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周公“制禮作樂”看西周禮樂文明的高度與深度

2020-12-01 15:10:27魏衍華
唐都學(xué)刊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殷商周公文王

魏衍華

(中國孔子研究院,山東 曲阜 273100)

梁漱溟先生說:“中國數(shù)千年風(fēng)教文化之所由形成,周孔之力最大。舉周公來代表他以前那些人物;舉孔子來代表他以后那些人物;故說‘周孔教化’?!闭J為周公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具體的創(chuàng)作上,即“禮樂制度之制作”[1]99。應(yīng)該說,周公“制禮作樂”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如楊向奎先生贊譽說:“沒有周公不會有武王滅殷后的一統(tǒng)天下;沒有周公不會有傳世的禮樂文明;沒有周公就沒有儒家的歷史淵源,沒有儒家,中國傳統(tǒng)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種精神狀態(tài)?!盵2]136正是周公“制禮作樂”這一關(guān)乎中國古代文明整體的重大歷史事件,被后世學(xué)者所高度贊譽,稱贊其為“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大有關(guān)系者,周公一人而已”[3]29。近年來與周公有關(guān)的研究成果不斷問世,大家所關(guān)注的重點仍然是周公的文治武功,大都圍繞《尚書大傳》所記載的“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這條主線展開,有關(guān)周公與周代禮樂文化的關(guān)系問題卻并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關(guān)注和系統(tǒng)的研究。這里所謂的“關(guān)注”是指先周文化與西周禮樂文化、殷商貴族對西周禮樂的貢獻以及周公與西周禮樂的關(guān)系等諸多問題的研究。理清這些問題,既有助于探索西周禮樂文明的高度、深度與寬度,也有助于詮釋孔子“周監(jiān)于二代”和三代禮制“損益”等論斷的內(nèi)涵(1)《論語·為政》云: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進而理解中華早期禮樂文明的真實狀況。

一、先周文化傳統(tǒng)與周公所制禮樂的底色

據(jù)《史記·周本紀》記載,姬姓周族的始祖名棄,號后稷,是與堯、舜同時代的圣賢。棄自幼就異于常人,如司馬遷評價說:“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nóng),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nóng)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谷?!鈼売谯?,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盵4]112正因始祖后稷擅長農(nóng)業(yè),有功于民,他及其后世子孫一直擔(dān)任唐堯、虞舜甚至夏朝時期的農(nóng)師。后稷氏族數(shù)百年間皆重視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深厚底蘊,奠定了先周重視農(nóng)業(yè)、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特點,進而也引導(dǎo)中國走向不同于其他區(qū)域的農(nóng)耕文明。

夏后氏王室衰微,后稷氏族首領(lǐng)不窋辭掉世代擔(dān)任的后稷之官。失掉官職的不窋及其部族出奔于北方的戎、狄之間。盡管在戎、狄之間,后稷氏族的子孫仍從事和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其中最杰出者當(dāng)屬公劉,即學(xué)者們所說的“周之興,蓋自公劉始”[5]110。司馬遷曾說:“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fù)修后稷之業(yè),務(wù)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后,故詩人歌樂思其德。”不窋之子慶節(jié)在豳地建立了姬姓國家,而后稷氏族的真正興起應(yīng)是在古公亶父時期。古公亶父“復(fù)修后稷、公劉之業(yè),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據(jù)《史記·周本紀》載,人們對古公亶父的愛戴可以從豳人舉國皆“扶老攜弱,盡復(fù)歸古公于岐下”以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等情形中得到印證。在古公亶父的帶領(lǐng)下,后稷氏族逐漸改變了戎狄之俗,開始建立“城郭室屋”,設(shè)立“五官有司”[4]113-115。“五官”見《禮記·曲禮下》,說:“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编嵭⒔庹f:“此亦殷時制也。周則司士屬司馬,大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六官?!盵6]132而岐山也就成為周族重要的發(fā)祥地,世稱“周原”。

