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日本視野下的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的嬗變與述評(2010—2015)*

2020-11-30 10:20
國際漢學 2020年3期
關鍵詞:外交日本研究

□ 梁 山

一、研究背景

雖然現(xiàn)代學術特征之一在于追求學術與政治的分離,保證研究的純粹性、獨立性,但是這一“分離”并不徹底,我們?nèi)皂毎盐諏W術背后的政治因素。日本學界的中國史研究是基于兩國內(nèi)外情勢嬗變下的認識,其動向是現(xiàn)實政治某種程度上的投射,昭示著彼此社會結構的調(diào)整與重構、世界秩序的變化與重建。2010 年以降,面對中國國民經(jīng)濟生產(chǎn)總值躍居世界第二的事實,日本卻未給予正視,導致內(nèi)部心態(tài)失衡,再與歷史、現(xiàn)實政治因素疊加,社會趨于“右傾化”,以致前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Kawano Yohei)憂心忡忡地指出:“整個政界都在右傾。在自民黨和社會黨分庭抗禮的時代,雙方勢均力敵,政治基本是中庸的。如今那樣的平衡已完全被打破?!雹賲我珫|:《論日本政治右傾化的民族主義特質(zhì)》,《日本學刊》2014 年03 期,第1—20 頁。這一背景下,有志于中國研究的日本學者逐漸減少,且日本經(jīng)濟的持續(xù)衰退又導致相關研究經(jīng)費不斷縮減,日本學界稍顯后繼無人。不過,在整體蕭條的情況下,中國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1840—1919)②圍繞中國近現(xiàn)代史分期,日本迄今尚未達成一致。本文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分期,借鑒了東京大學主辦的《史學雜志》于每年5 月第五號上刊登的《回顧與展望》,邀請日本相關領域的專家以特別征文的形式,綜述過去一年史學研究領域的研究情況,是國內(nèi)外學者了解日本最近學術動態(tài)的重要途徑。卻借“辛亥革命期間的中日關系”等諸多學術紀念活動,呈現(xiàn)出“熱點輪動”的特質(zhì),出現(xiàn)了一波研究熱潮。同時,不少日本學者開始傾向于借助西方政治經(jīng)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社會科學理論解構中國。這固然豐富了研究路徑和認知視野,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這一時期日本學者的政治立場或價值取向,值得我們重視和警惕。

二、整體趨向

(一)理論指導多元化

“二戰(zhàn)”前東洋史觀“一家獨大”(按葛兆光的理解,東洋史是“與‘西洋’相對的歷史空間研究,一方面建立一個在歷史、文化、民族上,可與‘西洋’并立,叫做‘東洋’的歷史論述空間,另一方面又把日本從這個‘東洋’里抽離出來,成為有兩個‘他者’的‘本國’”①葛兆光:《宅茲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第241 頁。)發(fā)展為西方現(xiàn)代性理論、馬克思主義史觀、東洋史觀等“百家爭鳴”的現(xiàn)狀。這一時間段,馬克思主義史觀等有所沉寂,不過,“西風壓倒東風”的格局尚未確立,學界并不存在具有壓倒性優(yōu)勢的理論指導。

(二)歷史學術問題政治化傾向顯著

歷史研究本當以求真、懷疑為準則,遵循科學性和客觀性,并不必然具有統(tǒng)一性認知,但它同樣要求人們在歷史問題的價值判斷上具備基本共識??紤]到近代中日兩國境遇迥異,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對兩國而言,意義自有不同。于中國意味著民族獨立與現(xiàn)代國家建設,于日本意味著國際競爭與帝國侵略。中國屬于“被加害者”,日本則是“加害者”。與中國學人談及近代中外關系,特別是涉及中日戰(zhàn)爭時的是非善惡觀時,日本學者更執(zhí)著于考證具體事件和細節(jié)。在日本日益“右傾化”的今天,部分學者愈發(fā)受到政治語境的干擾,自覺或不自覺地謀求重新“建構”歷史。

