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有志 郭健斌
摘? 要 在總結我國高校土地資源學課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西藏高校特有的教育實踐和教學環(huán)境,歸納民族地區(qū)高校土地資源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適合西藏高校土地資源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方案,以期為民族地區(qū)高校土地資源學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 高校;教學改革;土地資源學;雙師型教師;應用型人
才;實驗室;實驗教材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0)07-0080-03
1 前言
土地資源學是研究土地資源的形成與演變,分類與分布規(guī)律,數(shù)量與質量評價,開發(fā)、利用、保護與管理的綜合性學科[1]。這門課程是為國家培養(yǎng)土地利用與保護人才的基礎課程,但是在我國,尤其是在西藏等地區(qū),土地資源學課程建設時間還較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需要不斷進行改進。本文以西藏農牧學院為例,分析土地資源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2 土地資源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課程開設次序不合理? 西藏農牧學院設置的土地資源學課程,為與后續(xù)的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地利用規(guī)劃學等課程形成完整有序的體系,開設在大學二年級上學期或下學期,但此時學生均未學習地理信息系統(tǒng)課程、遙感技術與應用課程等實踐性強的專業(yè)基礎課,學生對于處理遙感影像和繪制資源圖件等知識一無所知。因此,教師在講解土地資源調查技術、土地資源圖繪制等知識時,需要補充其他課程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又會在后期學習中出現(xiàn)。如能合理安排課程開設次序,或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雙師型教師缺乏? 由于地處祖國邊疆,社會經濟發(fā)展滯后,西藏農牧學院土地資源學課程師資力量薄弱,尤其是“雙師型”教師缺乏。一方面,個別教師常年教授固定的幾門課程,在涉及交叉學科的知識時難免捉襟見肘。比如在講解土地資源調查時,教師可能沒有接觸過測量技術、遙感技術或地理信息系統(tǒng),難免出現(xiàn)浮于表面、一筆帶過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多是從學校畢業(yè)后直接進入學校工作,缺乏相關實際工作經驗,在諸多內容的講解上往往是紙上談兵。
教學團隊建設不足? 由于缺乏師資,西藏高校教師多是一人承擔多門課程教學,老教師退休了,新教師才會從事這一門課程的教學工作,缺乏像內地高校的課程教學團隊。新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交流不充分,一些好的材料、經驗和方法沒能得以傳遞;老教師積累多年的教案、講義、PPT、經驗、方法等隨著老教師的退休、轉崗轉業(yè)而流失,由于缺乏交流沒有實現(xiàn)共享,新教師大多只能再重新做,缺乏對前人的教學經驗、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發(fā)展。
學校硬件條件缺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才能將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西藏農牧學院目前沒有專門的地理信息實驗室和對口的實習單位。學生只能在通用的計算機房里做實驗,設備很簡陋,在處理較大圖件時往往卡頓,所用軟件也較為落后,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和實踐效果。并且學校目前沒有相關專業(yè)學生對口的實習單位,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即便對理論了解較為透徹的學生也會在很短的時間里遺忘。
課程考核存在問題? 西藏農牧學院對土地資源學的考核一直是以閉卷筆試為主,未能體現(xiàn)平時實際操作成績的重要性,且大部分教師會在課程臨近結束時為學生劃重點。這就會出現(xiàn)學生平時上課不認真,期末時卻挑燈夜戰(zhàn)“認真學習”的假象,雖能考出高分,但學到的知識不牢靠,實際操作能力欠缺,出現(xiàn)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
3 土地資源學課程教學的改進措施
土地資源學作為一門綜合型應用學科,應該從課程理論和實踐等方面進行改革。
理論課程的改革
1)課程內容改革。由于本課程的基礎理論部分主要包括土地資源的構成要素、土地類型、土地調查、土地評價、土地利用和土地保護等,而學生之前已經學習了自然地理學,對土地資源的組成要素和土地調查的內容有一定了解,因此在進行該部分內容講解時應該著重講解新知識。
2)教材選用改革。教材選用上,應該同時參考不同的教材[2],如科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陳常優(yōu)、王喜編著的《土地資源學》,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王秋兵主編的《土地資源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劉黎明主編的《土地資源學》。博采眾長,并不斷補充課程的前沿發(fā)展動向及最新研究成果。
3)課程安排次序的改革。由于該課程的綜合性,需要以其他學科課程作為基礎,因此應該將該課程在時間上靠后開設,在學生對必要的基礎課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教學該門課程[3]。一方面可以避免課程的重疊累贅;另一方面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學生可以利用之前學習過的課程為基礎,而不必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很多門輔助知識,這也更適合西藏本地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的特點。比如對地理信息系統(tǒng)和遙感技術與應用課程的學習應用等,應放在該課程之前。如此教師可在機房稍做演示的基礎上,安排學生完成相應圖件制作。
4)課堂討論改革,增加課堂討論的次數(shù)[4]。如針對“土地資源構成要素”章節(jié),由于學生之前已學習過自然地理學,可直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如何影響土地利用;針對“土地資源承載力”章節(jié),可組織學生討論我國人口—糧食—耕地問題。討論結束后由小組派代表陳述討論結果,教師最后基于此進行總結,提煉要點。另外,對于某些部分,也可以請專家開展講座,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和學生作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5)教學方法改革。將教學過程分為基礎理論模塊、實踐模塊、考核模塊等幾大模塊,逐次進行。并注意:一是基礎性與先進性相結合;二是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現(xiàn)代網絡教學相結合;三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四是常規(guī)實驗與探索性實驗相結合。
