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黎
(甘肅省通渭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743300)
口蹄疫俗稱“口瘡”、“蹄癀”,是偶蹄獸的一種傳播很快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癥狀是在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膚形成水泡和潰爛。病原是口蹄疫病毒。病毒具有多型性,有A 型、O 型、C 型、亞洲型、非洲型等主型,各主型中又有多種亞型。各主型間不能交互免疫。
口蹄疫具有發(fā)病快,流行廣,發(fā)病率高,秋冬春季多發(fā),在自然流行中發(fā)生于偶蹄獸,以黃牛為最易感,其次為水牛、牦牛、豬; 再次為羊、駱駝等。野生偶蹄獸也能發(fā)病。人也能被感染。此病與一般不同的是它較一種動物傳到另一種動物,但在某些流行中強烈地感染牛、羊而不感染或很難感染豬,某些流行卻強烈地感染豬而不感染或很難感染牛、羊。
2.1 口蹄疫在畜群中發(fā)生時,在一般情況下,多為牛先發(fā)病,其次才會感染羊、豬。此病的傳染特別迅速,若有一頭發(fā)病,經過2~3 天就人波及全群。
2.2 病畜表現發(fā)燒、流涎、口腔粘膜和蹄部以及乳房皮膚發(fā)生水泡??谇缓蜕嗝娴乃菘纱笕珉u蛋,破后露出鮮紅的淺潰瘍面。蹄部皮膚水泡較小,破后形成污穢的厚痂。因疼痛而跛行、不吃、嚴重掉瞟;母畜產奶停止,孕畜約10%發(fā)生流產。一般經2~3 周痊愈,但病情嚴重,有細菌繼發(fā)感染時可導致蹄殼脫落和敗血癥而死。幼畜患病多表現高熱、虛弱、因出血性腸炎和心肌炎而迅速倒斃。惡性口蹄疫流行時,病畜多在水泡破裂和全身癥狀基本好轉時因心肌炎而突然全身虛弱,肌肉顫抖,心律不齊,站立不穩(wěn),迅速倒斃,致死率可高達50%以上,剖檢心肌有黃色斑紋。
2.3 鑒定毒型:在發(fā)病后應及時采取病料迅速送有關單位作進一步分型鑒定,以便使用相應的疫苗。病料應采集新鮮水泡皮10g 左右,放在50%甘油鹽水中保存,裝入冷藏瓶內送檢。
3.1 與牛瘟區(qū)別:牛瘟口腔的病變特殊,蹄無病變,有結膜炎和嚴重胃腸炎癥狀。
3.2 與羊傳染性膿皰區(qū)別:羊傳染性膿皰主要是在中、唇、齒齦等處潰爛,水泡期不明顯,皮膚結痂,痂皮不易脫落,牛不感染。
3.3 與水泡性口炎及豬水泡病不易區(qū)別,應進行動物接種試驗,才能分清。
口蹄疫動物接種試驗鑒別表
4.1 對口蹄疫可疑病例,應立即隔離處理,可使用一般的消毒劑和收斂藥可促進患部愈合。對口腔用0.1~0.2%高錳酸鉀或1~3%醋酸、明礬、硫酸銅沖洗,再涂50%碘甘油或龍膽紫。也可用抗菌素軟膏或其它防腐消毒劑;蹄部施以包扎。
4.2 除局部治療外,可用強心劑如安鈉咖、葡萄糖鹽水等,用結晶樟腦口服,每天兩次,每次5~8g。
4.3 中藥方:貫眾25g、甘草15g、木通20g、桔梗20g 、赤芍15g、生地10g、花粉15g、荊芥20 g、連翹2 0g、大黃20g、丹皮15 g,共研細末,加蜂蜜150g 為引,煎水服。
5.1 發(fā)現口蹄疫時立即上報疫情,封鎖疫區(qū),進行徹底消毒和緊急預防接種。
5.2 預防注射:在可能發(fā)生流行的地區(qū),每年夏、秋對牛、羊均應注射同型的口蹄疫疫苗。注射后14 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4~6 個月以上。
5.3 報告疫情:當發(fā)生口蹄疫或疑為口蹄疫時,應迅速向上級機關部門報告疫情,及時采取防制措施。
5.4 隔離病畜:要嚴格控制。
5.5 封鎖疫區(qū):及時劃分疫點、疫區(qū)、受威脅區(qū),對疫區(qū)進行封鎖。
5.6 消毒:對病畜污染地區(qū),可用1%~2%氫氧化鈉或1%福爾馬林溶液嚴格消毒。
5.7 解除封鎖:最后一頭病畜死亡或痊愈后15天,徹底消毒后,經有關部門批準,方可解除封鎖。疫點解除封鎖后,對疫點的痊愈牲畜仍應進行必要的限制,應作出標記,以便識別,在解除封鎖后的兩個月內,不能運行到無口蹄疫的地區(qū)。