(三)研究方法與形式出現(xiàn)新變化

在研究形式上,與國內(nèi)略微不同,日本盛行“研討會型學術”,主張根據(jù)時局變遷,緊跟熱點問題,日本學者會在一定時間內(nèi)協(xié)同合作和集中討論,卻也有可能造成研究“虹吸效應”過強,不利于學術研究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在研究方法上,日本實證主義在涉及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中日漸式微,受到了政治現(xiàn)實與社會輿論的消極影響,導致研究領域敏感化、政治化。特別是中日關系中的戰(zhàn)爭、領土問題,不少學者打著“中立”“非政治”旗幟,試圖規(guī)避兩國間的歷史爭議問題,實證主義屈從于政治現(xiàn)實,讓人唏噓。同時,小部分學者積極迎合政治,替政府發(fā)聲,混淆視聽,這又不能不讓我們警惕。

(四)研究重點差異

日本學界論述近代中外關系史之時,與中國趨同性不斷加深,如 “民族獨立”“現(xiàn)代國家”“東亞區(qū)域”等視角。除卻中日關系史,特別是中日戰(zhàn)爭問題是共同研究重點之外,國內(nèi)對不平等條約體系與近代外交體制著墨頗多,日本則更多關注中國近代外交思想和制度的演變??傊?,該領域延續(xù)了近些年來的日本歷史研究趨勢,即“碎片化”式的微觀考察凸顯,宏觀把握近代中外關系的歷史敘述,這種研究與過往相比,略顯單薄。

三、研究成果

近代中外關系史作為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重點,日本學界向來給予極大的關注。這一時間段的通史性著作,對其著墨頗多。②梁山:《日本學界的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芻議(2010—2015)》,《國際漢學》2019 年第1 期,第61—68 頁。譬如2010 年巖波書店的《巖波講座:東亞近現(xiàn)代通史》③和田春樹、后藤乾一(Goto Kenichi)、山室信一等著:《巖波講座:東亞近現(xiàn)代通史》,東京:巖波書店,2010 年。與2012年法律文化社的《新圖說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日新時代略圖》④田中仁、菊池一隆、加藤弘之(Kato Hiroyuki)等著:《新圖說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日新時代略圖》,京都:法律文化社,2012 年。,搜羅了和田春樹(Wada Haruki)、山室信一(Yamamuro Shinichi)、田中仁(Tanaka Hitoshi)、菊池一?。↘ikuchi Kazutaka)等學者對相關主題的文章,集結成冊,此書不僅擺脫了“1840—1919—1949”的傳統(tǒng)歷史分期,還將中日關系這一雙邊史研究置于全球史框架之下,更多地采納全球視角。該方法固然有其獨到之處,但中國自身的歷史傳統(tǒng)和特色以及兩國矛盾與沖突卻有“被模糊化”的嫌疑。此外,以上著作雖然詳細梳理了政權鼎革之下的近代中國局勢,卻傾向于將這一局勢看作國際政治,甚至是中日關系等刺激下的產(chǎn)物,忽視了內(nèi)生發(fā)展的邏輯性,不免有“沖擊—反應”窠臼之嫌?!缎戮幵渲袊枷胧贰穭t史論結合,通過兩國代表性人物的往來資料,諸如李鴻章、馬建忠及森有禮(Mori Arinori,1847—1889)等,用微觀視角闡述宏大敘事,考察近代兩國政治改革和外交走向。⑤野村浩一(Nomura Koichi)、并木賴壽(Namiki Yorifusa,1948—2009)、坂元弘子(Sakamoto Hiroko)等編:《新編原典中國近代思想史》,東京:巖波書店,2010 年。與之相比,在專題史研究中,對中外關系史的關鍵事件、制度沿革、外交思想及新史料的發(fā)掘等都取得了一定進展,“研討會型學術”研討方式又讓其在圍繞相關周年學術紀念活動時,集中展開了許多有益的討論,導致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呈現(xiàn)出“熱點輪動”的特點。