至遲在古公亶父時期,宗法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就已經(jīng)基本確立,這也是以農(nóng)業(yè)立國的先周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古公亶父少子季歷娶妻太任,所生之長子姬昌有“圣瑞”(2)《尚書緯帝命驗》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于酆,止于昌戶。其書云:‘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不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松w圣瑞。”參見《史記》中華書局1963 年版,第115 頁。,病重之中的古公亶父有意讓季歷繼承國君之位。據(jù)文獻記載,季歷為古公之少子,上有太伯、虞仲兩位兄長。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季歷是無法繼承國君之位進而傳位給姬昌的。被孔子稱為“至德”的泰伯敏銳地察覺到其父之意,遂借采藥為名與仲虞“亡如荊蠻,文身斷發(fā),以讓季歷”[4]115。清人李文耕稱贊說:“泰伯……默窺太王愛季及昌之意,率仲弟飄然遠去,使王季自然得位,而太王亦無立愛之嫌,其曲全于父子兄弟間者,渾然無跡,非至德其孰能之?!盵7]92盡管學(xué)術(shù)界對先周時期嫡長子繼承制形成的時間存有異議,但假如無此規(guī)定,古公亶父無需為選擇繼承人犯難,泰伯和仲虞更無需“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由此可見,這一制度在先周時期禮制中所占據(jù)的分量。即位之后的姬昌也得到大邑商的認可,立為“西伯”,與九侯、鄂侯并稱“三公”,被后世視為姬姓周朝真正的接受天命者。據(jù)《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姬昌沒有辜負其祖父之厚望:“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边@一時期投奔西伯姬昌的賢哲絡(luò)繹不絕。當(dāng)然,姬昌之積善累德引起商王朝上層的猜忌和不滿,帝紂接受了崇侯虎的建議,將其囚禁于羑里。西伯姬昌的大夫閎夭等人投帝紂所好,“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得意忘形的帝紂遂釋放西伯姬昌,并“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正如《墨子·非攻下》云:“赤鳥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盵8]115這一年也被后世稱為姬姓周朝的受命之年。

一般認為,受命的標志是姬昌稱王與斷虞芮之訟。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載:“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后十年而崩,謚為文王?!盵4]119盡管這里的文王稱王而崩還存在“十年”“九年”“七年”等不同說法,而且受命后所做事件之順序也存在不同說法(3)《史記·周本紀》:“受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明年,西伯崩?!薄蹲髠鳌は骞荒辍贰墩x》:“文王一年質(zhì)虞、芮,二年伐于,三年發(fā)密順,四年伐畎夷,紂乃囚之。”《文王世子》引《大傳》:“五年,文王出,則克耆。六年,伐崇,則稱王。”二說不同,此本《大傳》及《史記》,而系年又異。參見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李民、楊擇令、孫順霖、史道祥著:《古本竹書紀年譯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4 頁)。,但皆把“虞芮之訟”作為標志性事件。如王和先生說:“二說次序不同,但在文王受命第一年質(zhì)虞芮之訟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由此可知,文王的向外攻伐擴張,都是在質(zhì)虞芮之訟以后。所以顧頡剛、劉起釪兩位先生曾經(jīng)很正確地把虞芮之訟看作是平定根據(jù)地岐周鄰國的虞國,即鞏固后方。在后方鞏固之后,才采取漸進的步驟,開始向外攻伐?!盵9]當(dāng)然,這里的“受命”至少應(yīng)該有三層含義:一是接受上天所賦予的統(tǒng)治權(quán);二是商紂王賦予西伯姬昌代替其行使“征伐權(quán)”;三是百姓擁護西伯姬昌的統(tǒng)治。

西伯姬昌因積德行善而獲得百姓的擁護,則為周武王、周公等最后戰(zhàn)勝殷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針對西伯在當(dāng)時的威望,司馬遷曾評價說:“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爝€,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闭蛉绱?,司馬遷得出周文王在位時期已經(jīng)“受命”“稱王”[4]117,甚至是“改法度,制正朔”[4]119等結(jié)論。這種說法雖然曾遭到學(xué)者的質(zhì)疑,但周文王無疑整合了始祖后稷至王季時期周族的文化傳統(tǒng),進而制定相應(yīng)的禮樂法度,為周國、鄰國甚至是西部同盟國所共同遵循,這則是周公“制禮作樂”的文化根基。

殷周之際西伯姬昌制定禮樂的指導(dǎo)思想散見于《逸周書》中,如首篇《度訓(xùn)》曰:“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正,權(quán)輕重以極,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補損,補損以知足。序爵以明等極,極以正民?!迸苏裨疲骸拔粼谖耐?,生有圣德,緝熙敬止,順帝之則,作解于世,以昭修己治人之術(shù)焉?!盵10]1-4又如《命訓(xùn)》云:“福莫大于行義,禍莫大于淫祭。丑莫大于傷人,賞莫大于信義,讓莫大于賈上,罪莫大于貪詐。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萬民,民用而不失。撫之以惠,和之以均,斂之以哀,娛之以樂,慎之以禮,教之以藝,震之以政,動之以事,勸之以賞,畏之以罰,臨之以忠,行之以權(quán)?!盵10]35-36加上《常訓(xùn)》,學(xué)者們稱之為“周初三訓(xùn)”,也就是西伯姬昌在姬周王朝建立之前官職制度和禮制建設(shè)的指導(dǎo)思想。其實,這同樣是周公“制禮作樂”的基本原則。

