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1938年,17歲的許淵沖考入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師從聞一多、錢鍾書、葉公超、吳宓等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許淵沖之所以想走翻譯的道路,只因從事翻譯事業(yè)的表叔熊適逸從國外帶回來很多錢,并帶自己去看了電影??忌衔髂下?lián)大外文系后,許淵沖沐浴在自由浪漫的學習環(huán)境里,更加堅定了要從事翻譯的決心。
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的日子,是許淵沖一生中難忘的經歷。那時,他和中國最優(yōu)秀最有骨氣的人一起,在破碎山河中學習并守護著中華文脈。這段經歷,讓他對民族文化充滿熱愛和自信。
他很喜歡讀魯迅的文章,在聽了吳宓對《死魂靈》的評價后,許淵沖突然意識到意譯可以更精準傳神地表達原文。此后,意譯理論一直貫穿著他整個翻譯生涯。
學翻譯的人都知道,翻譯是件難兩全的活兒,譯者必須同時服務于兩個“主人”:原作者和譯文讀者。翻譯中國古詩詞就更讓人“望而生畏”。中國古詩詞往往意大于言,外文詩歌卻是意等于言。兩種詩歌風格,培養(yǎng)出兩種思維定式的讀者。因此,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以精確優(yōu)美的方式傳遞給世界大眾,何其難也!
許淵沖認為,在翻譯時遇到文化差異,首先要往深處想,往中國文化的內涵和優(yōu)勢上想。比如李白的《靜夜思》,中國人看到又圓又亮的月亮,自然會想到故鄉(xiāng)。但外國人沒有這種文化背景,若是按字面意思“向上望看到月亮,低下頭想到故鄉(xiāng)”,外國人很難感同身受。
因此,在翻譯時,他把月光比作了水:“月光明亮如水(a pool of light)”,把思鄉(xiāng)的心情描述成:“沉醉在鄉(xiāng)愁中的人(drowned in homesickness)”。
1987年,許淵沖的英譯作品《李白詩選一百首》出版,錢鍾書評價道:“這般既詩意又充滿英文韻律美的詩句,要是李白活到當世,也懂英文,必和許淵沖是知己?!?/p>
正如許淵沖所說:“西方的翻譯講究對等,一個字對一個字,它們主要文字的詞匯有90%是對等的。中文與其他文字不同,只有一半對等。對等雖然不違背客觀規(guī)律,卻沒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不歪曲作者意思的情況下,翻譯一定要把一個民族文化的味道、精髓、靈魂體現(xiàn)出來?!?/p>
在業(yè)界看來,許淵沖這種理論會導致譯文發(fā)揮過多,失去原意。加上鋒芒畢露、清高不服輸?shù)男愿?,許淵沖的翻譯理論一直飽受爭議和詬病,甚至被批評為“千古亂譯的罪人”。但是許淵沖在國外的影響力卻很大,被稱為“千年難遇的奇才”。他被多名教授聯(lián)合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后,一位諾獎評委寫信稱贊他的翻譯是“偉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樣本”。
面對如此高的評價,許淵沖卻并不在意,回信說:“諾貝爾獎年年都有,而我們的唐詩宋詞卻已經流傳了千年。”在許淵沖心里,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更具優(yōu)越性,因而在翻譯他國作品時更注重更優(yōu)秀的中文表達,而翻譯我國作品時,又希望傳達出中文原有的意蘊。只有堅持中國文化的美感,才能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因此,他提出“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也正是許淵沖愛“美”這一點,吸引來了一位佳人——照君。
照君,原名為趙軍,早年從事密碼破譯工作,因毛主席一句“昭君是要出塞的嘛!”從此,她將名字更改成與昭君諧音的照君。