(一)近代外交思想

鴉片戰(zhàn)爭后,舊有宗藩體制難以為繼,清政府不得不引入現(xiàn)代意義的外交制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發(fā)生了碰撞。川島真(Kawashima Shin)認為中國近現(xiàn)代外交目標在于維持中國的穩(wěn)定,保證國家統(tǒng)一。①川島真:《未完的近代外交——中國對外政策的“通奏低音”》,《現(xiàn)代中國》(85),2011 年,第35—47 頁。事實上,何為“中國”這一問題始終是日本關注的重點。岡本隆司(Okamoto Takashi)圍繞中英邊疆交涉展開論述,指出英國妄圖曲解“主權”“宗主權”“領土”等概念以謀求分裂中國?;诰S護自身統(tǒng)治的考慮,清朝不得不被動轉變外交思想,開始對構建近現(xiàn)代國家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岡本隆司還指出甲午戰(zhàn)爭前的東亞外交是傳統(tǒng)宗藩體制與現(xiàn)代國際公法并行的“多元體制”,而清朝內(nèi)部存在著“東南漢語圈”(傳統(tǒng)漢族區(qū))和“西北非漢語圈”(新疆、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兩大文化圈,并伴隨現(xiàn)代外交理念傳輸,試圖統(tǒng)合全國以構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家和民族。②岡本隆司編:《宗主權的世界史:近代東西亞與翻譯概念》,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4 年。這意味著近代以來的“國境”從概念走向?qū)嵲?,譬如清朝統(tǒng)轄西藏、蒙古就在一定程度上拋棄傳統(tǒng)冊封方式,轉而謀求管理的現(xiàn)代化,國家主權的行使。換句話說,傳統(tǒng)王朝“國境”理論上以是否遵照德治、教化,奉行儒家價值觀等文化層面加以劃分,概念大于實在。鴉片戰(zhàn)爭后,概念與實在合二為一,開始遵照現(xiàn)代主權國家理論“建構”國境。③川島真:《中國近現(xiàn)代的國境記憶》,《境界研究》(1),2010 年,第1—17 頁。箱田惠子(Hakoda Eko)對此深表贊同,補充強調(diào)中國有一個“夷務—洋務—外務—外交”的外交認識過程,其外交思想存在“連續(xù)性”,并以薛福成為例,強調(diào)職業(yè)外交官在近代外交思想和職能的構建和宣傳作用。④箱田惠子:《外交官的誕生——近代中國對外姿態(tài)的改變與駐外使館》,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2 年。以此為基礎,她與青山治世(Aoyama Harutoshi)等還整理出版了這一時期的赴外使節(jié)日記,借此考察中國的近代外交思想。⑤岡本隆司、箱田恵子、青山治世:《出使日記時代:清末中國與外交》,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4 年。

既然“中國”被重構,圍繞中國的外交條約體系也開始有了新聲音。與過往不平等條約的負面、消極宣傳略有不同的是,青山治世更多地談論面對不平等條約下清朝的“有限作為”,指出不管出于何種目的,其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遵循條約體制下的所謂“規(guī)則”(很大程度上是侵略性、壓迫性的)。他還通過南洋領事館這一個案,試圖發(fā)掘清朝的國家轉型與彼時亞洲的新型國際關系。⑥青山治世:《近代中國駐外領事與亞洲》,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4 年。此外,青山的相關論述卻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近代中外條約的不平等實質(zhì),且有拔高清朝外交行為的嫌疑。游佐徹(Yusa Tooru)認為“睡獅”并非中國傳統(tǒng)形象和自我認知,而是西方化的政治文化動物,指出這一定位更多在于危機意識的外向化及克服危機的積極努力。⑦游佐徹:《“獅子”?“龍”?近代中國自畫像與“睡獅”》,《中國文史論叢》(8),2012 年3 月號,第137—148 頁。

