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唐心怡
摘 要:近年來,高校對于輔導員團隊整體培訓工作的有效性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本文通過探析高校輔導員心理契約感知情況與實際培訓效果存在的差距,提出加強和改進輔導員培訓工作的思路與策略。
關鍵詞:心理契約;輔導員;培訓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3-0-02
在高校的組織團隊中,輔導員一直以來都是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的主干力量,對于輔導員團隊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以及對于其思想素質素養(yǎng)的提升始終都是高校最常用的管理行為,但目前高校輔導員培訓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培訓輕培養(yǎng)、重施教輕需求、重組織實效等問題,上述問題都可歸結于輔導員對于培訓的心理契約期望與所提供的培訓存在差距。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研究地方高校輔導員心理契約期望與培訓有效性差異的影響因素,為提升輔導員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提供理論指導。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隨機抽取5所地方高校輔導員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網(wǎng)絡鏈接作答的形式開展問卷調查。
(二)調查實施
筆者所實施的調查采用問卷形式,主要對象是在全國高校中隨即抽取的134個高校樣本,共發(fā)放的調查問卷總計134份,其中有效回收的樣本數(shù)量100份。
(三)統(tǒng)計分析方法
首先將問卷輸入Visual FoxPro6.0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對錄入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然后使用SPSS22.0軟件來統(tǒng)計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單因素方差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樣本概況
本次對各高校輔導員調查共收集100份有效問卷,從性別分布來看,受訪者的女性比重略高于男性;從年齡分布來看,受訪者的年齡結構較為合理,其中26至30歲之間的人數(shù)占比最大,達到了占總人數(shù)的46%,說明青年輔導員受訪者占據(jù)主導地位,年齡結構比較合理;從教育背景結構來看,碩士學歷的占比最大,達到總人數(shù)的62.0%,整體教育程度情況良好;從職稱結構來看,具備初級職稱的群體占比最大,達到總人數(shù)39%,此情況相對較為合理;從受教育質量來看,重點本科畢業(yè)的人數(shù)占比最大,占總人數(shù)的45.0%。在對輔導員培訓效果的總體評價中,16%的受訪者表示輔導員培訓效果很好,受益匪淺;38%的受訪者表示輔導員培訓效果比較好,獲得了較多收獲;25%的受訪者表示輔導員培訓效果一般,與實際需要有一定差距;21%受訪者表示輔導員培訓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很明顯。
(二)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適用性檢驗
在對輔導員心理契約與培訓有效性量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之前,先需要進行Bartlett檢驗和KMO檢驗,對其可行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此處KMO值分別為0.929和0.932,其中Bartlett球形檢驗的卡方值分別為2 519.794(自由度為136)和2 099.825(自由度為136)達到顯著,說明樣本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2.心理契約量表的因子分析
對心理契約量表的17變量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實施最大方差正交旋轉,提取標準為特征根大于1,剔除了因子載荷小于0.60或在不同因子上有相近負荷的項目,最終提取3個公因子。三個因子累積方差解釋量為83.869%,則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因子1涵蓋變量都與輔導員的工作與發(fā)展相關,定義為“成長發(fā)展”;因子2反映的是輔導員薪酬福利與生存相關內(nèi)容,定義為“生存保障”;因子3反映學校提供的硬件、軟件相關,定義為“工作支持”。
3.培訓有效性量表的因子分析
