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奇
沈陽市渾南區(qū)人民法院,遼寧 沈陽 110179
見義勇為體現(xiàn)的是道德與倫理評價,并非傳統(tǒng)法律概念,民法研究的重點在于將見義勇為制度化,納入法律調(diào)整的范圍。在具體的法律制度研究過程中,關鍵點是對法律制度的本身正當性與具體規(guī)則適用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見義勇為本身具有道德和倫理性,民法學一般將其界定為“自然人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為保護他人權益,在緊急情況下實施的防止、制止不法侵害或者搶險救災的危難救助行為”。見義勇為強調(diào)道義性和不顧個人安危的毅然性。從民法規(guī)范角度研究,如何合理分配見義勇為過程中的損害責任承擔,從而平衡各方利益是實現(xiàn)見義勇為行為人利益保護的關鍵。
見義勇為行為的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
1.見義勇為行為人為自然人。見義勇為行為屬于法律上的事實行為,這一行為性質(zhì)決定了對行為主體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要求,凡是自然人都可以成為見義勇為的行為主體,民事法律平等地保護見義勇為主體的民事權益。
2.見義勇為行為人實施行為的特定性。見義勇為行為人實施了危難救助行為,常表現(xiàn)為同違法犯罪進行斗爭或者實施搶險救災行為,即見義勇為中的“勇”,不顧個人安危。
3.行為人的行為具有非義務性。見義勇為的道德和倫理評判的內(nèi)容決定了行為人選擇的自由與行為目的的非功利性,是法律對其確認與保護的正當性基礎。
4.行為人主觀上以對他人權益保護為目的。對見義勇為行為的主觀目的之規(guī)定是見義勇為行為最為本質(zhì)性的內(nèi)容。見義勇為重在見“義”的道德性與倫理性的評價,它奠定了行為出發(fā)點的正義性,構成法律保護的正當性基礎。
通過上述對見義勇為行為的定義和構成要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以見義勇為行為人無義務為前提,主觀上見義勇為行為人完全出于情誼考慮,實施具有無私性與利他性,不計任何報酬的救助行為。從法律角度分析,屬于事實行為,行為人沒有受法律拘束的意思,符合情誼行為的特征,屬于生活中的情誼行為構成。從民法學角度對其進行進一步分析,應定性為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的價值目標在于鼓勵社會成員互助,從而保護他人權益,同時弘揚良好社會公德。在維護私權益的同時,具有鼓勵形成互助的良好社會風尚的公益功能。無因管理制度對他人利益無償保護的道德性因素調(diào)和了“禁止干預他人事務”和“獎勵人類互助精神”之間的價值沖突,平衡了無因管理當事人間的利益關系。
分析無因管理構成要件具體有如下內(nèi)容,首先,需要為他人管理事務,體現(xiàn)行為人的自愿性。其次,有為他人謀利益的意思。這是對無因管理行為主體的主觀要求。最后,管理行為的非義務性。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結合前文關于見義勇為行為的構成要件的分析,見義勇為與無因管理二者具有內(nèi)容與價值評價的一致性。見義勇為體現(xiàn)的是行為人對事實行為的管理。
具體分析無因管理與見義勇為的關系,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存在范圍上交叉。無因管理包括事實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在范圍上要遠大于見義勇為,但見義勇為行為存在構成上的特殊性,行為突破了傳統(tǒng)無因管理的“管理”的程度,突出行為的危險性與行為人“勇”的不顧安危性,突破傳統(tǒng)無因管理事務范圍,因而屬于更高層次的無因管理行為,從而使得對他人利益的保護具有更高的道德評價內(nèi)容。
民法角度關注的是見義勇為行為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權益損害事實或者費用支出的賠償、補償問題。
1.構成正當防衛(wèi)或緊急避險
見義勇為行為導致對侵害人或者第三人權益損害時,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作為法定的免責事由,在法律上對見義勇為者的侵害行為應該免責,見義勇為者行為人只須承擔證明自身行為構成正當防衛(wèi)或者緊急避險的舉證責任即可免責。
2.見義勇為者行為人超過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必要限度時的民法保護
第一,在防衛(wèi)過當?shù)那樾蜗拢瑢η謾嗳说呢熑纬袚鷨栴}。在《民法總則》頒布后,見義勇為者行為人應當適用《民法總則》181 條、《侵權責任法》30 條的規(guī)定承擔適當責任,因為侵權人本身存在過錯,見義勇為人不應當全部賠償。
在發(fā)生見義勇為行為人致第三人的損害的情形時,應該根據(jù)《民法總則》182 條、《侵權責任法》第31 條的規(guī)定進行處理,與緊急避險情況下第三人的損害可以做同一評價。在具體的法律適用上有幾種情況,依據(jù)危險發(fā)生的原因,可以劃分為人為險情與自然險情。人為原因引發(fā)險情,依據(jù)法律的可歸責性,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責任理應由引起險情發(fā)生的人承擔;自然原因引起的險情,見義勇為行為人不承擔責任,可以適當進行補償。見義勇為行為人行為過當?shù)?,應當承擔適當?shù)呢熑巍?/p>
特殊情況下受益人的適當補償。如不存在侵權人,且見義勇為亦無過當,由受益人適當進行補償。
見義勇為行為導致對被救助人損害是出現(xiàn)了救助人好心辦壞事的情況。《民法總則》184 條確立了對該類情況的處理規(guī)則。本條為民法總則編撰過程中新增加的條款。實際上,《民法總則》起草與修訂過程中,立法者曾將“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作為緊急救助行為的免責條款,從而限定行為人的責任范圍,但最終通過的《民法總則》去掉了“重大過失”的除外條款。立法者認為這一除外條款不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不利于實施救助行為,加大了司法實踐的界定難度。最終通過法律條文增加了“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并刪除了重大過失除外的條款。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自愿”是指救助人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屬于法律上的客觀要件而非主觀要件。
《民法總則》第183 條體現(xiàn)民法對見義勇為行為人受損的利益保護。分析該規(guī)范,對見義勇為行為人權益保護的構成要件有客觀要件、主觀要件、結果要件三個方面。第一,客觀上必須是針對正在發(fā)生或將要發(fā)生的侵害行為或危險。這是對見義勇為行為人權益保護的客觀要求。第二,主觀上必須是為保護他人民事權益。這一主觀要件使得見義勇為行為與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相區(qū)別,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保護的利益內(nèi)容包括了自身權益。但“見義勇為”只有保護他人權益之時方可成立。第三,結果上必須有損害的結果,見義勇為行為人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受到損害的結果。
《民法總則》第183 條新增關于因保護他人使自己遭受損害的規(guī)定。區(qū)分為兩種情形:其一,侵權人能夠承擔民事責任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條文使用“可以”一詞,表明受益人的補償不具有強制性,應出于受益人的自愿,受益人不自愿的,不得強制其補償;其二,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的,按照本條第二句的規(guī)定,受害人有權請求受益人補償,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條文使用“應當”一詞,表明受益人有給予適當補償?shù)牧x務,只要受害人請求,受益人就必須給予適當補償。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法庭也不能判決受益人“全部補償”,因為畢竟不是受益人直接造成受害人損害。
“見義勇為人受損受益人補償責任的正當性源于收益性和無償性?!币娏x勇為的受益人因見義勇為避免了人身或者財產(chǎn)損失,這一利益存在的客觀性使得如果讓受益人承擔一定的補償責任并不會限制其自由。因此,受益人的受益性是見義勇為人獲得補償?shù)恼敾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