當(dāng)然,由于《逸周書》曾被人們視為“偽書”,而且其中西伯姬昌所制禮樂制度的內(nèi)容并不明確,以往學(xué)者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近年來,學(xué)者們結(jié)合新出土的甲骨文、銘文等資料,對司馬遷的“改法度,制正朔”提出推測:一是“位之宗子”制,郭偉川先生說:“周文王確立‘位之宗子’,一反殷商‘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法,而確立姬周以嫡長子繼位的‘父死子繼’的王權(quán)宗法制度,此舉直接影響了西周之后中國數(shù)千年封建王朝的歷史,其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概可想見?!倍俏麽穆毠僦贫?,周先生說:“文王在西岐主政的晚期,已然稱王,其政體已是王國的政體,其官制已是王國的官制。商紂有三公,文王亦有三公;商紂有冢宰、卿事寮、太史寮諸官,文王則有九卿(按:內(nèi)含冢宰。冢宰為九卿之首),其王制之職官制度比商紂已有過而無不及,顯示文王吊民伐罪、取商紂而代之的決心。”[11]91-97當(dāng)然,《逸周書》中所涉及的禮樂制度非常寬泛,在倫理方面,西伯強調(diào)“夫妻、父子、兄弟、君臣”[10]56;在社會管理方面,提出“九酌”“五大”“三穆”“七信”“三安”“十二來”[10]64-75;在人際交往中強調(diào)“人道必禮”[10]327思想,并按照年景的豐、儉、饑、荒等情況,確定相應(yīng)的賦稅制度和管理辦法等。

綜上,從始祖后稷到西伯姬昌,先周時期的首領(lǐng)都從執(zhí)政的“精英文化”和周圍的“世俗文化”中不斷汲取治國理政的思想與智慧,形成以農(nóng)為本又兼采諸長的禮樂制度。以北方文化為例,曹瑋先生說:“自其先祖開始,周人就與北方部族發(fā)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在經(jīng)過數(shù)代的交往過程中,周人的文化中包含著北方青銅文化的成分,這不僅僅表現(xiàn)在用于戰(zhàn)爭的兵器和工具的吸收上,就是在西周禮器上也印記著北方青銅文化的因素,壺的裝飾性紋飾是較為明顯的例證?!盵12]87游喚民先生則說:“后來周公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固然是由他所處的時代造就的,但與周族長期形成的獨特的民族精神對他的影響有關(guān),特別是與太王、王季尤其是父親文王對他的影響更是密不可分?!盵13]22其實,先周時期的禮樂傳統(tǒng)是周公“制禮作樂”的基因庫,是姬周禮制的生命底色,而周公的“制禮作樂”則強化了先周時期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成為此后中國文化最顯著的標識之一。

二、商末賢士奔周與周禮的助力

王國維先生在《殷周制度論》中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首要的論據(jù)是作為國家政治與文化標志的都邑所在位置,“自五帝以來,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東方。惟周獨崛起西土。武王克紂之后,立武庚、置三監(jiān)而去,未能撫有東土也。”姬周以武力控制東方應(yīng)是在周公東征以后的事情。另外,在制度設(shè)置上,周代與殷商存在巨大的差別,“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shù)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shù)者,皆周之所以綱紀天下?!蓖跸壬@里特別強調(diào)了姬周,尤其是周公通過以上制度的制作,其旨在于“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14]124。此論斷得到后世學(xué)者普通認同,并在很長時間里幾乎成為“定論”。

然而,隨著新出土文獻的不斷面世,人們開始重新回到禮制是沿襲、演進和損益的觀點上來,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以官職制度為例,據(jù)《尚書·舜典》記載,帝舜曾任命二十二位官員,前六位的職責(zé)大約相當(dāng)于后世的“六卿”,而夏啟即位后正式確立“六卿”制。殷商在此基礎(chǔ)上設(shè)置了“卿士”“卿士寮”,并新增“三公”和“太史寮”等職。從甲骨文、金文和傳世文獻的記載來看,西周官制是承商制而來的,并確立了“六卿”為骨干的官僚體系,如郭偉川先生總結(jié)說:“‘六卿’的官制,可謂為歷代王朝職官制度的基本骨干。正是在‘六卿’制度的基礎(chǔ)上,歷朝職官制度不斷地沿襲、演進、發(fā)展、壯大?!е艹薪訄蛩磿r代和夏、商二朝的職官制度并且在歷代禮制文明不斷演進的基礎(chǔ)上,使周王朝在官制和禮制建設(shè)上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11]82-83即是說,西周王朝成立前,“小邦周”是殷商的諸侯國,官制與禮制上無疑是仿效“大邑商”的。