有效性量表的17變量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實施最大方差正交旋轉,提取標準為特征根大于1,剔除了因子載荷小于0.60或在不同因子上有相近負荷的項目,最終提取3個公因子。三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解釋變異量為79.251%。因子1反映的是培訓需求、培訓內(nèi)容、培訓態(tài)度的內(nèi)容,故定義為“培訓需求與內(nèi)容”;因子2與培訓實施過程中師資、方法、硬件條件相關,故定義為“培訓實施”;因子3反映的是培訓效果有關的考核、工作水平提升、滿意程度等,故定義為“培訓效果”。
(三)心理契約與培訓有效性得分對比
由心理契約和培訓有效性對比可知輔導員對心理契約中“生存保障”的滿意程度較低,對培訓有效性中的“培訓效果”的滿意度較低。說明輔導員對培訓的效果還是非常重視的,因此在與輔導員構建良好和諧的心理契約的基礎上,提升培訓整體效果是提高輔導員培訓有效性的重中之重。
(四)輔導員心理契約與培訓有效性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主要用來對成長發(fā)展、生存保障和工作支持三個變量即有效性和心理契約的相關程度進行實證統(tǒng)計計量,驗證的結果如表1所示。
由相關分析結果可知,“培訓需求與內(nèi)容”與“成長發(fā)展”“生存保障”“工作支持”有較強的相關性,并且“成長發(fā)展”“生存保障”“工作支持”與“培訓實施”和“培訓效果”的相關性更加顯著。
三、討論
(一)培訓體系設計與構建
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可知,輔導員對心理契約中的“生存保障”“成長發(fā)展”“工作支持”感知滿意程度較低,而心理契約中三個因素又與培訓有效性的三個因素顯著相關,因此培訓工作效果必須在輔導員心理契約這一必要條件滿足的情況之下才能實現(xiàn)既定目標,要想顯著提高輔導員培訓工作的既定效果實現(xiàn)培訓目標就必須構建合理的培訓體系,培訓體系的構建和維持都應將與心理契約顯著相關的“培訓需求與內(nèi)容”“培訓實施”“培訓效果”這三個因素充分納入其中,即在充分了解輔導員培訓需求的基礎上,豐富培訓內(nèi)容,加強培訓實施,從而達到培訓效果,促進培訓成果的合理轉化、應用,才能真正保障輔導員培訓的效果,實現(xiàn)輔導員培訓的制度化、常態(tài)化、可操作化。
(二)輔導員培訓體系設計
1.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需求與輔導員個體需求相結合
在高校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輔導員團隊起到了核心作用,輔導員團隊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升的核心力量,那么要想充分調動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有效性,就必須充分考慮輔導員自身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前景和發(fā)展規(guī)劃的個體現(xiàn)實需要,對輔導員培訓需求深入分析,確保輔導員全程積極參與,這樣培訓體系的設計才更為系統(tǒng)、客觀,有助于輔導員心理契約的締結。
2.拓展輔導員培訓項目課程體系構建方式
輔導員的工作特征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輔導員工作的具體要求決定和促進了輔導員在工作中的能力和素質要求,這些必要的工作要求與輔導員自身能力的提升、知識的積累密不可分,拓展相關輔導員培訓項目的課程體系勢在必行,具體而言,短期理論知識的講授同時也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滿足輔導員的需求。因此培訓項目課程的設計應豐富多樣,不僅涵蓋專業(yè)性理論性的知識,也應有實踐操作、技能培訓兩方面。培訓也應突破面授教學的講課形式,課程構建方法可以更多樣化地拓展輔導員的視野,提高輔導員總體工作能力,激發(fā)輔導員工作熱情,讓輔導員更加靈活地安排學習時間。
3.完善輔導員培訓項目課程實時監(jiān)控體系
培訓的實時監(jiān)控體系是高校在建立輔導員培訓體系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不僅能增強輔導員培訓實施的重視程度,也能夠使輔導員明確弄懂培訓項目、了解培訓目標的實現(xiàn)。另外,科學的實時監(jiān)控能夠檢驗受培訓輔導員的學習成果,反饋信息可以促使輔導員提高自我認識。而且,實時監(jiān)控體系反饋的數(shù)據(jù)和信息可以成為下一個培訓體系的設計和具體培訓項目的構建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吳瓊.高校輔導員培訓制度的探索[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3(1):42-44.
[2]趙海榮.高校輔導員培訓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4(40):25-26.
[3]陳鑫峰.基于勝任力理論的高校輔導員培訓工作研究[J].長春工業(yè)大學(高教研究版),2014,35(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