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
蘇園先生一生致力于書法、篆刻研究,特別是其篆刻,浸潤了深厚、扎實的功夫,既與傳統(tǒng)的篆刻源流和客觀規(guī)律相符合,又注入了個人情感和創(chuàng)作理念,給人以??闯P轮?,形成了個人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蘇園先生1 92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是當代巴蜀著名書法家、篆刻家。蘇園自小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與書法結緣,又在父親的支持下進入私塾學習,奠定了深厚的國學基礎。其父蘇海溶文化程度不高,但自學成才,在蜀中漆器工藝方面成就斐然。蘇園早年的書法主要依靠自學,從顏字人手,遍臨古代名碑帖,后又在篆刻上下了很深的功夫,數十年致力于秦漢印、大小篆的研究,并收藏了大量近代名家印譜。
一十歲時,蘇園在成都市鹽市口開設了一家鋪面,經營書法、篆刻以及代寫招牌等業(yè)務,篆刻上師從蜀中名宿、四川大學教授易筠室先生。在先生指點下,蘇園對篆刻藝術的體悟不斷加深,眼界大開,為其一生從事書法、篆刻行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實施企業(yè)公私合營。自1 958年起,蘇園工作于成都刊刻工藝廠。作為廠里的技術骨干,他培養(yǎng)了不少后生。憑借著精湛的篆刻技術,自1970年代他開始頻繁活動于巴蜀書法圈,參加政府、協(xié)會等組織的展覽活動,名聲漸大,并逐漸有人慕名拜師學藝或求字、求印。此后,他多次參加巴蜀書壇對外的各種交流展,并擔任全國書法篆刻展評委。
蘇園先生一生致力于書法、篆刻研究,特別是其篆刻,浸潤了深厚、扎實的功夫,既與傳統(tǒng)的篆刻源流和客觀規(guī)律相符合,又注入了個人情感和創(chuàng)作理念,給人以??闯P轮校纬闪藗€人的獨特藝術表現力。
蘇園的篆刻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工穩(wěn)雅致秀美,體現了秀雅雋逸的文人風度。他善于經營位置,布局勻稱開闊,體現了很好的章法性;其線條疏朗而流暢,以刀代筆,表現了扎實的傳統(tǒng)功力。在嚴守法度的同時又跳出程式化,他常于邊欄處下功夫,依據印的形狀調整結字,“工”中寓“寫”,法古出新,摻入己意。如“舊時天氣愛春寒”印、“陶寫性靈”印等,均可見一斑。
另一類是他的寫意印,自由潑辣,大膽奔放,絕不造作,精于寫其“神”。用刀潑辣中寓內斂、文字靈動中寓莊重,章法求奇而不怪誕、印面滄桑而不瑣碎,以失衡求平衡,善于造險又能化險為夷,做到了“既雕既琢,復歸于樸”,給人以渾然天成之感,虛實相生,亂中有序。如“黃葉邨主”印、“家住浣花溪畔”印等。 蘇園先生還為書畫界的同道友人刻了大量的名章,根據各人不同的特點和要求作出不同的處理。有取法漢印,顯高古渾樸之氣者,如“馮恩旭印”;有靈動生趣者如“旭中”印;有結字奇正、通篇氣勢連貫者如“張友嵐印”。
總體看,我認為蘇園先生的篆刻無論章法、篆法、刀法及其后期處理都體現了別具一格之藝術特色。
一、章法布局隨形就勢,變化萬千
