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娟,詹莉琦,汪思遠,李浩文,姜林含
隨著現代化、新技術、全球化的發(fā)展,城市發(fā)展迅猛,城市建設越來越受到矚目,城市傳播這個概念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城市傳播,是以重新建立傳播與人之存在、傳播與社會進步、傳播與人類文明之關系為基礎,從而力求對城市的發(fā)展發(fā)揮更好的指導作用[1]。為了促進城市傳播的發(fā)展,城市公共空間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傳播活動離不開物質載體,城市公共空間作為載體可以展現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涵,體現其精神價值,處于其中的公共設施、景觀、人群等都以各種不同方式濃縮自身意義。例如,廣場、街道、公園、摩天大樓被多次確定:被情感、被意義、被社會關系[2]。它們投入城市一種專注與情感,從而成為了一種區(qū)別其他城市的方法。
公交站臺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因此對城市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時間的推移它不可避免地會與之緊密接觸的所有居民們產生特殊情感,從而形成了一個富有情感、內容和它自己文化的場所。這種文化積累的公共空間可以潛移默化地成為城市的文化名片,為城市傳播打下夯實的基礎。
城市傳播在古時候多為自發(fā)行為,即無意識地進行一些城市改造,但在現代人們對于城市建設大多都是自覺地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進行規(guī)劃,舊城區(qū)改造以及古建筑存留都是規(guī)劃后的結果。對公交站臺也需要進行這方面的自覺改造,公交站臺作為公共品承擔著城市傳播的責任,它可以承載信息內容,傳遞信息,是城市傳播中的重要部分,通過它可以讓城市記憶凝聚,增加居民的城市認同感。
美國格伯納曾提出涵化理論,該理論認為大量看電視的觀眾接觸相同的消息,由此產生的效果教導或教養(yǎng)人們形成共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電視對社會產生了極其重要但不受注意的效果[3]。媒體涵化、建構受眾世界觀適用于理解公交站臺對于城市發(fā)展的作用,當公交站臺能夠很好地實現自己的媒介價值時,它可以產生社會共鳴和社會共識;當公交站臺不能很好地履行媒介職能,它會給人們產生主觀現實,誤導廣大的居民。因此它的文化傳播做得好可以利用形成的特定場景促進成員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對城市規(guī)范有共同認同與遵守,做到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監(jiān)督、相互學習。公交站臺在自身的文化傳播中對居民有著教育作用,使城市社會在文化上、記憶上、秩序上都得到很好的提升,從而總體促進城市發(fā)展。
根據拉斯韋爾的“5W”模式,對外傳播的活動過程中傳者是自身城市,受者是其他城市、其他國家或者其他文化,在傳者與受者之間存在傳播渠道即公交站臺,渠道的利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編碼與解碼之間的誤差程度,因此公交站臺作為其中一種傳播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明。
除此之外,民族中心主義理論提出人們會視自己的文化為中心,并以自己的文化價值觀衡量其他文化,認為自己的文化優(yōu)于其他文化。這在對外傳播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障礙,每一個人都會產生群體認同感,把群體成員稱為“我們”,而把其他人稱為“他們”,這也直接加劇了傳播的困難程度,因此如何用好公交站臺這一載體去對外塑造城市形象極其關鍵。
一項傳播活動的成功需要兩個要素:理解創(chuàng)作者意圖和受眾進行自由發(fā)散的討論。因此公交站臺作為媒介在傳播過程中需要充分開發(fā)文化符號,準確到位傳達創(chuàng)作者意圖,并且挖掘其內在文化價值,讓受眾有所了解并進行以自身為中心的不斷傳播,從而達到公交站臺這個渠道的實際意義——助力城市形象塑造。
符號代表事物,表達了人類世界的一般意義,它的實質是象征性或代表性。符號總是顯示著某種意義,沒有意義的符號是不存在的。通過符號人們進行與外界的互動從而有了各種類型的傳播活動。
傳播過程中傳遞的一切都是符號,包括印刷符號、語音或動作。因此從大類上分,符號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又分為視覺性非語言符號、聽覺性非語言符號、泛非語言符號。而公交站臺作為實體空間屬于非語言符號中的靜態(tài)視覺性非語言符號,它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傳達了傳播態(tài)度與情緒,并且輔助或者直接代替語言進行對大眾的傳播。公交站臺上的各個文化符號承載著傳者的意思表示,他將要承載的文化符號編碼轉化成抽象符號,然后利用公交站臺的實體空間傳遞給受眾,受眾根據經驗對符號解碼,從符號的含義去推測傳者想要表達的意義[4],使符號再次轉化為信息資源。當受者能夠運用好這種非語言傳播就能形成一套精致的代碼,從而達到未見其文卻能暗自意會的效果。