除姬周的主動仿效外,商紂時期由朝歌投奔于姬周的諸侯國君、士大夫,特別是《史記·殷本紀》“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4]108,為西周官制和禮制的建設(shè)提供了強大助力。近年來,在山西、陜西、北京和河北等多處殷周之際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字甲骨三百余片,目前整理出來的有一千多字。如呂廟軍先生說:“以上西周甲骨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周族文明的形成、商周關(guān)系及周初的歷史提供了新的、切實可靠的材料?!盵15]11以陜西周原甲骨為例,不少屬于商王室遺物,如王玉哲所言:“周原這批甲骨絕大部分是商王室的,不是周人的。……我們推想,這批甲骨很可能是在殷商末年商紂王時,掌管占卜的卜人投奔周人時,攜帶過去的?!庇捎谒麄兌紝儆谝笊藤F族或者王室大臣,自然會攜帶自己所掌管的部分器物,其中主持占卜的“貞人”,必然會“載其甲骨檔案,挾以俱來”[16]。應(yīng)該說,掌握祭祀文化的殷商貴族和高級官員的到來,給以農(nóng)為本的先周氏族及其文化傳統(tǒng)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諸多奔周的殷商故臣之中,分量最重或者說最知名者當(dāng)屬商紂的庶兄微子啟。據(jù)《呂氏春秋》記載,微子啟為帝乙的首子,商紂的長兄,本當(dāng)屬繼承帝位者,但由于史官的據(jù)理力爭,最后未能繼承大統(tǒng)(4)《呂氏春秋·當(dāng)務(wù)》云:“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jù)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q故為后。用法若此,不若無法?!?。后世不少學(xué)者對微子啟的長兄地位、對殷商末年是否確立嫡長子繼承制等問題,都曾產(chǎn)生過質(zhì)疑,但作為商紂的宗親故臣,他的到來無疑會給周武王伐紂提供了更為現(xiàn)實的政治依據(jù)?!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吩唬骸爸芪渫醴ゼq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釋微子,復(fù)其位如故?!睉?yīng)該說,周武王、周公對微子啟都極為重視,因為他到來的政治意義大于現(xiàn)實意義,為武王伐紂和姬周王朝的建立增添了更強的合法性。

如果說大師、少師、微子啟的奔周帶來的是殷商貴族的禮樂與祭祀文化,那么內(nèi)史向挈和辛甲奔周帶來的則是殷商朝廷的史官文化。如《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殷內(nèi)史向挈見紂之愈亂迷惑也,于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說,以告諸侯曰:‘商王大亂,沈于酒德,辟遠箕子,爰近姑與息,妲己為政,賞罰無方,不用法式,殺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國。’”[17]343《左傳·襄公四年》中說:“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晉杜預(yù)注解說:“辛甲,周武王大史。闕,過也。使百官各為箴辭,戒王過?!盵18]219當(dāng)然,學(xué)術(shù)界對辛甲的身份存在不同的看法,對箴辭的真實性提出質(zhì)疑,如楊伯峻先生說:“《周本紀集解》引劉向《別錄》云:“辛甲,故殷之臣,事紂,蓋七十五諫,而不聽。去至周,召公與語,賢之,告文王。文王親迎之,以為公卿,封長子?!渡袝けP庚》云:‘猶胥顧于箴言?!鹉苏]諫之意。至《逸周書》所載夏、商之箴及《呂氏春秋·謹聽篇》引《周箴》,皆未可信。闕,過失也。”[19]938從辛甲七十五次勸諫商紂的執(zhí)著來看,辛甲有著正直、忠誠的品格,自然是能勝任大史之職的。在大史的職位上,辛甲無疑將夏、商時期的史官制度與文化融入周代的史官制度之中,形成一種新的史官文化。

其實,武王滅商前,殷商朝廷中大臣奔周者還有很多,且成為姬周的重要謀士?!妒酚洝ぶ鼙炯o》中說:“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yǎng)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蹦铣闻狍S《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曰:“鬻子名熊,封于楚?!盵4] 116周文王將太顛、閎夭和散宜生等置于宗親位置,甚至成為“朋友”,如清代學(xué)者武億《群經(jīng)義證》中說:“《晉語》云:‘文王度于閎夭而謀于南宮?!f昭《注》:‘南宮適?!衷疲骸刂灾苌郛厴s?!b夭、南宮適又與太顛、散宜生并見于《書·君奭篇》,云:‘有若閎夭,有若泰顛,有若南宮適?!秲蓾h刊誤補遺》謂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師古謂文王之四友,表于四友后?!盵20]554由于君臣間彼此以誠相待,這些殷商故臣自然都成為文王締造“崇仁尚義禮治”[10]83政權(quán)最得力的助手。