實踐課程的改革? 土地資源學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課程,在課程建設上一定要將實踐課程作為其重要的方面來建設,主要體現(xiàn)在實驗和實習方面的改革。
1)實驗方面。高校應該投入資金建設專業(yè)的實驗室,并增加實驗課時[5]。主要包括軟硬件環(huán)境的建設。硬件方面:首先,學校應提供專門的計算機房實驗室,有條件的還可以提供模擬室外實習的場地等,學生可以在實驗室里盡情學習、交流;其次,學校應提供先進的設備,包括提供較高配置的計算機,與時俱進的實驗實習儀器,比如現(xiàn)在人們通用的調查、測量設備等。軟件方面:購買正版軟件,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圖件、數(shù)據(jù)等[6],方便學生能夠獲取一些必要的基礎數(shù)據(jù)進行練習,完成相關作業(yè)等。另外,適當增加實驗課時數(shù),為學生提供更多時間完成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和規(guī)劃的作業(yè),同時加強練習。
2)實習方面。一方面增加野外實習課程,另一方面與對口單位建立合作,為學生提供工作實習。如講解影響土地資源利用的各種自然地理因素的理論課程時,帶學生到野外觀看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及海拔等因素是如何影響土地資源利用的,加深印象。當講解土地類型及土地資源調查的理論及實驗課程時,帶學生到野外觀察各種土地類型,并教學生利用工具實地調查土地資源并現(xiàn)場記錄等,之后要求學完成調查圖件和報告。
另外,學校應與國土、規(guī)劃、房建等部門建立合作關系,學生完成該課程的學習之后到相應單位實習,利用所學知識開展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利用、保護等綜合練習,了解土地資源管理部門的技術需求和生產部門的科技難題,培養(yǎng)資源保護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也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礎。
3)實驗教材方面。西藏農牧學院尚無統(tǒng)一使用的土地資源學實驗教材,也沒有統(tǒng)一的實驗教材指導書??梢哉f土地資源實驗教學課程教材國內幾乎還是一片空白[6]。因此,學校應該組建人才隊伍,著力編寫實驗教材,為學生提供一套統(tǒng)一使用的土地資源學實驗實習指導書。
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普遍存在的重結果不重過程的考核方式,學生平時很少學習,到期末卻挑燈夜戰(zhàn),求得過關即可。因此必須想辦法提高學生對平時學習的重視度。通過觀察國內外高校的教育教學及考核方式,可借鑒如下一些考核方法。
1)將平時成績納入課程總評中。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將平時成績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目前,許多高校將平時成績納入考核,但大部分都只是考查學生上課出勤情況,這樣雖能防止學生逃課,但是學生上課時的狀態(tài)和課后學習始終難以保證。因此,筆者建議將平時考核改革為完成具體任務并以提交相應成果作為考核標準,對每一次的作業(yè)進行打分,計入總分。比如在完成土地利用現(xiàn)狀調查理論講解后,由學生分組完成一定面積的土地資源利用現(xiàn)狀的調查,并完成相應圖件和調查報告。講到土地資源評價方法時,讓學生根據(jù)一定的評價目的,獲取相關數(shù)據(jù),完成評價報告。講到土地利用規(guī)劃時,讓學生對某地進行調查后,完成土地利用規(guī)劃圖件,形成規(guī)劃報告等。
2)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另外,除了平時考核外,在進行課程最終考試時建議使用開卷考試的方式[7]。學生平時做作業(yè)時就會認真閱讀教材和查閱大量的資料,對于書本中的理論了解透徹,在理論考試時也能夠得心應手。同時,學生也不用花費大量時間死記硬背,將更多的時間應用到實際應用上。最終課程考核的分數(shù)組成為:實踐部分50%+平時考勤10%+理論部分閉卷考試35%+課堂討論5%[8]。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土地資源學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要求任課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經驗,需要對自然地理學知識、地理信息系統(tǒng)、遙感技術等方面的知識有深刻了解,同時最好還要有在國土資源相關部門工作或實習的經驗。因此,學校應該不定期地組織教師參加技能培訓,如參加地理信息系統(tǒng)(如ArcGIS)、遙感技術應用方面(如ENVI)的培訓等,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技能;組織教師赴其他高校觀摩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組織教師和對口單位合作,讓教師更加了解市場的需求和實際的工作流程,這樣教師講解時才能更接地氣。
最后,加強教師之間的傳遞交流工作。在教研室中保留優(yōu)秀教案、講義和PPT等材料,新教師可以作為參考和奮斗的目標,或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從而更快進步。
4 結語
土地資源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它包含眾多交叉學科的理論和應用知識,對于教師和學生的能力素質要求都很高。因此,對其進行理論、實踐、考核方式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改革,將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既懂理論又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黎明.土地資源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10:21-22.
[2]呂貽峰,高燕.《土地資源學》課程內容改革探討[J].中國地質教育,2001,40(4):57-58.
[3]周建輝,胡寶清.土地資源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建設研討[J].廣西科學院學報,2008,24(3):271-273,278.
[4]侯春良.GIS專業(yè)土地資源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信息,2014(5):13-14.
[5]謝黎黎.基于Web技術的土地資源學網絡精品課程的實現(xiàn)[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2):138-141.
[6]焦曉光.“土地資源學”開卷考試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7(10):1-2.
[7]趙華甫,吳克寧,黃勤,等.“土地資源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4(2):39-42.
[8]侯迷紅,范富,宋桂云,等.土地資源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1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