篆刻藝術于方寸之間顯天地。印面的形狀及大小每有不同,印文字數和字的筆畫多少又有區(qū)別,同時刻一方印往往有很多種思路:大小篆之別;朱白文之異;不同的文字內容所對應的或粗獷或秀美的風格等。這種種變量都非??简炞碳业墓α退囆g思維。蘇園先生浸潤篆刻數十年,他在章法駕馭上體現了隨形就勢、收合有度的自由操控能力。
(一)計白當黑、虛實相生
“虛實”的概念自古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老莊以“無”為本的哲學思想。李澤厚先生在《華夏美學》中提出了“儒道互補”的概念,認為莊子的思想實際上大部分被應用在了藝術學、美學領域,成為中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一種補充。經過藝術家、哲學家的長期研究發(fā)掘,哲學上的“虛實”概念成為了中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虛實”在篆刻中,是以字為實,以空白為虛。古人有“計白當黑”之說,而作品的意境美,也往往由留白處體現。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一文中分析了虛與實的辯證關系,藝術既要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更集中而典型地表現自然。因此,藝術的表現很多時候不需要全盤托出,而是從“一粒沙里看見一個世界”,這就要求篆刻藝術要極為謹慎地處理空間結構的變化,使虛與實都恰到好處,意境自然天成。
蘇園先生不僅重視文字的配篆和整體造型結構,也注意文字以外的空間設計,更于用刀之間,筆畫千變萬化。即使是同樣的筆畫,也或粗或細、或長或短、或直或曲、或虛或實,幾者相映成趣。
如“本無粉本意為之”印,此印以小篆人印,印內空間間隔勻稱,結字工穩(wěn)精細,顯出文人雅趣。同時,又在印面適當“造作”以增其斑駁燦爛之感,斑駁與清雅融在同一方印之中。右上“本”和左下“之”字空缺較多,與印中其他字異趣(中間的“本”字已經縮小,因此空缺并不顯眼),但由于分別在印之兩極,形成了對應關系,以局部不平衡求大局平衡,確實體現了這方印的“意為之”。 “隨心所欲”印,適當修飾了邊欄以增加高古之氣?!半S”和“欲”字較為復雜,“心”和“所”字筆畫較為簡單,而作者沒有弱化其大小關系,而是強化了這兩者的特點,形成疏密、大小上的鮮明對比,很好地體現了“疏可走馬,密不容針”的創(chuàng)作原則。
(二)結字隨勢而變
印石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以及各種不甚規(guī)則的形狀,而在文字固定的情況下,就要根據情況選擇最合適的結字造型、空間布局,以適應印章本身的結構。不規(guī)則的印章形狀固然會給篆刻增加難度,但如果構思巧妙,則能讓藝術性更上一層樓。
蘇園先生的“萬年耕屋”一印,印章本身為長方形,要排布四個字,則必須劃分好空間布局。上下排列還是左右排列,則要根據字的構造特點來決定。由于“萬”“年”“屋”三字均為上下結構,“耕”字是左右結構,如果強行按照常規(guī)處理,則“耕”字空間必然難以處理而造成失調,因此“耕”字巧妙騰挪為上田下井,以期通篇的和諧。
“變則通”印,印章本身是不太規(guī)則的橢圓形,因此最下方的面積必須謹慎處理。如果由于不易處理而空缺會造成全印虛實失調,故將通字的走之旁部首拆分開來,獨立位于最下部,全印氣韻貫通,真乃“變則通”之意也!