(二)近代外交制度

伴隨著外交思想上的現(xiàn)代化,外交制度的革新也就順水推舟。箱田惠子指出早期外交使節(jié)只是臨時性的、非制度化的,只是在與西方往來過程中才日漸制度化。她認為洋務運動時期地方督撫是彼時對外交涉的主導者,甚至早期國家的駐外使館與地方的洋務局類似,只是體制外機構,這也是近代中國較為顯著的特征——地方分權化的表現(xiàn)之一。⑧《外交官的誕生——近代中國對外姿態(tài)的改變與駐外使館》,第7 頁。不過,圍繞清末民初領事館人才的繼承問題以及清末洋務局與駐外使館的相互關聯(lián),箱田惠子尚未給予說明。同時,外交制度的現(xiàn)代化也在考驗著當時國人的條約利用與認知能力。小池求(koike Motomu)、佐佐木揚(Sasaki Yo)①佐佐木揚:《清末的“不平等條約”觀》,《東亞近代史》(13),2010 年3 月,第12—37 頁。等主張,近代中國的歷史政權或者出于博取聲望的考慮,或者基于自身統(tǒng)治的穩(wěn)固性,面對外來入侵并非毫無抵抗,而是有所動作的,譬如北洋政府就有借“一戰(zhàn)”謀求以戰(zhàn)勝國身份擺脫不平等條約,借此提高政權合法性的想法。②閻立:《20 世紀初中國改訂不平等條約活動與對外交涉》,《大阪經(jīng)大論集》66(2),2015 年7 月,第27—42 頁。青山治世則對中日領事裁判產(chǎn)生了興趣,以駐日領事實際操作為例,探討晚清領事裁判權使用的緣由及情況。③青山治世:《行使領事裁判權——〈中日修好條規(guī)〉下的領事裁判權規(guī)定與清朝駐日領事的領事裁判事例》,《東亞近代史》(13),2010 年3 月,第38—75 頁;《近代中國和日本的“交錯”與“分歧”——圍繞領事裁判權問題》,《東亞近代史》(15),2012 年3 月,第49—68 頁。同時他在《關于清政府駐越南領事的對法交涉——以清政府的領事裁判權要求“屬邦”論為中心》中指出中法戰(zhàn)爭打亂了中越的正常發(fā)展,中越簽署近代條約的可能性。他強調(diào)19 世紀80 年代后晚清試圖推行“屬國”實質(zhì)化,按照近代主權概念和國際法加強屬國控制權的想法。④青山治世:《關于清政府駐越南領事的對法交涉——以清政府的領事裁判權要求和“屬邦”論為中心》,《亞細亞大學國際關系紀要》23 第1、2 號合并號,2014 年3 月,第77—120 頁。

藤谷浩悅(Fujiya Koetsu)在分析湖南國民統(tǒng)合及鄉(xiāng)紳“公議”過程中,闡明了當時民眾、鄉(xiāng)紳、官僚、外國人之間的多邊交往,還以“華洋雜居”為例,考察條約體制下的國內(nèi)認知水平。⑤藤谷浩悅:《湖南省近代政治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3 年。此外,不平等條約體系中的租界史研究也有相關著述刊行,大里浩秋(Osato Hiroaki)整理了中國和韓國所藏的租界史料情況。⑥大里浩秋:《租界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神奈川大學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編《年報非文字資料研究》(7),2011 年3 月,第173—180 頁。

(三)近代中日關系

正如蔣廷黻所言,“一切外交問題少則牽連兩國,多則牽連數(shù)十國”,研究中外關系理應兼容并蓄,把握全局情勢,同時,“研究外交者必須搜集凡有關系的各方面的材料。根據(jù)一國政府的公文來論外交等于專聽一面之詞來判訟?!雹呤Y廷黻:《近代中國外交史料輯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年,上卷序言。

1. 政治外交領域。大致有兩大趨勢:一是從整體發(fā)展著眼,全面考察政治外交史;二是圍繞歷史事件展開個案討論。劉杰、川島真以人物研究為主要方法,收錄了近代中日150 年間雙方對立和共存的歷史歷程(國家印象和起因緣由、中日共存時代人物觀感、兩國對立、斷絕過程中的交涉歷程)⑧劉杰、川島真編:《對立與共存的歷史認識》,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3 年。。孔祥吉和村田雄二郎(Murata Yujiro)的《清末中國與日本》⑨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清末中國與日本:宮廷·變法·革命》,東京:研文出版,2011 年。,梳理了戊戌變法至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內(nèi)政外交諸現(xiàn)象,第五章“義和團時期張之洞的帝王志向——以宇都宮太郎(Utsunomiya Tarou)日記為線索”,涉及近年學界頗感興趣的張之洞的帝王志向問題,引發(fā)學界不小爭論。還有學者跳出“沖擊—反應”框架,從中國內(nèi)部社會結構角度分析清末外交走向緣由,指出中日社會、文化等內(nèi)部差異是造成雙方理解困難的因子之一。⑩岡本隆司:《中國“反日”源流》,東京:講談社,2011 年。以此為基礎,宮田昌明(Miyata Masaaki)不僅考察分析了1906—1936 年間的中日關系,還關注美、英、日等國的國家觀和秩序觀對外交的影響。?宮田昌明:《英美世界秩序與東亞世界下的日本:圍繞中國的協(xié)調(diào)與沖突(1906—1936)》,東京:錦正社,2014 年。