太顛、閎夭和散宜生等都是從殷商投奔而來的朝廷重臣,都曾是殷商朝廷的精英。所以,這些人帶來的文化和制度,都應(yīng)當(dāng)是西伯姬昌“改法度,制正朔”的重要基礎(chǔ),進而成為輔佐武王攻伐商紂的重要參事。如《史記·周本紀》中說:“武王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散宜生、太顛、閎夭皆執(zhí)劍以衛(wèi)武王?!边@些人都被孔子列入輔佐周武王治國理政的“亂臣”。朱熹注解說:“馬氏曰:‘亂,治也。’十人,謂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其一人謂文母。劉侍讀以為子無臣母之義,蓋邑姜也。九人治外,邑姜治內(nèi)?;蛟唬骸畞y本作乿,古治字也?!盵21]107這些人不僅是周武王統(tǒng)一天下的得力助手,而且更應(yīng)該是周初政權(quán)穩(wěn)定之后周公“制禮作樂”的重要謀士。

當(dāng)然,投奔到姬周的殷商故臣是良莠不齊的。這些人中既有能為西周王朝興盛提供助力的賢哲,也有品行不端或者心懷鬼胎的投機分子。這些投機分子甚至還借殷商曾選拔和重用夏代故舊大臣,極力向執(zhí)政者周公要官位、要俸祿。面對殷商逸民的蠻橫要求,周公在其所作的《多士》篇曾給予其強烈告誡,說:“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今爾又曰:‘夏迪簡在王庭,有服在百僚?!枰蝗宋┞犛玫?,肆予敢求爾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爾,非予罪,時惟天命?!编嵭⒔庹f:“簡,大也。今汝又曰:‘夏之眾士蹈道者大在殷王庭。有服職在百官,言見任用?!盵22]138可見,周公的“制禮作樂”既有殷商文化的助力,也有殷商文化的阻力。然而,從總體上看,從殷商投奔而來的有德、有位的故舊大臣,所帶給周公的是殷商融合此前文化形成的主流文化。周公在“因革”“損益”的基礎(chǔ)上,做了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并制作出不同于先周時期“新”的周代禮樂文化。

三、周公制禮作樂與周禮的成熟

盡管人們對周公是否“制禮作樂”以及怎樣“制禮作樂”存在不同看法,但傳世文獻中的記載卻不容忽視。《左傳·文公十八年》云:“季文子使太史克對曰:‘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作《誓命》曰:‘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器為奸。主藏之名,賴奸之用,為大兇德,有常,無赦。在九刑不忘?!盵19]633-635又如《禮記·明堂位》中說:“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盵16]842這些記載都將周初“制禮作樂”的主體指向周公,如陸玉林先生說:“《禮記·明堂位》說周公‘制禮作樂,頒度量’,實是在舊制度的基礎(chǔ)上有所變革。這種變革,可以說從夏商時代的巫史文化為主導(dǎo),而一變而為禮樂文化為主導(dǎo)?!盵23] 26梁濤和劉寶才先生則認為周公起著主導(dǎo)的作用,說:“‘制禮作樂’指周代禮樂的創(chuàng)建過程,應(yīng)該屬于西周初年統(tǒng)治集團的共同建樹。周公在這一建樹中起了主導(dǎo)作用,故稱周公‘制禮作樂’。”[24] 25所以,周公是西周禮制的締造者,這一歷史定位則得到學(xué)者的普遍認同。

當(dāng)然,周公所制禮樂之所以能成為影響中國文明傳統(tǒng)的重要因素,既與先周時期奠定的以人為本的禮制傳統(tǒng)有關(guān),也與姬周所繼承的夏商時期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guān),更與周公從“好學(xué)”到“博學(xué)”的品格有關(guān)?!渡袝そ痣菲浻兄芄缘赖摹岸嗖哦嗨嚕苁鹿砩瘛?,《墨子·貴義》中有“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漆十士”,《史記·魯周公世家》中有“為子孝,篤仁,異于群子”。正如游喚民先生評價說:“周公極為重視歷史。他對夏、殷的歷史熟悉到可隨手引用的程度(見之于《尚書·周書》);當(dāng)然,其對本民族的歷史自然會了解得更深,特別是對曾祖父古公亶公至父親文王這段歷史更能深切把握,并有親身體驗?!盵13]19正因如此,周公自幼年起就受到父親姬昌的重視,一方面是因為武王“同母昆弟十人……惟發(fā)與旦賢,左右輔文王”;另一方面則是德才兼?zhèn)涞恼嗡仞B(yǎng)?!兑葜軙ほ罕!分杏涊d文王(注:一說為武王)問周公曰:“諸侯咸格,來慶辛苦役商,吾何保守?何用行?”周公拜手稽首曰:“商為無道,棄德刑范,欺侮群臣,辛苦百姓,忍辱諸侯,莫大之綱福其亡,亡人惟庸。王其祀德純禮,明允無二,卑位柔色金聲以合之?!盵10]207-208這也是文王把周大王之發(fā)祥地的“岐山之陽而近西”的周原作為周公采邑的重要原因。