(三)方中帶圓、方圓相參
篆法有方有圓,可方可圓,宜方宜圓。但在一方印中,其總體風格不能刻意地平均方圓,而要分出主次。而結字于細微處求變化,則可方圓并用。
蘇園先生治印根據文字內容、篆法、印之大小、形狀等綜合而形成的風格來選擇不同的方圓效果,在處理時往往外方內圓或外圓內方,互相配合。方得其勁,圓得其暢,兩者互為補充,以免落人呆板或圓滑的圈套。同時,在個別字及筆畫處理時又不能一味的方或圓,而是方圓并用,剛柔相濟,勁挺與圓暢兼得。
“東風第一枝”印,全印以方為主,氣勢恢宏頗具古意,且為增古樸醇厚之氣息,又在筆畫間做了一些斑駁的模糊處理。在“東”字左右兩點又帶圓筆,以中和通篇以方為主的態(tài)勢。同時為與“第”字的豎直筆畫相區(qū)別、求變化,故“風”字左撇不直筆下,而作彎曲狀;同理還有“枝”字右下的撇筆,由于右下部分空白較多,因而將此筆增粗,避免下方筆畫的衰微纖細。
“游戲通神”印,通篇仍以方為主,且于邊欄處予以適當的破邊,避免全印的氣韻淤滯?!吧瘛弊值摹吧辍辈縿t以圓為主,但“神”結字仍為方,這正是方中寓圓之意。
二、篆法處理中規(guī)合矩,以古煥新
治印之法首重字的篆法。古文、金文、秦篆等為篆刻家常用,因此篆刻家首先應是一個書法家,有高超的駕馭書法和文字的能力。熟練掌握篆書的結構與線條,才能在方寸之間塑造其形態(tài)。所謂“印從書出,書從印入”。
印章作為一個整體,凡印內之字,其篆法應當是同派同流以避免不倫不類。入印的文字取法甚廣,往往一個字的篆法有多種,來源于古代不同碑刻,或更早的戰(zhàn)國錢幣、詔版、漢磚文、瓦當等。要針對印的形狀、字與字之間形體的統(tǒng)一和呼應、文字內容等方面,斟酌選取不同的篆法,使得篆字的形體、筆勢得以配合,以期全印的風格、氣勢統(tǒng)一,并取得各字的和諧關系,使得篆法與文字能互相映襯而加深其藝術效果。這一點,在蘇園先生篆刻中也表現得非常到位。
(一)重視篆法與文字之間的聯系
宗白華先生在《中國古代的音樂寓言與音樂思想》中指出,主觀虛構的意象往往是膚淺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作曲家不只是模擬流水的聲響和高山的形狀,而是創(chuàng)造旋律以表達高山流水所喚起的情操和深刻的思想。同理,蘇園先生在其篆刻中不僅將文字用藝術性的手法展現出來,更注入自身情感,并利用配篆的多樣性讓人產生深刻的聯想,這更加深了其藝術性。
“高山流水”印,“山”字中間一豎極粗,且整個“山”字雖筆畫少卻為全篇最粗獷大氣之字,這正是為體現高山之巍峨聳立的態(tài)勢?!傲魉倍謩t給人以潺潺溪水的流動之感,其中水字旁雖筆畫繁瑣而相似,卻又筆筆不同,或長或短,或粗或細,或曲或直,變化萬千。四字的配合詩情畫意,如同高山流水的音樂和畫面一般,這正是篆刻藝術所要達到的效果,方寸之間展示天地萬物的奇妙。
(二)以文字本身所指代的物事直接入印
蘇園篆刻多以甲骨文、金文、秦篆等人印,由于這類篆書文字年代久遠且與文字的起源息息相關,因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文字保留有中國古代象形字的明顯特點,象形字模擬物態(tài)的形狀以幫助記憶,這也使得篆刻的配篆來源廣泛,且使用得當會增添藝術性。所以在蘇園先生篆刻中多喜以非常形象的文字圖案人印。例如“龍”印,該印不以“龍”字單獨成章,而進一步刻上龍的形狀,鋪天蓋地占滿全印,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得其神韻,小中見大,表現了龍的龐大威猛,又與主題完美契合,趣味橫生,體現出蘇園先生的匠心。又如“王鼎”一印,該印“鼎”字直接以鼎的形狀代替,筆畫粗重樸拙,體現了“鼎”這一物莊嚴肅穆的特點,給人以直觀感受。