古結諒子(Koketsu Satoko)從多邊關系出發(fā),圍繞“宗藩體制”的解體和條約體制的動搖兩大視角,梳理了“一戰(zhàn)”前中日兩國的外交往來,考察了“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的外交角力和中日對《馬關條約》的履行情況,并以陸奧宗光(Mutsu Munemitsu,1844—1897)的《蹇蹇錄》為例,勾勒出此時期的東亞乃至世界局勢,以歸還遼東半島為線索,指出西方列強的對華協(xié)調(diào)體制的崩塌及近代新東亞秩序的構建。①古結諒子:《甲午戰(zhàn)爭中的日本外交:東亞國際關系的受容》,博士學位論文,御茶水女子大學,2013 年。與之相呼應,宮古文尋(Miyako Humihiro)考察了甲午戰(zhàn)爭后至戊戌政變前的清朝外交,指出將該階段外交爭論歸納為“聯(lián)俄派”和“聯(lián)英日派”之間的沖突略有不妥,稱其為“對外聯(lián)合派”與“對外懷疑派”較妥。②宮古文尋:《甲午戰(zhàn)爭后的清朝對外政策的變換過程》,《東洋學報:東洋文庫和文紀要》93(2),2011 年9 月,第117—143 頁。味岡徹(Ajioka Tooru)分析了“一戰(zhàn)”期間北洋政府的外交政策變遷緣由,認為段祺瑞以參戰(zhàn)為借口,通過對外交涉和對內(nèi)統(tǒng)合,達到了自己的諸多目的并強化了自身權力。③味岡徹:《中國一戰(zhàn)參戰(zhàn)問題與國會解散》,《軍事史學》50 第3、4 合并號,2015 年3 月,第381—398 頁。

1.社會風氣的負面影響。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也難免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奉獻社會的人有時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報答,這對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大學生來說,產(chǎn)生一種負面的影響,擾亂了他們的思緒,影響了他們對事物的判斷力。大學生被當前社會的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比如非正當經(jīng)濟行為,見利忘義的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錯誤思想所蒙蔽,這對其在思想和行為上產(chǎn)生了不良的反應。

“二十一條”問題向來是中日學界的關注重點。川島真通過兩國外交檔案和中國發(fā)行的英文新聞為史料,主張對北洋政府交涉行為再評價。④川島真:《二十一條要求與北京政府的應對:交涉開始前的動向》,《東亞近代史》(18),2015 年3 月,第24—40 頁。對此,楊海程認為中國傾向于借助對日外交化解國內(nèi)矛盾,日本則喜好將國內(nèi)問題轉嫁于外交事物。日本試圖在其掌控主導下中日兩國自行解決,而北洋政府不僅援引他國以制衡日本,還煽動國內(nèi)危機感,以此強化政府正當性,穩(wěn)定國內(nèi)局勢,鞏固對地方的實際控制力。⑤楊海程:《中日政治外交關系史研究——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為中心》,東京:芙蓉書房,2015 年;《一戰(zhàn)期間的中國參戰(zhàn)問題與中日外交》,《東亞近代史》(16),2013 年3 月,第169—188 頁。與楊海程觀點相似,吉澤誠一郎(Yoshizawa Seiichiro)、奈良岡聰智(Naraoka Sochi)等學者也認同“二十一條”是近代中日關系的轉折性事件之一⑥吉澤誠一郎:《“二十一條”與中日關系轉換:一百周年的回顧》,《歷史地理教育》(834),2015 年5 月,第62—67 頁。奈良岡聰智:《“二十一條”制定過程:加藤高明外相圍繞第五號條款的外交指導》,《法學論叢》176(5 · 6),2015 年3 月,第266—327 頁;《作為中日對立原點的 “二十一條”》,《中央公論》129(9),2015 年9 月,第140—147 頁;《“二十一條”的提出背景:日俄戰(zhàn)爭之后的中日關系與加藤高明》,《法學論叢》176(2·3),2014 年12 月,第348—396 頁。。