周公從殷商“無道”“棄德”的教訓(xùn)入手,認為要避免重蹈覆轍就應(yīng)“德純禮,明允無二”,這是其給予父親的建議,自然亦是周人行善修德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而“德”也成為周公“制禮作樂”的核心,也就是季文子說的“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當(dāng)然,周禮以“德”為指導(dǎo)思想亦是先秦時期的共識,如《左傳·昭公二年》載晉侯使韓宣子來聘,當(dāng)他“觀書于魯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后,贊嘆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睏畛飨壬u價說:“周公特別強調(diào)‘明德,而‘同心則同德’,‘同姓則同德’(《國語·晉語四》)?!隆葹橹芄卫碚摰暮诵模虼恕隆谥芄贫Y作樂的過程中也被格外地加以強調(diào),所以,周公制周禮以禮儀觀察德行(‘則以觀德’),以德處置事情(‘德以處事’)?!盵25]158應(yīng)該說,周禮乃至中華禮樂文化以德為核心應(yīng)是由周公奠基的。

正如錢穆先生《周公》說:“欲使一代政治達于高尚優(yōu)雅之域,致太平之盛,不可不制禮作樂。然其本源在人君之一身,本源一亂,禮樂復(fù)何為哉?”[26]69禮樂要發(fā)揮作用,人君必須率先垂范,所以朱熹說:“周公以成王未知稼穡之艱難,故陳后稷、公劉風(fēng)化之所由,使瞽矇朝夕諷誦以教之?!盵27]118周公的“制禮作樂”既尊重周人的文化傳統(tǒng),也積極汲取夏、商文化的精髓,制定出適合現(xiàn)實需要的禮樂制度。吳鋼先生說:“周王不無妒意地對殷士族說:‘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在自尊情結(jié)的驅(qū)動下,周人很可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殷商文化中的養(yǎng)分(《墨子·貴義》披露:‘昔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漆十士’),并且通過對先進文化的適當(dāng)?shù)母脑?,編纂出屬于周人自己的適合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禮儀典章?!盵28]3作為西周政權(quán)的實際掌控者,周公位高權(quán)重,但他時刻能禮賢下士,《韓詩外傳》記他曾告誡伯禽說:“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29]116-117周公材力之優(yōu)秀是大家公認的,他又如此地謹慎而為,制定禮樂的高度和深度可想而知。在“制禮作樂”的過程中,周公所堅持的正是孔子所總結(jié)提煉的“三代損益”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他為政過程中對殷商禮樂特別是禮俗文化的尊重與繼承上。如司馬遷所說:

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碧喾庥邶R,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奔昂舐劜輬笳t,乃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盵4]1524

周公對姜太公治齊的贊譽和對長子伯禽治魯?shù)膿?dān)憂,隱含著其禮樂文化的態(tài)度。如楊朝明先生說:“禮起于俗,但禮并不等同于俗,禮俗本身也有兩個層面:一是對前代舊禮的因循,二是周人本身的社會風(fēng)俗與道德習(xí)慣。就前者而言,主要是周禮對夏、殷二代禮的因襲,‘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周監(jiān)于二代’,說的正是此意,應(yīng)當(dāng)說,周禮對前代禮的因循乃是周禮的主要方面?!盵25]160-161換句話說,周公所制周禮并非想象中文化的斷裂,也非傳統(tǒng)的終結(jié),而是已經(jīng)將其融入新的文化體系之中,成為以先周文化為主體的一種“新”的精英文化。

就周公“制禮作樂”的具體內(nèi)容而言,人們多籠統(tǒng)地談?wù)摎v史上有此事,卻常常習(xí)焉不察,甚至還有不少學(xué)者予以否定,將其歸類于“傳說”,認為是一件“必不可能之事也”(5)詳見顧頡剛《“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問世》,載于《文史》第六輯,1979 年版;《周公制禮作樂之不可能》一文,載于《顧頡剛讀書筆記》(卷七),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283 頁。。當(dāng)然,多數(shù)學(xué)者還是認可這一歷史事件的,如王國維先生在《殷周制度論》一文中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提出周公“制禮作樂”的三項核心內(nèi)容,即嫡長子繼承制、廟數(shù)之制和同姓不婚制。正如郭偉川先生評價說:“靜安先生指出周公制周禮的三項主要內(nèi)容,非常重要。但實事求是而論,王先生說的只是要點,并不具體,亦不全面?!贝撕螅壬敿毜乜偨Y(jié)出周公所制的七項制度:一是建立姬周王朝的國家體制及行政制度;二是建立分封和冊命制度;三是建立朝覲制度和職貢制度;四是建立享禮制度;五是建立祭禮的用牲制度;六是確立“嫡長子”王位繼承制度及相關(guān)儀禮;七是建立姬周王朝“宗禮”與“刑法”并重的宗法制度。[10]170-211這應(yīng)該是目前總結(jié)周公所制周禮內(nèi)容最全面的論述。