造型是公交站臺最為顯眼的文化符號。它的“自我表演”功能在城市傳播中發(fā)揮巨大作用。造型作為一個符號除了構成其視覺形象的非語言特性外,在非語言之外還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與法國結構主義學者巴爾特提出的符號學理論有相似之處,他區(qū)分了符號學第一層和第二層的表意,把它們分別稱為表面意義和引申意義。表面意義即形象或所指即形象中包含什么,而引申意義則為二次符號化的所指意義,即對形象的文化發(fā)散。
以杭州為例,通過實地調研杭州存在眾多人文古跡,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在這些區(qū)域周邊的公交站臺大多采用紅棕與深灰搭配,整體造型偏復古風,造型與周邊的景點及建筑相互呼應,相得益彰,這其中的表面意義就是紅棕與深灰搭配的風格呈現,而引申意義則是杭州城區(qū)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在科技園區(qū)則大多采用墨綠與深灰的配色,整體造型偏金屬科技風,造型與周圍的文化感受匹配,顯示一種創(chuàng)新性和開放性,這其中的表面意義就是墨綠與深灰搭配的風格呈現,而引申意義則是科技園區(qū)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無窮的生命力。
除了這些與城市高度吻合的公交站臺存在外,也有相當多千篇一律的公交站臺的存在,他們建造時未考慮符號的引申意義,往往因為成本等一系列因素而只停留在表面意義,從而破壞了整體城市空間構造,對城市形象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造型應該要與周圍的區(qū)域特點相結合,形成這個區(qū)域的文化特色,汲取最精華的點,將造型的表面意義與引申意義都考慮進去,從而發(fā)揮自己的傳播功能。
顏色有語言。歷史感的顏色大多是以暗黃色和紅棕色為主,而科技感的顏色大多是以墨綠色和深灰色為主,這是在悠悠歲月的長河中大家默認的顏色認同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格列高里認為,“顏色知覺對我們人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視覺審美的核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tài)。”暖色調的顏色往往刺激創(chuàng)造性,使人更輕松,更愿意對他人做出回應,而冷色調的顏色往往促進冥想和深思,表現出一種情緒的低落,因此色彩所具有的符號意義對公交站臺色彩的提供了依據。
以北京為例,故宮區(qū)域的公交站臺顏色以黃色和紅棕色為主,彰顯歡迎之姿,同時也凸顯歷史厚重感和深遠感,流淌在歲月長河中的雄壯威武的皇城呼之欲出。與北京不同,杭州錢塘新區(qū)公交站臺色彩則偏綠色和深色,表現冥想與深思,蘊含著厚積薄發(fā)的內斂的力量,同時一種新生之感隱隱冒出,欣欣向榮與朝氣蓬勃是對此區(qū)域最好的表述。
色彩的不同代表了城市的不同文化內涵,不同的表達反映了所謂意義“無窮無盡”的事實。它進入深不可測的情感和情緒,需要我們用“第三只耳朵”來聽它的弦外之音,并通過讀懂它來對城市文化積淀有更深的了解。
根據美國哲學家皮爾士的符號三分法,符號可以分為圖形符號(icon)、引得符號(index)、象征符號(symbol)。圖形符號又稱類象符號,如垃圾箱、加油站標志等直接反映的圖像;引得符號指跡號,它把你引向某一物體但本身沒有實際意義,比如箭頭、下雨地面濕等;象征符號的雙方沒有必然聯(lián)系,比如紅色代表喜慶、鉆石代表婚姻等,根據奧格登與理查茲的意義三角理論,符號與指代對象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即象征符號與所指(讀者腦海中喚起的抽象概念)之間是一種約定俗成、隨意的關系,因此要確定符號的意義,除了考慮其所指意義之外還要考慮符號使用者的意圖(語用意義)以及與其它符號(語境)的關系。在公交站臺中融入的標志一般屬于圖像符號和象征符號,在理解標志時需要對傳者的意圖進行思考,挖掘它的內在含義。
以杭州下沙區(qū)為例,某些公交站臺的主體——廣告顯示屏部位放棄了傳統(tǒng)的電子顯示屏而采用嵌入簡化版的“杭”標志:以漢字“杭”篆書為演變,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杭”字結合了航船、城廓、建筑、園林、拱橋等要素,是“精致和諧、大氣開放”城市人文精神的完美視覺表達。整體造型醒目,標志整體似航船,反映了杭州得名取自“大禹舍舟登陸”的歷史典故,體現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同時又象征著今天的杭州正揚帆起航。這些象征符號蘊藏著傳者的思想意圖,居民通過對符號的解讀從而了解杭州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
從符號學理論出發(fā),一個城市的文化要想通過具體的符號進行表達,往往需要運用一系列的修辭方式[5]。通過象征的方式在公交站臺添加具有城市文化的特色標志是打造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形象的好辦法。在公交站臺上我們也可以借鑒它們加入這些標志來無形傳播我們的城市文化,彰顯我們的城市整體形象。
公交站臺是城市生活空間的實體媒介,其以特殊的屬性存在而成為關聯(lián)城市主體、傳承城市文明的重要空間實體。它勾連起城市的歷史與現實,構筑起跨區(qū)域文化認同,助力于城市文化傳播與價值觀念的形成。作為城市空間一部分的公交站臺就像是人體構成中最重要的細胞一樣,對于城市這個大“器官”,它的職責是承擔城市傳播的責任,為“器官”的生存而默默做好自己的工作——承載信息內容,傳遞信息,發(fā)揮自身工具屬性。我們需要重視它在城市中的作用,發(fā)揮它承載的各種文化符號的作用,通過它凝聚城市記憶,提高城市形象,增加居民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