2. 經(jīng)濟領域。久保田裕次(Kubota Yuji)的博士論文《近代日本對華借款研究》通過“一戰(zhàn)”之前的日本對華“借款”問題,分析國際“借款團”與日本的微妙關系及圍繞“借款”的華中、華南的利益和權力。他一方面以官營八幡制鐵廠和漢陽鐵廠間的鐵礦石等買賣合同為線索,指出日本的對華“借款”不僅在于“維護”福建的鐵路建設和振興國內(nèi)的鋼鐵制造業(yè),還試圖借此影響地方督撫、鐵路公司、漢陽鐵廠等;另一方面認為對華“借款”出現(xiàn)了質(zhì)變。辛亥革命前,日本與歐美諸國保持一致,以“維護”清王朝來保證其在東北地區(qū)的權益。武昌起義后,日本通過“借款”加強自身在華發(fā)言權,與英國爭奪中國控制權。⑦久保田裕次:《近代日本對華借款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大阪大學,2014 年。

3. 社會文化領域。該領域最為顯著的問題就是留學生。孫倩詳述了晚清時期赴日留學的相關政策和成果,派遣留學生的經(jīng)過及其在日活動等內(nèi)容。她不僅以當時赴日留學的相關負責人和代表性人物為例,分析他們的作用,還指出晚清留學生教育的發(fā)展依賴于兩國推進者的支持。⑧孫倩:《清國的日本留學考察(1890—1910)》,《社學研論集》(18),2011 年,第188—203 頁。以此為基礎,她進一步介紹了留日教育機構——法政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的相關資料。⑨孫倩:《清末留日學生教育機關:以早稻田大學與法政大學為中心》,《社學研論集》(20),2012 年,第169—184 頁。另有大里浩秋、孫安石編的《近現(xiàn)代中國赴日留學生的諸相:以“管理”、“交流”為中心》,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拓展了留學史研究,發(fā)掘了新史料,如《東亞同文會機關志》,考證了留日學生的經(jīng)費和統(tǒng)計資料,還對音樂學校的中國留學生與歸國情況加以梳理。⑩大里浩秋、孫安石編:《近現(xiàn)代中國赴日留學生的諸相:以“管理”、“交流”為中心》,東京,御茶水書房,2015 年??紤]到日本對于近代中國文化的影響遍布于各領域,并木賴壽(Namiki Yorifusa,1948—2009)、大里浩秋、砂山幸雄(Sunayama Yukio)編的《近代中國·教科書與日本》,考察了以下幾方面:一、近代教科書的審定、教育理念、基本內(nèi)容;二、教科書與皇帝敘述、原始社會群像、地理空間表象及地理教科書中的日本像;三、教科書的政治內(nèi)涵、中日交涉中的教科書問題等。①并木賴壽、大里浩秋、砂山幸雄編:《近代中國·教科書與日本》,東京,研文出版,2010 年。謝薇則以《申報》刊載的日本廣告為研究對象,考察了近代日語詞匯傳入中國的過程以及日語出版物的流傳,認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日語詞匯不斷傳入中國,從中可以看出日本是有意識地、積極地推動日語在中國的傳播,其目的在于助日本成為東亞領導者,而中國對此樂見其成的目的則在于學習新文化、新知識以求進步。②謝薇:《清末民初上海中文新聞廣告看日本文化的中國傳入》,《東亞文化交涉研究》(7),2014 年3 月,第435—447 頁。游佐徹以山本贊七郎(Yamamoto Sanshichiro,1855—1943)活動為線索,考察近代中國攝影文化,他在《蠟像·銅像·肖像畫——近代中國人的身體與政治》中,指出慈禧將攝影視為表達政治話語權的手段,其照片與日本天皇“御真影”有異曲同工之妙③游佐徹:《近代中國攝影文化與山本贊七郎》,《岡山大學文學部課題研究報告書》(20),2013 年3 月,第33—51 頁;《蠟像·銅像·肖像畫——近代中國人的身體與政治》,東京:白帝社,2011 年。。小野信爾(Ono Shinji)則將關注點放在五四運動中的中日關系,將五四運動稱為遲來的思想革命,認為五四運動并非單純的反帝運動,而是一場現(xiàn)代化思想革命。④小野信爾:《青春群像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東京:汲古書院,2012 年。

同時,城市史成為日本學界近期研究熱點,不少日本學者對近代中日代表性城市頗感興趣。熟美保子(Minori Mihoko)考察了晚清上海地區(qū)日本人的聚集區(qū)。⑤熟美保子:《明治十七年上海的日本人街:以亞細亞學館設立為中心》,《經(jīng)濟史研究》(14),2011 年1 月,第167—173 頁。蔣海波、川島真分別以神戶、長崎為例,前者通過神戶刊行的中文雜志研究中國近代化歷程,后者以長崎為窗口看近代中日關系。⑥蔣海波:《中國近代化與神戶》,神奈川:櫻美林大學東北亞綜合研究所,2012 年;川島真:《從長崎看近代中日關系史》,《日本史研究》630,2015 年2 月,第40—56 頁。

