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啟喜
天雷一響地耳肥。初夏,雷響了,地松了,深藏于荒野草叢間的地木耳,忽然間變得鮮活起來,水靈靈的,肉嘟嘟的……于是,家鄉(xiāng)的農(nóng)家餐桌上就多了一盤菜。
地木耳外表褶皺,暗綠色或褐色,呈半透明膠質(zhì)狀,新鮮發(fā)泡的地木耳就像耳朵,因其多長在地上,被稱為地木耳,又叫地卷皮。唐朝文學(xué)家韓愈在《答道士寄樹雞》寫道:“軟濕青黃狀可猜,欲烹還喚木盤回。煩君自入華陽洞,直割乖龍左耳來?!彼麑⒌啬径Q為龍耳,可見對地木耳的喜愛。
我出生于鄂西大山腹地的一個(gè)村莊,山丘、石崗、林間、草叢、河溪邊都適宜地木耳生長。地木耳,精靈精怪,天晴沒有蹤影,雨后,突然從地里一下子冒了出來,水靈滑潤。太陽一曬,地木耳又很快變得干癟甚至消失了。
小時(shí)候,每逢下雨后,霧嵐氤氳,我和小伙伴們不約而同地提個(gè)小竹籃或者布袋,到離家不遠(yuǎn)的草間地頭上去采地木耳。陽光透過云層斜射下來,我們在濕滑的地面上,貓著腰散開,用手輕輕撥開草葉,目光直勾勾地在草叢中來回掃視。只見一塊塊厚實(shí)的地木耳,慵懶地躺在細(xì)草之間,一簇一簇的,大如銅錢,小如指頭,肥嫩圓潤,紫黑光滑。我們小心翼翼地?fù)炱饋?,一片片地放到籃子里,不一會兒功夫,籃子就裝滿了,心中樂開了花,唱著歌雄赳赳地往家走去。
家鄉(xiāng)人都愛吃地木耳,地木耳的做法隨心所欲,有做湯的,有涼拌的,還有清炒的,花樣多變,吃起來別有風(fēng)味。酸椒炒地木耳是家鄉(xiāng)的一種大眾吃法,將泡好的酸辣椒切好,往鍋里倒入豬油,等油燒熱后將洗好的地木耳與酸辣椒倒進(jìn)去,來回翻炒幾分鐘,不用放任何佐料,快速起鍋。這種做法的地木耳吃起來嘴里嘎嘎作響,脆生生的、滑嫩嫩的。記憶中,韭菜爆炒地木耳最爽口。早晨出門,在午熱前把地木耳采回來,先用濾勺裝好放到清水盆里不斷淋水沖洗,洗凈后撈起來晾一會兒,再把清洗好的韭菜切成寸段長拌上雞蛋液,用小火將紅椒段煸香后,轉(zhuǎn)成大火倒入地木耳爆炒,接著將韭菜、雞蛋下鍋翻炒,再加入鹽炒勻起鍋。這道地木耳菜吃起來滑中帶酸、嫩中有鮮,滿室飄香,絕對是一道上好的下酒菜。
一次,我在一家菜館品嘗到一盤時(shí)令菜叫“滑肉地木耳湯”,做法是將新鮮的五花肉切成片狀平鋪在砧板上,灑上一層薄薄的野葛根粉,然后用小木槌拍打,將葛粉拍揉到肉片中,再將肉片連同地木耳放入鍋中調(diào)好的熱湯里,幾分鐘一道又嫩又鮮的野菜湯就做成了。
還有的餐館把地木耳做成的菜命名為“情人的眼淚”“墜落的星星”,頗有一番詩意,令人食欲大增。
吃不完的地木耳,家鄉(xiāng)人就放進(jìn)篾篩子或簸箕里,拿到陽光下晾曬風(fēng)干,用袋子裝好扎緊放進(jìn)柜子。到了冬天,再將收藏的地木耳用熱水泡開,做菜食用。
地木耳名字土氣,但生命力頑強(qiáng),不需肥料,只要有水有草,就會生長。它功效極多,不但可以清熱收斂、益氣明目、降血脂血壓、預(yù)防糖尿病、心血管病,而且還能健脾胃、治療夜盲癥,是美容護(hù)膚的佳品。
星移斗轉(zhuǎn),塵封的往事變得模糊,但記憶中的地木耳總是難于忘卻。不論在鄉(xiāng)下還是在都市,每每吃到地木耳,眼前就會浮現(xiàn)家鄉(xiāng)雨后的芳草地,一片片地木耳猶如寶石綴在綠色的絨毯上,勾起我兒時(shí)采地木耳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