三、刀法運用大膽潑辣,細心收拾
篆刻刀法如同筆法,每一派都各有所長,在長期的實踐學習中鉆研出適合自己的風格。大體而言,篆刻中的刀法主要有沖刀、切刀兩類。但實際操作中,篆刻家往往是沖、切刀法結合,疾澀并用,才能避免二者單用時出現的弊病。
(一)運用沖刀,大膽潑辣
“沖刀”是刀刃沿著文字的筆畫線條一路向前,刻畫過程較長而完整。發(fā)力于刃之后,持續(xù)推進而形成前沖之勢,迅疾快速。沖刀法刻出來的線條較為自然流暢、勁挺爽利。但單用沖刀法,由于刻畫過程較長、持續(xù)推進,易流于光、扁、平、板,使得線條呆板凝滯,輕薄無力。切刀法凝重蒼渾,可救平滑呆板之弊。因而,“沖刀”也要疾澀結合,節(jié)節(jié)推進。
在蘇園先生“青帝使者”一印中,此印取法漢鑿印中的規(guī)整印,以切刀法為主,端頭橫切而體勢方正。全印四平八穩(wěn),工整雅致,布局平穩(wěn)而疏朗,不過多強調粗細變化,線條雄勁而蒼古,通篇顯得典雅、莊重。同時,又在印中添以金石漫漶之氣,增古樸之意。印文中,平直筆畫勁健爽利,但在交接之處又形圓神方,將清剛之氣與圓活內態(tài)很好地融合。 (二)切刀配合,小心收拾 “切刀”是用刃尖沿著文字線條向下點切,過程較為短暫,一點切完后繼續(xù)向前,重復點切。點與點之間相連而成線,如此重復進行斷續(xù)式發(fā)力。切刀法刻出來的線條筆斷而意連、古拙樸厚。
單用切刀法,易沉穩(wěn)大氣有余,而飄逸靈動不足。這類線條多蒼茫渾厚而顯金石氣,但把控不精又容易臃腫凝滯。例如,過于做作而使線條支離破碎,失去藝術美感;或是機械用刀,頓生俗氣。所以,在蘇園篆刻中,常常輔之以切刀配合,小心收拾,從而在其篆刻中顯得大膽而不失規(guī)矩。
篆刻中的刀法不一,疾與澀各有長處。它們彼此構成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而篆刻藝術正要消解這種“沖突”,使兩者達到微妙的平衡,這也正是華夏美學“中庸之道”很好的體現。在蘇園先生的“順其自然”印中,此印沖切刀法結合,以切刀法為主。有的筆畫線條剛健有力,有的筆畫又帶有含蓄之意,在部分平直筆畫中間摻人切刀,金石之氣頓顯,避免了單種刀法的單調之感。
四、邊欄處理,平中見奇,韻味無窮
與書法作品不同,在篆刻中,邊欄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雖不必印印皆有所變,但如果完全忽視,則會與全印產生不協(xié)調、不匹配之感,影響整體效果。
對于較為工穩(wěn)的印,對邊欄進行適當調整可避免其顯得閉塞、局促、呆板,而對于寫意印,更要注意不能讓篆字為邊欄所仄迫,要使邊欄能夠與印之寫意的整體風格相配合。對于邊欄的修飾處理要似破而連,求其殘缺之美,以營造高古的滄桑之感,呼應印內的文字。這就是蘇園先生在邊框處理中的匠心所在。
“茅草地”一印中,“地”字變正襟危坐為閑適隨意,左右顧盼生姿,“茅”字篆法獨特,其上方草頭與印中的“草”字寫法又有不同,體現出作者的匠心,同時大膽破邊,避免平實無波的邊欄對印內的篆字造成束縛。“老實人”一印,名為老實,結字也以方、直為主,但其意并不“老實”。他在“老”字的筆畫處理上體現了“虛實相生”的藝術規(guī)則,“實”字下部的“貝”中第二橫中間斷開,以與上一橫有別,變化多姿而饒有韻味。經過修飾邊欄后,其印全篇氣勢通貫,似斷而意連,古樸渾茂之意頓顯。這就是蘇園先生在印章最后處理環(huán)節(jié)的藝術表現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