5. 中日認識領域。金山泰志(Kanayama Yasuyuki)在《明治時期日本民眾的中國觀》中,首先探討明治時期小學教育中的中國觀:當時日本教科書存在“肯定古代中國”和“否定近代中國”兩大傾向。甲午戰(zhàn)爭后,輕視中國逐漸成為主流,其次借助教育、兒童雜志研究普通民眾的中國觀,最后作者梳理了這一階段說書、演劇等娛樂媒體話語及地方新聞下的中國觀,強調(diào)以甲午戰(zhàn)爭為契機“否定、輕視中國”潮流并不局限于某地區(qū)、某階層,而是具有全國普遍性。⑨金山泰志:《明治時期日本民眾的中國觀》,博士學位論文,日本大學,2013 年。而高島千代(Takashima Chiyo)指出近代日本存在兩種觀點:一是“清朝威脅”論,日本在“壬午事變”后抱著“國辱”意識對抗清朝;二是列強威脅論,強調(diào)列強對整個東亞的威脅。⑩高島千代:《〈自有新聞〉與中法戰(zhàn)爭(上)》,《法律與政治》60(4), 2010 年1 月,第747—790 頁;《〈自有新聞〉與中法戰(zhàn)爭(下)》,《法律與政治》61(1·2),2010 年7 月,第1—51 頁。

結 語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似可詮釋當下日本學界的研究傾向與重點,側面佐證了這幾年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除在宏大敘事上稍顯乏力外,相較于其他史學領域,卻仍呈現(xiàn)出某種意義上“熱潮”的緣由所在,并給我們留下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在全球史帶動之下,“區(qū)域史”成為新的探討方向,“東亞”越來越多地進入日本學界的視野之中。濱下武志(Hamashita Takeshi)所強調(diào)的“國家”“國際”之間的“區(qū)域”研究,開始得到學者們的呼應,謀求融合地域特殊性與世界共通性。這與中國學者近年來試圖擺脫西方尺度,建構新歷史視角,即“從周邊看中國”的思路不謀而合,成為兩國學者共同關心的課題。

其次,日本學界雖在“全球史”“區(qū)域史”的研究視野下,圍繞近代中國外交制度和思想的探討不斷深化,但是薄弱環(huán)節(jié)依舊存在。中日戰(zhàn)爭和交涉的敘述,主要依靠參戰(zhàn)國記載或時人記述,缺乏第三方參照,故難以做到完整再現(xiàn)歷史場景,在客觀性、公正性有待提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與國內(nèi)相關研究的短板類似,日本學者也存在著外文材料運用相對不足,研究“冷熱不均”(以中日為主,他國涉及較少)的情況,而這一時段的“碎片化”“泛政治化”學術傾向,讓我們在解讀其論點及寫作傾向之時,須留意背后的政治意圖,避免為其所惑。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密切聯(lián)系,梳理近些年日本學界的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動向十分必要。一方面,它能幫助我們考察兩國學界研究上的異同之處,取長補短,實現(xiàn)共同進步;另一方面,有助于人們理解當今中國的發(fā)展,東亞世界的走向,從而為策劃中國未來提供歷史性、全球性借鑒。

猜你喜歡
外交日本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日本元旦是新年
冬奧外交促進團結,一起向未來
探尋日本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黃金時代》日本版
習近平的外交足跡
對周期函數(shù)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昌邑市| 安西县| 尉氏县| 三门峡市| 社旗县| 汤原县| 玛纳斯县| 舞钢市| 靖西县| 灵石县| 慈利县| 罗平县| 左云县| 灵丘县| 康保县| 准格尔旗| 伊川县| 安乡县| 衡东县| 松滋市| 浮梁县| 高平市| 西乡县| 新化县| 图们市| 河曲县| 景泰县| 西盟| 三原县| 凤阳县| 贵阳市| 德安县| 六枝特区| 滨州市| 恭城| 盖州市| 鹿邑县| 博兴县| 溆浦县| 驻马店市| 法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