴格的法令更可取”,但是這種習慣如何養(yǎng)成,他認為僅有道德力量是不夠的,必須依靠立法,“法律就是民眾習慣的偉大教育者”。(61)“Reply by The Honorary Secretary”, The Times,Thursday,October 2,1856,p.8,c.6.

四、1872年售酒法與禁酒運動的沉寂

有數(shù)據(jù)表明,英國人均飲酒量呈持續(xù)上升態(tài)勢,至1870年代達到了世紀最高點(62)參見T.R.Gourvish and R.G.Wilson,The British Brewing Industry 1830—198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30.,政府對此并非視而不見。早在1830年代,議會就成立了以議員詹姆斯·希爾科-白金漢為首的“酗酒調(diào)查委員會”,對酗酒及相關(guān)問題進行了調(diào)查,認為政府應(yīng)該負起責任,施加干預(yù)。但被許多議員認為“是對私有權(quán)利的公然違背”而未獲通過。(63)“Committee on Drunkenness”,HC Deb 05 August 1834,vol.25,cc.964—965.

直到1871年4月,自由黨內(nèi)政大臣亨利·布魯斯(H.A.Bruce)向議會遞交了一份“售酒提案”,提出地方上只要有五分之三多數(shù)的納稅人通過表決,即可將售酒執(zhí)照削減至與當?shù)鼐用駭?shù)量呈適當比例的程度,為了補償領(lǐng)有執(zhí)照的店主的損失,允許他們在削減方案生效之前,對現(xiàn)有執(zhí)照持續(xù)持有十年。同樣被認為是對財產(chǎn)權(quán)利的侵犯,致使提案未能進入議會二讀程序。

翌年4月,議案經(jīng)自由黨政治家約翰·沃德豪斯(John Wodehouse)作了大幅度修訂之后,始于8月通過議會表決,成為法案。“1872年售酒法”放棄了由納稅人按當?shù)厝丝跀?shù)量決定執(zhí)照簽發(fā)的條款,主要解決了三個問題:一、營業(yè)許可問題,重申并進一步規(guī)范了售酒執(zhí)照的發(fā)放,規(guī)定執(zhí)照由治安法官簽發(fā)后,須經(jīng)“執(zhí)照委員會”確認方可有效;二、營業(yè)時間問題,以嚴格的時間限制取代了酒館的自由營業(yè);三、警務(wù)監(jiān)管問題,對于無照經(jīng)營、酒水摻假、向未滿16歲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容許酒館有酗酒或騷亂及性交易等行為發(fā)生的店主,將施以罰款乃至沒收營業(yè)執(zhí)照的處罰。(64)“Licensing Act 1872”,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Vict/35-36/94/contents,2017年12月25日。

1872年售酒法盡管不是禁酒運動的直接產(chǎn)物,卻得到了禁酒倡導(dǎo)者的認可。全國酗酒抑制聯(lián)合會(65)“全國酗酒抑制聯(lián)合會”英文全稱為:National Union for the Suppressive of Intemperance,該組織在禁酒策略上既主張道德規(guī)勸,亦不排斥立法。認為法案“為售酒許可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66)“Suppression of Intemperance”,The Times,Saturday,July 13,1872,p.10,c.6.,UKA也承認1872年法案“是一個進步的跡象”。(67)“The United Kingdom Alliance”,Daily News (London,England),Wednesday,October 16,1872;Issue 8259.該法案體現(xiàn)了公共事務(wù)管理與立法之間的平衡,誠如布魯斯在議會辯論中所說的那樣:“只要酒館運營良好,議會沒有責任減少它們的數(shù)量。政府職責在于維持秩序,而非限制酒類向民眾的供應(yīng)。”(68)“Intoxicating Liquor Licensing Bill-(Lords)- [Bill 198.]”,Second Reading,HC Deb 11 July 1872,vol.212,c.1002.從1864年自決禁酒議案首次提交議會至1872年售酒法頒行,是禁酒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時期,因為它“體現(xiàn)出由禁止(temperance)向治理(governance)的過渡”。(69)Henry Yeomans,“What did the British Temperance Movement Accomplish? Attitudes to Alcohol,the Law and Moral Regulation”,pp.38—53.

總的來看,禁酒運動是一場由中等階級引領(lǐng)、工人階級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的社會改良,它所涉及的其實是傳統(tǒng)習慣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化問題。運動本身并沒有給出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案,而是主張以簡單的禁止代替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使得其所提供的價值坐標缺乏應(yīng)有的自洽性,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劇烈動蕩之下,禁酒更是失去了緊迫性而歸于沉寂。但運動所促成的1872年售酒法,卻為現(xiàn)代售酒許可管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

猜你喜歡
利夫飲酒運動
《適量飲酒》
青年文學家(2024年2期)2024-03-09 06:23:59
飲酒,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不正經(jīng)運動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與貓狗共飲酒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6:54:15
古代都做什么運動
瘋狂的運動
英法庭向以前外長發(fā)逮捕令
任丘市| 天柱县| 迁西县| 遵化市| 雷波县| 伊川县| 大名县| 醴陵市| 香港| 南岸区| 武冈市| 柳江县| 金川县| 石泉县| 彰化市| 康保县| 班戈县| 广平县| 花莲市| 景宁| 会宁县| 台北县| 九龙坡区| 五莲县| 铁力市| 左贡县| 郎溪县| 遵化市| 通山县| 元江| 大石桥市| 兰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南康市| 英超| 嘉鱼县| 广南县| 时尚| 台湾省| 卢湾区|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