由于早期參加革命活動的緣故,新中國成立后,照君的前途一片光明,上級發(fā)話:“什么工作都任她選?!辈贿^,她一心只想讀書,不想立刻投入工作。也正是因為讀書,她有緣結識了從巴黎學成歸來教書的許淵沖,這位她崇拜一生的先生。1959年,愛“美”的他與她,在一見鐘情后結成了伉儷。
有人說,照君一生履歷清白,理應嫁個同樣清白的丈夫,而非許淵沖這般“愛惹事”的翻譯狂人??蓯矍榫褪沁@么奇妙,照君非許淵沖不嫁。她說:“天生地喜歡美,天生地追求知識,不喜歡當官,所以找到我先生?!?/p>
許淵沖喜歡“美”,剛好,照君不僅學識履歷“美”,就連外貌,也是一等一的美。而照君,天生愛“美”,喜歡追求知識,碰巧許淵沖剛好也符合這兩點。可以說,照君看許淵沖,是越看越喜歡,且還是自帶濾鏡看的。別人覺得許淵沖天生放蕩不羈,可照君卻認為,許淵沖像個三歲的孩子;別人看許淵沖越看越不順眼,照君是越看,眼中的愛意越深。
到了晚年,這愛意絲毫未減,反而越發(fā)濃烈。每次有人夸獎起許淵沖,照君也會跟著一起,不是說:“他太不簡單了!”就是稱贊:“他真是一個奇跡??!”她就像是許淵沖的忠實粉絲,對他既崇拜又尊敬。在照君眼里,許淵沖就是一個特別純真的人,他的“靈魂里不沾染別的東西”。
當然,偶爾她也會調侃一下這位愛“美”的丈夫,她說:“許先生很愛美的,唯美主義,他的整個文學生涯,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美?!?/p>
2017年春,許淵沖不小心在騎車的時候摔傷了腿,照君嘴上責怪他不看路,心里可心疼了,但許淵沖卻覺得這一摔值得,他說:“那條路在月光下很美,我只顧著看景,忘記看路。這么一說,這一跤,還摔得挺美的。”
如果說,為了“美”,許淵沖能做到不怕疼;那么,為了翻譯,他也可以無所畏懼。
許淵沖的性格在《朗讀者》短短20分鐘的節(jié)目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熱愛翻譯,三句話不離本行。董卿形容他:“說什么,都能讓您繞到翻譯上去?!?/p>
節(jié)目中,他念了一首名為《別丟掉》的詩,這是林徽因路過徐志摩家鄉(xiāng)時所寫,深情而動人。70年前,西南聯(lián)大的大一學生許淵沖將此詩譯為英語,投進了心儀女生的信箱。遲遲不見回信,許淵沖把譯詩投到《文學翻譯報》上,這是他翻譯事業(yè)的開始。后來才從老師吳宓發(fā)表的日記里得知,姑娘早已傾心他人。
50年后,許淵沖的作品出版了,當年的女孩從海峽對岸給他寄來回信。他在節(jié)目上再次念起這首得不到回應的詩?!耙粯邮敲髟?,一樣是隔岸燈火,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
詩歌尚未念完,許淵沖已潸然淚下。雙手顫抖著,淚水漫過老人臉上的褶皺。鏡頭掃過臺下,許多觀眾亦眼含淚花,被他迸發(fā)的強烈情緒所感染。
觀眾十分驚訝,90多歲的老人還能如此敏感,至情至性。
2007年,許淵沖得了直腸癌,醫(yī)生斷言他最多只有7年壽命??扇缃瘢先思乙琅f健朗,還在醫(yī)生所判定的第7年拿到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這份遲到的榮譽不僅是許淵沖堅守初心的見證,更給了他新的生命。
2017年,許淵沖在參加《朗讀者》節(jié)目時提到,打算在100歲前翻譯完莎士比亞全集。要知道,莎士比亞一生共計有40部作品,要想翻譯得好,“必須全面了解英國歷史和文學知識”。這一點,連英國人都難以做到。許淵沖的前輩梁實秋和朱生豪也都翻譯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前者花了38年才翻譯完全集,后者則花了10年,翻譯到31部后便撒手人寰。而身為后輩,許淵沖站在了這些前輩偉人的肩膀上,開始了自己的征途,且不怕晚。
自從決定要翻譯莎士比亞全集,許淵沖顧不得學術上的誤解,也放棄了娛樂時間,甚至墻上的報紙都是關于莎士比亞全集翻譯的。隨著家人和朋友一個個離開,世間能陪伴他、一起探討學術的朋友也越來越少,99歲的高齡,高強度的工作,許淵沖的身體能扛得住嗎?但他卻說:“生活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每天和每天之間的區(qū)別只有一個,今天有沒有翻譯。”
的確,于許淵沖而言,翻譯是一生的事業(yè),更是生命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