以明堂制度為例,在洛邑落成時,周公在新的明堂舉行了一次規(guī)模宏大的演習(xí)禮儀?!缎⒔?jīng)·圣治》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nèi),各以其職來祭?!敝劣诿魈玫囊?guī)格與規(guī)模,后世已不得而知,據(jù)《周禮·考工記》云:“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錢穆先生認為:“蓋周之明堂,與夏之世室,殷之重屋粗粗同制。明堂蓋取向明而治之義?!居谙?、殷之制。九階、四旁兩夾、窗白盛之制,同于夏之世室。四阿重屋之制,同于殷之重屋。而三代名稱各異?!盵25]72-74與鎬京明堂相比,盡管東都明堂有一些新的變化,如明堂與宗廟已經(jīng)分開,明堂與路寢明確分開,但雒邑明堂似乎繼承了前人明堂的功能和形制。在考察歷代明堂制度的基礎(chǔ)上,張一兵先生總結(jié)說:“由于從殷商繼承來的禮儀,那么很可能與明堂的前身‘世室’‘重屋’的禮儀比較接近,而不完全是周初文王、武王所創(chuàng)的‘明堂’禮儀。所以成周明堂很可能仍然帶有‘清廟’一類宗廟的特征。”[30]72當(dāng)然,周代明堂的規(guī)制承襲夏、商,只是周公制周禮的一個細微窗口,它反映了周公的“制禮作樂”與此前的禮制是孔子所說的“損益”關(guān)系。

周公對音樂的制作是其“制禮作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抖Y記·樂記》中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盵6]986-987所以,周公的“制禮作樂”自然包括樂在內(nèi),以洛邑建成之初,周公舉行了一場祭祀文王的典禮,錢先生在《周公》一書中說:“當(dāng)日用于祭典之樂歌,即《周頌》之《清廟》《維清》《我將》等,述文王之功德甚切?!鞘菚r制作之樂,蓋文德武功兼而備之者。周公行其禮,奏其樂,舉行宗祀之大禮,其效果良不虛,四海之內(nèi),各以其職來助祭,皆與之以非常之感動?!盵26]77由于“六經(jīng)”中的《樂經(jīng)》失傳,人們對先秦時期的樂舞內(nèi)容比較模糊,但目前大家比較統(tǒng)一的看法是《詩經(jīng)》篇章,特別是雅、頌都與西周禮樂文明建構(gòu)相關(guān),自然也與周公密不可分。如姚俊成先生說:“(周公)還政后,‘成王又留之以為太師’,主要管音樂工作。他對‘作樂’極為重視。認為這事關(guān)系到國家政權(quán)的鞏固、對祖宗的敬仰、對子孫和臣民的教育。所以他親自創(chuàng)作了《周頌》首篇《清廟》和《大雅》首篇《文王》。另外,《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緜》《皇矣》《大明》等史詩,即使不是周公創(chuàng)作,最后由他審定大概不成問題。”由于周公既是詩人,又是太師,為“《詩經(jīng)》的形成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梢哉f,周公是《詩經(jīng)》的奠基人”[31]。這里至少說明周公與《詩經(jīng)》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理應(yīng)是其“作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公與《詩經(jīng)》的關(guān)系,在新出文獻“清華簡”中也得到了印證。清華簡《周公之琴舞》篇中包含以周公和成王的名義所作的“敬毖”詩共十首,語言應(yīng)與傳世《詩經(jīng)》的“頌”相似,屬于周公“制禮作樂”背景下的作品,如黃甜甜先生說:“盡管古今爭議很大,現(xiàn)代學(xué)者的研究都傾向認為《詩經(jīng)》諸詩曾入樂。《詩經(jīng)》樂歌有多種制作生產(chǎn)的方式,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便是貴族和樂師為各種禮儀活動而制作樂歌?!覀兺茰y,《周公之琴舞》中敬毖部分的文辭,最初很可能是為宗廟祭祀等典禮而作的儀式用辭,入樂之后與‘啟’‘亂’這類樂章術(shù)語一起組成了最初的《周公之琴舞》樂章文本?!盵32]蔡先金先生也對該篇的價值給予高度評價:“自上個世紀末以來簡牘文獻屢有發(fā)現(xiàn),……可惜的是,詩樂類文獻的發(fā)現(xiàn)少得屈指可數(shù),而清華戰(zhàn)國楚簡整理者最近卻公布了一篇西周初期的《周公之琴舞》, 尤顯珍貴,因為這不僅是佚詩的發(fā)現(xiàn),也可謂是佚樂的發(fā)現(xiàn)?!吨芄傥琛凡粌H呈現(xiàn)出一篇完整的頌詩,而且還面世了迄今可見的僅有的一部完整的‘頌’類樂章,其學(xué)術(shù)價值至少可敵半部傳世《詩經(jīng)·周頌》。”[33]雖然這種說法略有夸張的成分,但至少為周公“制樂”提供了新的有力旁證。

當(dāng)然,由于學(xué)術(shù)界對傳統(tǒng)上賦予周公著作權(quán)的一些《詩經(jīng)》中的作品曾產(chǎn)生懷疑,自然也帶來周公究竟作了哪些“樂”的難題。盡管如此,學(xué)者們至少認為《詩經(jīng)·周頌·大武》是屬于周公和武王所作,如李山先生說:“《武》,周初紀念克商成功之《大武》樂章第一章的歌詞?!睹姟罚骸段洹罚唷洞笪洹芬病!嚏摺丢殧唷匪d魯說:‘奏《大武》,周武所定一代之樂所歌也。’《鄭箋》:‘《大武》,周公作樂所為舞也。’漢儒之說明確了兩件事,一是此詩與《大武》舞樂有關(guān),再是此詩作于周公之手,時間為武王在世時?!盵34]379楊朝明先生則說:“周公作樂,作了哪些樂,已難知其詳,但周公作了歌頌武王的《大武》是肯定的。《呂氏春秋·古樂》云:‘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克之于牧野,歸乃薦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為作《大武》?!对姟ぶ茼灐の洹房资鑴t說:‘《武》詩者,奏《大武》之樂歌也。謂周公攝政六年之時,象武王伐紂之事,作《大武》之樂,既成而于廟奏之。’周有《大武》之樂,古籍言之鑿鑿,自無可疑。”[25]163因此,盡管我們現(xiàn)在很難肯定周公到底作了哪些“樂”,但他肯定作了一系列的“樂”與禮相配合,因為這些樂都屬于其心目中的“國之大事”。

綜上所述,周公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很高,被稱為“元圣”,即中國禮樂文化的奠基人,或者稱為第一位圣人。這種定位是伴隨著人們將宏大的周禮系統(tǒng)制作權(quán)歸功于周公的結(jié)果,是對三代禮樂文化的一種肯定。長期以來人們還把《周禮》《儀禮》《詩經(jīng)》等與禮樂相關(guān)的典籍的著作權(quán)也歸于周公。隨著研究的深入,不少學(xué)者認為,所謂的“制禮作樂”并非都是周公的創(chuàng)作,這些禮樂制度是以夏、商和先周的文化傳統(tǒng)為基礎(chǔ),以周公為首的西周初期的統(tǒng)治者為穩(wěn)定統(tǒng)治,規(guī)劃秩序,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禮樂制度。由于“文獻不足征”,周公所制周禮的原貌已很難再現(xiàn),學(xué)者們相對統(tǒng)一的意見是,周公以西周“積德行義”“敬德保民”的傳統(tǒng)為總綱,也就是楊向奎等先生說的“用‘德’來概括原始禮”[35],制定出包括官制、刑法、儀式為主體的“禮”和包括舞樂、樂章在內(nèi)的“樂”,使禮、樂相互配合,相互為用,共同體現(xiàn)周禮之德治精神。至于哪些具體的禮樂是周公所作,哪些是后世的附會,是否僅為清代學(xué)者陳酆所說的舉“大綱”[36]91,則是可以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猜你喜歡
殷商周公文王
論周公的法理學(xué)說
殷商編鐃的類型學(xué)與雙音性能研究
中國音樂(2022年3期)2022-06-10 06:27:46
周公攝政未稱王申論——兼論周公二次東征與營新邑
國學(xué)(2021年0期)2022-01-18 05:58:06
殷商遺址大搜尋
為文王發(fā)愁
幽默大師(2020年11期)2020-11-26 06:12:10
鄭玄“文王受命”問題考論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36
殷商鸮形器及鸮形紋飾探析
殷商古城青銅器對現(xiàn)代設(shè)計的影響
海磁懸浮列車:貼地飛行的火車
軍事文摘(2016年14期)2016-04-04 08:05:41
魏文王還是魏文侯?
托克托县| 霍山县| 丽水市| 高雄市| 锡林郭勒盟| 浮梁县| 齐河县| 方正县| 大邑县| 灌南县| 郴州市| 汶川县| 安多县| 工布江达县| 南靖县| 申扎县| 托克逊县| 屏南县| 颍上县| 焦作市| 兰西县| 东乌珠穆沁旗| 兴文县| 万盛区| 确山县| 普兰店市| 聂荣县| 宾阳县| 上栗县| 和田市| 郁南县| 房产| 荃湾区| 内乡县| 黄陵县| 绥滨县| 思茅市| 米林县| 卢龙县| 秀山| 礼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